?

淺析李鴻章“外須和戎,內要變法”思想成因

2011-12-20 03:49張瑜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1年23期
關鍵詞:變法李鴻章

張瑜

摘要:有人曾用“一生功過在和戎”來形容李鴻章,可見“外須和戎,內要變法”的思想在李鴻章政治思想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從歷史背景出發,分析此思想形成的原因。

Abstract:"Merits and failure all due to coping with external enenmy" is a sentence to summerize Li Hongzhang' s whole life. So we can see that the thought of" External Cope with Enemy, Internal political reform" accounts for a lot in Lis political ideology. This article mainly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se thoughts from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關鍵詞:李鴻章 和戎 變法

Key Words: Li Hongzhang ,coping with enemy, political reform

在晚清統治集團中,李鴻章可算是政壇上活動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少數幾個人中的一個,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提到 “自李鴻章之名出現于世界以來,五洲萬國人士,幾于見有李鴻章,不見有中國?!?可見李鴻章其重要的歷史地位。李鴻章不僅在政壇活動時間長,而且活動范圍廣,參與的事件也比較多,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方面,也形成了自己較為完整的思想體系,而“外須和戎,內要變法”便是其重要的政治思想。本文主要是從歷史背景出發來分析此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外須和戎,內要變法”思想的內涵。

“外須和戎”的基本觀點就是盡一切可能的尋求與西方國家和平相處,為本國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和平環境。但是西方的入侵勢力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把中國變為其殖民地,更多的搶占資源和市場。因此,“和戎”也只能是李鴻章的一廂情愿罷了,而為了實現這一外交目標,也只能在妥協退讓的前提下進行了。在他看來,“彼之軍械強于我,技藝精于我,即暫勝必終敗”。 他認為西方的軍事力量異常強大,中國不能與西方國家發生戰爭摩擦,即使是暫時勝利了,最終也會走向失敗,而這種觀點會使清政府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在處理外交事務方面,他認為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與洋人撕破臉,甚至嚴厲約束民間的反侵略斗爭,努力維護“和戎”這個大局;而最能體現他在追求“和戎”道路上的忍辱負重,便是暫時承認清政府與西方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以此來換取和平。因此,李鴻章“和戎”的外交思想是一種消極的妥協投降。

與“外須和戎”的妥協退讓相比,“內要變法”的出發點則是積極的尋求自強。李鴻章看到了“中國無處不窮,令人氣短”, 認識到中國的“積弱由于患貧”,提出了“必先富而后能強” 的自強觀點,并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疤幗駮r勢,外須和戎,內須變法。若守舊不變,日以削弱,和一國又增一敵矣?!?他認為古今局勢已大不相同,不能拘泥于祖宗的成法,否則“日即于危弱而終無以自強”。 但是李的變法思想始終圈禁在維護和強化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制度框架內,這決定了李鴻章變法的性質,并影響著變法主張的發展趨勢。

二、“外須和戎,內要變法”的思想成因

這一思想的形成和李鴻章所處的時代、以及他的自身發展和政治地位是分不開的。

(一) 時代的局限性

歷史人物要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來分析。李鴻章出生的時代正值中國社會發生劇烈變動、社會性質發生深刻的變化。疾風驟雨般的農民大起義和手握堅船利炮的外國侵略者,都對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構成了威脅。

雖然農民起義的來勢兇猛,但畢竟是封建統治者們千百年來的宿敵,他們對此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甚至盡管起義一度使清政府手忙腳亂,但隨后就在西方侵略者的插手和幫助下平息了。而來自西方的侵略者卻使他們感到陌生,這些侵略者用很少的兵力就能直搗清王朝的都城,迫使大清帝國的皇帝妥協求和,他們還插手中國社會各個領域的事務,引起中國政治格局的變動。盡管如此,封建統治集團中的多數人還是不愿正視現實,他們將西方列強等同于歷代邊疆落后的夷狄,將西方入侵者掌握的技術貶斥為“奇技淫巧”。只是其中一些思想比較敏銳的人卻獲得了對西方的新認識,在與外國侵略者的交涉中獲得了更多的認識,形成了新的時局觀,李鴻章就是其中一員。

“此三千年一大變局也?!?他認識到中國與西方列強在武器和科學技術上存在的差距,從而建議清政府應多學習西方的長處,以求自強自保。當然他在對西方勢力的認識上也有局限性,不僅表現在對西方列強實力的過分夸大,“輪船電報之速,瞬息千里;軍器機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彈所到,無堅不摧……” 還表現出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認識不足上?!皩J哑錁屌谳喆?,故能橫行于中土”,他將變局的原因完全歸之于西方的武器和技術精良。

(二)對曾國藩思想體系的繼承

曾國藩作為“一宗宋儒”的理學家,作為一個自愿將以“八條目”為中心的封建倫理政治哲學體系內化為自己思想理論體系的思想家,其“天下”觀念表現得很強烈,而且系統化、理論化。曾國藩的“天下”觀念,按照《大學》中“八條目”所表述的思想原則和思維邏輯,基于程朱理學的“理一元論”宇宙觀,把國家之上的“天下”看成是各個國家之間按照一定的倫理秩序連結而成的,“仁”與“禮”是“天下”這一體系賴以維系的根本,把儒家倫理精神推廣于天下,并以之建立一個新的“天下平”,一個和諧有序的倫理關系。這表面上與近代國際關系的和平共處原則類似,但兩者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區別。和平共處原則是指各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之間和睦相處,平等地進行友好交往,前提是每個國家的主權獨立,而曾國藩理想中的“天下平”,則是要建立一種淡化國家主權的理想狀態,是一種和諧有序的倫理關系,但前提卻是犧牲國家的獨立主權。李鴻章作為曾國藩的忠實門生,繼承并深化了為師的思想體系。他在致其師的信中表示一定會謹遵師訓,“但求外敦和好,內要自強”。 在以后將近40年的政治生涯中,李鴻章將其奉為準則,不僅在不同時間場合對它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和發揮,還將它作為洋務運動的根本宗旨,貫徹于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思想和活動中。

(三) 自身所處的政治地位

李鴻章是一個深受中國封建傳統文化熏陶,具有深厚儒學功底的封建士大夫。李鴻章自幼嚴從儒學,又是沿著科舉進仕,他必然會竭盡全力的去維護科舉制度,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恪守封建主義的政治準則。這在鎮壓起義軍的時候就有所體現,待攻陷安慶等城后,他極力恢復當地的科舉制度和封建禮制,其中一項主要內容就是大力恢復舊書院。這表明他對他曾賴以走上仕途的科舉制懷有感激之情,甚至常以身為大學士卻沒有主持過科考為憾。即使是在他所辦的新學堂中,他都強調以讀經為本,貫徹“中體西用”的思想,加強對學子的封建傳統思想教育,這些都足以說明,李鴻章的思想并沒有從封建思想文化的籠罩下走出來,而是仍然充當著封建衛道士的角色。

雖然他清醒地認識到,面對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國必須要有所改變,否則就會有“不可知”的大禍臨頭。他面向世界,看到各國“一變再變而蒸蒸日上”, 獨中國“以守法為兢兢”, 更感覺到變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他經常感嘆,非變法不能應付時局。但是他“變法”的方針始終著眼于強兵,無意改變社會經濟結構,更不想觸動封建傳統的政治制度,恰好相反,他試圖借西方先進的武器和科學技術作盾牌,以防護封建統治制度的軀體,這種“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是封建統治集團自我保護意識的產物,在這種意識中,既包含著他們加強對內鎮壓的要求,也反映了他們不甘心受列強擺布的愿望。

盡管,李鴻章以“外須和戎,內要變法”的思想為指導,并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近代化的發展要求,具有進步的一面;但是他的變法思想始終處于維護清王朝統治的框架內,其目的和動機都與歷史發展相抵觸,而李鴻章本人也不會成為進步性改革的領導者。

參考文獻:

1.梁啟超,《李鴻章傳》,東方出版社,2009年

2.王承仁、劉鐵君,《李鴻章思想體系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

3.蕭一山,《曾國藩傳》,東方出版社,2009年

4.王繼平,《曾國藩研究》第2輯,湘潭大學出版社,2007年

5.章育良,《淺析李鴻章“外須和戎”的外交思想》,湘潭師范學院學報,1989年第5期

6.曾永玲,《論李鴻章的政治思想》,松遼學刊,1993年第3期

7.歐陽躍鋒,《論李鴻章的“和戎”觀》,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

8.萬明,《李鴻章“和戎”外交思想探源》,學理論,2010年第36期

9.張富強,《李鴻章的“弱國”“和戎”思想析》,安徽史學,1992年第3期

10.陳光明,《論曾國藩、李鴻章的外交策略》,益陽師專報,2000年第2期

猜你喜歡
變法李鴻章
李鴻章的尷尬
徙木立信
徙木立信
李鴻章的崛起
改變李鴻章一生的那頓早飯
改變李鴻章的那頓早飯
王安石變法之歷史探源
2016,“變法”季
秦國“政府智囊”如何謀劃變革
俾斯麥奚落李鴻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