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館對口支援機制的實踐與思考——以浙江圖書館對口支援青川縣圖書館為例

2012-02-15 11:52朱克勤陳天倫浙江圖書館杭州310007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12年5期
關鍵詞:青川縣對口災區

●朱克勤,陳天倫(浙江圖書館,杭州 310007)

1 回顧:浙江圖書館幫助青川縣圖書館做了哪些災后重建工作

汶川地震后,浙江圖書館召開館長辦公會議,起草并實施關于幫助青川縣圖書館重建的方案。浙江圖書館在了解到青川縣圖書館1500平方米館舍和設施設備損毀、8萬冊圖書埋在廢墟里的情況后,向省文化廳提交了書面匯報。浙江省文化廳依據浙江圖書館的匯報作出批示:“可先考慮為在杭治療的災區病人提供服務”。浙江圖書館緊急召開館務會議,布置為災區病人捐書刊活動。全館200余名職工兩天內捐贈書刊1300余冊。另外新購圖書300余冊。6月16日,浙江圖書館根據災區病人的需求以及醫院的實際情況,在邵逸夫醫院建立了“愛心圖書流通點”,為地震災區的病人提供300余冊圖書,100種期刊。同時,為18名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治療的兒童送去200冊嶄新的少兒讀物。6月17日,浙江圖書館為在浙江大學第二醫院治療的地震災區病人捐贈書刊近 1000 冊。[1]

2008年7月8日,浙江圖書館在接到《浙江省文化廳關于印發支援青川縣災后文化恢復重建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浙文辦[2008]37號) 后,馬上與青川縣圖書館趙館長聯系,提出接待青川縣圖書館人員到浙江圖書館培訓的建議。9月18日,根據《關于向汶川地震災區縣(市)級支中心開展對口業務培訓的通知》(共享辦[2008]21號),浙江圖書館共享工程辦公室根據青川縣方面的要求,制定相應的培訓方案并上報實施。11月12日至12月4日,接待青川縣圖書館3位同行來館進行文獻采編與資源建設、圖書館服務、參考咨詢服務、地方文獻知識、古籍知識、圖書館自動化與數字圖書館、讀者活動和共享工程建設等8項業務培訓,同時在9個業務部門進行了輪訓,并組織參觀杭州圖書館、德清縣圖書館、湖州圖書館、紹興圖書館等。

2009年5月16日至5月22日,在浙江圖書館舉辦“攜手共建新青川——浙江省支援青川縣災后重建紀實圖片展”,用200余幅圖片反映青川遭受地震慘重破壞,黨中央和浙江、四川兩省領導赴青川縣視察慰問,浙江省千里馳援幫助青川災后恢復重建,以及青川人民自強不息重建家園的場景。

2 重建:如何品讀青川縣圖書館的過去和現在

青川縣地處川、甘、陜三省交界地帶,素有“雞鳴三省”“金三角”之稱。全縣總面積3271平方公里,總人口25萬人,有漢、回、藏、壯、朝鮮等9個民族。青川歷史悠久,自西漢置郡至今,歷代設置州、縣、郡、所、司、汛17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在此交融,孕育了豐富的文化積淀。災后青川縣圖書館重建中,應著力于文化條件的改善、文化氛圍的營造、文化內涵的提升、文化精神的傳承。

災后圖書館重建,首先應該作為文化設施納入災后城鄉重建規劃,體現合理的布局、特色文化的地標,將各種先進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融入到新農村建設中。地震發生后不久,文化部向地震災區及各對口援建省份下發了《關于公共文化設施災后重建規劃指導意見》,(文計發[2008]20號) 據文化部要求:鄉鎮公共文化設施要按照鄉鎮建設規劃,應選址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環境良好的城鎮街道,鄉鎮文化建設內容應盡可能規劃在一起,便于今后管理和發展。

災后圖書館重建,還應該使重建的新圖書館發出濃厚的文化韻味。新的圖書館不能破壞生態,要保留城市記憶。讓災區過去的文化特色與信息時代的現代化系統交相輝映,給未來的圖書館的讀者帶去不僅是時代性與文化性的有機融合,更是歷史、情感、文化的見證和延續,并從一定程度上影響讀者的休閑生活觀念,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

將災后圖書館重建納入災后重建的總體規劃,是文化自覺意識的生動體現。將本地的文化特色與圖書館信息結合,突出文化設施的重建與整個災后重建的相互聯系,體現了災后重建的戰略意識、大局意識和整體意識,從文化重建與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的角度,高起點、高品質的推動公共文化設施的現代化建設,全面提升硬件建設和服務能力,可以極大地提高了災區的文化發展能力。

3 對口支援:一種重要的災后重建機制

從浙江圖書館對口支援青川縣圖書館實踐看,首先是避免盲目性。浙江圖書館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與青川縣圖書館取得聯系,并了解到很具體的情況,有針對性的采取對策,有效的避免了支援和受援的不均衡,不協調。其次有利于增強責任感。對口支援落實了領導機構,既便于協調配合和有序推進,也便于檢查督促,促進支援。作為一項硬指標、硬任務必然增強了浙江圖書館的責任感。最后有利于克服片面性。對口支援強調堅持“硬件”與“軟件”相結合,“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當前和長遠相結合。浙江圖書館制定并落實的培訓方案,調動人力、物力、財力等多種力量,解決了青川縣圖書館重新開放后的許多實際問題。正如青川縣圖書館來浙江圖書館交流學習說到,更正、修改了過去業務上的不足與錯誤的地方,在災后重建中,會加強地方文獻建設,突出本縣山區特色方面的資料收集的整理。宣傳推廣方面以后也可以采取送科技下鄉,為農民朋友提供實用、最新的科技農業技術,還可以請農業局的工程師進行講座。通過知識共享、信息共享、資源共享,加大宣傳力度,針對農村災后重建,多開展一些針對農村的科普教育,給農民帶去貼心的服務。

4 思考:公共圖書館發展方式的轉變

通過對口支援青川縣圖書館的實踐回顧和總結,我們應該思考公共圖書館發展方式的轉變。長期以來,公共圖書館給人的印象都是“等、靠、要”,即等政策、靠財政、要支持。多年來,許多縣級圖書館受當地政府財政制約,未能添購一本新書,更不用說建設新館、打造延伸服務。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圖書館形成的是一種產業,發揮的影響和作用可以更大更積極。

公共圖書館作為一種產業,要緊緊抓住 “公共性”這一特點。呈現文化創新、文化傳承、文化認同和文化表達的功能,實現面向大眾的文化關懷、文化享有、文化提高、文化創造。[2]浙江圖書館對口支援青川縣圖書館的實踐成功說明:

(1)公共圖書館應當高具前瞻性,密切關注公共圖書館產業的進展,總結經驗,形成機制來為自身打造核心競爭力。建立“浙江圖書館今天就是中西部地區的明天”這一視角,為青川縣圖書館的發展源源不斷的輸入相關服務,使其順利地實現“后發優勢”。浙江圖書館還需要增加對文化產業政策研究的投入,尋找相關的統計指標體系和績效評估方法,制定有效措施幫助青川縣圖書館增加讀者、提升閱讀品味等。[3]

(2)公共圖書館應以“文化引導”作為切入點,發展公共圖書館產業。[4]在“免費服務”政策下,體現的是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和便利性。浙江圖書館還應該關注青川縣圖書館的個性發展,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建立起長期的交流平臺,創設兩地的交流情境,把增強相互融合和展示各自風采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促進整個公共圖書館閱讀質量的提升。

(3)公共圖書館應以宣傳為進入路徑,發展公共圖書館產業。區域特色是公共圖書館的魅力所在。浙江圖書館還應該在挖掘特色內涵上下工夫,在培養獨特魅力上求突破。豐富的信息資源為公共圖書館產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浙江圖書館和青川縣圖書館開發利用信息資源過程中,要堅持區域文化元素于產業發展之中,一方面,組織系列的信息交流活動,積極開展各類論壇、研討會,提高公共圖書館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推動文化交流與融合;另一方面,注重信息產品創新驅動,積極運用高科技提升公共圖書館的信息產品創作、生產和傳播,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群眾。

5 結語

浙江圖書館對口支援青川縣圖書館不應該僅僅是一種短期行為,還應該建立長效機 制,實現長期攜手,促進發展,共同繁榮。還有待于于制度創新,改革和完善現有對口支援的體制機制。從公共圖書館產業的角度,對口支援符合國家政策,實現了當地為主、支援方為輔,并在支援方內部更好地協調,形成合力。同時,強化對口支援后續運行管理制度建設,浙江圖書館也應該發揮自己的功能,激發支援積極性,擴大影響,并在實踐上進行總結。

[1]姜平.帶著浙江理念建設青川——探訪浙江省支援青川縣災后重建指揮部[J].浙商,2008(18):119-120.

[2]艾家鳳.圖書館文化產業發展問題芻議[J].滁州學院學報,2010(3):118-119.

[3]陳秀軍,周遠淑.浙江智力援建為青川縣重建助力[J].四川勞動保障,2010(5):31-31.

[4]葉茜.論產業化在圖書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意義 [J].云南檔案,2010(9):58-59.

猜你喜歡
青川縣對口災區
利用簡單幾何原理 制造可作為災區緊急避難所的帳篷
青川縣:抓實返鄉創業 助力鄉村振興
選用對口藥劑 適期防治病蟲
對口幫扶這一年
從對口幫扶到合作共建
對口支援的6篇“代表作”
青川縣LUCC遙感動態監測及驅動力分析
中華兒慈會為玉樹地震災區提供100 萬元緊急捐助
災區笑臉
赴災區日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