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書面語詞和口語詞的交叉、融合與轉化①

2012-04-01 02:01宋婧婧
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11期
關鍵詞:書面語白話文語體

宋婧婧

(廈門理工學院 外語系,福建 廈門 361000)

一、書面語詞和口語詞的交叉

書面語詞與口語詞在實際的語言使用中,往往是互相交叉的,這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不同表達中書面語詞、口語詞的交叉

陳建民在《漢語口語》中提到現代漢語中書面語詞和口語詞在日常運用中互相滲透的情況[1]。白話文運動之后,書面語作品越發平實易懂,書面語和口語通用的詞匯逐步增加。例如,老舍作品盡管為書面表達,但使用了不少的口語詞;演講盡管以聲音的形式傳播,卻使用了大量的書面語詞。

實際上我國古代的書面典籍中也有大量的口語成分,我國學界有先秦言文一致的說法[2],《論語》中孔子的語錄就是口語。而后來所說的文言主要是在漢魏以后逐漸形成的?;窦t認為,口語成分進入書面語自東漢末年萌芽,到南北朝已經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發展。例如,當時的作品《洛陽伽藍記》中就涌現出了大量的口語成分。[3]

(二)書面語詞與口語詞同形異體(語體)現象

有些詞語的不同義項具有不同的語體色彩。例如“黃”一詞,表示顏色時并沒有顯著的語體色彩,是書、口通用語詞,但作“事情失敗或計劃不能實現”解釋時,卻為口語詞。語義的差異賦予了同一詞形不同的語體色彩?!冬F代漢語詞典》第5版共有868條口語詞和3000多條書面語詞,標記分別為〈口〉、〈書〉。筆者利用數據庫進行查詢,發現在〈口〉標記詞中,有6條詞形同時包含書面語和口語義項。這可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同一詞形分立條目。如“小子”一詞分別有書面語和口語條目,其中書面語條目的釋義有“年幼的人”、“舊時長輩稱晚輩”,如“后生小子”;其口語詞條的釋義有“男孩子”、“人(舊時長輩稱晚輩)”,如“大胖小子”、“這小子真壞”等。

第二,一詞多義,書、口義項同時存于一詞。例如:“斃”作口語義時解釋為“槍斃”,如“昨天~了一個搶劫殺人犯”;作書面語義時解釋為“仆倒”,如“多行不義必自斃”。同樣的情況還有“聘”一詞。

產生這些情況的原因應當是詞語的不同義項起源不同,隨著時代的發展,它們之間產生了更大的分化:有些義項逐漸消亡;有些只保留于現今的成語、俗語中,成為了書面語素;還有一些成為常用義項,變為書、口通用語素。

二、書面語詞和口語詞的融合與轉化

(一)書面語詞融合于口語中

1.書面語詞融合于現代方言口語中

從共時的層面看,書面語詞融合于口語中的典型情況,是現代書面語詞(或者語素)保留于方言口語中,因為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比通語更多地保留了古代漢語的成分。例如閩方言中可單用的“曝”(曬)、“目”(眼睛)、“卵”(蛋)、“涂”(泥土)等,在現代漢語中卻只作語素保留在成語中,如“一曝十寒”、“目不轉睛”、“殺雞取卵”、“生靈涂炭”等。再如福州話的“殆”是“糟糕”的意思,這與“殆”的本義(危險)是很接近的,但普通話中“殆”就只作書面語素使用,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殆盡”。

2.書面語詞進入現代漢語口語

官方文件借助政治宣傳進入民間口語。如建國初期的“同志”一詞,通過大量的政治宣傳進入當時的日??谡Z。再如近幾年的“代表”、“和諧”等詞語,盡管尚不是口語詞,在人們的日??谡Z中亦不少見。

專業領域使用的、書面語色彩較強的詞語,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產生了新的語義,進入民間口語。例如“紅眼病”、“慢半拍”、“開綠燈”等。

教育的普及使書面語詞的接受度更高。隨著教育的普及,普通民眾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典雅詞語、書面語詞逐步進入口語之中。這一方面保持了口語鮮活、生動、通俗的特征,另一方面又使口頭表達更為精確、嚴謹。

(二)口語詞向書面語詞轉化

一些在古代流傳于口耳之間的說法,經過歷史的演變,語體發生了轉化,成為了不折不扣的書面語詞。

例如,《論語》是語錄體,雖經過一定的整編,仍能大致反映當時的口語面貌。如,“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乎”、“哉”都是古代疑問語氣詞,應是當時的口語表達。但從現代漢語的角度看,“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博弈”這幾個詞都是典雅的書面語詞[4]。據黨靜鵬、劉洪濤統計,出自《論語》的成語有255條,可見現今的書面語詞中有不少都來自于兩千年前的口語(或是口語化的書面語)。

不僅在古漢語中如此,甚至一些清末的俗語,在現今看來也是比較正式的語體。周薦在研究清代易本烺《常譚搜》時提到,易本烺對語匯做出“雅類”、“俗類”之分,其中俗類分出的“辭行、作梗、開罪、忘年交”等詞語,不僅不俗,反而或多或少具有一些書面語色彩,可見百年間漢語語體的變化。[5](P386~401)

那么,口語詞進入書面語的主要渠道是什么?

1.古代口語化典籍對口語詞的吸收

佛教典籍是吸收口語詞的重要力量。面對大多數文化水平不高的下層民眾,為減少距離感,漢譯佛經,如康覺譯《賢愚因緣經》、吉迦夜與曇曜譯《雜寶藏經》等,都存有較多的口語成分。

隋唐是白話文發展的重要時期,如唐代的變文,原是作宣傳佛經之用,后發展成講史與民間故事,由于面向人民大眾,口語特征明顯。此外,唐代還出現了一些明白曉暢的白話詩,尤其是白居易在“新樂府運動”中提倡口語入詩,其每篇詩作都力求能讓老婦人聽懂。

宋元是白話的進一步發展期。宋代的話本、語錄(包括禪宗語錄與理學家語錄),宋金的戲曲,元雜劇中,均出現了大量的口語詞。隨著明清白話文的成熟,越來越多的口語詞進入了書面語系統。

2.現代以來的白話文逐漸接近口語

上個世紀的新文化運動,確立了白話文在漢語書面語中的地位。如胡適身體力行創作了白話詩集《嘗試集》,并以“干不了,謝謝”這樣典型的口語表達來拍電報,都是書面語吸收口語詞的表現。

近年來,連最講究嚴謹、字斟句酌的政府報告,也出現了口語化的特點。2008年胡錦濤主席提出的“不折騰”,有媒體稱之為“白話新風”,這既體現了當前政府的親民作風,也展示了口語植根于廣大人民生活的生命力。

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詞匯從書面語或口語向書、口通用詞匯靠攏,語體色彩逐漸消失。如陳建民曾提出,連詞“因為”、“所以”、“而且”、“既然”等原是書面語詞,現今卻逐漸成為書面語與口語的通用語詞。[1]

總之,口語是源、書面語是流;口語及時地反映社會生活,書面語吸收口語成分,能增強其活力;書面語作為口語的加工提煉,更為規范、精當,也能給口語以良好的影響。二者在并存的情況下必定相互滲透,和諧共進。

[1]陳建民.漢語口語[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2]劉堅.近代漢語讀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3]化振紅.從《洛陽伽藍記》看中古書面語中的口語詞[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4]李如龍.關注漢語口語詞匯與書面語詞匯的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

[5]周薦.詞匯學詞典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猜你喜歡
書面語白話文語體
“口語和書面語轉換”備考指導
關于初中學生書面語感的思考與提升策略
漢語書面語與口語的特征
語言表達與語體選擇
胡適巧推白話文
語體語法:從“在”字句的語體特征說開去
胡適妙解白話
近現代媒介的功能如何由黨見本位轉向民意、輿論本位——以白話文運動為轉折點
語體轉化的量度與語體規范
從語法范疇視角解釋日本學生英語書面語錯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