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心靈之痛到親情之暖——比較小說《余震》與電影《唐山大地震》內容表現之異同

2012-04-13 17:31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2年1期
關鍵詞:張翎唐山大余震

胡 玥

(寧夏大學,銀川750021)

1976年7月28日是一個比往常更加悶熱的夏日,凌晨3時42分在中國唐山市豐南一帶突然發生里氏8.2級(國內測量為7.8級)強烈地震。在距地面16公里深處的地球外殼,比日本廣島原子彈強烈約400倍的猛烈爆炸發生了。在短短23秒的時間里唐山被夷為廢墟,地震罹難場面慘烈到極點。這場大地震共造成24萬人死亡,16萬人受重傷,直接經濟損失達30億元人民幣以上。

34年之后,著名導演馮小剛將這23秒地震給人心靈所帶來的“余震”搬上了熒幕,有了電影《唐山大地震》。電影中一個年輕的母親在面對兩個孩子只能救一個的絕境下無奈選擇了犧牲姐姐而救弟弟,這個決定改變了整個家庭的命運,讓幸存者陷入一個震后32年的情感困境。導演馮小剛說,這部《唐山大地震》電影的情感力量可以真正傳到觀眾的心靈深處,讓人反思在災難面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碰撞和生死考驗,是對人“心靈的拷問”。電影上映僅25天,票房便破6億。

看過影片的人,在描述感受時用得最多的形容詞是“感人”,這也將電影的原著《余震》[1]的作者張翎推到了臺前。張翎畢業于上海復旦大學外語系,1986年到加拿大求學,先在卡加利大學獲得英國文學碩士,后又去美國攻讀聽力康復學碩士學位。她在加拿大賣過熱狗,做過翻譯、教師、行政秘書等多種職業,但取得聽力學位后就一直做聽力康復師至今。張翎與嚴歌苓、虹影一起,被稱為海外女作家的“三駕馬車”。其中張翎成名最晚,但近兩年卻不斷進入人們的視線:僅2009年一年,她就連奪中國首屆華僑文學獎的評委會特別大獎,《當代》年度五佳長篇小說獎,《中華讀書報》年度小說家獎以及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的“年度小說家獎”等多個獎項。隨著《唐山大地震》的上映,張翎的知名度更是迅速躥升。

早在2007年初,馮小剛就在《人民文學》上第一次閱讀了小說《余震》,這部小說觸發了馮小剛的創作欲望,他致電小說作者張翎,希望能把這本書改編成電影,但最終未果。2008年,當唐山市委和電影局把《唐山大地震》的拍攝任務交給馮小剛時,他立刻想到了也許《余震》能幫他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于是就有了今天這部根據小說《余震》改編的電影——《唐山大地震》。

比較電影《唐山大地震》和小說《余震》。就內容而言,與電影《唐山大地震》的“感動”不同,原著《余震》里更多的是殘酷的現實以及苦難背后的反思。對張翎本人的寫作來說,“小說不是為悅人耳目而寫”,她說,“我的小說表述的是一個‘疼’字,而電影表述的則是一個‘暖’字。我覺得電影離我的小說已經很遠了?!痹陔娪袄?,疼痛被溫暖取代。

小說《余震》以舉世震驚的唐山大地震為背景,講述了一對龍鳳胎因為唐山大地震而截然不同的命運軌跡。小說女主人公王小燈在唐山大地震當天,7歲的她和弟弟同時被埋在地下卻只能救出一個,生死關頭,母親放棄了她。后來,她憑借頑強的生存意志活了下來,但生活中她又遭遇了繼母病逝、繼父的性侵害、丈夫移情別戀、女兒離家出走等諸多不順的事,為此她多次試圖自殺,最后躺在了心理醫生的病床上……累累傷痕造成她的悲劇人生。小說的最后,她千里回鄉,找到母親,隔著30年的時空距離,母親從陽臺上俯下身來,問“閨女,你找誰?”一切戛然而止。

而電影《唐山大地震》主要講述的是1976年在唐山卡車司機方大強和妻子李元妮、龍鳳胎兒女方登、方達過著平凡幸福的生活。7月28日凌晨,唐山發生了大地震。為救孩子,方大強死了,方登和方達被同一塊樓板壓在兩邊,無論人們想救哪一個,都要放棄另一個。元妮選擇了從小體弱多病的弟弟方達,而頭腦清醒的姐姐方登聽到了母親作出的抉擇。震后,元妮獨自撫養兒子,堅強地活了下來。劫后余生的方登被軍人王德清夫婦領養,進入了全新的世界。母女、姐弟從此天各一方。32年后方登回家看到了供奉在她年幼畫像前的“桃兒”,母親李元妮一下子跪倒在她面前向她懺悔,32年來母女之間的怨恨、遺憾、惦念、愧疚……也在頃刻間被親情這個斬不斷的情絲所化解。

《余震》里的王小燈,內心有一扇生了銹的窗,怎么推也推不開。她不是電影里那個和養父有融洽父女感情的方登,她是遭受養父性侵犯后“逃離”家庭的王小燈;她不是電影里那個與女兒如朋友般互相照顧的媽媽方登,她是偷看青春期女兒的聊天記錄、不斷與之發生沖突的王小燈;她更不是未婚先孕遭受男友大楊拋棄的單身母親方登。她是與大楊有一段13年的婚姻,卻對丈夫“疑神疑鬼”而提出離婚的王小燈——她不是浴火的鳳凰。地震中母親的選擇教會了她一種擁有方式——緊緊地拽住手心的一切:愛情、親情、友情。而她拽得越緊,失去得越多。

寫出如此動人故事的張翎的主業是加拿大一家醫院的聽力康復師,更離奇的是,她根本不是唐山人,也從未去過唐山。促使她產生創作欲望的那個下午,是在2006年7月28日,而這一天正好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紀念日。

那天,張翎在機場看到一本《唐山大地震親歷記》,被書中那些普普通通的唐山人的命運震撼了,“那些關于劫難的記憶當時擊中了我,我特別不能忍受的是那些失去父母的幸存孤兒,在文章的結尾被簡單概括為‘后來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干’或者‘以優異成績考入大學’和‘后來建立了幸福的家庭’這樣的表述?!?/p>

“我偏偏不肯接受這樣膚淺的安慰,我固執地認為一定還有一些東西,一些關于地震之后的后來,在歲月和人們善良的愿望中被過濾了?!庇谑潜阌辛恕队嗾稹贰且粋€關于“苦難可以把人徹底打翻在地,永無可能重新站立”的故事。

回到加拿大,張翎到圖書館里搜集了關于唐山地震的圖書,花了不到一周的時間,張翎就創作出了2萬字的《余震》[2]。

張翎在小說封底寫道:“天災來臨的時候,人是彼此相容的,因為天災平等地擊倒了每一個人。人們倒下去的方式,都是大同小異的??墒翘鞛倪^去之后,每一個人站起來的方式,卻是千姿百態的?!?/p>

同為表現唐山大地震在震后給人們帶來的影響。與電影選擇了以“親情”、“家庭”作為大主題,并以母親、女兒、兒子三條線索展開不同的是,在小說中張翎把故事的后續關注點全部放在了劫后余生的王小燈身上。對于個人來說,在災難中生存下來是一種幸運,但不可否認的是,地震所帶來的后遺癥,不僅僅是震后的生存問題,更可能是伴隨終身的心理問題。電影《唐山大地震》表現了人在災難面前的脆弱,同時也關注了災后人們如何釋懷并擺脫心靈的枷鎖。而《余震》寫一個在唐山大地震中幸存下來的女孩的成長經歷。不僅僅表現出大地震給唐山造成的破壞,更著力表現那場浩劫在經歷者內心深處造成的強烈余震。張翎曾說:“余震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靈的余震?!毙≌f主要想表現的是這場大地震之后給人們心靈所帶來的揮之不去的影響,意義更為深刻。

[1]張翎.余震[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0.

[2]北京候機廳萌發創作靈感 飛機誤點成就張翎《余震》[EB/OL].中新網,2010-08-16.

猜你喜歡
張翎唐山大余震
“超長待機”的余震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ovie Titles Viewed from the Fluidity of the Five Elements of Drama
以家族倫理重釋性別文化——嚴歌苓《媽閣是座城》與張翎《陣痛》之比較
生死之間的靈魂救贖——《余震》和《云中記》的倫理問題
張翎新長篇《流年物語》嘗試新寫法
張翎小說《陣痛》里的他者形象
本土化改編與再創——從小說《余震》到電影《唐山大地震》
三次8級以上大地震的余震活動特征分析*
傳統與個人才能:互文視域下的張翎小說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