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琴臺在哪里

2012-06-17 00:00董玉梅
TA生活家 2012年3期
關鍵詞:高山流水伯牙知音

董玉梅

龜山腳下、月湖之濱有一個古琴臺。如果在武漢的歷史文化遺址中進行一次文化價值的評估,那么,無論是從知名度,還是從提升武漢的歷史文化底蘊,抑或是在世界范圍內受到的關注,將沒有任何遺址和遺跡可以與古琴臺匹敵。它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它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與黃鶴樓相比,都有過之而無不及??墒沁z憾的是,我們對它的關注不及黃鶴樓的十分之一。

水星上有一座環形山,就叫伯牙山,那是1967年由國際天文學會命名的。1977年8月20日,美國“旅行者”號宇宙飛船飛入神秘浩瀚的太空時,伴隨著飛船直入太空的地球百余種動物語言和音樂中就有古曲《高山流水》。這兩張鉑金版的CD保存期是十億年。誰能用尺度去丈量這段悠遠的時間有多長?誰能用想象把這段歷史描繪個模樣?

從水星上命名伯牙山到高山流水進入太空,知音文化早就沖破了地域的限制,走出了國門,走進了太陽系,走進了漫無邊際的宇宙。由古琴臺生發的知音文化已不僅僅是武漢的文化,不僅僅是中國的文化,作為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已經成為了屬于整個世界的文化。

古琴臺是知音文化的發祥地。這段文化的延續與發展是從《荀子》、《韓非子》、《列子》等先秦諸子的著作中發端,《呂氏春秋》、《韓詩外傳》(西漢)、《淮南子》(西漢)、《風俗通義》(東漢)、《皇宋書錄》(北宋)等眾多古籍均不惜筆墨,紛紛援引。到了明代,馮夢龍又在《警世通言》中以小說形式加以渲染,讓故事更加感人,情節更加曲折。后來,《今古奇觀》進行了轉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終于成為了大眾化的文化精品。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滄海桑田,在漢陽發生的相遇相知的傳說已經被注入了相當深厚的文化內涵?!爸煜乙呀^,空桑誰撫?……高山流水,相望終古”(《琴臺紀略》1919年),這段“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轉引自《列子譯注》1986年)的吟詠被定名為知音文化,家喻戶曉。

古琴臺的故事流傳了兩千多年,但古琴臺的始建年代卻無從考證?!耙羧萑f春在,高明千載留”,這是南北朝時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寫的《登琴臺》,簡文帝很會寫詩作賦,具有文人雅士的風度和氣質。大凡皇帝太關注詩文,命運便不濟,簡文帝也是如此,他留下的詩句,成為人們探尋古琴臺建立時間的最早依據。然而,在古琴臺有感而發,為知音吟唱的簡文帝至死沒有找到知音。公元551年8月,他被部下殺害,而他登基的時間是550年。

從簡文帝登基算起,至今已經1454年了。古琴臺幾經遷址,累毀累建,卻始終以“伯牙之志,鐘期之知”(《琴臺紀略》1919年)成為人們尋找知音,寄托友情的最好去處。北宋時琴臺原在馬鞍山,鐘家莊也在馬鞍山下。明清兩代,當朝對古琴臺的建設相當重視。明萬歷年間重修,遷到現址附近。鐘家莊也隨著古琴臺的遷移而遷移到現在的鐘家村一帶。只有鐘子期之墓仍保留在馬鞍山下集賢村。

清嘉慶初年,精通金石詩文,學問頗深的湖廣總督畢沅主持重建古琴臺。選址時充分運用了中國園林設計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龜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過來,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琴臺修畢后,畢源請汪中代筆撰有《琴臺之銘并序》,今天重讀這篇意韻優美的文章,古琴臺的美景猶如一幅濃淡相間的水墨畫,直撲眼簾:“層軒累榭,迥出塵表,上多平曠,林木翳然,水至清淺,魚藻交映,可以棲遲,可以眺望,可以泳游,無尋幽涉遠之勞,靡登高臨深之懼,懿彼一邱實具二美,桃華深水,秋月春風,都人冶游,曾無曠日”。

不過,畢沅修建的琴臺也早已不存?!跋特S癸丑被粵賊(指太平軍)蹂躪,臺毀無存,尚留遺址一區?!保ā洞髣e山志》卷五胡鳳丹《重修漢陽伯牙臺記》)。1882年,漢陽知縣龍任山在任時在原址主持修復。辛亥革命陽夏保衛戰中,大部毀于火。1924年重修。日軍占領武漢時,將其毀之過半。1957年由漢陽文化宮重建。1981年,武漢市總工會進行了全面維修,此次維修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直至今日古琴臺能有這樣的面貌,是在不斷的后續修復而來的。

即使在今天,站在琴臺廣場,環顧四周,我們都可以想象,昔日的古琴臺與龜山、月湖共同構成的風光旖旎的旅游勝地區,其景物天成,不假雕琢,天然風光與人文景觀達到了天人合一的效果。如果把眼界再放開一些,把不遠處的歸元寺也納入它的范圍,便在實際意義上構成了一個強大的漢陽文化板塊。

高山流水之所以被社會廣泛認同,其中還反映了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知音難求。正因為知音難求,才有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慨嘆。因此,文人墨客站在古琴臺上,思載千古傳說,便大多發出了“高山流水寄我心,我自登臺發感深”(清·譚溥《伯牙臺》),“人琴千古知誰在,江漢殘春照鬢稀”(清·陳淮《泛舟登伯牙臺》)的詠嘆。從這個意義上說,高山水流之所以流傳千古,除了其本身擁有的文化價值之外,這個故事所表現出的人與人之間的深厚友誼,其中所蘊含的美學思想對中國人文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友誼的珍貴在覓知音的過程中深深地積淀在了炎黃子孫的文化心理之中。

可是我們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忽略了知音文化,忽略了保護、宣傳、推薦味道最綿長、品味最獨特的文化精品招牌。在武漢旅游熱門景點中的三菜一湯(黃鶴樓、歸元寺、博物館和東湖)中,竟然見不到古琴臺的影子。古琴臺周邊環境曾經相當惡劣,國內的旅游者相當稀少。倒是一些外國朋友慕名而來,尤其是日本和韓國,那些曾經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旅游者,來漢時常常點名要游古琴臺。據說,日本、韓國國內都有仿制的古琴臺。高山流水在宇宙中回響,琴臺也吸引著外國朋友的眼球,真應了一句俗語,墻內開花墻外香。古琴臺猶如一支紅杏,出墻才飄香,真讓好面子的武漢人丟盡了面子。

武漢之所以給人一個商業性的,市民化的城市印象,與不知重視自己的歷史文化,不知重視自己的文化精品不無關系。外國朋友喜歡琴臺,慕名觀賞琴臺,這中間包含古琴臺的文化魅力,包含著友誼的珍貴和難求,但更多的是古琴臺所蘊涵的“知音”哲理,在當代國際交流中的感悟力、影響力在起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高山流水在中國文化中、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都是不可估量的。

我曾經無意間在《辭?!氛軐W分冊中看到《伯牙琴》這個條目的。覺得有點奇怪,高山流水怎么會和哲學有關系呢?讀之,原來是宋末余杭的隱士鄧牧著的。既然是隱士,則必是高人了,有思想、有文采,還有超然脫俗的境界。辭海中對書名的由來和內容如是介紹:作者“自感知音難遇,故托伯牙鼓琴的故事以為書名。書中大膽抨擊了暴君酷吏,隱寓亡國悲痛,并表達了一種‘廢有司、去縣令的政治理想?!?/p>

我一直想閱讀這本書,沒能如愿。后來,我在一篇經濟文章中看到了《伯牙琴》的介紹,不禁大吃一驚,高山流水不僅與哲學有關,還與經濟學有關。文章中引用了鄧牧的一句話:“今世無知音,余獨鼓而不已,亦愚哉!”這就很有意思了,明知沒有知音,亦不碎琴絕弦,何苦還要癡迷地等待呢?原來,鄧牧相信終究會有知音,只是需要三千年的耐心,那時,他所希望達到的政治理想便會實現。鄧牧的想法雖然消極了一點,卻也可以說得過去。三千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一瞬間,而人類到太空尋找知音,為自己界定的時間更長,那是十億年。

猜你喜歡
高山流水伯牙知音
高山流水遇知音
晏殊的忘年知音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曹娥廟
高山流水
壯鄉三月趕歌圩傳歌傳情傳知音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伯牙:自然是最偉大的老師
伯牙學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