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長寧區人口結構變遷與經濟轉型發展的關系研究

2012-08-15 00:45上海市長寧區統計局課題組
統計科學與實踐 2012年9期
關鍵詞:長寧區常住人口區級

上海市長寧區統計局課題組

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近十年來長寧區常住人口規模有所減少,人口結構出現新變化。這既是長寧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區功能發展轉型的結果,也必然會對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產生深刻影響。本研究擬在綜合闡述長寧區人口變遷新特征的基礎上,利用計量經濟模型深入分析人口變遷與經濟轉型發展之間的關系,并結合長寧區“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長寧區人口結構變遷的主要特征

(一)常住人口減少,戶籍人口增加

2010年,長寧區常住人口為69.06萬人,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減少1.17萬人,下降1.7%;與全市2301.92萬人的常住人口規模相比,長寧區人口占全市比重為3%,在全市18個區縣中排名倒數第四,僅高于靜安區、盧灣區和黃浦區。雖然常住人口規模有所縮小,但戶籍人口規模上升。2010年,長寧區戶籍人口為62.3萬人,與2000年相比增加2.51萬人,增長4.2%。

普查顯示,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比2000年增長37.5%,而長寧區常住人口不增反降,綜合來看,原因大致有三個方面:一是經過多年規劃整合,長寧區環線以內和虹橋古北等地區已經形成成熟的城區模式,人口規模和群體層次逐漸穩定,人口擴容的空間較小。二是區內土地功能進一步調整優化,并且房價隨全市走勢大幅度上升,居住成本提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口入遷并使之逐漸減少。三是隨著全市尤其是新建城區和郊區住宅建設的飛速發展,人口分布逐漸從中心城區向外轉移。

(二)常住人口撫養比下降,老齡人口撫養比上升

人口撫養比又稱為人口負擔系數,是指常住人口中非勞動年齡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表示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大致要負擔多少名非勞動年齡人口。常住人口撫養比低于或者等于50%,表明社會勞動力供給充足,生活負擔相對較小,處于經濟發展的“人口紅利期”。普查顯示,2010年長寧區常住人口撫養比為26.7%,與2000年的31.5%相比下降4.8個百分點,人口結構優勢十分明顯。

分撫養結構看,少兒撫養比下降。2010年,長寧區14歲以下人口為4.8萬人,比2000年減少3萬人,占全區人口比重由2000年的11.2%下降到6.7%,減少4.2個百分點,少兒人口呈大幅度減少態勢;少兒人口撫養比為8.8%,與2000年的14.6%相比,下降5.8個百分點。老齡人口撫養比上升。2010年,長寧區65歲及以上人口為9.75萬人,比2000年增加0.81萬人,占全區人口比重由12.7%上升到14.1%,增加1.4個百分點;老齡人口撫養比為17.9%,與2000年的16.7%相比上升1.2個百分點。國際經驗認為,老齡人口撫養比達到或超過7%,社會即進入老齡化時期。長寧區老齡化人口大幅度超過該警戒線,老齡化問題十分突出。

(三)人口密度總體較低,內環線以內相對較高

人口密度反映了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也是人口對土地資源占用情況的寫照。長寧區行政面積37.19平方公里,2010年常住人口的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8569人,與2000年相比,每平方公里減少311人。與9個中心區平均人口密度24183人相比較,長寧區每平方公里要少5301人。

分街鎮看,內環線以內街道或者近內環線街道的人口密度要大于內環線以外的街鎮。2010年,長寧區人口規模最大的是新涇鎮,常住人口達14.68萬人。常住人口規模居前的街鎮還有仙霞新村街道、天山路街道、新華路街道、華陽路街道,平均人口都在7萬人以上。但是,從人口密度看,最高的是天山路街道每平方公里38616人,其次分別為仙霞新村街道37297人,華陽路街道35478人、江蘇路街道34589人、新華路街道33286人。而人口密度最低的是程家橋街道3143人,其次是新涇鎮12140人和虹橋街道14704人,均明顯低于長寧區平均人口密度。

(四)文盲率繼續下降,高學歷人口大幅增加

普查顯示,近十年長寧區人口的文化素質提升很快,文盲率繼續下降,并且高學歷人口成倍增加。2010年,長寧區15歲以上文盲人口為1.08萬人,文盲率1.56%,與2010年全市2.74%的平均文盲率相比低了1.18個百分點。

2010年,長寧區擁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口25.66萬人,占常住人口37.2%,與2000年相比提高18個百分點。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人口為3.34萬人,占常住人口的4.8%,與2000年的5784人相比增長了4.9倍。如果以每10萬人中擁有的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數看,2010年長寧區為37163人,比全市平均21892人相比多出15271人,高出近70%,僅次于徐匯區的37282人。

長寧區人口文化素質大幅提高,主要原因是近十年來長寧區居住和教育環境明顯改善,對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人口的入住吸引力持續增強。加之長寧區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增強了對高學歷人口就業的吸納力,而其中一部分就因此而就地居住。長寧區勞動力受教育結構顯著優化,又促進了區域高端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和產業結構的持續提升。

(五)從業人員大多從事服務業,從事現代服務業比例較高

普查顯示,2010年長寧區15-64歲勞動適齡人口為54.51萬人,占常住人口78.9%。勞動力就業結構呈現與全市明顯不同的特征:

首先,從業人員大多從事服務業。10%抽樣調查資料顯示,長寧區就業人口中從事服務業人口占80.69%,相當于每5個從業人員中有4個從事服務業,比全市54.52%的平均水平要高出26.17個百分點。

其次,從事現代服務業人口比例要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根據長寧區現代服務業的行業界定,現代服務業包括信息服務業、專業服務業、航空及物流業、現代商貿業、會展旅游業、社會服務業和金融服務業。依據該口徑計算的長寧區現代服務業從業人員比重為42.1%,而全市同口徑的這一比重僅為26.03%,比長寧區低16.07個百分點,顯示長寧區服務業發展水平和能級相對較高,具有較強的領先優勢。

(六)外來人口受教育素質較好,就業相對集中傳統服務業

普查顯示,長寧區外來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總體較好。2010年外來常住人口中,受過初中以上教育的占86.26%。其中,受高中教育的占19.25%,受大專及以上教育的占33.89%。與長寧區平均水平相比,受大專及以上教育所占比例低3.41個百分點,但是與全市平均水平相比則高出許多。

長寧區外來常住人口就業也以服務業為主。據10%抽樣調查顯示,外來常住人口從業人員中,從事服務業的占81.85%,比長寧區平均就業分布水平還高出1.16個百分點,但所從事的行業主要集中于傳統服務業。其中集中度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是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這三個行業合計占了從業人員的一半。

二、長寧區人口結構變遷對經濟轉型發展影響的計量分析

為深入研究長寧區人口結構變遷對經濟轉型發展的影響,本文選擇了常住人口中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老年撫養比、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比重、區級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指標作為主要變量,通過協整檢驗來衡量人口結構與經濟發展變量之間的長期關系,并建立誤差修正模型來分析變量之間短期波動的影響及長期影響對短期波動的調節作用。其中實際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分別采用相應的價格指數進行平減。所有基礎數據均來源于上海統計年鑒和長寧區統計局歷年的統計手冊。在對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后,剔除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這個變量,采用Engle和Granger提出的EG兩步法對其他五個變量進行協整檢驗,并建立誤差修正模型。

可以通過對協整方程進行分析,發現:

首先,從長期看,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對長寧區區級財政收入的提高有促進作用,勞動年齡人口比重每提高1個百分點,同期區級財政收入將增加3.6個百分點。

其次,老年撫養比與長寧區區級財政收入的變化負相關,老年撫養比每提高1個百分點,同期區級財政收入將降低0.03個百分點。這說明從長期趨勢上看,老年撫養比的提高不利于區級財政收入的增長。

再次,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比重對區級財政收入的影響系數為2.69。這說明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比重每提高1個百分點,同期區級財政收入將增加2.69個百分點。

最后,實際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對長寧區區級財政收入的影響為負,但統計上并不顯著。結合進行平減后的實際固定資產投資數據來看,自新世紀以來,長寧區實際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速已開始呈總體下降的態勢,有的年份甚至出現負增長,說明長寧區作為中心城區,其經濟增長模式已發生改變,經濟增長已不再依靠投資驅動而轉向消費驅動。

在誤差修正模型中,差分項反映了各變量短期波動對區級財政收入的影響,誤差修正項反映了長期均衡趨勢對區級財政收入的調整力度。從差分項看,短期內,各差分項對區級財政收入的影響具體表現為:

第一,本期區級財政收入對滯后一期的區級財政收入的短期彈性為0.44。這主要反映的是經濟發展的慣性因素。

第二,本期區級財政收入對同期和滯后四期的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的短期彈性分別為-11.56和16.59。說明新進入勞動年齡的人口對經濟增長的即期作用是負向的,這主要是因為新進入勞動年齡的人口第一年往往處于接受職業培訓的階段,其正向作用需要四期(即1個年度)才能體現。

第三,本期區級財政收入對當期的老年撫養比的短期彈性為-2.3,和長期趨勢一致,反映人口老齡化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都對經濟發展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第四,本期區級財政收入對同期的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比重的短期彈性為3.62,和長期趨勢一致,說明人口文化素質的提高,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均對經濟發展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通過協整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對于人口結構變遷與經濟轉型發展的關系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人口年齡結構、文化素質結構與區域經濟轉型發展關系密切,它們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

第二,從長期來看,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的提高會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而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則會抑制區域經濟的增長。

第三,經濟發展水平與人口文化素質聯系緊密,人口文化素質的提高有利于經濟的轉型發展。

第四,從短期看,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需要滯后一年才能得到體現,但經濟發展對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的短期彈性要比對大專以上學歷人口比重的短期彈性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長寧區的經濟發展更多地是依靠人力資源的數量、而不是質量推動的。

三、基于人口發展的加快經濟轉型發展的對策建議

“十二五”時期是上海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本研究表明,人口發展對長寧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勞動年齡人口保持在較高水平,將有利于延長“人口紅利期”的經濟助推力,為長寧區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爭取到寶貴的戰略機遇期;而人口素質的進一步提高有利于長寧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依靠智力資源的挖掘和發揮為經濟轉型發展提供內在能量。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在控制人口總量的前提下,適度提高外來人口留住能力。從研究結果看,外來常住人口年齡結構相對較“輕”,0-65歲人口所占比重比全部常住人口高12.1個百分點,并且受教育程度與常住人口差距不大。因此,適度提高外來人口的留住能力,擴大外來人口留住規模,對長寧區經濟轉型發展十分重要。提高外來人口的留住能力,一是要提高人口管理的主動性,有重點地引導不同結構人才落戶長寧。二是要提高人口管理的開放性,加大對海外人才的引進和使用力度,適當提高外來常住人口的比例。三是要提高人口管理的科學性,進一步改革和優化戶籍管理制度,發揮好戶籍制度對城市人口總量控制的調節作用。

2.加大教育投入,并增加對繼續教育的支持力度。長寧區要加強對繼續教育體系的投入,一是要進一步完善城區繼續教育體系,改變目前繼續教育以外語、電腦、文藝、以及文史常識等為主的單調、狹窄的局面,實現通識教育、專業教育、技能教育的階梯化再培訓體系。二是要運用多種技術和手段開展繼續教育工作,綜合發揮課堂、網絡、電視、廣播等教育傳播手段,實現繼續教育無處不在、隨時能學的格局。三是要降低繼續教育的學習成本,對參加繼續教育的人員要提供適當的激勵機制,形成全民學習的氛圍。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繼續教育也是構建學習型城區的重要環境,而構建學習型城區直接關系到未來長寧的綜合競爭力。

3.縮小不同街鎮之間的發展差異,分散地區人口壓力??s小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一是要加大西部地區的產業配套水平,提高就地就業的能力和水平,降低居住和工作分離的人群比例,吸引外來務工人員就地居住。二是結合人口密度較高地區大量房屋老舊的現狀,可對城區部分土地功能進行重新規劃,通過動拆遷的方式向外圍分流部分居民;也可提供對東、中部地區動拆遷后自愿遷入西部的支持性獎勵,包括適當增加保障性住房居住面積等,以分散人口密度較高地區的壓力。三是加快推進社會事業“西進”項目,進一步完善西部地區的教育、醫療、文化、娛樂、商業等配套設施,提高宜居水平,增強落戶吸引力。

4.關注老齡化發展進程,著意挖掘老齡人口的智慧資源。

長寧區應當積極面對老齡化社會的現實境況,主動作為,一是在遵守國家和本市勞動制度原則的前提下,適當調整勞動保障制度的配套機制,鼓勵超過法定勞動年齡、并且有勞動意愿和能力的老齡人口繼續工作。二是利用社區基層組織建立具有特色的老齡人口智力協助小組,幫助社區或者企事業單位解決各種生產生活和經營管理中的問題。三是政府提供條件,利用互聯網建立老齡人口創新合作網絡,為全社會提供智慧協助或創新支持。

課題組組長:鄒登榮 秦麗萍

課題組成員:姜忠毅 周群艷 薛廣宇 許 芳都冰一 汪東興 張 敏

執筆:姜忠毅 周群艷

猜你喜歡
長寧區常住人口區級
2021 年內蒙古自治區常住人口主要數據公報
保定市首家縣區級職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蓮池區揭牌
推進報臺網深度融合 做強區級融媒體中心
幸福成長從“三十件事”開始——上海市長寧區愚園路第一小學少先隊員的“幸福課堂”
My Best Friend
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控制在130萬以內
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首現負增長
縣區級社情民意調查方法初探
基于移動互聯的縣區級數字交通綜合管理平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