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設思維的影響因素

2012-08-15 00:49董傳元
關鍵詞:效應情緒因素

董傳元

假設思維的影響因素

董傳元

假設思維是人的一種正常的思維活動,是人們在事件發生后的評價,它的發生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從時間、做/不做、個體差異和生理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假設思維的影響因素。

認知心理學;假設思維;影響因素;做效應;生理指標

一、假設思維的提出

假設思維(許多學者又稱反事實思維)[1],時刻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他總是出現在人們在決策之后對于結果的一種假設,幾乎每個人總會出現這種思維活動。比如對考試成績的反應,許多考試不理想的同學會認為“如果在平時的學習中更努力一點,就會取得好成績”,“如果當時跟男朋友(或女朋友)認個錯,可能現在還是戀人”。人們總是對于發生過的事件進行“如果……,就會(不會)……”(if…then …)”的假設,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后諸葛亮”,這就是根據事件結果進行與事實相反的假設思維[2]。這種普遍出現在生活中的思維活動是人類意識的重要特征,Kahnema和Tversky首次提出了假設思維(counterfactual thinking)的概念,它是指人們對發生過的事件進行回想,之后對結果進行各種假設的思維活動[3]。

二、假設思維的類型

Rose和Olson提出了假設思維的三種類型:加法式、減法式及替代式[4]。加法式認為,如果之前的行為進行時增加一個假設的行為,結果會更加符合人們的要求,比如“如果上街時,把手機放到包里就不會被偷了”;減法式和加法式正好相反,認為如果沒有進行某種行為就不會造成某一后果,比如“如果沒有去逛街,手機就不會丟了”;第三種是替代式,指假設被另一件事情代替就會獲得另一種結果,比如“如果去圖書館而沒有去逛街就不會丟失錢包了”。根據對結果的性質假設,Kahneman將假設思維分為上行和下行假設[5]。上行思維就是對結果的假設比結果更好,比如“如果我能更加的認真就能獲得100分了”,這種假設表達的是對于現實結果的不滿,常常會使人產生負性情緒體驗;下行思維是對結果的假設比結果要差一些,比如“如果我再選錯一道題就會不及格了”,這是對獲得結果的一種較為滿意,從而易獲得整正向的情緒體驗。對于事實的假設總會伴隨著情緒體驗,但不都是伴隨著痛苦的情緒。

三、假設思維的影響因素

假設思維涉及到的事情狀態是指曾經有機會但從未實現。盡管是想象的情景,但假設思維可能在補償受害者的決定,因果歸因,分析思維的啟動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假設思維常常伴有后悔情緒,因為人們往往會對不合理的事件作出假設改變已達到預期,大多數人會對決策的結果作出假設,當然這一結果也是引起后悔情緒的最主要原因,但決策的性質以及決策原因也是引起后悔情緒的很重要的因素。對于假設思維的研究,國內外的學者更加推崇的是對于假設思維的影響因素的研究,假設思維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筆者試圖從前人的研究中對影響假設思維的原因進行分析。

(一)做/不做

首先提出“做效應”的是 Kahneman和 Tversky,他們認為在后悔情緒產生中事情做與不做會產生不一樣的后果,在一般的事件上,人們更容易對一些做過的事情進行假設。在Kahneman和Tversky斯基的原始材料的效應演示中,呈現給被試相似于下面的故事:

張和李同樣進行一種猜硬幣的游戲,如果猜對了會獲得1 000元人民幣,如果猜錯了就什么也沒有。張猜反面,主試又給了他一次機會,這次他換成了正面,而結果是反面,他一無所獲;李猜的也是反面,當主試給他一次更改的機會的時候他沒有改變主意,但是結果是正面,他同樣一無所獲。試想一下哪個人會更加的后悔。

做與不做是假設思維研究中的重要感念,現在對他的界定仍然停留在字意的表面,為了說明做與不做,Kahneman和Tversk只用了一個投資股票的故事來說明,他們同樣的結果,做比不做會引起更大的后悔[5]。其他學者對于這一理論進行了驗證與發展。我國學者張潔海根據在現實的環境中可能不會產生做與不做效應,他認為一個整體事件中行為狀態是否發生改變對假設思維產生很大的影響[6]。做效應對于假設思維的影響已經得到了研究者的認可,但在之后的研究中人們更加注重做與不做在情境中的研究。Jennifer Mencl和Douglas R.May研究發現,在緊迫的時間壓力下,人們的“做”效應明顯減少??梢?,在做效應中時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做與不做會影響假設思維,而人們在時間緊迫和時間過長情況下,也都會使“做效應”發生變化。

(二)時間因素

筆者認為時間會影響對決策結果的評價,從而產生相應的假設思維。前文已經了解到做與不做會影響假設思維,但不是在所有的時候都是做會引起更大的后悔,想象一下在你古稀之時回想一生你會對那些事產生后悔之意呢,是做過的還是沒有做過的呢?Gilovich和Medevc[7]對現實生活中的后悔直接檢驗做效應,首先通過電話調查以及面談的方法對受訪者進行統計,兩項調查都得到了相似的結果,即當詢問受訪者迄今為止的最后悔事,他們大多數人會認為沒做的事件占后悔的總數明顯占優。通過前人的研究我們發現,對于相同的結果,時間的長短會產生不同的后悔情緒,事件發生的時間短會對做產生更大的后悔;相反,事件發生的時間長會對不做產生更大的后悔。在回憶往事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因為沒有賭一把而感到可惜,但在最近的時間里我們又會因為做了而產生后悔。筆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做效應與時間因素存在交互抑制,在短時間的“做”會引起更大的后悔,而時間過長則相應的情緒體驗會慢慢地變弱而不是因為它不存在了。

(三)個體差異

想象一下,同樣是因為決策失誤而損失1萬元,一個農民和一個富翁哪個會產生更大的后悔體驗呢?答案會很容易回答。我們在研究假設思維中也要對被試的個體差異而產生的狀態體驗進行考慮,因而被試的文化差異是應該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張結海在對中國及法國人進行假設思維的跨文化研究中發現,中、法被試在回答假設思維問題時表現出差異[8]。相對于法國人來說,中國人更關注事情的結果是否值得人們去做,而法國人更在乎的是決策的結果如何,也就是說一個行為中國人看是否值得做是中國人產生后悔情緒的原因,重點對法國人影響較小。不同的人對同樣的決策和結果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后悔情緒,也可能是個人對于結果的歸因不同導致的,可以是對事件性質的歸因,也可能是對自身能力的歸因都會影響假設思維。

(四)生理因素

我們對于結果的評價總是一種情緒的體驗,而情緒的啟動會存在很大的不同,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的情緒受到大腦皮層的相應區域的控制,如果與后悔產生有關的大腦皮質區域出現異常就會發生不同的假設思維。隨著腦神經科學的不斷發展,心理學家也開始研究人們在后悔情緒中的腦成像的生理指標。2004年,Camille[9]等人讓眶額皮層受損的病人和正常被試完成輪盤賭博任務,結果表明:眶額皮層在后悔情緒產生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2005年 ,Corecelli等人[10]用相似的輪盤賭博,研究反事實比較基礎上情緒體驗激活的腦區,結果發現:腹內側眶額葉、前扣帶回和海馬等腦區在被試產生后悔情緒時被激活。最近,越來越多的研究者使用fMRI以及ERPs等腦成像技術對假設思維進行研究,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當產生后悔情緒時我們那部分的腦區將被激活。同樣,對同一種結果有異樣情緒反應的人,我們應該考慮到是不是因為器質性病變的原因。與后悔情緒相關的腦區如果過分活躍,我們也會看到自艾自抑的人,相反,就會是對于自己的過錯毫無愧疚之心。

四、研究展望

通過研究我們會發現,影響假設思維的因素有很多,不同的假設思維類型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原因產生的,而之后的研究者也會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通過實驗我們會得到更多的影響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突破固有的模式,不斷地發現影響假設思維的因素。當今的研究得出了擴大假設思維范疇的佐證,即內部一致性推論,認為人們的推理依據是內在一致性模型并與前提相一致。當使用假設思維和對現象進行解釋的時候,依據的是認知經濟觀念。比如,Walsh和Byrne假使具有一個暫時序列效應的計算模型,代表人們的正是狀態以減少工作記憶的途徑,只是一系列可能的假設。

現階段國內外對于影響假設思維的因素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通過一些研究發現了許多因素都會影響假設思維的形成,對于其真正的產生機制的形成原因的探討還在進行中,特別是在真實的環境中的假設思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也應該看到,對其研究不僅是經濟學者的任務,作為心理學者的研究應該更加關注假設思維產生的心理機制以及對心理功能的影響,認知神經科學為這種研究發展提供了可能。人們的后悔情緒及其影響因素,使我們對于人們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

[1]楊紅升,黃希庭.關于反事實思維的研究[J].心理學動態,2000(3).

[2]Kahneman D,Slovic P,Tversky A.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 Biase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201-208.

[3]Kahneman D,Varey C A.Propensities and counterfactuals:The loser that almost w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0(6).

[4]Roese N J,Olson J M.The structure of counterfactual thought[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19).

[5]Markman K D,eat al.The mental simulation of better and worse possible world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93(29)

[6]張潔海.后悔的“狀態改變—狀態繼續”效應:一個概念框架[J].心理學報,2003(5).

[7]Gilovich T,Medvec V H.The temporal pattern to the experience of regre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4(3).

[8]張結海,等.“值”在中國人的假設思維中的角色[J].心理學報,2011(1).

[9]Camille N,et al.The Involvement of the orbitofrontal cortex in the experience of regret[J].Science,2004(5674).

[10]Coricelli G,et al.Regret and its avoidance:a neuroimaging study of choice behavior[J].Nat Neurosci,2005(9).

B089

A

1673-1999(2012)09-0027-02

董傳元(1987-)男,漳州師范學院(福建漳州363000)教育科學與技術系應用心理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認知心理學。

2012-02-23

猜你喜歡
效應情緒因素
鈾對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應
懶馬效應
解石三大因素
小情緒
小情緒
小情緒
應變效應及其應用
短道速滑運動員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情緒認同
怎樣理解人是戰爭的決定因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