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村千幢”保護工程芻議

2012-08-15 00:53方利山
關鍵詞:百村古民居實驗區

方利山

(安徽大學 徽學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230039)

“百村千幢”保護工程芻議

方利山

(安徽大學 徽學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230039)

“百村千幢”工程目的是保住徽州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守住徽州古村落、古民居的“精、氣、神”,因此需要用好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牌子;需要充實“活態徽州文化內涵”里子;需要守住“徽州文化生態整體空間”底子,使之成為“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一個福祉工程,無憾工程。

百村千幢;牌子;里子;底子;徽州文化生態空間

黃山市作為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主體地域,近年開始實施徽州文化生態保護的“百村千幢”工程。①這項工程的實施,直接關系到徽州古村落、古民居等核心徽州文化遺產的前世今生,徽州鄉村徽州文化根基的存續去留,徽州文化整體生態空間的有效保護,徽州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徽州子孫后代對徽州文化的永續利用,以及徽州當下和今后的民生福祉。為傳承、弘揚和創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切實保護好徽州文化生態,為使“百村千幢”這一重要工程能建設成惠民興市、功在千秋、無弊無憾的民生工程,根據目前“百村千幢”工程的實施的具體情況,提出如下對策和建議:

一、“百村千幢”工程應盡力用好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牌子

“百村千幢”工程,是黃山市委、市政府充分發揮“徽州文化”這一特色地利優勢,“做好徽文章”的大手筆,意在化五年時間,投入55億,著力對上百個徽州古村落、上千幢徽州古民居率先實現搶救性保護利用,打造徽州文化旅游新業態,促進我市徽州文化旅游新發展的惠民工程?!鞍俅迩Т薄钡哪繕耸潜W』罩莨糯迓?、古民居的“筋、骨、肉”,守住徽州古村落、古民居的“精、氣、神”。很顯然,這一宏偉工程,正是黃山市正在努力推進的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簡稱“保護實驗區”)建設的具體實施,是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一個基礎工程。因此,“百村千幢”工程應該盡力用好“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這一“國家級”文化戰略品牌。

十一五期間,國家根據中華文化安全和復興的需要,作出了設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創新性地保護中華文化遺產的戰略性決策。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對存續至今的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的中華文化進行活態的整體的保護,以探索和實現中華文化體系和現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實踐的和諧統一,使中華傳統文化全面融入當代實踐體系,這是承傳弘揚中華文化,實現中華文化復興的國家戰略。[1]在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軟實力的大背景下,這一國家戰略尤顯其重大和深遠意義。

黃山市所在的古徽州,先民先賢創造的燦爛、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厚實積淀和縮影、標本,是中華文化特定時段的典型代表。[2]由于徽州文化的物態遺存和活態留存在古徽州域內豐富而集中,依托黃山白岳僥幸留存的徽州文化生態空間特色顯著,由于徽州文化的重大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2008年元月國家批準“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作為第二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正式成立。[3]“保護實驗區”的設立,是黨的第三代、第四代領導核心,對徽州之域發展的特別關懷。江澤民同志提出要“讓徽州文化世世代代傳下去,使它永遠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打好徽州文化的世界品牌”[4];胡錦濤總書記也對徽州文化承傳弘揚作過重要指示;溫家寶總理對徽州文化生態整體保護問題,在2007年竟連續兩次作出重要批示;2009年劉延東國務委員也專門指示:要把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好、管理好、使用好,使中華文明的這一瑰寶發揮更大的作用?;罩菸幕鷳B保護實驗區建設繼2009年獲文化創新特等獎之后,2010年被列入國家十大文化創新工程,2011年6月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又第一個獲批實施?;罩菸幕鷳B保護實驗區建設,一直得到中央和各方面的高度重視。[5]

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設立至今已整整四年,黃山市作為徽州文化生態保護的主體地域,極積推進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責無旁貸,黃山市市政府工作報告早已將此列入政府工作計劃。因此,“百村千幢”工程用好“保護實驗區”國家級牌子,是順理成章,有利于提升“百村千幢”工程的價值和意義;有利于擴開“百村千幢”工程的視野;有利于更好地處理好徽州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和利用的關系。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是文化特區性質的創新舉措,決不僅僅只是要保護幾個“非遺”項目。它是國家意識形態融入民族文化的重大實踐;是對中華文化遺產中傳統智慧和歷史經驗的現代運用;是中華文魂的復活和中華文脈的延續;是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的結合;是關系中華文化安全和復興的千秋大任。用“保護實驗區”建設理念統領“百村千幢”工程的實施,我們對徽州古村落、古民居一類徽州物態文化遺存和徽州活態“非遺”的保護利用,眼界會更開,立點會更高,目標會更明,收益會更大。

“百村千幢”工程用好“保護實驗區”國家級牌子,這就使這一工程有了歷史的定位。我們在徽州文化生態整體保護上,就能不負中央重托,不負國人厚望,不愧徽州祖先,不誤徽州后代。

二、“百村千幢”工程應特別注重充實“活態徽州文化內涵”里子

“百村千幢”工程目前從市內一千多個徽州古村落中遴選出101個徽州文化生態原貌保存相對完好的古村,重點作出保護規劃,對其徽派建筑群整體物態文化遺存,進行全面的維護和規整;對古村落內活著的非物質文化項目進行發掘、整理、復活;對古村落所依存的自然生態環境進行整體修復和保育,使其再現各自徽州文化古村落的特色風貌?!鞍俅迩Т薄惫こ逃謴氖袃葦登Т被罩莨琶窬咏ㄖ邢却_定一千多幢作為保護對象,根據不同情況制定保護辦法,規定具體的保護資金補貼措施,使這批古民居得到及時的維修、管理,避免了倒塌、毀壞、流失的命運。這一浩大工程,雖然目前各縣在推進中尚有不少困難,但成績很大,亮點不少。在政府和民間的共同努力之下,這些納入“百村千幢”的許多徽州古村落和古民居,正在漸漸成為“保護試驗區”的示范園和示范點,其徽州文化生態空間得到了保護。這一過程中許多好的保護模式和保護方法,值得總結、宣傳,應該給予肯定鼓勵。同時,據我了解,個別地方也存在只求面上成果統計,保護并未落實,其中“水分”不少的情況,許多具體問題尚待探索解決。

徽州古村落徽派風貌的完整保持,古村落建筑群修舊如舊的規范管理,古村落自然環境的完整守護,以及對徽州古民居的維修和復原是“百村千幢”工程的重點工作,也是花費最多的工作,當然是首先和必要的工作。然而按照要保護徽州古村落和古民居“筋、骨、肉”,還要守住徽州古村落和古民居“精、氣、神”的目標,“百村千幢”工程在護住古村落、古民居“形”的同時,還應有守住其“神”的內容?;罩莨糯迓浜凸琶窬釉诘玫綇驮途S修后,這還只是保護了一份地面物態文化遺存,還需要對附著其上的徽州民俗民風、民間技藝、徽州民間記憶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入的發掘、整理,有序復活、再現,讓徽州文化在“百村千幢”內動起來,活起來,和諧地融入現代民間社會,使徽州文化的精華、歷史智慧和經驗在現代鄉村社會管理中發揚光大,使“百村千幢”成為“保護實驗區”建設中各有特色的示范園和示范點。相對來說,這是一個比維修古建筑艱巨得多、復雜得多、而又要緊得多的系統工程,需要各個方面的參與和配合?!鞍俅迩Т薄惫こ虒嵤啄陙?,比較而言,在充實古村落、古民居活態徽州文化內涵“底子”方面,相對薄弱。有的子項目,雖也在“充實里子”上動了些腦筋,試圖發展“旅游新業態”,但由于未從“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角度進行思維,未在原汁原味徽州文化上堅持,只是把重點放在如何盡量整合徽州古村落、古民居文化資源為發展旅游、開發利用、賺錢發財服務,因此在“充實里子”的做法上,有的欠發掘、投入少;有的盲目而隨意,和徽州文化生態保護的宗旨相去甚遠;更有的在修復了一些古村落、古民居建筑外殼以后,里面則面目全非,文根文魂全失。有的項目在認租、認購之后,古民居紛紛被改造成基本喪失了徽州文化內涵的洋式旅游館舍、酒吧商店。有的徽州古祠堂竟被開挖成象西方教堂風格的游泳池,這類“新業態”的打造,徽州古村落、古民居的外在軀殼之“形”雖還在,但徽州文化的“魂”已失,“脈”已斷,和它們相關的歷史,和它們相依相生的特色徽州“非遺”活態文化也早已蕩然無存。(徽州古祠堂、古民居必須和只有在現代的合理科學利用中,才可能得到有效的保護,這一點當然是毫無疑義的。但怎么合理科學利用,這的確是一篇不易做好的大文章,值得我們的從業者和所有關心者深入思索)。

關于徽州古祠堂建筑的保護,徽州地委老領導魏心一同志思考很多,他曾在逝前和筆者多次討論,并給省領導建議將其還歸民間,結合中華孝文化的弘揚,讓民間祭祖有一個場地,鼓勵民間保護徽州古祠堂的積極性。對古祠堂一類徽州古建的保護利用,對于徽州宗族文化的改造揚棄,也都應該是“百村千幢”工程“充實里子”的內容之一,做好這篇“文章”,是徽州文化生態空間保護的又一件實事。

三、“百村千幢”工程應堅決守住“徽州文化生態整體空間”底子

“百村千幢”工程中有一個內容,是把“異地搬遷”徽州古民居,建十幾個“集中保護點”作為重點子項目,這種“異地搬遷”,目前正在各縣大張旗鼓地推進。有的開發商也借著“百村千幢”工程名目,比較熱心這種“新徽州古村落”的“打造”,動輒計劃拆建幾十幢、一兩百幢徽州古民居,花巨資拼湊新的“古村落”。[6]

這種對徽州古民居建筑單體的異地搬遷“保護”,近些年來在國內漸成風潮,愈演愈烈,徽州古民居建筑大量被拆毀外賣,在徽州古民居建筑單體加速流失的同時,許多徽州古村落被撬挖得滿目瘡痍,慘不忍睹,古村落徽州文化生態繼續受到重創。這種“異地保護”的異化,“大拆真古董,大建假古董”的折騰,早已引起社會的公憤,人們指斥這是一種破壞徽州文化生態空間的“作孽”。因此,在“百村千幢”工程實施中,對于“異地搬遷”徽州古民居,需要嚴加控制,需要慎之又慎。

目前在徽州之域,種種原因而未被列入“百村千幢”工程保護范圍的徽州古村落還有許多,這類徽州古村落,或因歷史上戰亂的破壞、或因天災自然損毀,或因“現代化建設”的無序和無知,部分喪失了原有的徽派風貌;特色古民居消失快速,村莊環境變化較大,修復和守護困難較多。也有的徽州古村落,地處偏遠,古民居又不大適應現代生活的需求,年青人進城買房,古村落“空巢”,古民居無人居住維修。這些徽州古村落,成了“百村千幢”工程的“棄兒”。但是需要重視的是,這其中的許多千年徽州古村落,象篁墩、南溪南、里方村、舜溪、……等等,雖然其徽派古風貌完整性已有損壞,但各類徽州文化歷史遺存仍很豐富,歷史文脈仍很清晰,歷史記憶仍很豐厚,一些代表性古建筑仍保存完好。特別是作為徽州古村落的特色村形村貌、水口、街區布局的脈絡、遺痕仍然存在,是目前尤其需要著意加以整體保護的特色徽州文化生態空間,如果我們現在對這些文化“棄兒”不但不加以保護,而且還要借著“百村千幢”工程異地搬遷“保護”的名目,進一步在這些古村落中,把那些碩果僅存的、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民居、古建筑單體連根拔起,移栽別處,去“打造”什么新的“旅游開發精品工程”,這不僅是斷徽州文化根、斬徽州文化脈的蠢事,也是對這類徽州古村落從根本上的破壞。當年歙縣為建“西園”,歙縣的許多鄉村,連各種徽式門罩都遭了撬挖之災,至今在這些小山村民居墻面上還留著很難看的恥辱疤痕。如果我們的興趣只在“異地搬遷”移栽古民居,打造“新古村落”,只顧搞“旅游新業態”,賺游客的錢,而無視徽州之域更多的徽州古村落是需要努力加以原地保護的徽州文化生態空間,那么,這種“打造”可能就違背了“百村千幢”保護工程的初衷,和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設可能就是“南轅北轍”了?,F在“天下徽州”(徽州文化藝術長廊)工程的建設,提出努力復原“消失了的徽州”、“徽州之外的徽州”,主張另辟奇徑,把注意力放到復原已消失了的徽州古民居建筑上面,做徽州文化產業。這比只知“異地搬遷”、到處撬挖好多了。

誠然,目前確有不少散處在徽州偏僻山村的古民居建筑單體,或由于年久失修、或產權問題、或無人居住和管理、私人缺少維修資金、或處地質災害點等等原因,正無可奈何地處于倒塌、損毀、消失的威脅之中,“異地搬遷”保護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似也不失為一種辦法,但應強調的是,這種“異地搬遷”,目的必須是為了保護;“異地搬遷”保護必須有嚴格的手續和操作規程?,F實狀況亟需我們的政府、我們的民居所有者、我們所有徽州文化遺產保護的關心者,共同想辦法,走出困惑,破解難題,努力搶救這些古建于將毀。但是如果任由“異地拆建”濫成風潮,任由有的開發商、成群文物販子倒買倒賣古民居發財大行其道的話,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也就成為一句空話了?!鞍俅迩Т薄北Wo工程的實施,應盡量防止“百村千幢”之外那些徽州古村落中古民居新一輪的大拆遷、大挪移、大流失,盡量守住這類徽州古村落徽州文化生態在艱難堅持中殘存的那一點底子,我認為這是“百村千幢”工程實施中需要人們特別加以關注的問題。

徽州、徽州文化、徽州文化生態命運多舛。咸同戰亂、十年浩劫……,徽州文化生態完整空間屢遭肢解、屢受重創,徽州古村落、古民居這些僥幸保存下來的徽州文化遺產,既是我們當代人開發利用賺錢發財的寶貝,也是徽州子孫后代持續發展的資本。既是徽州文化魂魄載體,又是徽州文化文根所在?!俺院米孀陲?,不斷子孫糧”,才是科學發展觀。打造“旅游新業態”決不能以徽州文化生態空間新破壞為代價。只強調“徽州古村落、古民居太多,保護不過來”不應是放棄保護的理由;在“整合文化資源”過程中不應無視對徽州文化生態空間的保護。應給徽州子孫后代盡量留存一些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國內許多徽州文化的研究者和愛好者都有一個共識,這就是:在目前的徽州之域,著力保護好徽州文化生態空間,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驚世之音,震聾發聵!值得“百村千幢”保護工程的所有建設者們謹記。

為了中華民族新世紀的偉大復興,國家對中華文化的承傳弘揚有高瞻遠矚的戰略安排。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事關國家發展大局。立足“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來謀劃和實施“百村千幢”工程,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大背景下,尤有其深遠的意義。

[1]呂品田.立文化生態保護區為文化特區 [N].光明日報,2010-11-24.

[2]中華儒學思想與徽州文化 [M]∥中華儒學:第一輯.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105—112.

[3]李陳續.文化遺存“活”起來[N].光明日報,2008-01-09.

[4]黃山志編纂委員會.黃山志 [Z].合肥:黃山書社,2010:2381-2386.

[5]百村千幢遷移保護精品工程 [N].黃山日報,2011-05-09.

[6]周平,等.外賣之痛,28萬包出省 [N].市場星報,2011-09-11.

K878

A

2095-0683(2012)02-0013-04

2012-03-28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9bzx070);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重大項目(2009jjd70002)

方利山(1947-),男,安徽歙縣人,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黃山學院研究員。

責任編校秋晨

猜你喜歡
百村古民居實驗區
古民居保護方法及舉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項目為例
省母歸途有懷
“晉”現龍城美景 “源”是北方江南——晉源區百村景區化工作紀實
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指導意見
“百會幫百村”合力助脫貧
2016年國家文創實驗區規上文化產業收入近2000億元
本質直觀傳統古民居“燕尾翹脊”筑造意涵(下)
史論 Art History & Art Theory
本質直觀傳統古民居“燕尾翹脊”筑造意涵(上)
足球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的探索與實踐——以學生社會實踐為突破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