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的價值

2012-08-20 06:59翟勁濤賈艷玲邱獨北
東西南北 2012年7期
關鍵詞:楊光晚報吉林

翟勁濤 賈艷玲 邱獨北

楊光走了,走得沒有一絲聲息。他45歲的生命年輪永遠定格在2011年12月22日10時30分。

人們涌進他辦公室的時候,窗外射進的陽光正照著他略顯蒼白的手臂。他靜靜地躺著,似乎在勞累了很久很久以后小憩一樣。

他的辦公桌上,擺放著他準備著手的工作設想和近期的工作安排。搶眼的是兩張卡片:

一張寫著:

2012兩會明信片 1月31-2.3/2.1-5推介

另一張寫著:您的關心 百姓的關切 我們關注 吉林手機報/手機報吉林 祝吉林兩會圓滿成功!

這是他準備在2012年吉林省“兩會”期間,向代表、委員推介《吉林手機報》而設計的明信片主題宣傳語……

這兩張手寫的卡片,是昨晚熬夜的成果?還是今晨思索的結晶?此刻,這一切都成為楊光生命史上的永恒。

作為新聞人,心靈要有溫度。有溫度的心靈才能寫出有溫度的作品。從充滿傳奇色彩的“欣月童話”到驅散樓道黑暗的“光明行動”,從“四歲尊嚴感動中國”到“牽手丑妻21載情比金堅”,楊光,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憑借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良知,將心中的陽光撒播四方,將大愛的火炬傳遞人間。

2006年年初,長春異常冷。身患絕癥的女孩小欣月的家人給城市晚報社打來電話,訴說女兒病重境況和孩子想去北京天安門廣場看升旗的心愿。小欣月是《城市晚報》一直關注的采訪對象,同其它的情形相比,這是一個看起來極其平常的新聞素材。然而,孩子危在旦夕,如何讓她無憾離去?醫生堅決不同意欣月赴京看升旗,父母默默落淚,孩子說心愿時天真爛漫的笑……這一切都牽動著時任城市晚報社執行總編輯楊光的心。

“沒有不可能的事情,只有我們想不到的事情!為了孩子心愿,我們可在長春為她創造一個北京天安門廣場……”《城市晚報》會議室里,楊光說這話的時候,大家呆住了,不明就里。

那天很晚,他還坐在辦公室里,抽了很多煙。他將記者采寫的《絕癥使她再也看不到升旗了》等一組報道重新梳理、改寫,悉心找出很多模擬升旗中應該注意的細節。第二天,又一篇經過改寫的消息《請您幫忙撒個謊》配發圖片見報。就是這篇報道,成為這個新聞事件發展延伸的轉折點。

2006年3月22日,2000多名素不相識的市民走到一起,在長春市公關學校為欣月組織了一次“升旗儀式”。這是一次人為編織的“美麗的謊言”。從出發坐汽車,到坐“火車”,到“北京”,到“天安門廣場”,每個細節在已經雙目失明的小欣月心里都是那么的“真實”。當國歌響起,小欣月艱難卻充滿幸福地舉起右手,她的內心一定溢滿快樂。此時,那雙美麗的眼睛,那個動人的笑容,被無數鏡頭永遠定格。不久,這個2000人編織美麗謊言、感動中國的故事被改編成電影《欣月童話》。

“欣月童話”——這一溫暖人心的新聞力作,迅速傳遍全國、世界。新聞聯播當晚就播出了這條新聞。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半邊天》、《魯豫有約》等談話節目都邀請該新聞的策劃者到演播大廳,將故事分享給更多的人。央視的《道德觀察》、《百姓故事》、《時空連線》、《七一軍事紀實》、《東方時空》等十多個頻道都報道了此事。該新聞當選CCTV評選的“封面2006”九大封面新聞之一。2007年,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香港多家電視臺和報社、韓國媒體、日本東京電視臺等紛紛來長采訪。半個月后,一位年邁的日本老人千里迢迢趕到長春,就為見見小欣月。站在她的病床前,老人深鞠一躬。

《城市晚報》一位曾參與此新聞事件報道的記者說:“欣月童話”創造了一個奇跡,楊光和所有策劃此新聞的記者、編輯都數次為之落淚??擅看萎敇s譽到來,當需要邀請策劃者做客直播間時,楊光都悄然轉身,將沉甸甸的榮譽讓給了下屬……

作為新聞人,心靈要有溫度,有溫度的心靈才能寫出有溫度的作品。從下面這些新聞事件,細心的讀者也許會觸摸到他心中的大愛與溫度——

2004年3月的一個深夜,曾在《城市晚報》當過特稿記者的阿芒在長春住所樓道里遭劫匪搶劫,在與劫匪搏斗時身中數刀,不幸身亡。

鮮活的生命,身旁的兄弟,這般的消逝,深深刺痛了楊光的心。就在阿芒遇害第四天凌晨2時,忙完全天編輯出版工作的楊光開車順路送兩個編輯回家,途經昏暗的街路,看著漆黑的樓道,“光明行動”4個字像一道閃電,劃過楊光的腦?!l誓,要為黑樓道送去光明。

于是,楊光組織策劃了大型社會公益活動“光明行動”,正式向黑樓道宣戰。派出記者,分頭采訪,被長春市民稱為掃除樓道酸菜缸之后的“第二次樓道革命”。

他們攜手有關部門,一起為長春市7984個黑樓道,安裝了56743盞樓道燈,為無數夜晚回家的人們帶來了光明和安全。

2003年,患有哮喘病的4歲女孩小佳瑞難醫病痛,舉牌“要藥不要錢”。楊光帶領記者組織了《四歲尊嚴感動中國》系列報道,引來全球關注。

同年,他推出《牽手丑妻21載情比金堅》系列報道,記錄一個普通鄉村男人對妻子的真情,世界各地的捐助如潮水般涌向長白縣的一個小山村……

楊光是一個相信精神力量的人。所以,在他的辦報生涯中,不懈追求在新聞事實的基礎上那種精神升華的傳播與策劃。在他的筆記本上寫著:“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沒有不能做的事,只有不可取的方式。新聞,就是與思維的麻木和僵化斗爭?!彼肋h認為:小事情,可能是大新聞。

有責任,有擔當。這六個字可以說是對楊光精神世界與新聞情懷的詮釋和解讀。歌頌光明,鞭撻陰暗,“楊光幫你辦”開創我省新聞界民生服務新聞先河,“楊光熱線”深入基層解決民生難題,樁樁件件,可圈可點。如今,我們已無法丈量他腳下新聞之路的長度和寬度,但卻知道這條路他在為誰而走。

多年前,“民生新聞”作為新生名詞剛引發關注。在吉林日報報業集團領導的支持下,吉林省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報紙專欄《楊光幫你辦》出現在《城市晚報》上。

于是,長春街頭出現一道特殊風景:中等身材的楊光,目光炯炯地率領一批剛出校門的“學生兵”走街串巷,深入市民家中,水電煤氣、柴米油鹽、防火供暖……事關百姓冷暖,哪怕最不起眼的小事,他們都一件件核實調查,一個個部門去溝通協調,直到問題圓滿解決——《楊光幫你辦》,由此開創我省新聞界服務民生新聞的先河?!冻鞘型韴蟆贰皸罟鉄峋€”成為省內第一家民生熱線,市民最熟悉的電話號碼。

于是,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觸動了相關部門的工作。2004年,長春中醫學院在校大學生張春梅彌留之際想捐出眼角膜。為幫她實現夙愿,楊光組織記者采寫系列報道,將眼角膜送到深圳眼庫移植給另兩個人。就是這組報道,間接促成了吉林省眼角膜捐獻機構的設立……

楊光傾情百姓,關注民生,他的這種新聞理念,源于生他養他的這片土地,源于這片土地上他深深愛著的人們。當年,已是《城市晚報》副總編輯的他,在一個大學演講時說了這樣一段話:“就像當年我在小鎮塵土飛揚的路上走著,只是為了尋一張報紙,尋一種信息能更快更準確傳遞到我這里的渠道。也許曾經有很多人和我有著一樣的迷茫。我們改變這種狀況的方式和途徑就是上學。從農村走出來,走到城市里,走到更廣闊的世界里?!碑斈晁_實在尋找一張報紙,因為這張報紙上應該有一段令他刻骨銘心的話,然而他沒能找到。

楊光的爺爺奶奶都是農民,父親是一位退伍軍人。初中前楊光一直生活在鄉村,上高中后才來到輝南縣朝陽鎮。當年,貧困的家境、閉塞的小城,何談信息的便通?楊光對新聞的情感與追求,似乎就是從那個時候萌發的,萌發得很單純、很直接,也很現實——只有用知識才能改變命運。經歷了多少艱辛就沒人知道了。1985年,穿著一套7元錢的廉價西服,輝南縣的高考狀元楊光走進了北大校園。

在北大,他終于擁有了報紙。在北大,他用知識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蛟S就因為如此,畢業后他選擇了新聞界,選擇了吉林日報社,并立志要用自己的筆改變別人的命運。楊光在自己的小傳里說:北大給了他“平民意識、貴族眼光、人文素養、浪漫情懷”。正是這種平民意識和人文素養,讓他通過“楊光熱線”,關注那么多不相識者的生活。

在報社,楊光找到了自己傾情的事業,并用新聞改變了那么多人的命運,但卻放棄了很多可以改變自己“錢途”和前途的機會。女兒兩歲時,剛在晚報做了一年多記者的楊光,陪妻子去一個上市公司應聘,結果公司卻相中了他,要高薪聘他做總經理助理。此刻,最需要錢的他選擇了新聞。2009年,在一次北大同學聚會中,南方一家企業要以年薪40萬聘他做高管。在錢和鐘愛的事業之間,他又一次選擇了新聞。在報社,這個從來沒有被金錢打動的新聞人,一直在用新聞打動人。

這位高考狀元、北大學子,有一顆質樸的心,有著對老百姓難以割舍的情懷。

這種情懷,體現在生活點滴。一位報社同事回憶:1998年抗洪搶險時,楊光在一線采訪,一天沒吃東西。領到晚餐回住處的路上,他看到一位轉移的婦女領著她的孩子,孩子因為餓和媽媽哭鬧。他毫不猶豫地將手中的面包、香腸塞到這對母子手中。這天,他僅僅喝了一瓶水。

心系百姓,楊光有著百般柔腸??擅鎸﹃幇蹬c污濁之風,楊光彰顯的卻是一名新聞記者的風骨。

據《城市晚報》一位他當年的同事回憶:一天晚上,有個人拎著密碼箱走進楊光的辦公室。出來時,同事們看到這個人拎著密碼箱,表情沉重。事后,楊光淡淡地說:“想用錢封我《城市晚報》的嘴?把我們當什么了!”

同事回憶說,他是一個純凈的新聞人,他把《城市晚報》當作一塊圣潔之地:他不允許虛假新聞在這里生存;他不允許用世俗的手法去包裝新聞;他不允許用平庸的新聞來羞辱這份報紙的品格。某企業做了一件有損公益的事,《城市晚報》一直跟蹤報道。這家企業托了楊光非常要好的幾個朋友來說情,但為了所堅守的新聞理念,楊光選擇了“得罪”朋友。事后,他說:得罪一個人是感情問題,得罪新聞是飯碗和報紙尊嚴的問題。

對有些記者而言,新聞是謀生的手段;但對楊光來說,新聞之路濃縮了人生價值、理想與事業。從《城市晚報》到吉林日報四編室,再到《吉林手機報》,楊光都是滿腔熱情,全力以赴,創新出彩。他從骨子里癡愛新聞事業,并將此作為畢生追求的崇高理想,將全部身心和巨大熱情投入其中,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2007年底,一位母親想為自己正在上學的孩子籌兩萬元學費。求告無門后她找到《城市晚報》,想借助報紙發出信息,請好心人借錢給她。母親特意強調:不是要,是借!

會有陌生人借錢給她嗎?如果借到錢還不上該咋辦?一旦見報,報社能否因此面臨誠信危機?就在大家并不看好這條線索時,楊光卻亮出自己的觀點:找到晚報,就是信任媒體,信任我們。如果連我們都拒之門外不信任她,她還會信任社會嗎?他決定將此報道排上版面。第二天,晚報頭版刊出《女子向陌生人誠信借款兩萬元》。這位母親真的借到了兩萬元。時隔一個月,這位母親如約還上了兩萬元。

楊光為什么敢這么做?因為他心里有底。多年來,他和他的同事為打造報紙的誠信度而奔波。無論什么稿件,必須堅持真實性和公正性的原則,以事實為依據,不虛夸一句,不粉飾,不做作,真心實意為讀者辦事,為老百姓說話?!冻鞘型韴蟆酚纱水a生了巨大的公信力。

平時楊光話不多,文質彬彬,而熟悉他的同事則說:三尺開外,都能感到他骨子里透著那份對新聞事業執著的追求與激情——

1998年抗洪搶險期間,他作為《城市晚報》特派記者在一線采訪,數日奮戰,累得倒在沖鋒舟上;在吉林日報社第四編輯室工作期間,他與部門同事一起奮戰,在廣告量激增的旺季,加班加點已成家常便飯,審版把關,設計版面;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報紙集中出版,他連續數日工作到天亮。

2011年,楊光出任吉林手機報社社長?!都质謾C報》是即時性強、覆蓋面最廣的新興媒體,也是引導輿論的重要陣地。手機報如何做大做強?出路在哪里?怎樣尋找突破口?一系列課題擺在楊光面前,是壓力,更是挑戰。為了更好地走現代營銷之路,吉林日報報業集團決定吉林手機報社成立手機傳媒有限公司,以企業模式實現新體制、新機制運作。楊光親自做文案、提申請、跑工商、跑稅務,爭分奪秒,快速推進,僅用20天,楊光就跑完正常要兩個月才能辦完的手續。

為了抓緊落實省委宣傳部關于打造吉林手機黨報、搭建公務員信息平臺的要求,在集團相關領導的協調下,爭取到了省委、省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省政府專門召開了專題會議,研究《吉林手機報》發展事宜。楊光全力以赴,積極與三大通信運營商溝通聯系,有力推進了公務員信息平臺的搭建和市場拓展。

為了盡快做大做強《吉林手機報》,楊光夜以繼日地工作,連雙休日都排得很滿。目前,《吉林手機報》在傳播即時資訊、應對突發事件、傳達政務信息、引導正面輿論、反饋社情民意等方面,充分發揮了“第五媒體”的重要作用。這其中,凝聚著楊光的心血和汗水。

為了給這個年輕的媒體打造一個可觸摸的實體品牌形象,他利用個人關系請“高手”設計了《吉林手機報》標識。2011年12月8日,標識正式應用;9日,給員工印制了統一的名片;21日,印好的明信片拿到手;22日,他摩拳擦掌準備大干一場……還沒來得及發出的明信片,永遠將他忙碌的身影定格。

楊光熱愛陽光,楊光追逐陽光。生活中的他,謙虛待人,幽默風趣,把快樂帶給別人,將壓力留給自己。每天早晨都要給妻女帶上水果,報業集團響當當的“臺球高手”,一條令人淚流滿面的4年前的短信,那首名叫《致遠方》的情真意切的小詩……此刻,當我們將記憶中的零散意象整合成他那遠去的身影,一瞬間仿佛領悟了“陽光”兩個字的全部涵義。

“請你講一講我爸爸的故事,好嗎?”2011年12月23日,楊光“走”后第二天,《吉林手機報》同事突然發現他的QQ居然亮了——盡管大家都知道他不在了,但還是在網上流著淚呼喚“楊哥”。

點亮QQ的,是楊光生前最疼愛的正念高中的女兒楊曉彤,同事們開始講述自己眼中的楊光。雖沉浸悲傷中,懂事的曉彤敲出這樣一句話:我爸爸真的比班里別人的爸爸看起來年輕很多。

采訪中,他生前一位摯友對記者說:有件事楊光不止一次提過——他最愧疚的是欠女兒太多,在《城市晚報》工作那些年,基本上天天加班,幾乎看不到女兒。

楊光熱愛陽光,楊光追逐陽光。生活中的他,謙虛待人,幽默風趣,吃穿簡樸,他把快樂帶給別人,將壓力留給自己。同事們都知道:楊光有一件黃中帶灰的休閑西裝,是他正式場合惟一的工作服。

剛到手機報時,一位同事和妻子吵架,情緒不好。他知道后馬上把他拉到火鍋店吃飯,教他怎么“討好”、“對付”妻子?,F身說法講自己與家人相處之道:男人讓著妻子,沒有人嘲笑你,那是你有胸懷……

他深愛妻女。每天早晨,他都給妻女洗好要帶的水果。他去世前兩天還對妻子說:老婆,好好養病,我一定好好工作,讓你過上好日子……

妻子至今不能忘記當年相親見到楊光時的情形:“他穿著休閑背心和短褲,遞給我一塊雪糕,在桌子上鋪了層報紙,臨走時還送給我一只小瓷狗……”她更不能忘記結婚那年,楊光為她寫的那首小詩《致遠方》:“風,把那盆玉蘭花的清香,帶給了你,寧靜而悠遠……”詩叫“致遠方”,意思是請妻子相信,好日子就在遠方。

在弟弟妹妹眼中,哥哥楊光是一個在學習、體育、唱歌等各個方面都優秀的全才,上學時,一直是三好學生、優秀班干部,學什么會什么,做事從不半途而廢;親人、鄰居都說,楊光孝順、懂得關心人,雖然不能在父母身邊長期照顧,他還是會利用所有可能的時間回老家,哪怕只是喂父親喝杯水,或者給母親洗洗腳。外甥女在回憶他對待晚輩的往事時說,不管多忙,他都沒有忘記關心詢問侄女、外甥女的學習近況。

他喜歡打網球,超級愛看足球,歷年城晚世界杯報道都由他主持策劃;他最喜歡唱的歌是《阿蓮》、《穿過你的黑發的我的手》,許多人驚為原版;他臺球打得棒,可算得上報業集團的“高手”。就在他“走”的前兩天中午,在報社8樓,同事還看見他在打臺球。

從記者、執行總編輯到部門主任、手機報社社長,在他22年的新聞生涯里,年輕的同仁都習慣叫他“楊哥”,他們體味更多的是兄長的關懷。

楊光平時話不多,但在心里,他真真切切地關心著身邊每一個人。在他逝世的第二天,一位與他當年共事的同事翻出4年前接到的“楊哥”短信,時間是2007年3月6日21時22分14秒:“……我在會上言語定有不當之處,尤其會后更有無理之言。想了想,其實自覺合作得一直不錯,你的支持和幫助也夠多了。真誠向你道歉!同時說一句從來沒說過的:謝謝一直以來的支持和包容?!弊x完這條4年前的短信,這位同事已淚流滿面。當年會上那次“小爭吵”是什么早忘了,但一位兄長言短情長的道歉短信卻永遠留在手機里——為了留住這條短信,這位同事一直舍不得換掉這部老掉牙的手機……

楊光是一個認為新聞可以改變環境的人,所以他把新聞當作畢生的事業。他北京大學的一位學友在紀念文章里說:如果人人都能如楊光一般,堅持不辭勞苦地在沙漠上種菜,焉知就不能在沙漠上開墾出一片綠洲?問題恐怕還在于我們周圍像楊光這樣認真、天真而熱情的人太少了。如果我們自己就是沙子,就不要怪我們周圍盡是沙漠了。

他學友的話,大概可以作為對楊光的評價。

楊光走了,帶著陽光般的音容……

楊光走了,留下陽光般的足跡……

猜你喜歡
楊光晚報吉林
吃糖的好處你了解多少?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雞飛蛋打一場空
《圣誕夜》晚報
劉亮、楊光設計作品
吉林冬季之旅
小小郵遞員
吉林出版集團
吉林農業大學招生就業及國際交流等
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會員單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