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施工工藝的改進建議

2012-09-06 00:54劉世杰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2年22期
關鍵詞:框架控制混凝土

劉世杰

摘要:伴隨當前建筑施工技術的不斷提高,多數建筑項目大多采用鋼筋混凝土現澆結構,在多、高層建筑項目中得到廣泛應用。但是作者在實際工作中也發現了諸多問題,問題主要是由于施工隊伍技術素質存在差異,對操作規程了解較少,在施工中容易產生影響質量的現象,這些狀況如重視不夠或解決不及時,將會直接影響質量和工期。本文就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施工質量容易形成的通病和實際解決措施談幾點體會,供廣大同行一起探討。

關鍵詞:混凝土 框架 施工 質量 控制

中圖分類號:O213.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梁柱節點箍筋施工問題

1、一般施工作法的弊病梁柱節點施工的復雜性主要表現為:節點構造復雜,鋼筋分布密集,操作人員高空作業,施工難度大,特別是中間柱子鋼筋縱橫交錯,箍筋綁扎不便,采用整體沉梁時節點區下部箍筋無法綁扎,致使梁柱節點部位不放或少放柱箍筋,留下嚴重隱患。部分施工人員意識到鋼筋骨架整體入模后柱節點內箍筋綁扎困難,便采用兩個開口箍筋拼合,然而在整個節點區均采用開口箍筋顯然不符合規范規定。規范對箍筋封閉和箍筋末端彎鉤的構造要求,是保證箍筋對混凝土核心起有效約束作用的必要條件。

2、采用分層套箍法操作難度仍相當大,且須將節點部分側模板拆除方能保證節點箍筋間距及綁扎牢固。若采用原位綁扎鋼筋(即先安裝梁底模,再直接在梁底模上綁扎梁筋、安裝側模板),其缺陷是:只安裝梁底模,不安裝側模板,板的模板無法安裝,造成整個模板支撐系統不穩定,易發生模板倒塌事故;在框架結構施工中,所有的鋼筋均須在施工樓層堆放和二次運輸,在這種開放的模板體系上堆放和搬運鋼筋極其不安全;支模和綁鋼筋多次交叉作業,不利于施工組織管理,窩工現象較嚴重,工效較低。

二、改進的措施

下料時每個節點增加若干根縱向短筋(可用細鋼筋);柱節點區箍筋現場焊接在縱向短筋上形成整體骨架,再將整體骨架套入柱縱筋并擱置在樓板模板面上,穿梁鋼筋并綁扎,為防止附加縱向短筋位置與柱縱筋沖突而造成套箍困難,附加縱向短筋應偏離箍筋角部約5 厘米。采用該法可保證柱節點箍筋的間距與數量,實施效果較好。需要說明的是,當結構較復雜時,采用該方法可能也會有困難,施工時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三、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同的問題

目前高層項目中,柱使用C45甚至C60及以上混凝土已非常普遍。實際工程中樓蓋合適的混凝土強度等級應為C20~C35。柱混凝土設計強度高于梁板,且隨建筑物高度增大,兩者的設計強度差距會越大。JGJ3——1991第5.2.1條規定:梁柱混凝土強度等級相差不宜大于5MPa,如超過時,梁柱節點區施工時應作專門處理,使節點區混凝土強度等級與柱相同。強調節點核心區的混凝土強度等級要與柱相同,不能與梁板混凝土強度等級相同;而現行規范JGJ3—2002第13.5.7條規定:當柱混凝土設計強度高于梁、樓板的設計強度時,應對梁柱節點混凝土施工采取有效措施,雖未強調節點核心區混凝土強度等級要與柱相同,但無論梁柱混凝土強度等級相差多少都要保證節點強度。兩者均旨在保證“強節點”的設計原則。

四、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問題

保護層厚度的規定是為滿足結構構件的耐久性要求和對受力鋼筋有效錨固的要求。保護層厚度太小,無法滿足上述要求,太大則構件表面易開裂,因此,《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04—1992)第3.5.8條《建筑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GBJ301—1988)第5.2.10條、《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02)第5.5.2條均規定:受力鋼筋保護層厚度梁拄允許偏差為±5mm。在框架結構施工中,由于樓面標高是一致的,雙向框架梁同時穿越柱節點時,必然造成一側框架梁面筋保護層厚度偏大(往往會超過40mm)。井字架梁節點也有同樣問題,這些問題無法避免,但需注意:一是梁箍筋的下料問題,由于一向框架梁面筋需從另一一向框架梁面筋底下穿過,若該向框架梁梁端箍筋按原尺寸下料,面筋無法直接綁扎到箍筋上,對梁骨架受力不利,因此梁端箍筋下料時高度可減小20~30mm(儀一向框架梁端需要);二是施工時以哪一向為主,因保護層厚度增大,截面有效高度變小,正截面受彎承載能力減小(約5%),設計時是否考慮了這種影響,另一方面構件表面容易開裂?!痘炷两Y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第9.2.4條規定“:當梁、柱中縱向受力鋼筋的保護層厚度大干40mm時,應對保護層采取有效的防裂構造措施。對此須在設汁時就明確以哪一向為主,并對保護層厚度偏大的一向梁端加鋪一層鋼絲網以防表面開裂。

五、混凝土施工質量控制

1、柱的“爛根”和“夾渣”,現澆框架容易出現“夾渣爛根”現象,使根部混凝土漏漿,嚴重時出現“露筋”和“孔洞”。其直接原因是柱模直接放在樓地板上,預先沒有在樓板上做找平層或加標準框澆出底面,更沒有留清掃口。當層段>5m中段未留澆筑口,進料從頂部直接下。自由落差>3m,在柱內鋼筋阻攔下料使粗細料分離,另因底部板麗不平且未堵縫。導致水泥漿流失掉,也存在底面垃圾未清除凈、振動棒長度不到位等因素,造成根部夾渣,爛根問題。保證質量的措施應在框架柱接頭外進行,即上次燒筑后加相同規格的方框,并澆平框面,繼續上澆前支橫模從板面開始,澆筑時在頂灑一層1:0.4的水泥砂漿。并鋪1:2水泥25~30mm厚,在其上澆混凝土,可保證框架柱自然密實,不會出現夾渣或爛根的質量問題。

2、控制好混凝土質量

對配合比的控制不容忽視,再準確的配合比,現場不控制粗細骨料的含雜質量和稱量,仍然會生產出不合格品。有的工地不做配合比設計,而套用別人的比例。對已澆成品不保護,養護不及時,尤其是夏天氣溫高的地區更需要保養,這是提高強度的重要環節。對混凝土框架柱的澆筑施工,必須遵守現行的施工規范,注意克服配料計量、拌和時間短,加水不控制,運距長搖晃離析現象,更要注意不允許二次加水重拌及振搗不密實、過振、漏漿、跑模、不清除殘留木屑等現象。操作素質低下所產生的后果將削弱支撐件的豎向荷載,影響結構連接及降低抗震能力。只要有健全的施工操作標準,步步檢驗認證,按規范施工,框架工程質量就會得到保證。

六、結語

這種施工方式具有整體性好、圍護墻體輕、抗震性好、施工速度快、布局靈活多樣的優點,在工程實踐中成為主要的結構形式,工程技術人員在施工中應嚴格按照圖紙和規范施工,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

參考文獻:

《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04—1992)

《建筑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GBJ301—1988)

《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02)

王萬里.《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施工工藝的改進建議》.中華建筑.2008.12

侯志明.《高層框架結構施工技術一席談》.混凝土.2006.7

猜你喜歡
框架控制混凝土
框架
淺談商品混凝土使用控制技術措施
混凝土早期變形對其耐久性的影響
淺談框架網頁的學習
自我修復的神奇混凝土
基于Jmeter對Node框架性能的測試研究
混凝土
社會轉型期行政權控制的路徑探索
會計預算控制現狀及方法
淺談高層建筑沉降監測關鍵環節控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