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城改造中城市設計方法淺述

2012-09-06 00:54劉海波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2年22期
關鍵詞:舊城改造城市設計方法

劉海波

摘要:伴隨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我們也看到,在城市改造過程中, 尤其是舊城改造的速度、規模和開發強度都令人咋舌。同時,近幾年來隨著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的深入開展,許多城市都提出了城市形象的塑造問題,但仍不斷出現"千城一面"的現象,使城市失去本有特色.這些問題越來越多的得到人們的重視,引入城市設計理念,加強舊城改造的環境建設,本文結合工作經驗,針對舊城改造中的城市設計進行了初淺論述。

關鍵詞:舊城改造;城市設計;方法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舊城改造中城市設計的提出

城市發展是一個不斷更新、改造的新陳代謝過程,自城市誕生之日起,舊城改造就作為城市自我調節機制存在于城市發展之中,是城市發展的綜合需要。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舊城原有物質設施的水平低下和自然老化,以及舊城功能的過于集中和用地結構的不合理,使舊城居住緊張、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一系列問題越發難以解決,而且在工業離開市中心、居住向外疏散的城市發展過程中,舊城出現功能和結構的衰退問題,亟需進一步配置商業、服務業、金融業及必要的交通和市政設施,提升城市中心區的服務功能。

舊城改造中的城市設計與城市功能兩者之間的關系,可以看作是形式與內容之間的關系,形式要為內容服務,內容決定形式,形式與內容需要達到完美統一的結合。

2城市設計的含義

城市設計對于城市規劃的深化和營造適用、優美、宜人的城市環境具有深遠的意義。城市設計的內容是廣泛的,對于城市設計含義的理解也是廣泛的,國內外不少研究者對城市設計下的定義也不盡相同。但都涉及到城市的空間環境問題,而空間環境是由城市物質實體和空間互為依存的因素而組成,具有三維的概念。由空間和物質實體所組成的環境是顯性的,可被感知的。

不應忽略的是,城市設計應和經濟建設聯系起來,應以有利于經濟發展為出發點。城市希望通過改善自身的形象以吸引更多的人投資、購物和工作。城市設計的目的在于經濟的振興和發展。同時,城市設計也是為了管理和控制城市發展,使城市的發展與原有部分和諧融合,以維護城市環境的質量和特色。當今的城市設計涉及的環境質量內容,除城市“美”外,正越來越擴展到其他方面,進一步的涉及到城市的物質層面,盡管這種影響也許是間接的、潛移默化的,但這種觀點無疑為我們開拓了視野和思維。

3舊城改造中城市設計的三個原則

3.1探索舊城的空間布局規律因為城市的整體形象和面貌不僅僅取決于一幢幢單獨的建筑。建筑物之間良好的建筑關系,細膩而獨特的外部環境,以及豐富的空間場所才是城市最為重要的空間特征。它是人們日常生活和創造城市自身特色的場所。

同時,為了城市改造中新舊建設的和諧一致,我們在城市營造上需要探索和融匯舊城的空間組織規律,傳統的城市充滿豐富的空間,既是我們建設的基礎,也是我們創造的源泉。

城市設計的幾類手法包括序列性原則、側面封閉和邊沿連續原則、綜合性跨接原則、軸線和透視原則、室內外融合原則、強調和暗示原則等。借此就便于創造出具有清晰的虛實結構,完善的場所聯系,并考慮人的需求和文化脈絡的、有特色的城市環境。

3.2發掘舊城的文化底蘊文化特色與空間形態密切相關,同時文化特色的體現又是在藝術手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到場所、感受、文脈等文化性的要求,因而有著更為深入和豐富的內涵。

在舊城改造中,城市設計的主要關注點首先是場所,場所的一系列基本特征決定了人們的感覺。對城市中各種場所的特征加以總結提升,反過來再作為規律性的東西應用于城市建設和發展中,是舊城改造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考慮場所優先于考慮建筑;謙虛地向過去學習并尊重文脈;鼓勵社區所有層次的混合功能;在人性尺度上進行設計;鼓勵步行的自由;滿足社區所有層次的需求并和他們協商;建設易讀的環境;建設能夠持久和適應的環境;避免太大規模地區同時變化;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促進建成環境的舒適性、愉悅性和觀賞性。

3.3激發舊城的生命力把促進地段復興作為舊城改造的首要目標。通過城市形象的再塑造,整合城市風貌,推動城市的二次發展。

整體協調觀念,珍惜借鑒歷史傳統,推陳出新,綜合各行各業的需求,即維護社會平衡的要求。

4舊城改造的城市設計構成要素

在城市設計領域中,設計構成要素一般多指城市中一切看到的直觀產品,如建筑物,道路,小品,廣告等.需要指出的是,影響城市環境的不僅只是物質的要素,更重要的是要素之間構造的關聯框架,用以支撐要素的共同組合和存在.舊城改造的城市設計要素包括土地,建筑和建筑群,地下空間,開敞空間,道路交通,步行街,市民活動,標識系統等.這里,著重對土地要素進行討論.因為土地使用是城市設計關注的基本問題,土地決定城市空間形成的二度基面.土地使用功能布局的合理與否,其影響開發強度,交通流線組織,直接關系到城市的效率和環境質量.土地使用設計過程有三個步驟,第一,根據基本目標和預先的分析研究,建立土地開發設計的特定目標;第二,為所需要的土地使用建立特定標準,特別應注意實施的可行性和使用的充分性;第三,規劃設計,依據目標和標準確定土地使用格局.當然,以上三個步驟在規劃中均應被考慮到,在城市設計中,還要考慮以下四個方面。

4.1土地的綜合使用

時間和空間是土地綜合使用的基本變量,城市設計必然從人們社會生活,心理,生理及行為特征出發妥善處理這一問題,盡量避免和減少土地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使用"低谷"。林奇認為,"一條設計有望的街道,由于涉及現存的城市,所以它應是一種對于不同的空間使用,時間及對于所需活動重新適應的探求,我們可以將這種街道設計成游憩場地,開發利用屋頂,出空的商店,廢棄的建筑,不規則的用地等……,也可以找到新的轉換方式。"特定地段中各種用途的合理交織,即要求土地使用過程中任何時刻都要有較高的使用率,這是土地綜合使用要求的一個層面;另一層面,就是要求對地上,地面,地下的各層次空間綜合開發,以充分提高土地,空間的利用率,特別是地下空間的開發已成為城市空間的發展趨勢之一。

4.2自然生態和環境協調的保護

土地開發使用的不當會造成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和環境的不和諧,以致破壞土地原有的格局與價值.因為土地是自然環境的載體,它們之間是相互關聯的整體系統,對其要素的不當運用會導致結構失調.如在杭州西湖周圍大規模建設高層建筑,不僅造成高層建筑與自然環境的不協調,同時由于增加西湖周圍的居住,活動等容量,勢必造成對西湖風景區自然生態的影響.可見,土地的合理使用對城市環境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4.3基礎設施

從目前看,基礎設施已成為舊城改造中較為棘手的問題之一.基礎設施是比形體空間設計預先的建設步驟,基礎設施的容量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城市的空間配置量,這要求在設計過程中要有預見性,整體考慮,特別是一些基礎設施的用地(如停車場等)及未來將形成的景觀效果要在建設之前有預先的對策和考慮,以免產生基礎設施建設與其它建設相脫節的現象。

4.4歷史地段

在人們習見的觀念中,保護(保存)主要指對歷史古老建筑和遺存而言.但今天的保護工作已涉及到更廣義的建筑,空間場所,歷史地段乃至整個城鎮.無論是暫時的,還是永久的,只要它們還具有文化意義和經濟活動就有保護的價值.這對城市設計來說,應主要關注作為整體存在的形體環境。

5.結束語

總之,要力求保護舊城原有結構和風貌。首先,要深入研究城市歷史,注重調查現狀;同時,有層次地進行"城——區——街坊——組群——單體"的分析,重新評價舊城綜合價值構成.其次,要盡量與社會科學工作者合作,對舊城的歷史演化,文化傳統,居民心理,行為特征及價值取向等作出分析.只有在這兩項工作的基礎上,才能開展進一步的舊城改造工作。

參考文獻:

[1]張文王君.試論舊城改造中的城市設計[Z].

[2] 姚準,城市空間研究的文化視角[J] 規劃師2006(2).

[3] 蔣滌非.城市形態活力理論.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猜你喜歡
舊城改造城市設計方法
淺析新時期下舊城改造的措施
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關系探討
高鐵車站站前廣場城市設計探討
城市設計視角下的街道綠化規劃設計研究
律師服務城市危舊住宅區改造的創新思考
公共藝術與城市設計的協調與同步
用對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賺錢方法
捕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