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通遼市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

2012-09-18 01:46趙子志林憲生
關鍵詞:通遼市文化產業民族

趙子志,林憲生

(1.遼寧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遼寧大連,116029;2.遼寧師范大學海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遼寧大連,116029)

關于通遼市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

趙子志1,林憲生2

(1.遼寧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遼寧大連,116029;2.遼寧師范大學海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遼寧大連,116029)

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的朝陽產業,在世界上蓬勃發展,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我國的發達地區文化產業已經迅速發展,而邊疆民族地區發展相對緩慢。民族地區發展文化產業具有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和地域優勢,基于經濟基礎薄弱、觀念落后、市場信息不發達等現狀,必須采取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才能使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壯大。

文化產業;民族文化;通遼市

隨著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各個地區的特色文化產業也跟著發展起來,各級政府越來越注重文化產業作為一股新經濟增長力量,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通遼市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文化產業以文化資源為基礎,如何把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對民族資源的直接使用和進行再創造,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任務。通遼市是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地級市,蒙古族占到全國的1/4、內蒙古的1/3,此外還包括滿族、回族等少數民族。蒙古族文化具有歷史悠久、內容豐富、風格獨特以及極強的展示性與表演性等特點,使其成為文化資本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以蒙古族的民族傳統文化的符號來吸引現在大眾的眼球,建立文化產業的優勢就顯著地體現出來。

一、通遼市民族文化產業資源概況

通遼市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依靠這些資本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就會形成一種獨特的、唯一的其他地區無法重復、模擬的特質,在市場競爭中就占有比較優勢。立足民族文化的獨特品性,合理開發文化資源。

(一)豐富的民族旅游文化資源

文化旅游業是以歷史文物、自然風光、民族區域文化景點觀光服務為核心,帶動飲食、旅館、交通、商業、娛樂配套發展的一個重要文化產業群。旅游的核心內涵是文化,不同地域的文化和不同的文化含量構成了不同的旅游特色。

通遼市有獨特的草原旅游資源和民族文化符號。有完整的草原旅游區,草原是對外宣傳的一種重要的民族文化符號。至今,仍保留著燕國長城、金代界壕、遼代古墓壁畫、元代佛塔和清代王府等歷史文化古跡,是蒙古、契丹等北方少數民族的發祥地,通遼市是清朝國母孝莊文皇后、民族英雄嘎達梅林、一代名將增格林沁的故里,也是全國、全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區,有著深厚的蒙古族文化底蘊,素有蒙古族民歌之鄉、安代藝術之鄉、中國馬王之鄉等美譽,其民族文化和人文旅游資源極具旅游開發的潛力和價值。

根據自治區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驗收,通遼市已有A級景區20家,其中AAA級以上景區達到11家,4A景區2家;有星級飯店26家。

(二)深厚的民族體育文化資源

體育是人類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種存在形式,具有非常強的觀賞性,特別是現在競技體育的發展更使體育有了表演性。

通遼市是我國蒙古族居住最集中的地方,有著博大精深的民族體育文化底蘊。那達慕大會就是民族體育的集中體現。在傳統體育賽馬、摔跤、射箭、布魯、馬術、騎射、貴由赤、跳馬、武術、秋千等眾多項目中,賽馬、摔跤、布魯、安代舞堪稱特色優勢項目。蒙古族傳統體育項目賽馬、摔跤、射箭經過了千百年的傳承,至今仍然在通遼生機盎然。安代起源于通遼市庫倫旗,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安代舞具有極強的民族特色,集觀賞與健身于一體,是民族體育發展的新亮點。這些民族體育項目有許多還尚未開發,有著廣闊的前景。民族體育除可以參加競技體育外,還有極強的觀賞性和健身的作用,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表演與競賽為手段,打造游客喜愛的健康產品,促進民族體育文化旅游的發展,是當前民族體育發展的又一種文化價值功能。

(三)多樣的民族藝術品資源

通遼市擁有原生的少數民族品質獨特的民族藝術品資源,蒙古族特色工藝品歷史悠久、品種繁多,馬頭琴、民族服飾、飾品、手工毛氈、氈子畫、蒙古靴子、牛角制品、刀具、紡織品、刺繡、木雕、泥塑、面具、餐具、陶器、銅、銀、錫制品等,造型獨特、做工精美,極具民族風情和地域特征,散發著濃郁的草原生活氣息,是游牧文化濃縮的體現。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游客們對于蒙古族特色工藝品的需求也隨之增加。

(四)獨具特色的食品資源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第一,肉類食品:牛肉干、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等;第二,奶制品:馬奶酒、奶豆腐、酸奶干、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種;第三,主食: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炒米等佳肴。

“吃出文化,喝出品牌”是對民族特色食品打出的一張牌,擴大市場,主打民族牌,形成品牌的文化套餐。針對這些特色食品如何做大做強,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形成大規模的產業鏈條,是我們當下的迫切任務。

(五)豐厚悠久的民族藝術資源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于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F在已經成為各大草原旅游基地的一種建筑。它不但是一種最古老的建筑,還體現了游牧民族的原始生活藝術的一種符號。

民族傳統音樂、舞蹈等文化,蒙古族音樂文化歷史悠久,積累豐厚,是中國北方草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族民歌主要有狩獵歌、牧歌、贊歌、思鄉曲、禮俗歌、短歌、敘事歌、搖兒歌和兒歌,其中有短調、長調的表現形式。舞蹈主要有盅碗舞、筷子舞、安代舞、查瑪等,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寶,發展壯大是對整個民族的貢獻,也是對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

二、通遼市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分析

(一)民族旅游產業的發展

近年來,通遼市的旅游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2006年接待旅游者總數為191.1萬人次,同比增長22.9%,其中境外旅游者8829人次,同比增長15%,旅游業總收入16.3億元,同比增長52%,其中旅游外匯收入374.2萬美元,同比增長30%。2007年旅游業繼續發展壯大,全市旅游總人數達到286.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實現24.7億元人民幣,接待境外旅游者10153人次,旅游創匯530.7萬美元,分別比去年增長了50.2%、51.9%、54.3%、69.9%。2008年全年旅游收入總計達到39.6億元,增長60.3%,接待旅游者總數達371.9萬人次,增長29.7%。旅游外匯收入689.9萬美元,增長41.8%。接待入境旅游者1.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9.8%。2009全年旅游收入總計達到50.9億元,增長28.5%,接待旅游者總數451.6萬人次,增長21.4%。旅游外匯收入905.3萬美元,增長431.2%。接待入境旅游者1.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6.7%。2010全年旅游收入總計達到50.7億元,增長12.9%,接待旅游者總數271.6萬人次,增長35.4%。旅游外匯收入1000萬美元,增長9.0%。接待入境旅游者1.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4.0%。2011全年旅游收入總計達到64.6億元,增長27.7%,接待旅游者總數331.8萬人次,增長22.1%。旅游外匯收入1013.5萬美元,增長19.3%。接待入境旅游者1.7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3%。如圖1、圖2所示。

圖1 2006—2011年通遼市接待境外及總旅游人次對比

圖2 2006—2011年通遼市旅游業外匯收入與總收入變化情況

由圖1、圖2可知,通遼市的旅游業從2006年以后,發展速度很快,無論是旅游人數,還是旅游收入都有較大的提高。2009年,旅游人數達到高峰,之后有所下降,可以說旅游業遇到了瓶頸,正因如此,才應該加大民族旅游的規模和力度,使旅游得到長足的發展。

(二)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文化資源開發力度明顯加大

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打造優良的載體和平臺。近年來,先后投資6000多萬元,建成設備先進、功能齊全的科爾沁博物館;完成市民族歌舞團和群眾藝術館新址搬遷;開工建設市圖書館,建筑面積9060平方米;各旗縣市區均完成綜合文化樓、宣傳文化中心建設任務;建成蘇木鎮綜合文化站77個,草原書屋1827家,基本實現了全市各蘇木鎮綜合文化站的覆蓋,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有了顯著增強。繼續實施文化精品戰略,力爭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全市各專業團體創作生產了一大批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節(?。┠?、樂舞詩、歌曲、舞蹈、專題片、電影等數十部優秀作品先后獲國家文化部“群星獎”和自治區藝術創作“薩日納”獎。以科爾沁博物館、孝莊文化產業園、庫倫宗教文化產業園、科左后旗馬文化產業園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產業基礎設施有規模、上檔次,為通遼市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取得明顯成效。一批文化單位通過公益項目推薦,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挖掘科爾沁歷史文化資源推出的一批藝術精品走向市場。許多旅游文化節慶已成為通遼地區節慶活動的經典項目,如表1所示。

表1 民族文化項目

(三)加強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整理科爾沁敘事民歌1000多首,整理科爾沁長調民歌150多首。積極推動文化精品創作生產,組織“科爾沁版畫”參加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覽;組織扎魯特旗“好來寶”參加了全國“五一”晚會;攝制完成《嘎達梅林》獲飛天獎長篇電視劇二等獎。投資近3億元的孝莊項目進展順利,庫倫宗教文化產業園、哈薩爾蒙古風情園已投入運營。

(四)文化體制改革逐步展開,運行機制發生了深刻變化

作為自治區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城市,通遼市在積極推動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在運行機制上,不少文化事業單位已逐步由過去政府包辦統管的“事業型”向自主經營的“企業型”發展;在經費投入渠道上,由單一的政府投入逐步向多渠道融資發展;在文化產品經營上,由單一國辦文化向多種經營成分并存方向發展;在經營規模上,由單一品種、小規模、粗放型經營逐步向綜合性、規?;?、集約化經營發展,文化產業化程度有所提高。

三、通遼市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建議和對策

對于通遼市現有的資源和發展狀況,我們提出以民族旅游業為發展核心,發揮民族藝術精品在民族文化中的領導作用,體育文化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即民族旅游為“龍頭”,民族藝術和民族體育為“兩翼”的發展模式。旅游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和宣傳民族藝術和民族體育,擴大民族藝術和體育的影響力,同時,民族藝術和體育的發展也能進一步促進旅游業的發展,三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同時,也有許多制約民族文化發展的障礙,如體制的落后,經濟基礎薄弱,人才的缺乏,信息不發達等。

(一)發展旅游業是核心

發展民族文化產業,必須有一個核心的產業起到“龍頭”的帶動作用,對于通遼市民族文化產業來講,旅游業無疑能起到核心的作用。草原文化是通遼地區的第一品牌,是一種無形的資源,在民族旅游文化進程中,它也成為對外聯系的一個橋梁。通遼市擁有豐富的草原旅游資源,同時整合民族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品牌。應集旅游、演出、餐飲、民族歌舞、服飾、風土人情為一體的草原民族文化旅游。它將帶動蒙古族的歌舞、餐飲、服飾、藝術品等民族特色的東西的宣傳和發揚,推動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

(二)大力弘揚發展民族體育產業

隨著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人們對體育產業越來越重視,體育產業在未來的前景廣闊,民族體育的發展也得到絕佳的發展機會。通遼市有著得天獨厚和豐富的民族體育資源,為民族體育和特色體育產品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前提條件。以傳統的民族體育作依托,充分挖掘民族體育的內涵,從文化傳播的角度加強開發和弘揚民族體育文化產業。同時,加強體育的多元化發展,注重體育產品的開發,根據市場的消費潮流,發展民族體育文化精品,提高體育產品的科技含量,使體育文化產業做大做強。

(三)發揮民族藝術精品的領導作用

民族文化藝術產品往往是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民族文化符號。通遼市民族歌舞的開發已經收到良好的效果。民族歌舞的表演幾乎出現在每個旅游景點和文化娛樂場所,這些民族歌舞大多數都來自于民間,經過專業團隊的加工成為優秀的節目,有些優秀藝術精品獲得了國家的獎項。民族藝術要堅持自己民族的獨特風格,從民族本質、現實出發,著眼于民間文化和歷史文化,通過挖掘、吸收、借鑒、革新,實現突破,在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的大潮中是大有可為的。對那些具有領銜和主導作用的民族文化藝術精品,可以通過音、像、書、刊、報的形式推向全國、推向世界,也為相關的行業帶來更加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培育特色文化產業優勢,創造民族品牌

培育優勢產業和文化品牌是提升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手段,也是文化產業快速崛起的重要推動力量。加快民族特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打造民族文化品牌,通過品牌開拓市場、占領市場,帶動產業發展,進而發展和壯大民族文化產業,增強民族文化產品的競爭力,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五)轉變觀念

當前的文化企業完全是由政府投資、政府管理,沒有把文化產品當作商品來銷售,不能達到經濟需要的滿足,也沒有形成市場化,長期的思維貫式困擾著人們。文化產品的市場化是現今的大趨勢,民族文化要想發展就必須走市場化的道路。

(六)提高信息技術

民族地區大多數都處于相對落后的地區,科技、信息咨詢等方面處于較低水平,許多好的、帶有民族的產品,不被大眾所知,在市場上不被認可。加大市場的宣傳力度,通過科技信息手段來實現是很好的捷徑。

(七)引進和培養高素質人才

人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F在通遼市的文化經營和文化生產的人才水平普遍不高,要大力發展民族文化產業,就要引進和培養一批經營管理型人才,特別要培養和引進具有現代思維,又具有現代科技素質的科技人才、生產經營管理人才。同時,引進專業的可以培養民族音樂、舞蹈、器樂等專業人才,對民族文化的發展起到推動的作用。

(八)進一步加強民族文化的宣傳報道

宣傳好、包裝好、策劃好通遼市獨特的民族文化和資源,提高通遼地區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客商來投資。文化產業除了要依靠政府投資,還要積極吸納社會各方面的投入和資助,多渠道擴大文化產業所需資金。

[1]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草原文化研究課題組.內蒙古文化產業發展前景極其趨勢[J].文化彩虹,2012(2):50-51.

[2]覃萍.民族地區發展文化產業的優勢和劣勢[J].理論探討,2004(12):77-80.

[3]海峰.草原文化與內蒙古文化產業發展[J].文化彩虹,2004(11-12):53-54.

[4]郭洪申,張健.通遼市:研究挖掘科爾沁歷史文化 打造孝莊文化 品 [EB/OL].(2011-10-31).www.henanci.com/Pages/2011/10/31/20111031101742.shtml.

[5]牧人梅花.文化產業為通遼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EB/OL].(2011-10-20).www.0475.org/html/20111 0/20/154812204.htm.

[6]通遼日報.通遼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EB/OL].(2010-04-19).www.nmg.xinhuanet.com.

[7]內蒙古體育局.整合地域特色資源,弘揚民族體育文化—關于通遼市民族體育的現狀與對策[EB/OL].(2004-11-04).www.nmgsports.gov.cn/information/nmgtyj9/msg597749801.html.

[8]王天軍.西部民族地區體育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11):105-106.

[9]李曉霞.民族傳統文化與新疆文化產業的發展[J].新疆社會科學,2003(3):65-70.

[10]陳君里.西藏文化產業的現狀、問題與發展思路[J].開發研究,2005(3):86-89.

F127

A

趙子志(1986-),男,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文化產業。

猜你喜歡
通遼市文化產業民族
我們的民族
王舒作品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成峰牲畜市場交易紅火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通遼市音樂家協會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
多元民族
文化產業空心化隱優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Family Education
文化產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