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拯的人生哲學

2012-09-22 10:03田野
意林原創版 2012年7期
關鍵詞:贍養父母人生哲學端硯

田野

包拯不僅是一個剛正不阿的人,而且是官場不倒翁,從來沒有被貶或者撤職。不僅如此,他的兒子、孫子代代做官。然而,不給人送禮而又四處“得罪”人的包拯緣何在宋朝的職場上步步高升呢?其中緣由得從包拯的人生哲學說起。

公元999年,包拯出生于一個官宦家庭。他的父親包令儀做過禮部侍郎,后辭官回廬州(今安徽合肥)老家養老。包拯并不像戲曲中說的那樣,父母早逝,靠哥嫂撫養成人。相反,真實的包拯兄弟三人,兩位哥哥早年去世,贍養父母的重任便落到包拯一個人身上。包拯28歲就考中進士。

按照宋朝法律,進士可以入仕為官??墒?,包拯幾次辭掉官職,在家贍養父母。一直等到父母去世后,包拯才入仕。百善孝為先,包拯沒有入仕就成為名震朝野的大孝子,類似于現在的網絡紅人。這種品德看起來似乎與職場無關,但是,它為包拯入仕贏得了輿論氛圍和群眾基礎。此其一。

有真本領是包拯的第二條人生哲學。包拯5歲就開始熟讀史書,研究古代賢人的思想和經典案例。這使包拯入仕后能夠對工作游刃有余。其中,最重要的是對辦案程序進行了改革。在此之前,告狀者先將狀紙遞交給衙吏,再由衙吏轉呈。而衙吏卻借此敲詐勒索,致使冤屈者常因為送不起錢而告狀無門。為此,包拯在衙門口設置了一面鼓,冤屈者只要擊鼓,包拯就升堂問案。這種做法深得民心,迅速被朝廷在全國推廣,并代代相傳。這就是擊鼓升堂的來歷。正因為包拯有了這些真本領,才能夠偵破諸多復雜案件,贏得了“包青天”的美譽。

為領導解憂是包拯的第三條人生哲學。包拯的最大領導當然是宋仁宗。對于宋仁宗,包拯不送禮,不拍馬溜須,而是真心實意為宋仁宗排憂解難。1050年,包拯升任天章閣待制。他上任第一天,就精選了唐代魏徵的三篇奏議,用毛筆工工整整地抄寫下來,送給宋仁宗。宋仁宗心頭一熱,馬上就把包拯當成了自己人。宋仁宗自幼親生母親不在身邊,心中常常思念和感到遺憾。包拯急領導之所急,費盡周折,終于找到流落宮外多年的李娘娘,讓宋仁宗母子團聚。宋仁宗因此感激得熱淚盈眶,賞賜包拯半個廬州。包拯推辭不過,只要了廬州城外半條護城河。如今,這條河還叫做包河。

潔身自愛是包拯的第四條人生哲學。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包拯知道,如果自己愛財貪財,那么,就可能給對手留下把柄,就會影響工作。因此,包拯在職期間,特別廉潔自律。他不僅不給領導送禮,而且也絕不接受別人的賄賂。包拯在任端州知州期間,端州出產一種名貴的硯臺,名曰端硯。端硯舉世聞名,被確定為朝廷貢品。此前歷任知州都向各縣征收貢品數倍的端硯,拿到京城打點,為自己升遷鋪路。包拯到任后,一塊兒也不多收。不僅如此,包拯在離任時,就連案頭的端硯也造冊上繳。百姓過意不去,偷偷地在包拯的行李里放了一塊兒端硯。包拯在路上發現后,把這塊兒無主的端硯拋入江中。不僅如此,包拯還把拒絕賄賂寫入《家訓》,規定凡貪贓枉法的包氏子孫,退休或被罷官后不得回廬州老家,死后不得葬入祖墳。這些足以證明包拯潔身自愛的決心。

唯才是舉是包拯的第五條人生哲學。范仲淹變法失敗,其提拔的楊纮、王鼎、王綽三人與范仲淹一起被貶。包拯雖然站在守舊派一邊,但是,包拯認為楊纮、王鼎、王綽三人不僅有真才實學,而且政績卓著。他向宋仁宗力舉這三個人,最終使楊纮三人官復原職。最有意思的是,這個王鼎與包拯一樣,也是一個剛正不阿的人。他恢復提點刑獄的官職后,不僅不感謝包拯,還立即向宋仁宗彈劾包拯辦事急躁,不按程序辦案。包拯得知后,不僅不怪罪王鼎以怨報德,而且當面向王鼎表示感謝??梢?,包拯唯才是舉和正視自己缺點的博大胸懷。

有品德,有本領,為領導解憂,潔身自愛和唯才是舉,這是包拯職場的五條做人原則。正是有了這五條人生哲學,包拯才敢不畏權貴,才敢殺貪官,鍘皇親??v然四處“結怨”,但是一點也不影響包拯升遷。公元1062年,包拯在下鄉視察工作的路上,因病逝世。噩耗傳出后,朝野震驚,舉國悲痛。此后,包拯走進了戲曲和文學作品,名垂千古。

猜你喜歡
贍養父母人生哲學端硯
端硯:潤色先生 文房珍寶
端硯,古老產業的傳承與重生
課間小知識
傳承端硯文化,發展文化產業
VEGGIEVALUES
與父母斷絕關系,子女是否還有贍養義務
給父母看病成韓國中年人重負
論錢穆哲學的心性論維度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人生哲學
《詩經·蒹葭》的人生哲學意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