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南通范氏詩歌語音特點
——以范崇簡、范罕、范鐘古體詩用韻為對象

2012-10-16 09:40代青霞張學城
關鍵詞:范氏古體詩聲韻

代青霞,張學城

晚清南通范氏詩歌語音特點
——以范崇簡、范罕、范鐘古體詩用韻為對象

代青霞,張學城

《南通范氏詩文世家》按世系排序,選錄南通范氏13代21位作者詩文約400萬字,時光綿延450年。對其詩韻的研究有助于研究南通這450年的語音狀況。選錄范增六祖范崇簡、曾叔祖范罕、祖父范鐘三位(以下簡稱“三范”)詩人的詩歌為研究對象,羅列韻譜,歸納韻例,并著重研究其古體詩用韻,分析了以“三范”為代表的晚清南通語音特點。

《南通范氏詩文世家》;詩韻;“三范”;特點

對于音韻學家來說,研究各時代、各地域的語音面貌,除了大量韻書、域外譯音之書外,保存完整的詩文用韻也是漢語語音史和地域方言語音史的重要寶貴資源。

《南通范氏詩文世家》基本完整保存了南通范氏13代21位詩人的詩歌近萬首,時間跨度明清兩代。對這時期詩人詩歌的用韻研究對揭示南通方言語音史提供了寶貴的文獻材料,同時也從共時和歷時兩方面大大推動了漢語方言史的研究。對范氏21位詩人按時間順序分段研究是南通方音史研究這條關系鏈上的重要環節。晚清詩人“三范”的詩韻研究處于晚清這個時間鏈條上,雖然大多數依官韻平水韻而作,但其中僅有的小部分古體詩的特殊用韻還是為我們提供了有價值的線索。

在詩文用韻研究中,韻腳字系連法是重要手段。對《南通范氏詩文世家》中“三范”詩歌韻腳字窮盡式的系連,其近體詩大多數是按規則嚴格押韻,即用韻嚴格,無論絕句、律詩、排律,必須一韻到底,而且不許通韻[1]。當然也有少數情況例外,關于近體詩的這部分例外情況,筆者會以單篇論文形式單獨討論,本文主要就古體詩的用韻,主要是異部和異調相押的用韻現象進行梳理并分析,發現不少晚清南通方音特點。

表1 “三范”基本生平

之所以選擇此三位詩人是因為“三范”所處的時間跨度沒有間斷,且剛好處于清朝晚期到民國初年,時間的連續性是語音史研究的重要原則。再者,南通范氏家族在南通歷史上有著比較重要的地位,是有名的書香門第,有著龐大且綿延家族血脈,基本能代表南通方音(表2)。

表2 異部相押和異調相押的韻例

關于古體詩歌的用韻,一般來說比較自由,基本不受平仄、對仗的影響,所以古體詩歌的異部相押和異調相押現象很多。自由用韻的同時蘊含著豐富的語音信息,對這部分現象進行分析得出不少晚清南通方音的特點:

第一,陽聲韻、陰聲韻均與入聲韻相押,說明入聲韻尾-p/-t/-k已經混同為喉塞音-?。在表2中,陰、陽聲與入聲韻相押的韻例共有15例,對應的詩歌數有16首,可見陰陽聲韻相押還是有一定數量的。入聲韻尾是除北方方言(少數地區有)、湘方言之外的其他方言區語音的主要特色。從上古至近代,入聲韻尾主要就是-p/-t/-k以及喉塞音和半喉塞音。不同時代、不同地域語音中入聲韻尾都不一樣。在入聲保存比較豐富的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中,幾個入聲韻尾界限十分分明,其各自代表的韻字基本不會出現混押的情況。在“三范”的詩歌中出現大部分的陰陽聲韻與入聲韻相押的情況,說明在晚清乾隆22年的時候南通語音中入聲韻尾已經不清晰且變得很少,-p/-t/-k已經混同為喉塞音和半喉塞音了。

第二,-n,?-經緯比較分明,-m尾消失。在 “三范”異部異調相押的古體詩韻里,涉及陽聲韻的韻例共有35例,其中-n尾韻字與-?尾韻字經緯比較分明,基本上不通押,只有一兩例特殊。說明晚清南通城中人們前后鼻音能分清。同時,上古-m尾字即與前鼻音韻字相押還與后鼻音韻字相押,沒有獨立應用的詩例,所以我們可以說,晚清南通語音中-m已經消失。

表3 前后鼻音韻譜及韻例

同時,在“三范”近體詩用韻中,也有大量的陰聲韻韻例和詩歌,但沒有一例是-n/-?通押的。這大量的韻例足以證明晚清南通城語音中前后鼻音是相區別的。關于-m韻字,上古-m尾的侵部字和談部字字三范所有詩歌中存在的很少,只有兩首詩,分別是《88半樵》(韻例為真侵通押)和《97獨樂》(韻例為魚虞灰真陽侵紙),其中-m韻不僅與-n韻相押,也與-?韻相押,這些語料現象足以證明-m尾在晚清乾隆22年的時候已經消失。

但是,在現代南通方言中,筆者發現南通六市一縣大部分人都是前后鼻音不分,即-n/-?不分,兩者沒有區別意義的作用,性質與有些方言中n與l不分的性質相似。

在鮑明煒先生的《南通地區方言研究》中,表4為南通六縣一市四大方言點的方言語音中陽聲韻韻母與北京話的比較,可見南通六縣一市基本上都是前后鼻音不分。

表4 南通六縣一市四大方言語音中陽聲韻韻母與北京話的比較

第三,上去通押與濁上變去。以《詩經》《楚辭》為代表的上古詩歌中有很多異調相押的現象。自沈約等人發現四聲后,文人創作韻文講究韻律之美,往往要求異調分押。隋代古體詩四聲分韻。初唐古體詩已有不少上去通押現象,中唐以后,反映濁上變去的文獻漸多。唐李肇《國史補》卷下云:“關中人呼稻為討,呼釜為付,皆訛謬所習,亦曰坊中語也?!崩钫赜涊d了當時濁上變去這一語音現象,但不明白這種變化的原因而持否定的態度。唐李涪《刊誤》云:“然吳音乖蚌,不亦甚乎?上聲為去,去聲為上。今士君子于上聲呼恨,去聲呼恐,得不為有識之所笑乎?”李涪的方言有一些全濁上聲字已讀成去聲?!督浀溽屛摹贩辞?,《說文系傳》朱翱反切均未反映濁上變去現象,而慧琳音義、李賢的《后漢書音注》已有個別全濁上聲字與去聲互切現象。這些事實說明,唐代中期前后濁上變去已在個別方言中出現了,唐代西北方音已有濁上變去現象,敦煌變文押韻及別字異文也顯示了濁上變去的趨向[2]。周祖漠先生說:“考濁上之變去,不自宋始,唐末洛陽即已轉變。 ”[3]

晚清南通“三范”詩文同樣也出現一些上、去聲韻相押的韻例16例,代表詩歌16首,占古體詩歌總數的0.079%。同時,上聲字也有押入平聲、上聲、去聲、入聲以及幾個聲調互押的,其中押入平聲的韻例最多,有31例(其中包括平上相押、平上去相押、平上入相押、平上去入兼押多種形式的韻例),從這個比例來看,明清時期南通語音中,濁上變去已經有些許趨勢,但是發展速度還有點緩慢,還處于混押階段,濁上邊去還得一段時間。

第四,入聲已分派。王力《漢語語音史》在論述明清音系時指出,明清入聲多轉化為去聲,也有少量入聲轉入陰平。同時還總結出元、明清、現代三個時期入聲轉化的規律,即一般是清音字歸去聲,濁音字歸陽平,白話字歸陰平[4]?!叭丁痹姼柚腥肼曌旨磁c去聲字相押,還與平聲字相押的韻例不在少數,進一步證明了王力先生觀點的正確性。

總之,南通“三范”詩歌用韻研究是《南通范氏詩文世家》用韻研究的一個環節,而《南通范氏詩文世家》的用韻研究又是南通方言語音史研究的一個重要材料,南通方言語音史的研究對推動漢語語音史的發展也功不可沒。本文只是針對“三范”古體詩韻里比較特殊的異部相押、異調相押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得出了晚清南通方音的一些特點。這些特點是語音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在不停地發生變化?,F代的南通方言比“三范”時代的南通方言有些許變化,但畢竟時間很短,變化不是很大。除了本文中提到的晚清南通方言中-n/-?尾韻字界限比較分明外,而現代南通實際方言中,前后鼻音不分的情況居多。這就是語音發展的表現。作為音韻學以及方言學方面的研究者,要不停地關注每個時段、每個地域的語音狀況,及時記錄、發現、研究分析這些語音現象,為漢語語音史的發展做自己應有的努力。

[1]王力.漢語詩律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黃文川.明清漳州詩人古體詩用韻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

[3]周祖漠.問學集[M].中華書局,1996.

[4]王力.漢語語音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H172.4

A

1673-1999(2012)09-0119-02

代青霞(1984-),女,河南鄭州人,南通大學(江蘇南通 226019)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碩士研究生;張學城(1976-),男,江蘇沛縣人,博士,南通大學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文字與訓詁。

2012-02-28

南通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資助課題“南通范氏詩文訓詁研究”(2010BNT0015)。

猜你喜歡
范氏古體詩聲韻
九江縣民歌三聲腔的統計與分析
天臺山觀景(古體詩)
等壓最大值情況下范氏氣體可過度到理想氣體
等壓最大值情況下范氏氣體可過度到理想氣體
“大美羅平”全國古體詩詞大賽獲獎作品
現當代文學不承認古體詩詞與文化失語癥之關系
中國詩歌聲韻演變發展略
古體詩詞確實是無用之用有大用
古入聲韻在《徐州十三韻》中的消變軌跡研究
普通話聲韻配合表的規范問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