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沙百年名校形成之因及作用探析(清末民初)

2012-12-18 08:38莫志斌周育苗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12年3期
關鍵詞:雅禮名校長沙

莫志斌,周育苗

(湖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長沙百年名校形成之因及作用探析(清末民初)

莫志斌,周育苗

(湖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湖南素被冠以教育大省之稱,孕育了代代勤勉不倦的湖湘學子,而省會長沙中學教育在全國享有盛譽。長沙中學教育的獨特現象是百年老校居多,而明德、長郡、廣益(今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周南、雅禮、湖南省公立高等中學堂(今長沙市第一中學)又是百年老校中的名校。百年名校出現于長沙既有時代的機遇,也有各種內在因素的綜合作用。他們對湖南教育事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極大。

清末民初;長沙百年名校;形成原因;作用

長沙,這座古老名城是點綴湘江的一顆璀璨明珠?!拔┏胁?,于斯為盛”之千年學府岳麓書院就坐落于城西的岳麓山下。湖南素被冠以教育大省之稱,孕育了代代勤勉不倦的湖湘學子,而省會長沙中學教育在全國享有盛譽。翻開中國歷史的畫卷,會發現一種獨特現象:近現代中學教育中,百年老校并不多,而長沙就有明德、長郡、廣益(今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周南、雅禮、湖南省公立高等中學堂(今長沙市第一中學)、妙高峰(市十一中)、福湘(長沙市十中,今電子職專)、藝芳(長沙市田家炳實驗學校)、行紊(市七中)、兌澤(長沙市六中)等10多所。更為罕見的是:前6所是百年老校中的名校。如今,這些名校均辦學特色鮮明、教學質量一流。無論是辦學規模,還是在培養人才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績在全國有口皆碑。百年名校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長河中曾飲譽全國。為什么這么多的百年名校能夠出現于長沙?百年名校對湖南文化教育的發展又有何推動作用呢?

一、抓住有利于建校興學的歷史機遇

湖南的中學教育從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南州中學(湖南最早的現代中學堂)成立到建國前夕,湖南普通中學特別是私立中學發展迅速,全省有321所中學,其中高中97所,初中224所,學生共11.5萬余人[1]。本文所重點探討的6所百年名校都誕生于20世紀初,可謂湖南中學教育界的元老。這些名校的產生在于緊緊抓住了有利于建校興學的兩次歷史機遇。

一是,湖南在維新變法開展時就引進了新式教育,雖然變法失敗使教育成果受到損害,但因其所形成的教育近代化思想的暗流不可逆轉。中學教育抓住了第一次建校興學的歷史機遇。

所謂教育近代化是與幾千年來自給自足的封建農業經濟基礎和專制政體相適應的傳統教育,逐步向與近代大工業生產和資本主義發展相適應的近代新式教育轉化演變的歷史過程[2]。甲午戰敗后,湖南世風由夜郎自大到篤實求變,譚嗣同深有體會:“光緒二十一年,湘軍與日本戰,大潰于牛莊。湖南人始轉側豁寤,其虛驕不可向邇之氣,亦頓綏矣?!保?]湖南在維新時期成為“全國最富朝氣之一省”,掀起了一場規模宏大的興學熱潮:建立新式學堂、變通全省書院章程、增設新式學科。使湖南教育由傳統的八股舉業的課士教育模式向近代學校教育模式轉型,由以培養入仕為目標的空疏之才到培養有宏大志向、有實學的真才轉變。此時新式教育的推廣者和熱心倡導者呈現多層次化:在職官員、本地士紳及維新人士。且各主流階層的關系較為融洽,這是當時湖南推廣新式教育的特色,也是有利條件之一。光緒二十年(1894年),湖南學政江標提倡新學,他與當時長沙頗有勢力的主流士紳有師生情誼。王先謙雖然思想保守,但也主張學習西藝。江標與當時維新人士譚嗣同、樊錐、唐才常等的關系也很好??涤袨樵?898年上光緒《請開學校折》,特別提到中小學的教化之用,他認為“小學中學者,教所以為國民,以為己國之用,皆人民之普通學也”[4]。新舊兩派在是否推廣新式教育的大方向上暫時能達成了一致。然而,圍繞“中學”、“西學”和“體”、“用”,新舊兩派已爭論不休,在如何推廣等具體操作問題上出現了分歧。此時傳統教育似乎又死灰復燃,有獨占鰲頭之勢。但教育近代化歷程一旦開啟,就如洪水猛獸般不可遏制。臺灣著名學者張朋園也說:“變法失敗,新政雖告消減,惟西式教育得以繼續?!保?]新式教育已是一股伏流在暗自涌動,就等著有朝一日教育閘門的開啟。

二是,清末“新政”為新式教育蓋上了合法印章,為湖南新式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外在有利時機。中學教育抓住了建校興學發展的第二次歷史機遇。

湖南新式教育從開啟到受挫,都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時局的牽連。沒有高層領導層的支持,湖南官紳興新學之路將舉步維艱。1896年,歷任學政、刑部侍郎的李端 上呈《請推廣學校折》,要求“自京師以及各省府州縣皆設學堂”[4];京師大學堂第一管學大臣孫家鼐也于1898年上奏《議覆開辦京師大學堂折》,重議開辦京師大學堂。部分朝廷命官要求推廣新學,為變法時湖南教育近代化營造了有利的政治環境。變法的失敗,教育舉措遭到官方扼殺。清廷并非痛恨推廣新學,只是新學受到了變法的牽連。然而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之后,清朝統治可謂搖搖欲墜,當局被迫調整施政方針,廢科舉、興新學的潮流再也不能遏止了!1901年9月4日,慈禧太后在西安發布興學詔書,“除京師已設大學堂,應行切實整頓外,著各省所有書院,于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各省及之隸州則均改設中學堂……”[6]1902年在長沙人張百熙主持下,清廷頒布了第一個系統的學制文件《欽定學堂章程》,制定“壬寅學制”;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奏定學堂章程》,推行“癸卯學制”;1905年政務部奏請建立教育行政機構學部。清末“新政”規定了教育宗旨、制度和行政機構等,新式教育在名義上得到官方的正式承認與推行,這是中國正式開始近代教育的標志。在廢科舉、興學堂的大氣候下,湖南掀起中小學興學熱潮。長沙百年名校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除長沙市第一中學在1912年創建外):明德中學、長郡中學、惟一學堂(現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周南中學、雅禮中學分別創辦于1903年、1904年、1905年、1905年、1906年。到1909年,全省中學接近50所,居于全國第二位。雖然湖南新式教育相對于京津和沿海地區“起步晚,但速度快”?!靶抡笔沟煤辖逃孕碌拿婷仓匦缕鸩?,“進入第一輪加速期”[7]。

二、匯合各種內在因素形成合力效應

縱觀當時背景,可以說中國的很多地區擁有相類似的辦學條件。而長沙在當時只是一個省會城市,政府的政策支持遠不及中國政治核心地帶的京津地區;在經濟上與沿海發達城市相比也望塵莫及??蔀槭裁撮L沙能夠出現這么多所百年名校?顯然,長沙中學教育由于匯合了各種內在因素,形成了合力效應,從而使名校脫穎而出。

首先,長沙聚集著一批致力于振興本土教育的有識之士,在湖南教育轉型過程之中,出現了以他們為代表的教育家群體。他們親歷中國內則民生涂炭,外則烽火連綿種種未有之大變局,因此,多倡教育救國之說。辦學育才,一時可謂蔚然成風。

周南中學的創辦者乃清甘肅提督周達武之子朱劍凡。雖出生地主官僚家庭,但思想先進:感嘆中國女子教育偏廢,曾說“女子黑暗,非教育無以拔高明,要自立于社會,有學識材能,才能拔于黑暗”。朱劍凡以“毀家興學”堪稱一絕!學校初創,全靠典當房地田產和變賣家財維持,夫人魏湘若也捐獻出了陪嫁的金銀珠寶。前后共捐出園林宅地80余畝、銀洋11.7萬元。但其晚年生活卻十分貧困:女兒上大學交不起學費,甚至身患胃癌都無錢動手術。毛澤東曾稱譽他“是一個有骨氣的人”。徐特立也說過:“朱劍凡在清朝時代,就是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叛變了清朝皇宮的家庭,拒絕了國民黨的官爵,毀家興學,創辦周南女校,是一個有志氣的人?!保?]

長沙教育史上另一名流,非明德中學“磨血人”胡元 莫屬。他于1903年租賃左文襄祠為校舍,創辦明德學堂。辛亥革命后,黃興推薦其任教育總長,堅持不就,說:“流血革命險而易,磨學革命穩而難,公倡革命乃流血事業,我辦教育乃磨學之人?!保?]提出“不作官、不入黨派、不怕困難”的“三不”原則。為籌辦經費,北出榆關,南下金陵,或往舊都,或赴潯漢,甚至遠涉南洋。時任內閣總理熊希齡說:“胡九(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九)真難對付,常來捐款,不給,則坐臥不去,而請其做官,則堅決不就?!保?]幾乎畢生“磨血”于明德中學。

民主革命先驅禹之謨于1905年借湘鄉試館作校舍,創惟一學堂。他擁有著湖南人特有的堅毅性,一生以愛國救民為己任??梢詮钠湓缒曜灶}的五律詩中窺探一二。

《題長劍》[9]

匣中三尺水,躍起作龍鳴。

有鬼哀風雨,何人托死生?

只今無季子,在昔見荊卿。

清夜飛騰志,時時為爾萌。

1906年5月他不顧地方封建政府反對,與革命黨人陳家鼐、寧調元等力主公葬陳天華、姚宏業兩烈士于岳麓山。他通過此事教育學生,“要使大家曉得愛國”①。毛澤東在《湘江評論》中贊嘆這是“驚天動地可記的一樁事”②。

長沙市第一中學首任校長符定一善于發現人才,因材施教。1912年,國文招考的題目是“民國成立,百端待理,教育與實業應以何為重”,毛澤東以第一名的身份考入該校。符定一對毛澤東的作答十分贊賞,但擔心其中有偽,便親自面試。他還特別注意到毛澤東總是心系國家強盛、民族危亡,因而格外器重他、幫助他。

長郡中學自長沙知府顏仲驥創辦長沙府中學堂始,留下許多佳話:彭國鈞壽金興學,王季范以校為家,魯立剛芒鞋請款,羅諷清三顧求師[10]。

雅禮,雖然是耶魯大學民間團體雅禮協會遠涉重洋來長沙創辦的,名家不勝枚舉:黃浦、勞啟祥、應開識、譚仁義、何欽思(Francis S.Hutchins)等。

此外,長沙名師跨校任教者不乏其人:徐特立、楊昌濟、李肖聃、田伯剛、沈望三、楊筆鈞……曾在長沙各中小學(包括長郡、周南)、師范學校任教的徐特立先生注重言傳身教,提出“不動筆墨不看書”[11]。曾在省立第一中學(今長沙市一中)等學校任教楊昌濟先生認為教育是“寂寞之事而實為神圣之天職,扶危定傾,端賴于此”[8]。熏陶了代代學子。當時長沙辦學興學者大都有留學經歷:例如,1902年湖南巡撫俞廉三派遣俞誥慶……胡元 、朱杞、劉佐楫、江都良、陳潤霖等11人赴日,為期6個月,習速成師范,并考求學校制度[12]。朱劍凡、陳鳳荒、何炳麟等不屑科舉,赴日本東京弘文學院速成師范班學習,回國后獻身教育。他們深受西方文化的浸染,為國內教育事業奔走;他們利用自己的社會資源,為學校的發展出謀劃策;他們志同道合,砥礪學問;他們不僅長于治學,還投身教育相關事業(1917年,彭國鈞、徐特立、朱劍凡等組建“建學會”)。有這樣一批披荊斬棘之有識之士為長沙中學事業添金加瓦,實乃長沙之大幸,湖南之大幸。

其次,各校傳承獨特的辦校宗旨、校訓等校園精神文化,激勵了代代師生。

校訓乃學校之魂。時局變換,斗轉星移,各校雖然百經磨練(停辦、復辦、合并、遷址等),但總能死而復生。它以寥寥幾字,卻完整地闡述了學校綿延不息的精神風貌,滲透著辦學理念,彰顯著校風、學風。表1所列6所學校的校訓獨具特色,而又有異曲同工之妙。

表1 6所百年名校校訓

當然,各校在具備湖南秉性之外,又不乏各自特性。周南中學在開女智、樹女權方面首屈一指,形成獨具特色的“周南精神”:朱劍凡老師的愛國精神,婦女運動領袖的革命精神……不愧為“名校之花”[13]。明德“磨血育人精神”倡導在苦難中磨練意志。雅禮中學沐西方之文明,承華夏之神韻,有著“及時奮發精神,好擔當宇宙”的優良傳統。長郡中學以“樸實沉毅”為?;?,刻苦攻讀,嚴謹治學。師大附中堅持“以人為本,兼容并蓄”,學生素質全面而又個性彰顯。長沙市第一中學師生歷來愛國、講民主。

第三,各校隨時局變遷、社會需要適時對辦學體制、內容做出調整,使創辦、教學和管理各具特色,具有靈活的文化適應性。

近代以降,中學堂按創辦主體可劃分為私立(多人聯合創辦的稱公立)、官立兩類。而私立又分為國人和教會創辦兩種。長沙特色在于私立中學較官立要早、要發達。清末“新政”后,朝廷允許私人開辦中等以下的各類學校,私人辦學權限逐漸寬松。本文所探討的6所名校中,最初由私人創辦的就有周南中學、雅禮中學、師大附中、明德中學4所。時人評之:“講句過火的話,撇開私立學校,我省毫無教育可言?!逼渲?,周南中學是審時度勢的典型:創辦之初為避女學之禁,采用“周式女塾”;1907年公布女學堂章程后,借機易名“周南女學堂”;1916年朱劍凡以“省立女學師資培養已有???,唯女子人材教育,尚付缺如”,呈請改辦中學。秉承傳教為目的雅禮中學如何在長沙贏得生存空間?傳教士找到了一條教會融入教育之路。正如其所聲稱的:“本會深信將來布道事業之成就,悉視教育事業之良否為轉移,蓋因教會與教育事業二者實為相輔而行,非一方所能奏效?!保?4]當然,官立中學并非一無是處:1902年頒布的《欽定中學堂章程》規定:“中小學堂原不以府縣而分,……但目前官立諸學堂現就府治設一中學堂,……以為紳民設立之模范?!保?5]長沙知府適時在1904年創建了當時惟一的府立中學堂——長沙府中學堂(現長郡中學前身)。而省立長沙市一中建立于民國初,當局指定建立一所省立中學以“謀全省教育之統一”“謀學生程度之齊一”“謀中等教育之擴張”“可省教育之經費”“可謀教科之完備”“可擴學生之眼界”[16]。

在教學內容上主要以日本為學習模板。因為當時師范類師資極其缺乏,派人去日本學習速成師范快速而有效。正如康有為所說:“日本道近而費省,廣勵東游,速成尤易……”[17]同年,光緒帝諭立軍機大臣等:“出國游學,西洋不如東洋。東洋路進費省,文字相近。易于通曉……”[17]在課程設置上:其一,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中學堂開設中國文學、算學、歷史、地理、物理、化學、外語等12科。受多重因素的影響,體育課大都流于形式。但6大名校卻一改體育之頹風,發展得有聲有色。崇尚體育是雅禮的傳統,著名科學家李星學曾回憶母?!懊刻齑蟛賵龅某烤毼等怀娠L;下午最后一堂課后,各種球類運動,目不暇接……”[18]雅禮中學的足球稱雄于湖南;周南女排,多次代表市、省參加大型運動會,成績突出;明德的籃球技藝高,享有“泰安球王”之譽;長郡中學的“八大球王”及其后來的“八小球王”,所向披靡。其二,教育與社會生活相結合,注重實用性。例如,朱劍凡親自開設教育學、心理學等新課程,編寫了《教育學》、《兒童心理學》講義;設置了與女學生活密切的相關教學,如烹調、女工、音樂、刺繡、種植、手工勞作等。在教學方法上講求教學合一。教師積極探究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法。民國初期,許多學校根據各自辦學目的,所開課程不盡相同,所用教材也不一致,自選、自編者不少,各具特色。例如:省立一中大都采用自編的講義和教材,如彭澤陶編《國文名篇標補注析》、吳晦華和鐘月秋編《中國歷史》、《中國地理》、《外國地理》;明德曾經將高中生按志愿劃分為甲乙兩組,甲組所授國文、英文課時較多,乙組數學、物理、化學課時較多,兩組所用補充教材,都有主講教師選編可謂湖南文理分科之濫觴。此外,教學法講求多元化:啟發式教學,“五段式教學法”,單級、多級復式教學……周谷城曾回憶在一中任教的袁仲謙老師“教學方法上,特別嚴格”[19],袁先生曾出了一道“本期開學遲之因”的題目,即使是被譽為會寫文章的周谷城,也只打了60分。雅禮中學以英語教育見長,其英語教材由蓋寶奈自編,采用直接教學法,高中階段自然學科多采用英文課本,物理化學實驗報告也用英文。明德中學卓有成效的是“教育雙軌制”:學生均使用兩種文字的教材,既有中文版的,又有日文版、英文版的原版教材。雖然新的教學方法受諸種因素的影響,在推廣上會出現諸種困難,但在歷屆師生共同嘗試、磨合之下逐漸被接消化、吸收。

在管理上講求效率,力行嚴格。在學校領導體制上,注重開源節流、精干人員。一中在校長之下,只設一個辦公室,學監三人,總監一人,事務部設庶務、會計各一人,圖書管理員一人,校醫一人;明德只設一個校長,分設教務、訓育、體育、事務4處,各處設主任1人,職員1~2人。各校對于學生的成績考查、升留級、畢業都有明文規定。在執行校規上,有獎有懲,不含糊,不殉情。沒有嚴格而高效率的學校管理制度,學校只能是一盤散沙,不能精誠團結,更談不上能經歷百年錘煉。

第四,長沙特有的區位優勢,各??梢跃徒浞掷酶鞣N資源。

據統計,晚清、民國時期,長沙先后共創辦私立中學有63所,其中32所因財源枯竭,或因官方查禁,或因戰亂破壞,或因主辦者變遷等多種原因陸續停辦[31]。湖南作為內陸省份,各地政治經濟一直呈現不平衡狀態。在當時人力、物力都匱乏的湖南,優勢資源首先得滿足作為政治經濟核心地帶的長沙,然后在條件允許情況之下,考慮其他地區。長沙的政治經濟影響力呈同心圓向周圍輻射。各種文化因素同樣如此:能夠細數出的湖南各個領域的知名學者、教育家幾乎都集中于此:徐特立、朱劍凡、楊昌濟、陳潤霖、王季范、彭國鈞、周世釗……考慮在長沙辦學:一則,省會的政治敏感度相對要強,相關教育政策從發布到執行的周期要短,政策支持力度強,執行力度大,辦學阻力少;二則,省會長沙文化影響力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長沙是湖南接受新思想最早的地區,相對湘潭、邵陽、常德、衡陽等縣市,人們思維較為活躍。而且省會示范作用較強,辦學經驗、理念等輻射到省內其他地區的力度更大。此外,這里不得不特別提到雅禮中學,雅禮協會的德士敦(John L.Thurston)之所以考慮在長沙辦學:一方面借助長沙區位優勢辦學,引進新思想、新方法,為傳教找到一件理想的防彈衣。也企圖搶占有利先機,保持對長沙中等教育的主導地位,正如1898年美國傳教士巴駕(Peter Parker)著文叫囂的著:美國傳教士需要“取得和保持中國人民及政府正在提倡的教育運動的控制權”③。另一方面湖南歷來排外,省會長沙雖然有許多趨新的因素,但保守勢力影響仍烈。如果能在省會辦學成功的話,利用省會的影響力,湖南其他地區就勢如破竹了。

三、百年名校對湖南教育發展的推動作用

首先,長沙百年名校是湖南教育近代化的早期開拓者和典型。在百年發展歷程中逐漸成熟的教育體制、人才培養模式等代表了湖南中等教育的最高成就,奠定了湖南教育在全國的地位。

教育近代化不可逆轉。6所名校在借鑒日本和西方教育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長郡中學在民國時,以富國強民為辦學宗旨,強調學以致用,求實創新;建國后,該校的“精講多練”“狠抓中下,全面提高”的實驗在全市、全省大力推廣;如今,學校按照“改革、實驗、示范、高質量、現代化、有特色”的辦學思路,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和學校管理體制改革。師大附中在素質教育實踐上首屈一指。改革開放后采用“全面打基礎,發展個性特長”的實驗班辦教育方法,成效顯著,并沿用至今。周南中學,以女校為特色,在1968年男女兼招之前,一直引領湖南女學,校風文明、學風樸實、校容雅潔是該校的優良傳統;如今,學校采用全封閉寄宿管理,優化學習環境資源。長沙市第一中學樹立省立中學之標桿:學校以“選擇一中,就是選擇嚴格的教育”為口號,從嚴治校;學校以學術研究風氣濃,學生以綜合素質好,發展后勁足的整體形象而名揚國內外。明德秉承革命傳統,以德育為首、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特長為辦學特色。建國前已享有“北有南開,南有明德”的美譽。雅禮中學是近代外人在湘辦學的典型,為國內辦學提供了直接的借鑒。它直接將美國教育模式引進湖南。例如,學校管理重制度、講民主;師生關系講平等;課程設置以英、體見長。此外,雅禮一直就有國際交流之傳統。建立之初,學校招募不同學歷的教師來華,實行梯次輪換制度。除了某些特殊時段外,這一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如今,雅禮已與美國、加拿大、英國等10個國家的大中學校建立了友好往來關系,搭建了師生互訪交流的國際平臺,有力地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

6所名校,在建立之初,就已經在湖南中學教育史上嶄露頭角;百年滄桑,命途雖舛,仍弦歌不斷,其辦學實踐,已成為湖南人才培養的一種范式,他們是湖南中等教育的頂梁柱。

其次,發展了湖南的中等群體教育,促進基礎教育均衡化;造就了在湖南乃至中國近現代史上占舉足輕重地位的精英群體,他們深入到政界、學界、商界等各個領域,貢獻卓著,充分推動了湖南整體發展。

中學教育擔當著人才上承下傳的角色。此階段學生的學習習慣、思想品性已經開始成熟與定型。在某種程度上,相對于小學與大學教育,中學教育任重道遠。受當時湖南資源的局限,各級教育的發展不可能齊頭并進,而湖南中等教育辦得最有活力,最大限度地吸收適齡學子入學,滿足了社會日益增長的接受教育需求。受其影響,社會上的實業教育、平民教育等如火如荼的興辦起來,從而,湖南整體接受新教育的群體日益擴大,影響著湖南人思想的變遷,促進了湖南整體文化層次的提升。

中等教育的教育環境和知識結構對人格、信念影響深遠。百年以來,6所老校培養的影響湖南乃至整個中國的精英人才不計其數。表2部分羅列了這些精英人物(有些重復,因一人分初、高中階段就讀不同學校)。

其實,出自6大名校的三湘學子不計其數,鑒于篇幅,不可能一一羅列。通過表2,我們仍可以窺探出:6所名校培養了一大批經邦濟世之人才。從“若道中華國果亡,除是湖南人盡死”的豪邁氣概中,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一批批湖南伢子浴血奮戰,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卻毅然前赴后繼!他們的名字耳熟能詳:黃興、宋教仁、陳天華、向警予、楊開慧、柳直荀……在近現代的主要領導人中幾乎都可以看到這些老校學子的身影:毛澤東、李立三、任弼時、周谷城、朱 基……而建國之后,學子們在各種建設性領域勇于創新、不畏艱辛,幾乎遍布于所有領域:軍政界、教育界、學術界、文藝界、商界等。他們為湖南社會進步、科技創新、文化發展、經濟騰飛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例如,明德中學共培養的8萬余名學生中就有院士17名,被稱為“院士搖籃”,是目前湖南省中學培養院士最多的學校。此外,雅禮院士14名,一中和長郡各12名。曾被認為是荒蠻之地的湖南,經過近百年的洗禮,正經歷著蛻變,呈現出勃勃生機。正因為這些奮斗者薪火傳遞,湖南正以昂首挺立的姿態,從中國中部開始崛起!

第三,老校的“人才效應”催生了湖南的“名校效應”,從而帶動了湖南教育的騰飛。

表2 6所百年名校培養的精英人物(部分)

百年來,6大老校培養的諸多人才為社會所公認。在這些名人效應的影響下,應運而生了長沙的“名校效應”。各百年老校秉承素質教育辦學思路,力求高質量的辦學與人才保養效果,從而帶動了湖南教育的騰飛。湖南人不再封閉保守,而是以嶄新的姿態引領中國教育的前沿!

注 釋:

① 禹宣三.懷念先父禹之謨烈士,《禹之謨史料》,第94頁。

②《本會總記》.《湘江評論》第4期。

③ 格勒格(A.H.Gregg):中國與教育自主,1946:23-24。

[1]劉玉娥.湖南民辦教育發展報告(1978-2008)[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2]田正平.中國教育近代化研究叢書[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

[3]譚嗣同.瀏陽興算記[A].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中國史學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第二冊)[M].上海:神州國光社,1953.

[5]張朋園.中國現代化區域研究·湖南?。?860-1916)[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

[6]朱有 .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一輯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7]莫志斌,伍春輝.論湖南教育近代化[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4):5-10.

[8]長沙教育志編纂委員會.長沙教育志(1840-1900)[M].長沙:長沙教育之編纂委員會,1992.

[9]雙峰縣政協.禹之謨烈士生平事跡[A].雙峰縣政協.禹之謨烈士誕生一百二十周年紀念專輯[C].雙峰:雙峰縣政協,1987.

[10]徐 林,張福裕.百年長郡,一曲動人的贊歌[N].中國教育報,2004-09-21(4).

[11]陳志明.徐特立傳[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12]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13]彭鳳萍,劉 蔚.名校之花:周南中學溯源[J].當代教育論壇,2005,(12下半月刊):36-38.

[14]李楚材.帝國主義侵華教育史資料——教會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

[15]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中冊)·欽定中學堂章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16]中國名校叢書編纂委員會.湖南省長沙一中[M].長沙: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7]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大事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18]李星學.難忘雅禮——極課外教育二三事[A].屈志堅.雅禮中學建校九十周年紀念冊[C].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19]周谷城.袁仲謙先生二三事[N].光明日報 1984-9-22(4).

The Probing of Formation and Impact of Changsha’s Century-old Elite High School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Day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MO Zhi-bin,ZHOU Yu-miao
(History and Culture Colleg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Hunan has been calling“strong province on education”,which has gave birth to generations of students of Hunan tireless diligence and the high school education of provincial capital of Changsha has got national reputation.Changsha high school education’s unique phenomenon is that the century-old school is in the majority,yet High Schools like Mingde,ChangJun,Guangyi(now the affiliated high school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Zhounan,Yali,Hunan Public Higher School(now First Middle School of Changsha) are the elite of the century-old.The reasons of their appearance have both opportunities of times and internal comprehensive factors.They have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promoting Hunan cultural development.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days of the republic;Changsha’s century-old elite high school;formation;impact

G451

A

1671-6124(2012)03-0074-07

2012-02-10

2010年度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湖湘文化中教育資源開發研究”[10C0950]

莫志斌(1950-),男,湖南益陽人,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猜你喜歡
雅禮名校長沙
全國名校等差數列拔高卷(A卷)
長沙之旅
名校介紹
雅禮高新中學擬2023年開門納新
我眼中的長沙
就不等式在線性規劃中的應用方式進行分析
絕對值中的數學思想
如雷鼾聲驚醒“名校夢”,15歲少年不堪重負臥軌自殺
多姿多彩的“長沙窯”
趕集挑名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