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戰爭軍事行動中的衛星信息應用保障研究

2012-12-31 07:08唐立文周明軍
裝備學院學報 2012年6期
關鍵詞:軍事行動戰爭衛星

唐立文, 侯 妍, 周明軍

(1.裝備學院 試驗指揮系,北京101416; 2.湖北省軍區司令部,湖北 武漢430000)

在全球化經濟和信息化力量的推動下,世界各國面臨的安全環境和國際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各國之間的利益沖突日益增多,非傳統安全威脅呈現多元化的趨勢,非戰爭軍事行動已成為國家軍事力量越發重要的運用方式之一。

目前,傳統的信息保障手段在應對重大事件發生時已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當行動緊急、環境復雜時,還是出現了諸如信息獲取與保障慢、方案抉擇難、組織協調復雜等問題。因此,以非戰爭軍事行動中衛星信息應用過程為主線,通過分析非戰爭軍事行動中衛星信息流轉過程,研究其相應的保障體系和保障模式,以達到提高衛星信息的運用能力、為指揮員掌握非戰爭軍事行動中衛星信息應用提供相關的理論指導、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組織指揮能力的目的。

1 非戰爭軍事行動概述

非戰爭軍事行動是美軍在1993年版《聯合作戰綱要》中首次提出的一種軍事行動樣式[1]。它強調美軍必須“在戰爭和非戰爭的各種可能軍事行動中運用所掌握的一切手段,以最小的代價果斷地完成受領的任何任務”。在1995年6月美軍參聯會批準頒布的聯合出版物《非戰爭軍事行動》中,又詳細論述了非戰爭軍事行動類型、行動指導原則、指揮控制和各種考慮的事項,確立非戰爭軍事行動理論在美軍作戰理論體系中的地位,將非戰爭軍事行動作為主要的軍事行動樣式之一,并正式納入美軍基本軍事行動的范疇。在2001年的《聯合作戰綱要》中,具體列出了18種非戰爭軍事行動樣式,其核心就是要通過非戰爭軍事行動,達成不需要戰爭行動就可達成或戰爭行動不能達成的特定效果,實現某些連戰爭行動都難以實現的控制,為美國全球戰略服務。

進入21世紀新階段,國內國際形勢發生了新的深刻變化,我國發展面臨的風險和挑戰交織疊加,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日益繁重,我軍非戰爭軍事行動呈現出普遍化、經?;奶攸c。近年來,我國各種自然災害頻繁,安全問題的內外關聯度提升,國家舉辦大型活動增多,如汶川抗震救災,支援北京奧運安保,亞丁灣、索馬里護航,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等多項非戰爭軍事行動,這些都表明非戰爭軍事行動已日益成為我國軍事力量運用的重要方式之一[2-3]。我軍于2009年下發《軍隊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建設規劃》[4],為軍隊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提供了基本的遵循?!兑巹潯芬?,我軍主要擔負反恐維穩、搶險救災、維護權益、安保警戒、國際維和、國際救援6類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并明確了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建設的指導原則和目標等內容。與戰爭軍事行動相比,我軍非戰爭軍事行動具有政治目的性強,社會影響力大;法律約束力強,受制約因素多;行動突然性強,反應要求快;情況復雜多變,組織實施難;參與力量多元,指揮協同復雜等特點。

2 衛星信息應用分析

2.1 非戰爭軍事行動實例分析

為提高完成任務的效率,近年來的諸多非戰爭軍事行動,都或多或少的在利用衛星信息。衛星信息是指利用空間技術手段獲取的各種信息,如各種目標信息、全球地理、氣象、海洋、外層空間與電磁環境信息以及空間、時間基礎信息等[5]。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衛星信息已成為各國軍事力量高度重視的戰略資源。

1)非戰爭軍事行動分析之一:汶川抗震救災。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級特大地震,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災區道路被毀,通信全部中斷。災情發生后,我國共有9種型號的15顆衛星為抗震救災提供信息服務,包括通信衛星、導航衛星、對地觀測衛星、“遙感”系列衛星、氣象衛星、“北京一號”小衛星等,為抗震救災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和技術支持[6-7]。在充分利用國內衛星資源的同時,震后1h內,中國國家航天局啟動國際減災合作機制,向《空間和重大災害國際憲章》成員提出衛星數據申請,包括美國、加拿大、法國、日本、印度、歐洲航天局等11個主要航天機構的20顆衛星為我國提供災區衛星遙感影像技術支持,支援救災。

在汶川抗震救災中,我國由于遙感遙測衛星不多,特別是最初幾天災區上空陰云密布,使得救災的初期階段通過衛星信息了解掌握災情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而對于通信保障,由于地形的復雜性,衛星通信保障系統部署難度較大,視距通信難以建立起暢通的通信鏈路,對救災工作也造成了一定影響。

2)非戰爭軍事行動分析之二:亞丁灣護航。自2008年年初以來,索馬里附近海盜活動日益猖獗,嚴重影響到世界主要航運線的安全,各個國家紛紛派遣軍艦前往附近海域執行護航巡邏任務,保護過往船只安全。我國海軍也出動護衛艦,為我國和外國商船提供護航保障[8-9]。

在亞丁灣護航初期情報獲取方面,其來源主要是前期掌握的海盜和商船的資料、艦載雷達監控信息等;護航期間,通過海事衛星實現船舶船位監控服務,并提供視頻及語音傳輸,當出現衛星轉發器受到干擾時,則利用“雙星定位”系統定位干擾源,消除干擾。對于偵察圖像信息,由于衛星分辨率相對較低和偵察機覆蓋范圍相對較小、駐空時間相對較短等原因,無法很好地滿足實際護航中的偵察監視需要。

2.2 衛星信息應用需求分析

衛星信息有著傳統信息無法比擬的優勢,需要在偵察、監視、導航、通信等多方面為非戰爭軍事行動提供支持。由于非戰爭軍事行動的靈活性、多樣性、突發性和復雜性等特點,對非戰爭軍事行動中衛星信息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根據各種非戰爭軍事行動中所涉及的行動樣式,規劃偵察監視、預警、通信中繼、導航定位、測繪、氣象、海洋環境等衛星的軌道參數、歷元時刻,以此獲取衛星任意時刻的位置、遙感數據等內容,明確該類衛星所能提供的信息,包括環境情況(空間、地理、電磁等)、衛星信息數據等,為指揮人員提供分析數據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目標監視、預警。利用空間偵察衛星及目標監視系統,對非戰爭軍事行動場所中的各種目標進行偵察、監視、跟蹤,以獲取重要行動中的信息,為行動提供預先預警信息和實時目標信息。

2)目標識別與跟蹤(導引)。通過分析各種分辨率的衛星圖像信息,快速識別、發現目標,判斷識別目標威脅等級并進行跟蹤,為非戰爭軍事行動提供準確、翔實的行動目標信息。

3)信息傳輸通信。利用各類通信衛星系統,為陸地、海上和空中的各種固定、移動的地球站和通信終端,以及各種航天器提供遠距離通信、緊急行動通信和信息傳輸支持,以應對突發、應急事件等特殊環境下的信息傳輸。主要任務是確保信息快速、可靠、保密的傳送,使非戰爭軍事行動體系中的各個子系統聯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最大限度地發揮整體行動效能。

4)目標導航定位。利用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為陸地、海上、空中的非戰爭軍事行動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的高精度導航定位服務,為非戰爭軍事行動作戰單元提供精確的目標定位和路徑導航信息。主要包括精確的方位、速度、時間等服務。

5)氣象觀測保障。利用衛星氣象監測與預報系統,實現從空間對地球表面進行氣象觀測。其主要任務是,通過對地球及其大氣層的氣象觀測,獲取行動區域氣象資料,預報天氣形勢的發展變化,為各級行動部隊提供氣象保障。氣象觀測的內容包括實時(或準實時的)全球氣象資料和詳細、連續的重點區域局部氣象觀測信息。

6)行動態勢生成。利用衛星測繪制圖系統,對地球重力分布,地磁場分布,地球的形狀以及地球表面的各種目標位置、高度和地貌等地理信息實施測繪,生成非戰爭軍事行動態勢,為指揮人員提供準確無誤的場景。

3 非戰爭軍事行動中衛星信息應用保障體系與模式

非戰爭軍事行動樣式多種多樣,如何高效利用衛星信息,應對各種突發的非戰爭軍事行動,隨時隨地為參與人員提供準確、可靠、及時的情報信息,都對非戰爭軍事行動中衛星信息應用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3.1 應用流程

非戰爭軍事行動時間緊迫、任務緊急,需要了解非戰爭軍事行動中衛星信息應用流程,謀求最大效率地利用衛星信息,保障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的順利完成。

從信息流轉角度出發,非戰爭軍事行動中衛星信息應用過程,是從衛星信息需求、獲取、處理分析、存儲、分發、應用到分析評估,再到需求的一個循環往復過程?;谶@個過程,才能了解信息獲取的流程和信息應用服務特點,根據具體的信息傳輸形式、信息應用方式等內容,理清偵察監視、預警、通信中繼、導航定位、氣象、測地等衛星信息應用服務過程,確定可以為非戰爭軍事行動應用提供的支援內容和各類衛星應用保障方式,確保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順利實施。

3.2 保障體系

針對非戰爭軍事行動中衛星信息應用的信息流程,其保障體系如圖1所示。

1)任務規劃體系。包括不同非戰爭軍事行動樣式的任務需求分析和評估,規劃衛星信息獲取、傳輸與導航任務,以及時獲取有價值的信息。

2)信息管理體系。從衛星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存儲等各個環節研究非戰爭軍事行動的需求樣式,針對不同階段的衛星信息特點實施信息管理策略。如管理衛星信息與產品的目錄發布、定制與分發等,直接為非戰爭軍事行動及其指揮人員提供翔實、可靠的衛星信息與產品服務。

3)信息應用體系。針對整個非戰爭軍事行動中衛星信息應用保障過程,分析衛星信息的分發模式和服務模式,研究以報告、圖表、數據等形式將衛星信息及時分發到最需要的人員手中,為非戰爭軍事行動提供有力保障。

4)保障技術體系。它是確保整個保障體系正常運轉的技術基礎,包含非戰爭軍事行動中衛星信息應用保障中的相關技術理論、技術手段、技術過程和技術措施等。它是衛星信息強大情報能力的根基,也是非戰爭軍事行動中情報機構得以建立并正常運轉的基石,對于非戰爭軍事行動中衛星信息應用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3.3 保障模式

為完成非戰爭軍事行動中衛星信息應用保障任務,根據任務規劃情況,獲?。ㄊ占┬袆訁^域的環境信息,經過融合處理、加工后,為用戶提供基礎地圖、大地測繪、導航定位、通信、海洋氣象等信息服務。因此,從信息的流轉過程角度劃分的保障模式如圖2所示。

圖2 基于信息流轉過程的保障模式

1)信息獲取。主要體現在:采用多樣化的技術手段,獲取多樣化的衛星信息。在多樣化的手段方面,能利用天基、臨近空間、空基、?;?、陸基等多種平臺,采用可見光、高光譜、微波、激光、重力、磁力等傳感器,全方位地獲取全維信息;在多樣化獲取信息方面,具備高精度,高時間率、高光譜、高地面像元分辨率的各種信息獲取方式,特別是面向應急保障具備環境變化的實時監測能力。

2)信息綜合處理。主要體現在:采用快速高效的數據處理與融合技術手段,快速生成多樣化的衛星信息和產品。在快速高效的數據處理與融合技術手段方面,具備快速大地測量數據融合處理、多源遙感數據融合處理、地圖制圖自動綜合處理等技術能力;在快速生成多樣化的衛星信息和產品方面,能夠建立高精度測繪標準,規?;焖偕a處理或更新各種基礎的地圖、衛星信息產品,特別是具備多樣化的專題衛星信息產品和應急保障產品的快速生產處理能力。

3)保障方式。主要體現在:采用多樣化的保障技術手段,提供多樣化的衛星信息應用服務。在多樣化的保障技術手段方面,能夠利用數字化、網絡化、機動保障和應急保障,實現衛星信息分發、多維可視化、環境分析、知識挖掘、輔助決策、專題服務等;在多樣化的衛星信息應用服務方面,具備為非戰爭軍事行動中各種用戶提供按需定制的服務,具備實時化、全程化、精確化的應用服務能力,特別是具備快速高效的應急保障能力。

4)保障組織。通過新增保障機構、賦予原有保障機構新的職能,理清各機構在非戰爭軍事行動中的相互關系,實現小而全的分級保障機制。實現從各級指揮員到各行動單元的互聯、互通,確保信息服務,技術保障適時、適地、準確、可靠。能根據保障任務需求,以最快速度高質量地完成衛星信息保障方案的制訂和保障力量、資源、裝備、技術等準備工作,并對保障過程進行實時化、全程化的指揮控制,特別是具備應急保障的快速高效的組織能力,最有效地為非戰爭軍事行動各個作戰單元提供多功能、多層次的衛星信息保障。

4 結 束 語

緊緊圍繞非戰爭軍事行動中衛星信息應用過程,以非戰爭軍事行動對衛星信息的快速、準確、及時的需求為牽引,研究非戰爭軍事行動中衛星信息應用的保障體系和保障模式,為衛星信息應用部門開展非戰爭軍事行動應用服務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參考。

由于衛星信息的復雜性和多源性,需對非戰爭軍事行動中衛星信息應用保障進行優化研究,以便更好地利用衛星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過程描述清晰化。以更準確的方式描述非戰爭軍事行動過程,清楚展現其所需各類的衛星信息,明確提出行動需求。②需求規范化。針對衛星信息應用,制定相應的標準規范,了解非戰爭軍事行動實際需求,確保需求清晰。③保障體系和保障模式簡潔化。針對非戰爭軍事行動中衛星信息應用流程,優化保障體系,簡化保障模式,加快信息流轉,提高衛星信息保障效率。

[1]趙小卓.美軍新版《聯合作戰綱要》研究[J].外國軍事學術,2007(2):1-5.

[2]王明武,常永志,徐戈,等.非戰爭軍事行動[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6:148-153.

[3]許軍.淺探新軍事變革下的非戰爭軍事行動[J].經濟視角,2011(8):197-198.

[4]左運賢,姚成瑞.軍隊遂行重大非戰爭軍事行動的幾點思考[J].國防經濟,2011,32(5):66-69.

[5]王永剛,劉玉文.軍事衛星及應用概論[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3:8-11.

[6]張晶.汶川地震:通信應急預案遇大考[J].世界電信,2008(6):25-28.

[7]趙康寧.北斗導航系統在四川抗震救災中的應用實踐與啟示[J].全球定位系統,2008(4):45-48.

[8]張守月,張哲.亞丁灣海域海盜活動分析及防范措施[J].世界海運,2009,32(9):70-71.

[9]周尤亮,許曉明.亞丁灣護航行動中軍事情報支援研究[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綜合版,2011,8(4):62-65.

猜你喜歡
軍事行動戰爭衛星
本期導讀
miniSAR遙感衛星
未來戰爭我們最強
被風吹“偏”的戰爭
靜止衛星派
淺析外軍有限軍事行動
他們的戰爭
概率論在軍事上的應用淺析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
What Would Happen If All Satellites Stopped Working? 假如衛星罷工一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