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英池州府重修儒學記考釋

2013-04-02 02:42張邦啟
池州學院學報 2013年1期
關鍵詞:州府張英碑刻

張邦啟

(池州市博物館,安徽 池州 247000)

1

2012年8月28日池州府儒學廣場地下停車場建設工地地表下50厘米處出土一碑刻,已殘斷兩截,出土處無碑座。經考,該碑刻系一整石雕鑿而成,青石質,呈長方形,長125厘米,通高290厘米,厚22厘米,重達2200余公斤。榫頭呈梯形,上長76厘米,下長60厘米,高12厘米,碑刻正面上部正中鐫刻 “池州府重建儒學記”八字,兩豎排陰刻篆書,每字10厘米×13厘米見方;碑刻正面上部兩側分別陰線雕刻“鳳鳥”紋飾,正面四周陰線雕刻飛鳥、花卉紋;碑刻背面素文。碑刻正面正文21行,豎排陰刻楷書,共884字,其文如下:

池州府重修儒學記

池北郭隅之廣原,青烏家①所謂佳麗地也。廟夫子、宮墻多士者,蓋已二百馀年,土木之工不三十年而輒毀,以故旋圮旋葺。前賢之官于此地,各與有勞勩②,載在冊書,不容泯滅。而要未有若我三韓喻公今日建學之盛也,何則?今之時亦大異于昔之時矣。期會簿書,日不暇給,非若向者之從容就理也。職修雖具,然不關乎六計③,無操約程范,務以兢兢,非若向者之可以入三年報最之中也。而且軍興旁午,長吏多以時具茭芻④、供餼⑤脯⑥,劬勞⑦鞅掌⑧,非若向者之時乘農隙百廢具修也,無怪乎郡若邑群委謝,后來而自視若蘧廬⑨然矣。我喻公則不然。公謂“今天子右文至意正,以學宮為人心根本之地,學宮飭⑩則心安,學宮不飭則心不安。余亦體上意,盡心焉已耳?!笔且粤籍嬞恚?1)具,斷不道謀,竭力捐俸錢,而外閑有事于募助,令六邑之有力者各自占高下助資,而財可稱任矣。 鏟鑿畚鍤(12),茨(13)絡圬墁(14),聚百工,非有專官不能朝視,而暮考也。于是遴府幕及吏胥之能者視作登記,纖(15)悉備載而力可稱任矣。物力有馀,故經費無逗撓(16),趨作無怠偷。自丁巳冬月(17)經始至戊午(18)六月,勞執事而落之,為夫子廟如制,上可建三丈旗,下可容千馀人,蓋堂堂焉可以馮(19)鬼神。廡下周還奐美,兩兩如翼,可以宅幽為謻(20)室,奉啟圣公,若明倫堂,若文昌祠,皆次第修舉,不遺馀力。戟門外寙(21)地為泮水,其外為一大闔,以隔紛囂,顏之曰“泮宮”,公親書之,字勢遒緊斌秀,在近代黃庭堅(22)、趙孟頫(23)之間,瞻者嘆慕不置云。

史英曰:“喻公知為政之要矣,夫士民之秀也,規其地宜則易化,示之象儀則易從,明旦職事則無不當。昔文翁(24)治蜀,申之以教化,而后蜀中諸生比于鄒魯之鄉(25),一時有長卿(26)淵云(27)之屬蔚起焉。 宗澤(28)官龍游(29),興庠序,延師儒,而擢(30)科者相繼,彼其民皆未知學也。矧(31)公乘昌時視形勝而臨訓誨之,有不追美于曩日(32)也哉?夫以科目訂(33)人才非通論也。顧士不由之無由自見,如靖難(34)之陳公、黃公皆是也。余聞公于兩公祠宇皆加意營造,公之所以勖(35)池人士者深矣,僅科名云爾乎?或曰學之役不自公為郡始也,公以建德令遷監郡,即謀之于舊太守,周公江防,祝公洎六邑之令長,而身任其事者,公也。公之厥(36)功懋(37)(哉! )”余曰:“唯唯”。

于時學博吳門陸君德元、京口包君斌屬,余同籍章孝廉授之書,兼示狀于余。余乃握筆而為之記。公諱成龍,號武公,金州人;周公,諱夢熊,號公望,恒山人;祝公,諱萬祉,號介庵,遼東人;別駕田公,諱庶,號牧圉(38),大興人;貴池令劉公,諱光美;青陽令吳公,諱國柱;銅陵令裴公,諱國熙;石埭令姚公,諱子莊;建德令張公,諱登進;東流令鄭公,諱國印,督工經歷陳君肇復例得并書。

落款為:

賜進士第翰林院侍讀學士桐城張英撰文

通議大夫廣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郡人張自昌篆額

奉政大夫河南開封府同知郡人柯仲實書丹

紳袍陳達、曹繼城、吳運新、郎應徵、章世德、李廷弼、危映壁、柯玉章

教授陸德元,訓導包斌,教諭林搏云,訓導鄧世楗

康熙十八年(1679)已未仲春月日立石

督工生員杜松、沈瑄敬書。

2

池州府重修儒學記碑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鑒賞價值、文物研究價值和保護利用價值,具體表現如下:

(1)該碑刻記載了清康熙年間池州知府喻成龍舉力修繕府儒學之盛況,系池州府儒學建設歷程之珍貴實物見證。

此碑刻較詳細地記載了清康熙丁巳(康熙十六年,1677年)冬月經始至戊午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池州知府喻成龍合舉時轄貴池、銅陵、青陽、石埭、建德與東流六縣之力,多方籌募資材,主持修繕了府儒學夫子廟、啟圣宮、明倫堂、文昌閣、戟門、東西廡及宮墻等盛況,“十七年(康熙十七年,1678)知府喻成龍大修并筑宮墻”(39),時系池州政治經濟領域一大盛事,是池州文化教育事業一個浩大工程。

儒學,即儒家學說,春秋時興起,綿延至今已有兩千五百余年,其主要內容、表現形式與社會功能隨社會的推進不斷地發展變化著,仍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系中國文化主脈。池州十分重視儒學教育,自唐武德四年(621)首立起,即設置府儒學,“府儒學舊在城東南隅”(40)(今安徽省池州市城區毓秀門市場附近)。宋開寶癸酉(973)知府成昂移建城西北,至和甲午(1054)知府吳仲復又移建府儒學于城東。明隆慶元年(1567)知府尹士龍“以舊學基地卑濕,形勢無據,從毓秀門移建今址”(41),即城西北仙臺山下(今池州職業技術學院內),知府馮叔吉續建竣工。經明萬歷年間池州知府李思恭、金本高,天啟年間知府潘應龍,清順治年間知府梁應元,康熙年間知府樸懷玉、喻成龍、李英以及雍正年間知府王書,乾隆年間知府李暲、寶寧、李本樟、張士范等相繼修葺,至清朝咸豐時,池州府儒學布局完整,規模浩大,教育培養出伍喬、黃觀、杜宗鶴等六位狀元,費冠卿、康軿、殷文圭、佘翹、汪珊、李崧祥、畢鏗、施堯臣、吳運新、章世德、王懿修、郎應徵等100余位進士和一大批舉人、貢生等優秀人才,為祖國建設和社會發展充分發揮出各自的聰明睿智。

池州府儒學坐北朝南,呈長方形,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120米。門前設置照壁,正對牌坊街,東西樹立“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二坊,經泮宮,過泮池狀元橋,穿欞星門、大成門,進大成殿,上明倫堂,后達崇圣祠,東西兩側為廂廡,大成門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文昌閣位于泮池左側。府儒學徽派建筑風格,布局規整,中軸線嚴謹對稱,磚木石結構,雕梁畫棟。祭孔子,美風俗,立功名,池州府儒學脈胳相繼,興學美俗之風久盛。因戰爭和年久失修等多種因素,池州府儒學主體建筑后大多塌圮。在府儒學原址曾建立池州師范學校(今池州職業技術學院前身),2009年4月至2011年8月池州市政府將府儒學復建工程列入市政重點工程,集中力量,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地恢復建設了池州府儒學,再現府儒學當年風貌。

(2)該碑刻撰文出自時任賜進士第翰林院侍讀學士、后升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安徽桐城人張英之手,系研究張英及桐城派文章之寶貴資料。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池州知府張士范主持修纂的《池州府志》和清光緒九年(1883)陸延齡主修、桂迓衡等編纂的《貴池縣志》均明確刊載了《本朝張英池州府重修儒學碑記》,該碑刻落款第一行為“賜進士第翰林院侍讀學士桐城張英”,印證了志書的記載。

張英(1637—1708),清代名臣,文學家,字敦復,號夢復、樂圃,安徽桐城人,系清代著名“父子宰相”之“父”(“子”系張英次子張廷玉)。世家儒業,幼讀經書,康熙二年(1663)二十六歲中舉,六年(1667年)進士,選庶吉士,十二年(1673)累遷侍讀學士,十六年(1677)被選直入南書房,開創了清代詞臣賜居紫禁城內之先河,三十八年(1699)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晚年隱居安徽桐城龍眠山,卒謚文端,雍正時贈太傅。曾任《國史》、《一統志》、《淵鑒類函》、《政治典訓》、《平定朔漠方略》總裁官,著有《聰訓齋語》、《恒產瑣言》、《文端集》等,史載:“一時制誥,多出其手”(42)。

本碑刻系張英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年方四十有二,在時任池州教授陸德元(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進士)、訓導包斌(丹徒京口今江蘇丹徒人,拔貢)和桐城章孝廉等托拜之下,欣然提筆,撰寫了這篇碑記。碑記通篇清順通暢,清真雅正,旁引博論,條理清晰,辭句精練,簡明達意,充分展示了文華殿大學士才思敏捷的個性,顯示其才華橫益的大師風范,系研究張英等桐城派文風極其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3)該碑刻鐫刻著修繕池州府儒學諸多人物及事跡,為研究池州當時社會、政治和文化諸多領域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首先,該碑刻記載了以喻成龍(43)為首的池州政府官員,在“百廢具修”、“期會簿書,日不暇給”情況下,“以學宮為人心根本之地”(44),“顧無以興教化美風俗,中心怦怦是懼思學校為守土親民根本之地?!?、“夫余今日所孜孜祈望以興教化而美風俗者,均靡不于是乎取衷焉,而修學特其根本之地耳,”(45),重視興辦儒學,細謀劃、高標準、嚴要求、高效出色地完成了府儒學建設任務,體現了他們明社情、察民意、知根本、美風俗、尚教導的崇高境界。

其二,該碑刻由張英撰文外,由時任廣西布政使司郡人張自昌篆額、河南開封府同知郡人柯仲實書丹,池州知府喻成龍、周夢熊、祝萬祉、田庶等,他們親民廉政,政績卓著,均系清代重臣。同時還鐫刻六位縣令和陳達、吳運新、章世德等眾多地方官紳,這為研究地方人文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

其三,張英撰寫的《池州府重建儒學記》,清乾隆《池州府志》和清光緒《貴池縣志》雖有明確地記載,但兩者有些出入,主要有兩處,一處于文章首句,前者為:“池北郭隅之廣原,青烏家所謂佳麗地也。廟夫子、宮墻多士者,……”,后者為“池之北郭,廟祀夫子、宮墻多士者,……”;另一處于文中,前者為:“……兩兩如翼,可以宅幽為謻,奉啟圣公,若明倫堂,若文昌祠,皆次第修舉,不遺馀力。戟門外寙地為泮水,其外為一大闔,以隔紛囂,顏之曰‘泮宮’,公親書之,字勢遒緊斌秀,在近代黃庭堅、趙孟頫之間,瞻者嘆慕不置云?!?;后者為“……兩兩如翼,若啟圣祠,若明倫堂,若文昌祠,皆次第修舉,不遺馀力。戟門外寙地為泮水,其外為一坊,以隔紛囂,顏之曰‘泮宮’,公親書之?!笔乔罢哌€是后者記載與原文一致,不甚明了。對照出土的碑刻,前者記載與碑文基本一致,只有三處稍有不同,一是前者將“……后來而自視若蘧廬……”少寫“而自”二字,二是前者將“余亦體上意”之“亦”誤寫成“一”;三是前者將“曰泮宮”之“曰”誤寫為“日”。 由此可見清乾隆《池州府志》所載、碑刻文字與張英原作一致,化解了人們疑惑。

其四,該碑刻落款有教授、訓導、教諭等眾多職官,均系清代學官名稱。教授,學官名,宋代除宗學、律學、醫學、武學等置教授傳授學業外,各路的州、縣學均置教授,掌管學校課試等事宜,元代諸路散府及中州學校和明清的府學亦置教授。訓導,系中國古代文官官職,在清朝官階約為從七品,主要職能為輔佐地方知府,負責教育事務。教諭,系“正式教師”之意,宋代始設,負責教育生員。按照清朝儒學職官配置,府儒學教授、訓導,縣儒學教諭、訓導,均置一人,這為考證清初教育體制提供了重要依據(46)。

(4)該碑刻藝術鑒賞、文物研究與保護利用價值明顯。該碑刻由一整青石雕鑿而成,體量較大,通高290厘米,長125厘米,厚22厘米,重達2200余公斤,系池州目前發現體量最大、保存較好的一塊碑刻,文物價值較高。該碑刻文字共1000余字,除標題陰刻篆書外,其余均陰刻楷書,宮閣體,氣勢恢弘,字體結構嚴整,書風秀逸灑脫,書法遒勁有力,具有較高藝術鑒賞價值。目前,池州市正在籌建博物館,該碑刻的出土,如同上蒼賜寶,極大提升池州府儒學文化內涵,明顯提高池州博物館文化品位,保護好、利用好該碑刻,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3

綜上所述,池州日前出土的池州府重修儒學記碑刻系由清代著名宰相張英撰文,印證了志書的記載,較詳細記載了清康熙年間池州知府喻成龍主持大修府儒學之盛況,既是池州府儒學發展歷程之珍貴實物見證,又是研究張英及桐城派文章的寶貴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鑒賞、文物研究和保護利用價值,保護好、利用好該碑刻,意義明顯(47)。

注釋:

①青烏家:又指青烏公、青烏先生。

②勚:yì,勞苦。

③六計:指府之六計,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辦。

④茭芻:jiāochú,干草。

⑤餼:xì,資助。

⑥脯:fǔ,干肉。

⑦劬勞:qú láo,勞苦。

⑧鞅掌:yāngzhǎng,事務煩忙。

⑨蘧廬:qulu,旅舍。

⑩飭:chì,整頓。

(11)夙:sù,早。

(12)畚(běn),用木、竹、鐵片做成的撮垃圾、糧食等的器具。 鍤(ch?。?,鐵鍬。鏟鑿畚鍤,在此指工人生產動作。

(13)茨:cí,茅茨。

(14)圬墁:wūmàn,涂飾墻壁。

(15)纖:xiān,細致,細小。

(16)撓:nao,削弱。

(17)(康熙)丁巳冬月:康熙十六年冬,1677年。

(18)(康熙)戊午:康熙十七年,1678年。

(19)馮:píng,同“憑”。

(20)謻:yí,古代宮殿的側門。

(21)寙:yǔ,懶惰,同“余”。

(22)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在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在書法方面,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宋代四大家”。

(23)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作孟俯,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畫家,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并稱楷書四大家。

(24)文翁:(前 156~前 101),名黨,字仲翁,西漢官史,廬江舒人。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興教育,舉賢能,修水利,政績卓著。

(25)鄒魯之鄉:鄒魯是儒學的發源地,以魯國出孔子、鄒國出孟子而著稱于世。

(26)長卿:,指司馬相如,約前179年—前127年,字長卿,漢族,蜀郡今四川省南充人,西漢大辭賦家,代表作品有《子虛賦》等。

(27)淵云:分別指漢代的王褒和揚雄。王褒,字子淵,揚雄,字子云,皆以賦著稱于世。 班固 《西都賦》:“秦漢之所極觀,淵云之所頌嘆?!?/p>

(28)宗澤:(1060~1128),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字汝霖,浙江義烏人,剛直豪爽,沉毅知兵。進士出身,歷任縣、州文官,頗有政績。

(29)龍游:指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宋元符元年(1098),宗澤曾任衢州龍游縣令。

(30)擢:zhuó,提拔。

(31)矧:shěn,而且。

(32)曩日:nǎng rì,昔日。

(33)訂:同“定”。

(34)靖難:即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明朝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建文帝朱允炆。

(35)勖:xù,勉勵。

(36)厥:jué,其它。

(37)懋:mào,盛大。

(38)圉:yǔ 音。

(39)清乾隆《池州府志》卷之十六·學校,二,張士范主修,《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59》,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巴蜀書社,1998年,255頁。

(40)清乾隆《池州府志》卷之十六·學校,一,張士范主修,《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59》,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巴蜀書社,1998年,255頁。

(41)清乾隆《池州府志》卷之十六·學校,二,張士范主修,《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59》,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巴蜀書社,1998年,255頁。

(42)《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五十四,趙爾巽主編,中華書局,1977年出版。

(43)喻成龍 (?-1714)字武功,漢軍正藍旗,奉天人。以其父有軍功入國子監,康熙五年(1666)由蔭生官任安徽建德縣知縣,以政績卓著,康熙十四年(1675)任池州通判,康熙十七年(1678)任池州府知府,后歷任江西臨江府知府、山東按察使(三十年,1691)、布政使(三十二年,1693),太常寺卿(三十四年,1695)、大理寺卿、邢部右侍郎??滴跛氖辏?703),因督修高家堰有功,擢湖廣總督。其善工詩,著有《塞上集》、《九華山志》十二卷、《西江草》一卷等,其嘗云:“丈夫既捐軀,豈能依骨肉?!?/p>

(44)見碑文

(45)清乾隆四十三年《池州府志》卷之十六·學校之九、十、十一,張士范主修,《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59》,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巴蜀書社,1998年4月第一版,259-260頁。清光緒九年《貴池縣志》卷十一·學校志·學宮之十九、二十,陸延齡主修,桂迓衡等編篡,《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61》,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4月,192—193頁。

(46)《明史·職官志四》:“儒學:府,教授一人,訓導四人。 州,學正一人,訓導三人??h,教諭一人,訓導二人。教授、學正、教諭,掌教誨所屬生員,訓導佐之?!?;《清史稿·職官志三》:“儒學:府教授、訓導,州學正、訓導,縣教諭、訓導,俱各一人?!?/p>

(47)本文釋詞主要參考《辭?!罚?989年版縮印本),辭海編輯委員會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

猜你喜歡
州府張英碑刻
從州府到鄉村 這里走出過云南大學的首任校長輝煌之后的寂寥 云龍寶豐村
深秋
減字木蘭花·乙亥清秋
藝術百家 張英
碑刻
明清豫西北戲曲碑刻所見的“會”與“會首”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發現
曹議金東征甘州回鶻史事證補——浙敦114號《肅州府主致沙州令公書狀》譯釋
康熙辛卯本《池州府志》的編纂特點與文獻價值
嬰兒的眼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