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絲鐵線”識哥窯
——《談瓷論道》之宋代哥窯

2013-04-07 02:44盧鶴壽中國古玩收藏鑒賞研究會會長
支點 2013年4期
關鍵詞:哥窯鐵線釉面

盧鶴壽(中國古玩收藏鑒賞研究會會長)

“金絲鐵線”識哥窯
——《談瓷論道》之宋代哥窯

盧鶴壽(中國古玩收藏鑒賞研究會會長)

哥窯香爐

南宋時,處州人章生一、章生二兩兄弟在浙江龍泉縣建窯制瓷,兄建造的窯為哥窯,弟建的窯為龍泉窯。哥窯極負盛名,同汝、官、定、鈞并為宋五大名窯。哥窯列入宋代名窯,始于明宣德年間《宣德鼎彝譜》。其窯址迄今未被發現,其“身世”撲朔迷離,成為我國陶瓷史上的“歷史之謎”。哥窯屬官辦瓷窯,供宮廷用,主要為陳設禮器之類。

器型

從傳世品看,哥窯器型豐富,制作規整,但鮮見大器。陳設瓷有尊、瓶、罐、魚耳爐、三足爐、葵口洗、貫耳瓶等,多仿商周秦漢時期古銅器型制;日常用品有盤、洗、碗、杯、花盆等。哥窯制作規整精良,器型古樸典雅。因胎體較厚,釉層飽滿,其器表外觀要比汝、官窯瓷器顯得厚實。哥窯器物底足挖削工整,足端圓潤,多采用裹足支燒,很少用墊圈,常伴有支釘痕和黑褐色“鐵足”。支釘痕較汝窯略大,較官窯略小些。

胎釉

哥窯瓷器胎質有瓷胎、砂胎兩種,因其胎骨含鐵量較高,故燒成后呈現黑灰色、深灰色、淺灰色等。哥窯胎質堅密,足底多露胎。其施釉特點是里外披釉均勻光亮,釉層凝重,無光,失透,既不及汝窯瑩潤,亦不如官窯平靜。釉表均為失透的乳濁釉呈現酥油光澤,釉色常見的有奶白、米白、粉青、奶酪黃、灰綠等。釉面大都有紋片,開片呈“金絲鐵線”狀,大者如冰裂,小者如蚌紋,縱橫交錯,自然變化,大紋片粗似鐵黑褐色,小紋片細淺呈黃色,恰如金絲,為瓷器之美化構成特殊效果。哥窯器物多數為“紫口鐵足”,但并非每件器皿都有,一般來說胎質黑灰、深灰色的呈鐵足,而多數淺灰色、白黃色器物或滿釉裹足者則既無“鐵足”亦無“紫口”。所以,我們在鑒定哥窯瓷器時要從造型、胎骨、釉色、紋飾等方面綜合判斷。

哥窯真、仿鑒別

哥窯制作精致,釉色瑩澈,深受世人珍愛,為歷代藏家所重視。其仿品最早始于明代永樂末年。據《皇明紀略》載:明仁宗當太子時,因偏愛哥瓷,曾令人成功地仿制,署成化款,在北京、臺北兩地博物館均有收藏。清代的仿哥窯產品多出自江西景德鎮,以白瓷土為胎(注:宋哥窯無純白瓷胎),造型比例失調,呆板無靈氣。20世紀80年代大批現代仿品充斥市場,其胎體過重或過輕,胎質過細或過疏,釉光“火刺”明顯,器型輪廓生硬,多為粗制濫造,無收藏價值。

支招

真正的哥窯器表除上述特征外,器口大多有水漬,即口沿在高溫下釉有熔化的流淌痕跡;“金絲鐵線”粗黑而上下行,細線黃褐自左右走;觀哥窯氣泡,如同官窯,小泡零亂不均勻,大泡層淺缺變化;釉面出汗,汗線左旋,這是哥窯的最大特點,也是區別宋其他窯口主要特征。

1. 哥窯膽瓶

2. 哥窯貫耳長頸瓶

3. 哥窯觀音瓶

4. 哥窯碗

5. 青釉魚耳爐

哥窯香爐

『金絲鐵線』的由來

相傳哥哥章生一厚道勤奮,且燒制技術高超,深得其父章村根真傳,譽滿天下。弟章生二嫉而生妒意,為毀其聲名,趁哥不備在其釉缸中添加許多草木灰。燒好后開窯一看,哥驚呆了,瓷器釉面全部開裂,他欲哭無淚,只好拿到市場處理。沒想到這種帶有裂紋的青釉瓷器令人耳目一新,頗得文人雅士贊賞。其“金絲鐵線”獨樹一幟,妙趣橫生,為世人所推崇。

哥窯紋片,多數呈“金絲鐵線”,也有僅為單色“金絲”或“鐵線”者。紋片顏色有鱔血、淺黃、黑灰等,開片形狀各異,常見的有百極碎、魚子紋、蟹爪紋、網狀紋等。

猜你喜歡
哥窯鐵線釉面
南宋官窯與龍泉哥窯瓷胎的對比分析
哥窯青釉雙耳彝爐
哥窯“百圾碎”瓷器的研究與燒制探索
一種高溫鎂質無光釉的研制*
工藝參數對日用陶瓷鎂質無光白釉的影響
哥窯瓷器攬勝
診排汽車故障勿忘搭鐵線功能與實例
茹世保如是說
汽車搭鐵不良的故障現象及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