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有公辦藥店嗎

2013-05-14 11:41
讀者欣賞 2013年6期
關鍵詞:太醫老翁藥房

在中國古代相當長的時間內,醫與藥并不分家,一名醫生既管看病,又管采藥、制藥、售藥,古代所謂的“藥鋪”、“藥肆”,大多屬于這類私營藥店。

從《后漢書·費長房傳》的記載來看,至遲在東漢時期,中國古代的街頭已出現了零售藥店。費長房是東漢時一位出名的會看病的術士,早年曾做過“市場管理員”。在他管理的市場上,他看到有一位賣藥的老翁,開門后就將一只壺懸掛在藥店門外,此即“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于肆頭”一說。

古代醫生一般將藥品裝在葫蘆內,“壺”、“葫”相通,“懸壺”即“懸葫”,在門外懸掛一只葫蘆遂成了古代藥店的流行標志。費長房見到的賣藥老翁不是凡人,費長房后拜其為師,掌握了“懸壺濟世”的醫道。

但在中國古代,也不是沒有國營公辦藥店,但在早期并不對外經營,實際上是內部藥房。如大家熟知的“御藥房”,這是專為皇家服務的大藥房。古代給皇帝看病的醫生稱為“太醫”,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出現了“藥局”一詞,除置太醫令外,開始在中央重要管理機構門下省設“尚藥局”,并置太醫博士、太醫助教等崗位。

到了唐代,朝廷除設尚藥局外,還有藥藏局。前者為皇帝進行醫療服務,后者為太子服務。但面向普通人、對外經營的公辦藥店,一直到宋代才出現,這便是當時的“賣藥所”,具體時間是北宋熙寧九年(1076)。

賣藥所,后來又稱為“熟藥所”、“贖藥所”,與賣藥所相對應的,是專門負責制藥的“修合藥所”。賣藥所和修合藥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由國家開辦的藥店和制藥廠,它是古代“藥品專營”制度下的產物,再后來,分別易名為“醫藥惠民局”和“醫藥和劑局”。

猜你喜歡
太醫老翁藥房
面向自動化藥房的搬運機器人設計
皮膚科藥房開展藥學服務效果觀察
醫院藥房會計核算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建議探討
皇上的藥太醫的湯
太醫不好當
藥房里的照相館
為了忘卻的等待
審判“劉太醫”
幸福就是投入
江湖后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