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臺縣櫸根嶺古徽道初探

2013-07-12 02:06桂盈滿
池州學院學報 2013年1期
關鍵詞:石臺祁門池州

桂盈滿

(池州市第三中學,安徽 池州247000)

近年來,石臺縣仙寓山古徽道遺址漸漸拂去面紗,為世人所關注。我們曾多次駐足,搜集材料、測量拍照、走訪錄音,本文擬介紹初步研究成果。

1 櫸根嶺徽道概況

櫸根嶺海拔806米,因舊時盛產紅櫸樹,即紅木而得名。據《本草綱目》,櫸樹“皮似檀槐,葉如櫟槲”[1]。 櫸根嶺地理坐標為:東經 117°59′,北緯 30°24′,其徽道北連珂田的石板嶺鴉雀嶺雞頭嶺新嶺秋蒲河等古徽道,南連祁門的箬坑閃里等古徽道,途中建有無上庵圓通庵以及客棧茶亭,今只余殘跡。有論者認為,它“是我國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生態環境最優、風景最美、最長的青石板鋪就的,充滿詩情畫意的古徽道”[2]。迄今仍然保存完好的路段,北起石臺縣珂田鄉新店村,南至櫸根嶺腳下的園通庵遺址,全長7.5公里。共計石板約2萬多塊,臺階18萬余步?;盏姥鼐€每隔三華里左右,便橫跨古道建有一座石亭,亭內有石凳,兩側有耳房,專供行人小憩或食宿之用?,F保存較為完好的石亭,有“啟源亭”、“玉泉亭”、“古稀亭”、“繼保亭”等。每個石亭內均有建亭時的石刻碑記。沿途石碑、石刻頗多,充滿著詩情畫意,為徽文化研究提供珍貴的實證資料。古徽道在櫸根嶺被盤山公路攔腰而折為兩段,人稱“上七下八”,山道驟然變陡,約達70度,為荒草所掩。道的一側即是懸崖,雖有雜樹叢生,也望之惴惴。約數里路后,始稍平坦。在往祁門方向的一段陡峻曲折程度稍輕,且保存完好。幾乎每級石階上均有鑿痕,鑿痕有豎有橫,做工精細。顯然,山路險峻,鑿痕是為增加摩擦力以防滑。山道一側為山體,一側為山崖。山體部分皆有山石整齊的壘砌,應該是防止滑坡釀成事故。兩側皆有很多或大或小樹木。今天我們仍可見繼保亭,古稀亭,玉泉亭,啟源亭,玉泉井,飲水槽等,其框架及碑刻保存較好(具體可見下表1)。石亭以厚重整齊的條石壘砌,掩映在樹林中,坐落于平坦處,用之避風雨日曬和憩息餐飲。目前,石亭表面多布滿青苔,內壁多刻有文字。在崇山峻嶺上肩挑背馱本來就是極其勞累的活兒,肩上既已負重,腳板還要攀登。櫸根嶺古道,雖鋪以石階,但不少路段仍極陡峻。山深洞多,往往伏匿盜賊,為防意外,他們多是結伴在白天行路。所謂“半夜起床上徽州”,且挑貨的扁擔多制成矛擔,即在兩端包上鐵皮,做成尖矛狀,扁擔多用桑樹細干做成,因其柔軟而有彈性。一旦遇險,就迅速翻轉矛擔,兩頭的貨物即刻落地。矛擔也就成了制盜的利器。

表1 櫸根嶺古徽道及櫸根關遺址和文物表

2 櫸根嶺古道的歷史沿革

根據現有的石器遺址、文獻記載、碑刻資料來看,我們認為櫸根嶺古道史大體可分成四階段即先秦,草創于唐宋,形成于明清,衰落于清末。

2.1 發端于先秦

古道源于人畜所踏出的盤山鳥道。該地號稱“華東動植物基因庫”,自古就有虎豹鹿羚等獸類生息,其足跡所至,漸成小道,因依山傍水,可提供豐富的漁獵資源,宜于先民們棲身繁衍。由于年代久遠,人跡稀少,更無文獻可考,我們只能從一些遺址出土的文物來窺測先民們在古道附近留下的依稀足跡。據磯灘鄉溝汀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看,該處是古人類的一個石器加工場所,存有大量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以及陶器碎片,尤以石網墜引人注目。而小河鎮堯田遺址存有石斧,石錛,陶罐,碗片等文物。由此可見,四五千年前先民們就在古道一帶活動。這兩處遺址恰在通向貴池的古道上或旁邊。我們認為,這并非偶然,而正說明先民們的活動與古道的形成有所關聯。不難看出,他們的生存繁衍活動應以遺址為中心,然而為獲得更多的生活資料,他們的活動范圍也不限于此,當向周邊擴展。早期的人類用他們的錛斧鐮鋸開出,赤足草屨踏出一些窄險簡易的山路。 而在秦漢魏晉時期,石臺先后屬于鄣郡,丹陽郡,宣城郡。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始以場置縣因溪源有兩石橫亙溪上,故名。這一階段,雖有東吳的開發,北人南遷,但石臺僻居一地,總體上處于未開化狀態?!敖媳皾?,丈夫早夭。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睉摼褪钱敃r的寫照。因此,古道上活動的山民不多,其變化也很有限。

2.2 草創于唐宋元

由于其獨特的地理,“其民多倚山結廬,聚族而居,各成村落”。由高山阻隔而形成一定的封閉性,山民與政府也處于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但至唐宋,因國力強盛,封建衙門對其控制也明顯加強。唐永泰年間(公元 765—766年)和宋寶慶年間(公元1225—1227年),石臺縣治所即在七里鎮。正處古道上。治所的設置是人口增殖、開發加強的表現,而這必然促進交通的發展。而也正在永泰年間,祁門始建縣。從而兩邑的交通往來自然會增多。隋朝初年,江南戰亂較少,社會較安定,因而經濟富庶,史稱其財富已為“天下之半”。而就在這一時期始有古道有人活動的記載,據載:“唐,乾寧四年(897),賊夏章假道櫸根嶺,寇祁門”[3]??梢?,櫸根嶺當是池州至徽州的一條較為重要的通道,軍事意義顯著。又如縣志載:“元末(1340年前后)徽饒間,候三、候四擁眾劫掠,李震祖誓眾立寨,擒候四,候之黨眾乃伺李氏族人過徽者執之,思以易候四。震祖給之曰:汝歸我族人,乃可。約之至櫸根嶺寨,震祖得族人,遂手刃候四,余眾皆奔”[4]。這則材料至少可說明兩點。一,李氏族人與徽州的往來應該較多。按常理,李震祖等已“擒候四”,其族人應該警惕,不可輕易履險??赡苁巧嫷人?,不得已而為之。又據“徽饒間,候三、候四擁眾劫掠”,候三、候四擁眾劫掠”且到了李族人需“誓眾立寨”以自保的程度。說明匪人為禍之深,也說明徽饒交往密切。二,把櫸根嶺寨作為人質交換之所,當是雙方都認可的。因此,該地地形必是雙方都熟悉的,也說明其人員往來較多??梢姶藭r古道已初具規模,部分可能已有一些青石鋪就,但其長度質量應該有一定限度。需要指出的是,那時的路只是山道,還不能稱做徽道。

2.3 形成于明清

明清時期,江南經濟發展較快,尤其徽商的崛起,成為中國眾商幫之首。而池州與之毗連,尤其石臺,與祁門從地理到人情都極其相似?;罩菟冯m發達,然灘急水險,兼之徽民與外界往來頻繁,陸路就成為其必要的補充。從石臺殘存的兩塊碑和祁門的有關碑刻以及許多文獻記載看,我們認為櫸根嶺古徽道建成于明清,是名副其實的徽道。修砌櫸根嶺碑記系明代碑記,可惜已破損嚴重,無法考證其具體修砌年代。但既是“修砌”,而非“重修”,說明其主體應該建成于明代。而重修碑記則完整,記載有貴池青陽廣德建德等地民眾捐資重修櫸根嶺自圓通庵起并皂角樹止的古徽道。今天看來,該道有不少為彩石條鋪就。有許多人大惑不解,該地未發現采彩石的石窟,也沒有此種石料,彩石從何而來?沿徽道步行至祁門縣箬坑鄉方村,驚奇的發現他們所在的徽道幾乎全用彩石鋪就,甚至他們的墻腳戶檻也是用彩石的。問諸村中老人,他們說他們就稱之為青石,取材于當地山中。因此,我們認為此段徽道應是從徽州鋪起,次第通向池州。彩石不足,才繼以青石?;盏赖男纬?,還與安慶曾長期是安徽省會有關??滴趿?1667)始設安徽省,省會為安慶,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安慶作為安徽省的省會,時間為282年。這樣,在較長時期內,作為安徽政治中心的安慶與作為安徽經濟重心截至徽商衰落至少近200年的徽州,尤其祁門一帶的往來肯定非常頻繁。商人的貨運,官員的走動,讀書人的應試等等。而夾在中間的古道就自然成了溝通大江南北的一個樞紐。仙寓山海拔1376米,為皖南第四高峰;櫸根嶺海拔也有806米。因此,古道一帶山地氣候顯著,地形雨和雷陣雨多,而夏季“暑雨最多”。又山谷水汽蒸騰而多見云霧濃厚,雖晴天也濕透衣裳。這樣,泥濘的土路肯定適應不了大量行旅的需要,鑿痕精細可防滑的石路和堆砌牢固的可避雨的石亭應運而生。論述櫸根嶺古道,不能不提及一個頗具幾分神秘色彩的宗族,那就是源頭李。它因為秋浦河源頭而得名。秋浦河源于恭浚河,李村人認為其先祖為兄弟二人,兄名恭,弟名浚,大饑荒之年,二人捐百余擔大米賑災,以此獲皇帝賜匾,曰“尚義第”。源頭李位于仙寓山與雞頭嶺間,古道正好穿村而過。這樣的獨特位置注定其與古道的不解之緣。自元末李震祖立寨自保,手刃侯四,明清眾山民輸山修路,造亭施茶,到近年的翠屏居幾度動議,欲遷瑞典,二者可謂剪不斷,理還亂。

2.4 衰落于清末

由于太平軍與湘軍在櫸根嶺一帶的惡戰,也由于血吸蟲等瘟疫的肆虐,大約清末明初,櫸根嶺一帶的徽道就迅速從一個絡繹不絕的要道衰落下去。又因這一帶“夏秋炎熱涼失知,多或喜痢”,“江南卑濕,多男少女”等自然原因導致瘟疫的肆虐,往往造成“萬戶蕭疏鬼唱歌”的慘象。再往后,隨著現代交通逐漸深入山區腹地,古老的徽道更是行人稀少,許多路段竟為荒草深林所淹沒。在此應該提到的是,徽道的興衰與徽商的整體性興衰大體相始終,徽商興,徽道興,徽商衰,徽道衰?;丈碳词腔盏琅d衰的更宏大的背景和生死相依的命運,而徽道從川流不息的熱鬧到荒草掩映的冷清,也就成了徽商浮沉的一個真實的符號,一個神秘的隱喻。今天的它也就成了現代徽學學人所不能忽略的,一個懷古憑吊的廢墟,一個深沉思索的命題!

3 古徽道商貿作用

3.1 徽商外行通道的必要補充

徽州“道途梗阻,交通乏便”,由陸路出,“東則有大障之固,西則有浙嶺之塞,北則有黃山之隘”;由水路出,“則東涉浙江,險灘三百六十,西通彭蠡,險灘八十有四”。而境內更是羊腸鳥道,險峻曲折。自古以來水道就成了當地與外界交往貿易的主要途徑。新安江是徽州的最大水系,它發源于祁門縣境,匯合橫江率水揚子江諸水注入錢塘江,因此,沿著新安江東下可直達杭州。但沿江多屬河流上游山區,暗礁險灘多達三百六十多處,航行頗感不便。在徽州西部,也有一條河道與外界溝通,那就是由祁門經昌江(今閶江)至江西鄱陽轉長江,通往華中各地。這條水道同樣是水流湍急,沿途溪灘險阻達八十四處之多。就是這樣兩條險象環生的水道,維系著數百年徽州人的命脈?;罩莸淖畲笞罘€定的市場是全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長江三角洲。那多是從新安江而入。且徽郡開發最早最富的當是歙縣,距石臺遙遠。但祁門卻毗連石臺。如祁門縣志載:安徽黃山淳熙新安縣志櫸根山在縣西七十里,高九十仞,在縣西百三十里與貴池建德接界。櫸根山被載入縣志,從中可見其對祁門有一定的重要性。

尤其是安慶作為省會后,徽州人通過古道去省會的機會得到增加?;丈炭捎纱讼鲁刂菔徍暇?,可通江達海。因此,古道是徽商外行通道的必不可少的補充。

3.2 連接長江與新安江兩大水系的便捷通道

徽州自唐代即為富郡,安慶池州少不了與之有密切聯系。如貴池有不少村子的祖先就來自徽州,尤其靠近石臺和長江一帶。這不僅見之于村中老人的口碑材料,也可見于一些實物。如貴池晏塘雙塘武沖村的不少古碑上都刻有某某朝奉的字樣。又有俗諺曰:桑樹扁擔扭三扭,挑擔白米上徽州??梢?,地狹人稠,耕獲三不贍一的徽州,其糧食至少部分是仰靠池州等江南魚米之鄉的。兩地往來,常見諸典籍。如載:烈婦,池州貴池人也,有老姑悍且淫,少與徽州一商有私,弘治中富商復至池[5]。此乃一真實故事,后被加工成演義小說。又如:“嘉靖二年池州府關于僧俗結黨害命謀財案:提單直隸池州府為僧俗結黨,私并庵院,寓隱賊盜,謀害人命,霸占財產??谵q明口口口口徽州府祁門縣二十都口軍籍陳方輝狀告前事據此案萬歷年間”[5](1573年至 1620年)(口為不能辨認字。)櫸根嶺位于東至、石臺、祁門三縣交界的仙寓山,有“一山占三縣”之說,這里是秋浦河與閶江的分水嶺。因此,它也是連接長江與新安江的便捷通道。

3.3 往來古徽道的主要貨物

3.3.1 竹木炭桐油鹽布紙等普通貨物 山民們靠山吃山,通過山道或秋浦河,販賣山貨,換取食鹽布匹等日常生活用品。而貴池一帶的百姓則常以大米等換取年貨等價廉物美的徽州貨。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俗諺曰:小孩望過年,大人盼插田。年關到了,辛勞了一整年的農人起了個大早(“半夜起床上徽州”)挑上大米等徽州需要的土產(“桑樹扁擔扭三扭,挑擔白米上徽州”),經徽道入徽,給妻子扯幾尺好看的布料,給小孩帶點喜慶的炮竹,給祖宗買點上墳的香紙,給親戚捎點拜年的糕糖。于是農人的疲庸的心靈得了慰籍和松弛,一年的忙活就有了色彩和滋味。幾乎年年如此,農人與商販早成了熟人,而那條徽道,也不知留下了農人多少腳印。

3.3.2 魚貨江鮮 臭鱖魚乃徽菜中的一道名肴。制作黃山“臭”鱖魚主要是鱖魚的腌制,因為鱖魚腌制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成菜質量。腌制黃山“臭”鱖魚首先要選用新鮮之鱖魚,去掉魚鱗及內臟,清洗干凈并瀝干水分??蛇x一木桶,先在木桶底部撒上少許精鹽,然后逐一將魚表面抹上適量的精鹽,整齊地放入桶內,一層一層往上碼,最后在鱖魚上面壓上重物將鱖魚壓緊,每天上、下翻動一次,數日后聞到“臭”味時便可出桶,將魚清洗干凈便可用來烹制,腌制后的“臭”鱖魚一次用不完可以冷凍保藏。關于臭鱖魚的來歷,史書不見記載,但民間普遍認同以下說法。相傳200多年前,每至冬季,即有貴池,銅陵等地的魚販用木桶裝運鱖魚至徽,稱做桶魚。中途為防魚臭變質,采用一層魚撒一層淡鹽水的辦法,經常上下翻動。如此七八天到達屯溪等地時,魚鰓仍是紅色,鱗不脫,質不變,只是表皮散發出一種似臭非臭的特殊氣味,但是洗凈后經熱油稍煎,細火烹調后,非但無臭味反而鮮香無比遂始有徽菜中的一道佳肴徽州臭鱖魚。以上傳說應該可信。首先,貴池自古盛產鱖魚,宋代詩人楊萬里有詩句:“一雙白錦跳銀刀,玉質黑章大如掌”正是貴池鱖魚的生動寫照,因為他明確的說:“可憐秋浦好秋山,儂眼未飽即北還”。即便貴池的得名也與鱖魚有關。公元926年,梁昭明太子蕭統在城西編纂《昭明文選》期間,食貴口鱖魚,盛贊“水好魚美”,封為“貴池”,遂改秋浦縣為“貴池”縣?!捌浯?,徽州境內雖然水系發達,但多是水流湍急,不產大魚。再次,以當時的交通條件,從池州到徽州應該需要10天上下,即使冬天,鱖魚也完全可能帶有臭味。同時,我認為,臭鱖魚的形成還應該與徽州節儉的風俗有關?!敖槿f山之中,地狹人稠,耕獲三不贍一,即豐年也仰食江楚十居六七,勿論歲饑也”的徽州,所謂“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饑色,三日不至有餓莩,五日不至有晝奪”,自古有節儉之風。因為生存物資對山民來說彌足珍貴。即使稍有積蓄,也不敢恣意消費,以備不虞。而鱖魚尤為徽人難得的水鮮,所以最初應該是鱖魚變臭,時人不忍扔掉,遂烹調,不意竟成美味。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說,它不僅僅是徽人的巧慧的發明,同時也是山民節儉行為的產物。池州至徽州路有數條,行人最眾者當屬池徽大道。據此,該古道極可能為名肴的發明之地和運輸之地。因此,一定程度上說,臭鱖魚這道名肴乃源于徽州池州的特殊的地理條件。

3.3.3 茶葉販運通道 260多年前,瑞典商船“哥得堡”號,在滿載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返回歐洲的時候,不幸觸礁沉沒。1986年,在瑞典考古學家對“哥得堡”進行打撈時,吃驚的發現,在青花瓷瓶中密封的茶葉,在靜躺了兩百多年之后,色味尚存,仍然可以飲用。而且茶葉數量之巨,令人吃驚,竟達30多噸。霧里青究竟產于何地?有古石臺和古浮梁之爭。一般認為是前者,其因頗多。首先石臺制茶歷史悠久,石臺原名石埭,千年之前的宋代《文獻通考》中記錄有26種名片茶,其中就有兩種產自石臺——“仙芝”和“嫩芯”。

其中的“嫩芯”被認定為“霧里青”的前身,早在南宋時,著名詩人陸游就曾這樣描述這兩種名茶:“秋浦萬里茶人到,笑說仙芝嫩芯來!”由于“嫩芯”只產于海拔千米以上的仙寓山高山云霧之中,所以當地茶農又稱之為“霧里青”。又曾產有著名的“仙寓雀舌”等貢茶,專供皇宮內使用。當年,歐洲貴族也以飲用霧里青茶為時尚。

安徽農業大學的茶葉專家詹羅九先生也認為:當年徽茶南下廣州,石臺是必經之路。今天在石臺仍然保留著多條古徽道。那時的徽州茶葉精制加工后,就經由這里的徽道,再由閶江、婺水,南流西折入鄱陽湖,經贛江溯江而上,之后越過梅嶺進入廣東,再經南雄、英德等地,抵達廣州的洋行對外銷售。這也是當時官方的一條主要商路,不過路途實在遙遠,一路肩挑、水運,需要走上四五十天,風險很大,無比艱辛。到現在皖南還有一句俗話叫做“漂廣州、發洋財”,說的就是當年茶商們的故事。霧里青得緣于仙寓山一帶較獨特的自然環境。它原種只生長于1000米以上的高山崖壁上,全處于野生狀態,并與闊葉林,野蘭花等植物伴生,受到其他植物花香的浸潤,再加上仙寓山一帶山谷水汽蒸騰而成云霧,常見云海茫茫,年霧日有195天之多,茶樹萌芽期正值霧日最多之時,從而造就霧里青獨特的品質。而今天石臺天方集團重新開發出霧里青,并且與復制的哥德堡號再續前緣,真顯得意味深長。除霧里青外,其它綠茶也曾從池州一帶的古徽道運出。開綠茶生產銷售之先河的是東至人。甚至《資本論》上都有這樣一段記載:“以前俄國人在歐洲散布一種偏見,說什么由商隊運來的茶葉比由海上從廣州向歐洲進口的要好。因為海上運輸會損害茶葉的香味。這些都是詭計。無論商隊運來的茶葉還是由海上從廣州輸出的茶葉都來自同一種灌木,同一些茶場。紅茶主要來自福建省,花茶和綠茶主要來自安徽省。海上運輸的影響完全取決于包裝的時候是否采取必要的措施?!币虼?,名茶通過古道運抵歐洲,實可謂山岳文明與海洋文明的碰撞。深山里的古道通向遙遠的海外,留下了徽文化的重要一筆。

4 古徽道的軍事功能

由于獨特的地形地貌,徽州可謂自成“王國”,歷來中原望族避難的首選地,兵燹鮮至。漫長的歷史時期,百姓但識俎豆,不習干戈。除唐末夏章“寇祁門”外,最激烈的就是清末太平軍與曾國藩的湘軍的戰斗了。仙寓山主峰下12華里里處的櫸根嶺,乃石臺至祁門的要道,險峻異常,又名櫸根關。關隘全長30公尺,墻高超3公尺,中間城門厚1.公尺余,高約一人,石門、門栓、門杠保存較好?!督贤ㄖ尽贰冻刂莞尽酚休d:咸豐間,曾文正公相度形勢,建制石塹于此,以御粵匪。所謂有一夫守關,萬夫莫當也。

咸豐年間,在此有一場惡戰,此戰也多見于曾國藩家書。咸豐十一年(1861)二月二十四日,曾國藩在家書中寫道,“此間二十三日,櫸根嶺之賊破卡而入,不知歷口沈寶成營足御之否”[6]?并擔心“櫸根嶺之賊若并入饒州一帶,尤非左軍所能處處速了”[6]。二十九日,他又在家書中記下,“此間犯櫸根嶺之賊,二十五日圍沈寶成等營盤,猛撲二時半。二十六日,朱云巖等進剿獲勝,賊三四百人,追賊出嶺”[6]。如果沒有櫸根關的險要形勢作為屏障,以太平軍的數量和戰斗力,必然能夠一舉攻入祁門,奪取兩江總督衙門,俘獲中堂大人等湘軍統帥,那么歷史的軌跡就要改變了。因此,櫸根關為曾國藩贏得了寶貴時間,掙脫險境,最終為他得了八月安慶之役的大捷。我們今天站在櫸根關石塹前,向下俯視,的確感受到地形險峻異常,不愧為天險。唐清兩次軍事行動均與櫸根嶺有關,如加上史書記載的其他事件則有多次(如前已提及的櫸根嶺設寨自保等)。而在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也在櫸根關古道沿線布陣扎營,建立了“徽州工委”,“貴至東中心縣委,蘇維埃政府”,“秋浦縣委,縣政府”等紅色政權。方志敏領導紅軍,途經古徽道與國民黨頑固派曾有一場血戰?;盏郎狭粝碌钠占拦禄昴贡?,上書“普祭孤魂之墓碑民國丙寅年孟冬月谷立”。此乃戰死將士的證明。

櫸根嶺為兵家所爭之地,原因多重。首先,仙寓山系皖南第四高峰,而櫸根嶺海拔達800多米。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峻之地。實為通徽池二州及長江,新安江之便捷通道;其次安慶池州皆為控扼大江的軍事重鎮。安慶古稱皖城,位于長江中下游北岸!此地三面環山,一面臨水,自古就被視為“江介之要沖,金陵之門戶”古人曾這樣描述安慶:“分疆則鎖鑰南北,坐鎮則呼吸東西,中流砥柱,萬里長江于是乎在?”其真正建城在于南宋,其倚靠大龍山、坐于盛唐灣高地之上(古城今安慶四方城一帶)。扼守長江咽喉,自古為軍事重鎮。安慶失守是太平天國戰爭史上的重要轉折點,洪仁軒曾經說過:“我軍最大的損失就是安慶落在清軍之手,此誠實是天京之鎖鑰而保其安全者,一落入妖手,則可為攻我之基礎。而池州則是皖南的北大門,既背靠群山,又前臨大江,又有“首受南江之水”被古代兵家稱為“控引荊襄,襟帶吳越”的“江表重地”。而在太平天國時期,它們又起著拱衛天京的重要作用;其三,徽州又是富州,乃兵家必爭之戰略要地。方志載:“徽州為江浙門戶,而石臺為徽州門戶”。那么,櫸根嶺則是“石臺通向徽州之戶檻”。

綜上所述,徽州交通以水路為主,但徽道也是其必要的補充?;罩菀粠壳耙阎幕盏烙惺當禇l,通向徽州外圍皖浙贛方向,其中遺留下來的最典型、最完整、最長、最有觀賞和科研價值的當屬櫸根嶺徽道。其云霧蒸騰,地形復雜,而頗具神秘色彩。 徽州文化遺存、文書、典籍文獻共同構成徽學研究三大基本資料支撐,我們認為徽州文化遺存應該包括古徽道。其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學術價值彌足珍貴。對它開展全面的研究,不僅可以加深人們對底蘊豐厚的徽州文化的認識,有利于更好地保護這批珍貴的文化遺產,而且對推動徽學研究向縱深領域拓展,亦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徽道所在的石臺從地理位置看與徽州僅一山之隔,從地形地貌文化看多類似處,從文化內蘊看水乳交融,其文化遺存也頗不可小視。古石橋,古徽道,古戲臺,古宗祠,古民居,古作坊,古石刻很值得認真統計,切實保護,深入研究。它們為研究徽州的道路交通、佛教文化、山林管理、風俗習慣提供了史料依據,我們還可從中可看到徽文化向外輻射的空間軌跡。秋浦河源于石臺,通入長江。石臺一方面通過秋浦河達到長江,一方面又通過古徽道通向徽州,在池州的版圖上,它的確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而在另一方向,可通過不同途徑到達景德鎮。山民們在很早時就向山外販賣竹木炭桐油茶葉等山貨,取得了一定的商業經驗。又毗鄰徽州,顯然受其影響深著,尤其明清時期。因此,櫸根嶺徽道是美麗多姿的皖南文化畫卷上一朵艷麗芬香的山茶花。是皖南文化研究領域一塊亟待開發的處女地。

[1]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8.

[2]吳熙祥.探尋古徽道[J].江淮文史 ,2006(6):151-159.

[3]石臺縣志:卷十二輿地志[O].萬歷三十二年刊本。

[4]陸延齡.貴池縣志·武備志·兵事:卷十二[O].木活字本.清光緒9年(1883).

[5]李贄.焚書:下卷四[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6]曾國藩.曾國藩家書[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歡
石臺祁門池州
池州學院二級學院商學院簡介
解藥
石臺縣硒資源狀況初探與產業發展對策
石臺行
池州武儺文化研究
國際視野
新四軍第七師沿江團池州抗戰述評
祁門紅茶文化發展的幾點建議
晚唐池州詩人張喬三考
祁門儺舞的開展現狀與對策研究
——基于全民健身視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