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文明起源考語音篇

2013-10-28 05:21任繼昉向和平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5期
關鍵詞:調和謂之

任繼昉 向和平

摘要:從語源學、音韻學、文化學的角度推本窮源,“和”文明的起源應始于古人見到眾多可以飽腹的禾谷而驚嘆的“夥”;久而久之,定名為“禾”;因為“求禾”而有“ ”;禾谷豐收,人們會認為是求禾行為得到了上天的回應,因而產生了“應和”義的“和”;又因“禾以其調和人之性命”,“其米多而沃,食之者強”,從而抽象出“調和”義的“龢”。金文“龢”的“由樂聲之諧和始能引出調義,由樂聲之共鳴始能引伸出相譍義”,則由甲骨文“求禾”的物質層面提升到了精神層面,產生了質的飛躍。

關鍵詞:和; ;禾;夥

中圖分類號:H1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04(2013)05?0213?04

在厘清了“禾→和”的源流關系之后,我們也就可以進一步推本窮源、尋根究底了:如果說“和”從“禾”而來,那么,“禾”又從何而來?要解答這最終的詞源問題,需要借助音韻學、文化學知識加以論證?!昂?、和”二字同音,古今一致,無需多論。就它們的上古語音來說,二字都屬于“匣”母、“歌”韻。清代著名學者王念孫作有《釋大》,專門解釋有“大”義的字176個,依上古聲母“見、溪、群、疑、影、喻、曉、匣”區分為8篇,其中的第8篇屬于“匣”母,是王國維從初稿中輯錄的,其中有:

宏,大也。轉之為“夏”?!斗窖浴吩唬骸白躁P而西,秦晉之間,凡物之壯大而愛偉之謂之‘夏?!薄对姟吩唬骸八劣跁r夏?!庇洲D之為“洪”?!稜栄拧吩唬骸昂?、夏、洪,大也?!庇洲D之為“夥”……?!妒酚洝り惿媸兰摇罚骸俺酥^多為‘夥?!薄斗窖浴吩唬骸胺参锸⒍?,齊宋之郊、楚魏之際曰‘夥(音‘禍)?!薄墩f文》曰:“?,齊謂‘多為‘??!雹?/p>

這里所說的“夥”(huǒ),上古音屬于“曉”母、“歌”韻②,與“禾、和”二字聲母相近,語言學上稱為“旁紐”;韻部相同,語言學上稱為“疊韻”。我們來看這個“夥”:

《史記·陳涉世家》:“見殿屋帷帳,客曰:‘夥頤!涉之為王沉沉者?!彼抉R貞索隱:“服虔云:‘楚人謂多為夥。按:又言‘頤者,助聲之辭也。謂涉為王,宮殿帷帳,庶物夥多,驚而偉之,故稱‘夥頤也?!鼻濉ず挠ⅰ秴窍路窖钥肌啡骸鞍福衡奉U,驚羨之聲。今吳楚驚羨人勢曰‘夥頤;謙退不敢當美名厚福,亦曰‘夥頤?!薄稘h書·陳勝傳》:“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夥,涉之為王沉沉者!”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夥,吳楚發語驚大之辭,亦見于今?!鼻濉俊吨直媛浴肪砣骸扳?,驚嘆辭也?!盵1]符定一《聯綿字典·夕部》“夥頤”條:“《漢書·陳涉傳》省‘頤字,蓋‘夥頤者,驚嘆之聲,并有聲無字?!分嗦?,便是‘頤,故《漢書》省去也?!盵2]這就好像現代人表示驚訝或贊嘆的“嚯!”“嚇(嚇,hè)!”“喝!”崔璇《在區委會里》:“我一看,嚯,滿屋子黑壓壓的一片人?!盵1](542)魯迅《彷徨·祝?!罚骸艾F在第二個兒子的媳婦也娶進了,財禮只花了五十,除去辦喜事的費用,還剩十多千。嚇,你看,這多么好打算?”沙汀《代理縣長》:“嚇,這才好看哩!”[1](533)華山《雞毛信》:“喝!村子里到處好忙?!盵1](415)

由此可見,“夥(頤)”是表示驚奇、羨慕的嘆詞。原始人在采集、漁獵等勞動中,免不了有喜怒哀樂之情要宣泄,發之為聲,以為表達;或者為了協調共同的動作,也要通過聲音來交流感情?!秴问洗呵铩ひ?辭》:“今舉大木者,前呼‘輿謣(xū),后亦應之?!?/p>

高誘注:“‘輿謣或作‘邪(yá)謣。前人倡,后人和,舉重勸力之歌聲也?!标惼骈嘈a專骸霸S維遹曰:《文子·微明篇》‘輿謣作‘邪許,《淮南》同,他籍或作‘邪所,并聲近而義同。今北方共著力于一事者猶有勸力之歌。奇猷案:勸力之歌,今謂之‘勞動號子,全國各地皆有之,不限于北方也?!盵3]漢語中“吁” “芋”等詞的產生,就是因驚嘆而成詞的一個典型例子:

《說文》卷一下《艸部》:“芋,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芋也。從艸,‘于聲?!倍「10矗骸盎哿铡兑袅x》五十八卷一頁引作:‘大葉實根驚人者也,故謂之芋。蜀多此物,可食。其本(系‘大之誤)者謂之蹲鴟?!毙戾|系傳:“‘芋猶言‘吁也?!?,驚詞,故曰‘駭人,謂之‘芋。芋狀如蹲鴟,故駭人?!倍斡癫米ⅲ骸啊犊诓俊吩唬骸?,驚也?!睹珎鳌吩唬骸?,大也。凡‘于聲字多訓‘大。芋之為物,葉大根實,二者皆堪駭人,故謂之‘芋?!盵4]桂馥義證:“‘大葉云云者,本書:‘于,於也?!?,驚語也?!篑斎?,即‘吁意?!稄V雅》:‘芋,大也?!对姟贰迂?,《傳》云:‘芋,大也?!捴兌?,《傳》云:‘訏,大也?!捎捰?,《傳》云:‘訏訏,大也?!斗窖浴罚骸?,大也;訏,大也?!蹲ⅰ吩疲骸螵q訏也?!兑磺薪浺袅x·四·聲類》:‘大葉著根之菜,見之驚人,故曰芋?!盵4](1479)《廣雅·釋草》:“蕖,芋也?!蓖跄顚O疏證引《說文》及徐鍇《系傳》證之,曰:“則芋之為名,即是驚異其大?!盵5]

如果說,許慎等人斷言“芋”得名于感嘆詞“吁”還只是出于猜測的話,我們再看一個類似的具體事例。

世界人類學家發現了一個尚處于舊石器時代生產水平的原始部落——菲律賓棉蘭老島的塔桑代人。他們沒有金屬,甚至沒有磨制的石器,只使用樹枝作為勞動工具。有人描述了當地土人——比蘭根和巴拉彥挖掘薯芋的勞動場面:

三人又攀上山坡,尋找“比京”(biking,即野生薯芋)。揮動砍刀,嗖嗖幾下,就削成了二根尖尖的掘棒;然后,男人們便提著挖土的掘棒,在山坡上巡行,找尋帶心形葉子的薯藤。

比蘭根花了半小時功夫,找到了一棵結著茁壯塊根的薯蔓。他和巴拉彥輪流挖掘,干得很快,把薯芋從土中挖了出來。巴拉彥一邊挖,一邊唱著一支“比京”之歌,表達尋到食物的感激之情,并向植物致 謝。[6]

詩歌自然是晚于語言而產生的?,F代原始部落的人在挖掘薯芋時尚且如此喜悅、感激,并以歌聲表達感情;生活在百萬年前、生產工具更為落后的原始人在挖掘薯芋時又是如何欣喜若狂,感嘆之聲脫口而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7]。

“于、訏、芋”與“禾、和”的上古音聲母都屬于“匣”母,二字雙聲;它們韻部相近,在語言學上稱為“通轉”③;而“吁”以“于”為聲旁,本應與“于”同音,但卻不屬“匣”母而正好與“夥”同屬于“曉”母,二字上古雙聲,這恰恰證明了“吁”與“夥”歷史上有同源關系。由此我們可以推斷:“禾”的來源,應是表示感嘆的“夥”之類。原始人見到眾多的谷物,不由驚喜地叫道:“夥?。ǘ喟。边@種情況一再重演,久而久之,“夥”的感嘆聲逐漸固定下來,“禾”的名稱由此產生了。

現在,我們可以對“和”的源頭作一番窮盡性地清理了:古人見到眾多可以飽腹的禾谷,驚喜之情溢于言表,齊聲驚嘆:“夥!”久而久之,約定俗成,定名為“禾”。再把文字篇中“因為‘求禾而有‘ ;禾谷豐收,人們會認為是求禾行為得到了上天的回應,因而產生了‘應和義的‘和概念;又因‘禾以其調和人之性命,‘其米多而沃,食之者強,從而抽象出‘調和義的‘龢”概念來”的證明聯系起來看,“和”的語音、文字來源及其形成的完整過程為:

“夥”(驚嘆禾谷之眾多)→“禾”(禾谷)→“ ”

“龢”(調和)

(求禾)→“和”(應和)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龢”是從人腦中的概念、口頭語言的詞匯這一角度來說的。至于其文字字形所反映的問題,則在下面將要論述。

前面,我們采用溯源式方法,逆流而上,探明了“和”觀念的源頭?,F在,我們再回過頭來,采取沿流式方法,順流而下,接著探討“和”觀念在產生、形成之后,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從概念的角度來看,“調和”這一意義畢竟較為抽象,在初民時代難以造出相應的字形來。好在人類在不斷地進步,社會在持續地前進,由單純的物質層面向復雜的精神層面升華,由單一的物質享受向高級的精神享受發展。在口腹之欲滿足之后,精神需求也在不斷增加。于是,跳舞、唱歌、奏樂應運而生,舞蹈、歌曲、音樂等精神產品隨之產生。

《禮記》卷十四《月令第六》:“孟春之月,……其音角,律中大蔟。其數八?!编嵭ⅲ骸爸^樂器之聲也?!簹夂蛣t角聲調?!笨追f達疏:“其春時之音,為當于角,取象木之聲。不云‘其聲角,而云‘其音者,單出曰‘聲,雜比曰‘音,音則樂曲也。以春時調和,樂以角為主,故云‘其音角?!质撬镏?,故云‘樂器也。但角是扣木之聲,但作樂器之體,象此扣木之聲?!盵8]又《禮記》卷三十七《樂記第十九》:“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编嵭ⅲ骸皩m、商、角、徵、羽,雜比曰‘音,單出曰‘聲?!瓨分?,彈其宮則眾宮應,然不足樂,是以變之使雜也?!兑住吩唬骸曄鄳?,同氣相求?!洞呵飩鳌吩唬骸粢运疂?,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方,猶文章也?!?,盾也;戚,斧也,武舞所執也。羽,翟羽也;旄,旄牛尾也,文舞所執?!吨芏Y》:‘舞師、樂師掌教舞,有兵舞,有干舞,有羽舞,有旄舞?!对姟吩唬骸笫謭袒a,右手秉翟?!笨追f達疏:“‘變成方,謂之音者,‘方謂文章。聲既變轉,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謂之‘音也。音則今之歌曲也?!纫舳鴺分?,及干戚、羽旄,謂之樂者,言以樂器次比音之歌曲,而樂器播之,并及干戚、羽旄,鼓而舞之,乃‘謂之樂也。是樂之所起,由人心而生也?!浴曊?,是宮、商、角、徵、羽也。極濁者為宮,極清者為羽,五聲以清濁相次。云‘雜比曰音者,謂宮、商、角、徵、羽清濁相雜和比謂之‘音。云‘單出曰聲者,五聲之內,唯單有一聲,無馀聲相雜,是‘單出曰聲也。然則初發口單者謂之‘聲,眾聲和合成章謂之‘音,金石、干戚、羽旄謂之‘樂,則聲為初,音為中,樂為末也。所以唯舉‘音者,舉中見上、下矣?!畯椘鋵m則眾宮應,然不足樂者,明直唯一聲不足可為樂,故須變之使雜也?!曤m相應,不得為樂;必有異聲相應,乃得為樂耳?!浮洞呵铩氛讯辍蹲髠鳌罚骸甗齊景]公曰:“唯據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亦同也,焉得為和?……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言琴瑟專一,唯有一聲,不得成樂故也?!伯嬚?,青黃相雜分布,得成文章。言音清濁上下分布次序,得成音曲也,似畫者文章,故云‘方,猶文章也?!雹堋睹娫b訓傳·關雎》:“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笨追f達疏:“《樂記》注:‘雜比曰音,單出曰聲?!队洝酚衷疲骸畬徛曇灾?,審音以知樂。則聲、音、樂三者不同矣。以聲變乃成音,音和乃成樂,故別為三名。對文則別,散則可以通?!盵8](270)

由上引文獻所論音樂來看,“聲、音、樂三者不同”:“初發口單[出]者謂之‘聲,眾聲和合成章謂之‘音,金石、干戚、羽旄謂之‘樂,則聲為初,音為中,樂為末”,說明了聲、音、樂三個階段由低而高、循序漸進的過程:“初發口單出者”只能叫做“聲”,只有“眾聲和合成章”才能稱為“音”,就是各種樂器互相配合、和諧互奏才能成為“樂”。而且,“同聲雖相應,不得為樂;必有異聲相應,乃得為樂耳”,各種樂器在音質、音階(宮、商、角、徵、羽)、音色等方面有著種種不同,存在形形色色的差異,發出的聲音才能和諧悅耳。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釋龢言》:“《說文》‘和、龢異字,‘和在《口部》,曰‘相譍也。從口,禾聲?!樤凇顿卟俊?,曰‘調也,從龠禾聲,讀與和同。是許以‘唱和為‘和,以‘調和為‘龢。然古《經》《傳》中二者實通用無別,今則‘龢廢而‘和行,蓋‘龢、和本古今字,許(慎)特強為之別耳。卜辭有‘龢字,文曰‘貞甲龢眔唐,(前二卷四五葉二片)羅⑤釋‘龢,謂‘從龠省是矣?!樦玖x必當為樂器,由樂聲之諧和始能引出‘調義,由樂聲之共鳴始能引伸出‘相譍義,亦由‘樂字之本為琴(羅說‘象絃附木上,其加白者乃象調絃之器,案即琴矣。)乃引伸而為音樂之‘樂與和樂之‘樂也。引伸之義行而本義轉廢,后人只知有音樂和樂之‘樂,而不知有琴絃之象,亦僅知有調和應和之‘和而不知‘龢之為何物矣。然龢固樂器名也?!稜栄拧吩疲骸篌现^之巢,小者謂之和。(《說文》笙字下亦引此。)此即‘龢之本義矣。當以‘龢為正字,‘和乃后起字。字之從‘龠,正表示其為笙,故此亦正可為互證。蓋由‘龠可以知‘龢,由‘龢亦可以返知‘龠也?!盵9]從著眼于字形的文字學角度來看,這個說法無疑是正確的;但從著眼于語音和語義之關系的語源學角度來看,這個觀點只反映了“和”之源流發展的一個階段,而這個階段只是“和”的流而不是源。這是因為,文字只有幾千年的歷史,而語言的歷史卻多達數十萬年甚至上百萬年。[7](206)

甲骨文的“求禾”等記錄,反映的尚為人們生存的最低限度的要求:吃飽肚子?!墩f文解字》的“得時之中和”以及徐鍇系傳的“為辛則咸矣,疑咸則甘矣。舉而食之,莫此者宜矣,故曰‘和易”等說法,則反映了人們已經有了一個更高層次的要求:不僅僅是填飽肚子,“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莊子·馬蹄》),還應該五味調和,滿足口味的的需求。這是“和”觀念的初次提升,但仍在物質層面。而金文“龢”的“由樂聲之諧和始能引出調義,由樂聲之共鳴始能引伸出相譍義”,則由物質層面提升到了精神層面,產生了質的飛躍。

注釋:

① 王念孫:《釋大·第八》第一頁,收于羅振玉:《高郵王氏遺書》,上虞羅氏輯本。

② 漢字古音依據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李珍華、周長楫:《漢字古今音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③ 如“吾-我”,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16頁。

④ 見阮元:《十三經注疏》,下冊,第1527頁上-下欄?!稜栄抛⑹琛肪砦濉夺寴返谄摺贰皩m謂之重,商謂之敏,角謂之經,徵謂之迭,羽謂之柳”疏:“案鄭玄注《樂記》云:‘雜比曰音,謂宮、商、角、徵、羽清濁相雜和比謂之音?!畣纬鲈宦?,謂五聲之內唯單有一聲,更無馀聲相雜也。然則初發口單出者謂之聲,眾聲和合成章謂之音,金、石、干、戚、羽、旄謂之樂,則聲為初,音為中,樂為末。此云五音者,舉中而言也?!币娦蠒m:《爾雅注疏》,阮元:《十三經注疏》,第2601頁中欄?!俺醢l口單出者謂之‘聲”,較“初發口單者謂之‘聲”為勝。

⑤ 指羅振玉。

參考文獻:

[1] 羅竹風. 漢語大詞典(第3卷)[M]. 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89: 1190?1191.

[2] 符定一. 聯綿字典(丑集)[M]. 北京: 中華書局, 1954: 279? 280.

[3] 陳奇猷. 呂氏春秋新校釋[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1: 840.

[4] 丁福保. 說文解字詁林[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8: 1478.

[5] 徐復. 廣雅詁林[M].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2: 850.

[6] 劉達成, 等編繹. 當代原始部落漫游[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 14.

[7] 任繼昉. 漢語語源學[M]. 重慶: 重慶出版社, 1992: 72?75.

[8] 阮元. 十三經注疏[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0: 1353.

[9] 郭沫若. 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卷)[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82: 93?94.

[編輯: 汪曉]

猜你喜歡
調和謂之
調和
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歐氏空間中超曲面的L2調和2—形式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
木鵲和車轄
《爾雅·釋宮》“謂之”用法初探
漫畫
例談調和平均數的簡單應用
人之調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