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群眾文化應用于新農村建設中的效果

2014-01-28 14:52禹昊川樂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浙江樂清325600
大眾文藝 2014年4期
關鍵詞:農民群眾農村

禹昊川 (樂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浙江樂清 325600)

中國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來,使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的政治經濟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是推進農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國的文化事業中,群眾文化建設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促進農村群眾文化的有效展開,就要將中共十八大精神注入到新農村建設當中,以新的思想、新的觀念開展農村群眾文化,以創新農村發展理念,并在此基礎上取得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成效。

一、新農村建設中發展群眾文化的必要性

(一)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建立在群眾文化的基礎之上的

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經濟建設不斷地向前推進,帶動農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廣大的農民群眾在物質生活相對穩定的同時,對于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越來越高。按照中共十八大的精神,深化改革開放,要讓農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在改革的潮流中有所提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道路上注入新的發展動力,以使新農村建設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二)新農村建設中發展群眾文化以利于廣泛弘揚愛國主義教育

中國廣泛地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就要首先在農村開拓群眾文化領地。農村是文化傳統的聚集地,同時也是消極因素普遍存在的地方。在農村大力開展先進文化,就是要將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在這里普及,并融合到區域特色文化當中,讓農村成為傳統文化繼承地,并在時代的感召下實現文化創新。群眾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社會歷史脈絡,中國人民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就要將群眾文化與愛國主義教育相融合,與此同時,將資本主義腐朽文化剔除。在農村開展形式多樣的娛樂活動,讓農民從文化活動中受到感染和啟發,形成建立在愛國主義理論基礎上的新的價值追求,審美情趣也隨之發生改變。在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中,以愛國主義為起始點和最終點,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為教育農民指導方針,讓農民通過參與到文化活動當中,形成良好的農村文化風尚,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礎。

(三)新農村建設中發展群眾文化以利于提高鄉土文化的社會認知度

農村是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和保留地。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承載者歷史的文明,在農村這塊文化凈土上保留了下來,但是并沒有形成社會價值,更不會創造經濟價值。在農村開展群眾文化,除了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精神文化素質之外,還要將隱藏在民間的中國傳統文化挖掘出來,以利于繼續傳承下去。農村的群眾文化活動通常是以娛樂休閑的方式展開的,雖然其中飽含著鄉土氣息,但是作為地方特色文化形成了特有的美感。從農村群眾文化的分類上,根據其功能性的不同而各有差異,源自于農村生活的藝術、以宣傳教育為主題的文化服務、加強農民健身的文化體育活動以及促進農村科學化發展的文化科學。其中文學藝術是最為具有感染力的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各種形象的塑造都源自于農村的日常生活當中,經過了藝術加工之后,就形成了屬于本地區的特色藝術。豐富多彩的生活、極具真實感染力的故事,看似發生身邊的事情,經過了藝術升華之后,就會讓農民產生文化認同感。

二、群眾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一)大力開展群眾文化,提升農民文化水平

中國的農民普遍素質不高已經成為了妨礙農村經濟文化發展的掣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道路當中,將群眾文化有效展開,可以引導農民樹立起健康向上的意識,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在文化活動中展開教育,促進農民積極學習文化知識,以利于農民更深入地理解國家政策和各項法律、法規。比如在農閑之時,組織群眾文化活動,通過地方戲劇表演或者是音樂、舞蹈的形式,將政策、法制教育等等作為表演內容融入其中,讓農民在娛樂中接受教育,在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的同時,也豐富了農民文化知識,使農民的文化素養得到提升。

(二)群眾文化的開展促進了農村文明新風尚的形成

以農村群眾文化作為載體,可以為農村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環境和濃重的文化氛圍。農民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生活,就會很自然地形成健康向上的意識,無論是價值觀念、意識形態以及生活方式,都建立在更高的審美層次上。文明,既包括物質文明,也涵蓋著精神文明。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在農村環境中得以完善的時候,農民的思想已經不再局限在農村這個狹小的天地,而是在群眾文化的載體上無限地延伸,形成了農民用以活躍自身經濟的正能量。在文化的熏陶下,農民會盡快地從愚昧中走出來;通過對文化的深層次感悟,農民會認識到社會的發展進步是科學知識在實際領域得以廣泛應用的結果。因此而激發農民積極地研究科學種田,探索搞活農民經濟的道路,以促進農村和諧可持續發展。

三、新農村建設中突出群眾文化的服務性

(一)深入挖掘鄉土文化,在群眾文化的作用下煥發出生命力

農村的鄉土文化極具感染力,主要是因為這種文化極具地域特色,而恰恰是這一文化特色成為了本地區文化的優勢。不同文化的形成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構,其中的社會歷史因素是地域文化形成的主要脈絡,建立了該文化的人文基礎,社會環境、經濟條件都是讓鄉土文化得以綻放的元素。社會環境具有時代性氣息,而經濟條件使促進鄉土文化發展下去的重要支撐。此外,群眾文化還促進了鄉土文化研究,并使濃郁的鄉土氣息走出農村,形成本地區特有的文化經濟,以促進農村群眾文化在新型特色文化活動的感召下將傳統性、區域性和民族性融為一體。

(二)推進農村資源整合,在群眾文化的作用下改革開放

中國的農村具有豐富的資源,而文化則是有效的傳播途徑。讓鄉村文化走出農村狹隘之地,在更廣闊的空間釋放其魅力,不但實現了其社會價值,而且還可以拉動農村資源盡快地發展起來。將農村的群眾文化從群眾自發轉向政策導向,引導農民群眾建立起新的觀念,以新的視野重新甚至本地域文化的價值所在,將其打造成為多元文化,以為農村創造經濟價值,實現社會價值。要實現農村文化資源的綜合性利用,就要將農村群眾文化帶動起來,尋找文化與經濟的契合點,以將農村的文化與教育、農業與旅游相結合,讓農村打破發展的局限,在文化的帶動下走出一條新的農村發展道路。特別是近些年來建立在文化基礎上的農業旅游事業蓬勃發展,在保護文化傳統的同時,以旅游的方式建立起農村地域品牌,并將所獲得的經濟收入投入到農村文化建設當中,形成良性循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建立起民間文藝組織,培養一批農村文化骨干,以促進地域性文化的對外交流,并將農村文化向社會各個角落延伸。

綜上所述,自中國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來,農村的群眾文化就成為了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構建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定,就要重視農村的群眾文化建設。農村群眾文化提高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也提升了農村的文明程度,并使農村帶有傳統色彩的地域文化以多元化的方式展示出來,向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轉化。

參考文獻:

[1]王慧平.關于新農村群眾文化事業的探索思考[J].大眾文藝,2012.6(06).

[2]胡守勇.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淺析[J].河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0(04).

[3]劉俊杰.充分發揮群眾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及思考[J].文藝生活,2013(08).

[4]史春芳.淺議如何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群眾文化的作用[J].黑河學刊,2010(05).

[5]李同波.發展群眾文化促進新農村建設[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07).

猜你喜歡
農民群眾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對比示范,才是打開農民心結的“金鑰匙”
小酸棗打開農民就業增收路
耕牛和農民
多讓群眾咧嘴笑
情牽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農民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為群眾美好生活執著追求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