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眾不同的“石頭城”——大津巴布韋

2014-02-25 19:13高關中
百科知識 2014年5期
關鍵詞:衛城石頭城津巴布韋

高關中

大津巴布韋是近千年前用花崗巖砌成的王都,當地人因這座“石頭城”而自豪,并且把它看作是國家和民族的象征。事實上,大津巴布韋不僅是津巴布韋國的驕傲,而且是非洲撒哈拉以南最大的古代巨石建筑群,對研究整個非洲歷史具有重要意義。1986年,大津巴布韋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遺址概貌

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以南280多千米處有座城市叫馬斯溫戈。城市不算大,但地位很重要,它地處南非約翰內斯堡通往哈拉雷的公路干線上。 市名馬斯溫戈,意思是“城墻圍起的城市”,因地近“石頭城”大津巴布韋遺址而得名。

從馬斯溫戈乘車東南行26千米,就到了大津巴布韋遺址。遺址建在險峻的花崗巖山丘上,整個遺址是一片相互聯系的建筑群,全部用長30厘米、厚10厘米的花崗石壘成,在石頭間沒有用石灰、膠泥等任何黏結物,但砌得十分平穩、嚴密和牢固。至于通道、壁龕、入口、平臺等,則是就地在花崗巖上一點一點地鑿出來的。建筑群構思之巧、技術之精,堪稱非洲建筑一絕。

大津巴布韋遺址現辟為國家紀念區,整個遺址分成三大區域。

遺址的制高點是建在山丘頂上的城堡,站在城堡上能俯瞰整個遺址,堪比雅典的衛城,所以也以“衛城”來稱呼。衛城有結實的城墻,是一座與一大堆天然巨石合為一體的山頂堡壘。衛城的城墻隨著起伏的巖石順勢而筑,其中一段建在天然的巖石山嘴上。其巨大的石墻與僅能一人通過的狹窄石道相連,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大圍場也叫內城,是遺址中最為壯觀雄偉、也是保留最為完整的一部分。大圍場坐落在衛城下面的平地上,是一個四周用花崗巖石塊砌成的建筑物,近乎橢圓形,這些花崗巖石料均經過砍劈而形成所需要的形狀。從布局看,這里像是宮廷,當年是國王及其后妃的住所。在大圍場的東北部出口聳立著一座錐形石塔,高約10米,底部直徑5米,頂部直徑2米,通過一條內外墻的狹長通道與大院相連。其所處的特定位置及實心結構,使人們對它的用途產生不少猜測:有人認為該塔是祭祀用的;有人認為它只具有象征意義而沒有實際用途,或許只象征一個谷倉,意味著好收成或繁榮;還有人猜測這里可能是住處。人們四處探尋,想找一個入口,但至今未能得其門而入,因而無法揭開謎底。

在大圍場和衛城之間是谷地遺址。谷地遺址四周空曠、開闊,散落著一些石屋民居。其中有50多處大宅,這些住宅應該屬于那些有身份的人,如大臣和貴族們。其他普通百姓可能就居住在院墻邊緣那些緊挨在一起的茅屋內。

在這片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如阿拉伯玻璃器皿、波斯陶器、印度串珠和中國的青瓷碎片等。在遺址內還挖掘出古代鑄幣的泥模,冶煉黃金用的器具,箭頭、斧子、鋤頭等鐵制工具。這些出土文物現大都陳列在遺址博物館中。

“石頭城”的文化標志是石雕藝術,“津巴布韋鳥”為其代表作。這種鳥身體像鷹,頭像鴿子,兩翼貼身,脖頸昂然,給人以雄健的感覺,人們稱之為津巴布韋鳥,它是人們敬奉的神鳥。津巴布韋鳥雕像高約50厘米,用附近出產的軟質皂石刻成,置于石柱頂端,每根石柱只刻一鳥,飾有圖案,工藝精巧,造型美觀。在遺址共發現8只皂石鳥雕,曾讓歐洲人驚為天人之作,根本不相信是當地人創造的,并將其掠走。1981年有5只津巴布韋鳥雕被送回津巴布韋,現陳列在首都哈拉雷的博物館內,被視為國寶。

大津巴布韋遺址是非洲大陸上的一大奇跡,其建筑的精巧和規模的宏大令人驚嘆。從建筑工程來講,該石城完全可以和中世紀歐洲修筑的大批古堡相媲美。而在古城附近發掘出的古代梯田、水井、水渠以及鐵礦坑、冶鐵場、煉鐵用的工具,還有鑄幣泥模,說明其牧業、水利、采礦和冶煉技術已相當發達。在遺址發現的一些文物,如上釉的波斯碗、中國瓷器等,體現了這一遺址曾經的繁華及其與外部世界貿易往來的密切程度。

引起轟動的考古發現

大津巴布韋遺址長期湮沒在林莽之間。最早使它廣為人知的是一位喜歡冒險的德國青年地質學家卡爾·毛赫(1837~1875年)。我們知道津巴布韋的東部鄰邦莫桑比克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幾百年來,葡萄牙殖民者傳說非洲內陸有個富饒之地,可能是《圣經·列王紀》所載的那個盛產黃金和寶石的地方,即所羅門王的俄斐。毛赫受到這個故事的激勵,在1871年7月啟程前往這一地區,旨在發現“迄今為止最有價值的、最重要的、最神秘的非洲地區”。同年9月5日,毛赫首次到達大津巴布韋廢墟,在其后的9個月里,他進行了3次考察。1872年,他發表了對這個雄偉的建筑廢墟的浪漫記述,認為這里是希巴女王建造的。希巴女王是圣經故事中的人物,相傳她統治著一個遙遠的國家,對所羅門王非常傾慕。她帶著許多隨從,用駱駝馱著香料、寶石和黃金來見所羅門王。希巴女王統治的地區,有人說是阿拉伯半島(今也門),有人說是東非的埃塞俄比亞。毛赫則把希巴女王與大津巴布韋聯系起來,引起當時世界的轟動。

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發現甚至影響到津巴布韋國家的歷史進程。在被毛赫的記述所激發的那些想入非非的人中,有一個是英國人羅得斯(1853~1902年)。羅得斯17歲來到南非,通過開采鉆石和金礦發了財。借助于財富的支持,羅得斯成為開普殖民地總理(南非四邦之一)。他讀到有關大津巴布韋的記述后,確信大津巴布韋是古代殖民者腓尼基人的一座城市,是矗立在非洲的文明紀念碑,象征著“落后的非洲”需要由優越的殖民勢力從外部來帶動。他還說,大津巴布韋就是古代的黃金產地,并以此為誘餌,吸引白人移民,力圖把英國的統治擴展到這一帶。1890年,羅得斯的先遣人員入侵南非以北的大片土地,建造了一座城堡作為統治中心,并以當時的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的名字命名,這樣就誕生了今日津巴布韋的首都哈拉雷。從此,羅得斯名震贊比西河兩岸,1895年,這片新開拓的英國殖民地就被稱為羅得西亞。1897年,羅得西亞分為南北兩部分,其中贊比西河以北的地域稱為北羅得西亞,即今天的贊比亞;而贊比西河與林波波河之間的這片土地被稱為南羅得西亞。1980年,南羅得西亞宣布獨立,改國名為津巴布韋。在新制定的國旗中,繪上了津巴布韋鳥,即在大津巴布韋遺址中發現的皂石鳥。從此,大津巴布韋遺址就成為這個新國家古老文明的象征。endprint

誰建造了“石頭城”

德國的毛赫最先向世界介紹了大津巴布韋遺址,但他畢竟不是考古學家,把遺址與《圣經》上的希巴女王“扯”在一起,是其浪漫的想象。至于羅得斯則是殖民主義者,他抱著白人優越的觀念,根本不相信這個遺址是非洲黑人所建造。那么大津巴布韋究竟是誰建造的?又是什么時代所建造的呢?

關于大津巴布韋建造者的問題,起初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外來人建造的,有人說是腓尼基人,有人說是阿拉伯人,還有人說是所羅門王派來尋覓金子的人建造的,殖民主義者出于侵略的目的更加強調這個“外來人所建”的論調;另一種觀點認為是非洲人建造的,津巴布韋式建筑遺跡分布在中南非廣闊的內陸地區,只不過大津巴布韋遺址是同類型建筑遺址中最大、最引人注意的一座罷了。在這些廢墟內有大量的石頭建筑、眾多的古代礦場和綿延數里的古代山坡梯田,這些如果不是當地非洲人建造的,又可能是誰呢?

1905年,英國考古學家蘭德爾·麥克維爾來到這里,考察遺址后得出結論:“大津巴布韋和其同類的廢墟是起源于非洲的,時期是在中古或中古以前?!?5年后,英國著名女考古學家卡通·湯姆森領導考察,出土了有確切年代可考的手工制品,才無可爭辯地證明廢墟起源于非洲,年代屬于中世紀。她說:“檢查了從各個角落收集來的全部已有證據之后,還沒有發現一件是不符合班圖(指非洲南部的黑人種族)根源和中世紀時期這種論據的?!?/p>

考古學家認定,從時間上來說大津巴布韋建于中世紀。通過對遺址用放射性碳14進行測試,使這個觀點得到了驗證和深化。研究表明,大津巴布韋是班圖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所在地區早在10或11世紀(我國北宋時期)就有鐵器時代的居民定居,其主要建筑則是在13~15世紀(我國元明時期)建造的。當時該城約有1萬多居民,因參與黃金買賣以及非洲東海岸的貿易而繁榮。這一文明大約延續了3個多世紀,成為非洲本土文明的重要代表。至于大津巴布韋文明為何衰落,至今仍無統一的看法。貿易線路的改變和人口壓力的增大等都可能是導致大津巴布韋衰落的原因。

盡管目前學者們在一些細節上仍然存在著分歧,但一般都認為該遺址所揭示的正是現代津巴布韋文明的源頭。由此可見,早在西方殖民者到來之前,在非洲南部這塊遠離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勢力范圍的內陸地區,在被認為是愚昧、落后的非洲心臟地帶,曾經出現過高度發達的文明,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發掘為這一結論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責任編輯】王 凱endprint

猜你喜歡
衛城石頭城津巴布韋
探秘非洲石頭城
津巴布韋學生中的漢語熱
石頭城的傳說
庚子戰疫歌
探秘史前石頭城
淺談雅典衛城及其建筑形式
鏡頭
津巴布韋的紹納雕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