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繹“紅色經典”:三大革命音樂舞蹈史詩及其和平回歸

2014-03-11 00:34陳小眉馮雪峰
華文文學 2014年1期
關鍵詞:紅色經典東方紅表演藝術

陳小眉+馮雪峰

摘 要:本論文聚焦于新中國歷史上的三部大型革命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國革命之歌》和《復興之路》。通過對這三部作品在各自文本內容、藝術形式、歷史語境異同之間的分析,揭示出三部音樂舞蹈史詩劇與中國當代歷史、社會、政治之間的微妙聯系。本文借助于對這三部“紅色經典”“進化史”的細致解讀,最終展現出了表演藝術中蘊含的力量與危險。

關鍵詞:紅色經典;革命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國革命之歌》;《復興之路》;表演藝術

中圖分類號:I207.3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14)1-0005-23

〓〓本論文將對新中國歷史中(1964年~2009年)涌現出的三部大型革命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國革命之歌》和《復興之路》展開分析。首先我將把1964年上演的《東方紅》放入到一個廣闊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中進行討論。通過從這一個角度的考察,我們能夠發現這部史詩實質上戲劇化了毛澤東的內心憂慮:隨著1956年赫魯曉夫反斯大林的“秘密報告”的出臺,中國是否也會受其影響,經歷一個從社會主義倒退到資本主義的和平演變?毛澤東堅決反對赫魯曉夫提出的“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的修正主義理論,繼而代之的則是他對“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的倡導。而正是這一口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促生了一大批紅色經典作品,涉及小說、詩歌、音樂、戲劇和電影等幾乎所有的藝術門類。毛澤東本人非常關注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關于資本主義和平演變將會發生在社會主義國家的第三、四代領導人身上的預言(這個預言令人震驚地在1989年柏林墻倒塌之時成為了現實①)。也正因此,毛澤東就對在社會主義生活中出現的某些“資產階級傾向”愈發表現出了他的憂慮,以至于他不惜發動最后被證明帶來了巨大災難的文化大革命,以此來尋求建立起穩固的無產階級專政的辦法。毛澤東將文化大革命看成是對那些已經混入了黨內、政府機構、軍隊以及文化界的走資派和修正主義分子的一次不斷革命②。他顯然不能允許中國退化成一個資本主義的社會,使中國人民再次回到解放前的那種水深火熱之中,“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因此從主題上來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可以看成是文革樣板戲的“早期文本,”如同《龍江頌》和《海港》一樣,都強調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重要性,以確保社會主義江山顏色不變,紅旗不倒③。

〓〓雖然1984年首演的大型革命音樂舞蹈史詩《中國革命之歌》聲稱是《東方紅》的姊妹篇,但它卻因為汲取了大量當時最新的黨史研究成果,而在實質上挑戰了《東方紅》一劇中所展示出的片面的中共歷史敘事。通過對相同革命事件的再現,這部音樂舞蹈史詩通過鄧小平的“灰色傳奇”重新演繹了毛澤東的“紅色傳奇”。對于鄧小平時代而言,毛澤東的傳奇既是一份需要繼承的遺產,同時又有一份需要清償的債務。通過重新演繹的方式,實質上是強化了鄧小平式“修正主義路線”與社會主義中國的內在關聯。這一政治轉變不僅出現在《中國革命之歌》的表演舞臺上,而且真實地發生在1980年代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假設回到毛澤東時代,毛很可能會將這一舞臺演出看成是為鄧小平資本主義復辟鳴鑼開道的“反革命輿論準備”。而且事實上,在文革期間,毛澤東曾嚴厲地批判過劉少奇和鄧小平的“修正主義”路線,及其在文藝界的“封、資、修”流毒。

〓〓2009年首演的《復興之路》,與前兩部史詩相比,可以說走得更遠:它直接對鄧小平時代開創的經濟起飛及其資本主義模式高唱贊歌,頌揚它最終把人民從苦海中解救出來,使中國真正走上了繁榮昌盛的康莊大道?!稄团d之路》實際上是在舞臺上合法化了當代中國朝著“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發展的這一現實,同時還展現出了革命史詩演繹在重寫紅色經典方面所表現出的持久魅力和特殊功能。這部史詩通過改寫歷史敘述,修正政治理想,啟用歌舞明星,輸入流行文化以及訴諸于民族主義情感等方式完成了對資本主義中國的熱情擁抱。這些復雜而又互相矛盾的因素構成了當代中國新的紅色經典,然而必須指出的是這個“紅色”此時已經僅僅變成了一個稱謂罷了。事實上,當代傳奇要不體現出的是像《中國革命之歌》那樣處于“紅”與“黑”兩極間的灰色特質,要不就干脆像《復興之路》那樣透露出的是黑色的特質。而灰色與黑色之間的關鍵區別在于,前者如《中國革命之歌》主要是贊頌了改革開放取得的前期成就,并樂觀地展望了民富國強的美好未來;而后者在《復興之路》中則是放聲歌唱了在21世紀中國浮現出的資本主義盛況,并且將其看成是實現“強國夢”的唯一途徑。雖然這兩種不同的特質都被冠上了“紅色經典”的名稱,但就這個詞語的最初意義而言,顯然只有《東方紅》才真正配得上這一稱謂。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首演于1964年10月2日,在之后的近半個世紀中一直深受歡迎。200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周年之際,這部史詩再次被搬上了舞臺的事實更是有力地證明了它的長盛不衰。當然,《東方紅》作為政治戲劇的種種特征和聯系,在它首演之時就已經非常明顯,無需贅言的了。另一方面這部史詩的出臺,又與當時社會主義兄弟國家朝鮮的表演傳統及其對最高領袖金日成的個人崇拜有著密切關聯。在1960年的對朝訪問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受邀觀看了朝鮮人民軍文藝工作者演出的歌頌金日成將軍革命業績的大型歌劇《三千里江山》。他感觸良多:我軍文藝工作者為何不能排演一出歌頌我黨、我軍、我國人民革命歷程的類似作品?在劉的倡導下,空軍政治部文工團主創人員到江西革命老區深入采訪,創作了《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的大型晚會。④在當時,可以看成是《東方紅》雛形的還有名為《上海之春群眾歌詠大會——在毛澤東旗幟下高歌猛進》的成功演出,正是基于這些實踐,才最終產生了《東方紅》這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五周年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此后,這部史詩又被搬上了電影熒幕,從而更廣泛地流傳于整個中華大地之上,哪怕是那些最為偏遠的地區。即使到了后毛澤東時代,這部史詩的片斷依然在建黨、建軍和建國晚會上得到不斷重演。同時在一些城市的公園中,在那些由退休工人和普通市民自發組織的業余表演中,人們也經常能聽到這些熟悉的曲子,以表達他們對毛澤東時代理想主義社會的懷念。韓頓(Carma Hinton)基于歷史事實的英文紀錄片《八、九點鐘的太陽》(The Morning Sun)將《東方紅》帶入了歐美大學的課堂之中,并將其描繪成了社會主義表演藝術中的精品,深刻地影響了毛時代的青年,支撐著那一代人的理想主義情懷,并且一直將其延續到了后毛澤東的時代。這部紀錄片本身成為了極具啟發意義的視覺教材,幫助人們通過舞臺藝術去理解社會主義革命的經驗。

〓〓為了更好地從歷史和意識形態兩方面語境對《中國革命之歌》和《復興之路》這兩部帶有戲仿意味的文本進行分析,我們首先要反思的是《東方紅》的創作過程以及它帶有的毛澤東時代文化生產的特征,而這些特征在當時已經遠遠地超出了單純的戲劇領域。另外同樣需要檢視的是周恩來總理在組織最優秀的藝術家們共同創作這場大型演出時所發揮的獨特作用。在整部史詩的設計上,周恩來最為關心的是如何呈現出對中國革命至關重要的三個事件——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927年的秋收起義以及1935年的遵義會議——以此來突出毛澤東在中共歷史中不可替代的領袖地位⑤。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正是周恩來本人主張在《東方的曙光》一場中將繪有毛澤東像的旗幟與馬克思、列寧畫像并列在一起,從而將毛澤東塑造成了中國共產黨的奠基偉人(Founding Farther)。⑥而對于中共真正的創始人之一陳獨秀,周恩來卻指示劇作者在朗誦詞中點名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路線導致了1927年的大革命失敗,從而進一步突出毛澤東所代表的正確路線以及他本人無與倫比的領袖地位。周恩來對劇組人員解釋說,蔣介石的叛變及其一手策劃的“四·一二”大屠殺是大革命失敗的“外因”,而陳獨秀的錯誤路線才是“內因”:面對這一危機的時候,假如他能從共產黨內部找到一個有效的對策,同樣可以避免因其姑息政策和對國民黨的盲目輕信而導致黨組織無力抵抗的災難性后果。周認為這樣的敘事一方面凸顯了毛澤東所代表的正確路線以及中國人民對他的感激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向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表明永遠不能向階級敵人妥協這一血的教訓。⑦

〓〓極具反諷意味的是,在不斷強調毛澤東權威地位的同時,周恩來卻將自己在中共早期歷史上所發揮的作用抹去了。在《東方紅》原創劇本中,編劇在表現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場景時放置了一面寫有“南昌起義”的大旗,他們希望通過這一方式自然地呈現出由周恩來、賀龍和其他人共同領導的中共歷史上第一次武裝反抗國民黨的軍事起義。1995年見報的一份有關史詩前后修改過程的文章表明,當時正是周恩來建議用“中國工農紅軍”的旗幟替換了“南昌起義”的旗幟,從而突出由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的主導地位。后者同樣發生在1927年,卻比前者要晚了一個多月。⑧根據周恩來的指示,《東方紅》增加了名為“星火燎原”的一場表演:“先出現雄壯的獨舞,接著幾對舞蹈演員持火炬上場,后來是多面紅旗出現,更多的火炬上場,引導群眾前進,形成燎原之勢?!边@一場景正是周恩來設想的具體表現:“凡是能夠實行毛主席提出的建立革命根據地的路線和正確的軍事思想的都堅持下來了,反之就失敗了?!雹?/p>

〓〓在《東方紅》上演近半個世紀之后,一系列的創作回憶文章表明,在周恩來介入史詩的編排之后,編劇們就不再提議用一首歌或者一場舞來描繪南昌起義了,而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犧牲了革命歷史的完整性。據說周恩來批評了那些反對的聲音,特別是那些來自于部隊文工團的創作人員,要求他們將這部史詩務必聚焦到毛澤東的偉大成就上面。⑩有些回憶者將這一舉動看成是周恩來令人敬佩的謙虛天性的體現。?輥?輯?訛而也有人雖然完全理解周恩來的考慮——不想因為選取了自己領導的南昌起義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煩,但是依然堅持認為南昌起義在劇中的缺席無疑是《東方紅》的一大軟肋,因為這部史詩本身已經成為了當代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從當時排演《東方紅》的政治風向而言,確實不是一個自我宣傳的合適時機,特別是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文革前夕,越來越多的老一輩革命家感受到了來自黨內日益左傾和“一言堂“的壓力。?輥?輰?訛

〓〓也正是基于同樣的考慮,周恩來堅持在劇中增加一個場景來描寫遵義會議,以表現毛澤東領袖地位的確立以及由此帶來的長征勝利的轉機。?輥?輱?訛然而當時編劇們不知怎樣在舞臺上描繪一場會議,他們選擇了用歌舞“十送紅軍”來表現當年紅軍離開中央蘇區被迫長征時與百姓依依不舍的動人場景。雖然周恩來同樣被這一場景感動,但是他卻對其真實性提出了質疑,在他看來因為國民黨軍隊的重重包圍,紅軍的撤退是如此倉促。長征既非紅軍有計劃的轉移行為,同時也沒能及時傳達給紅軍的將領和士兵。周恩來始終堅信將焦點放在確立了毛澤東黨內領導權的遵義會議上,將會使得這部史詩變得更為出色。為了以防沒有人能夠提出一個更好的主意,周恩來表示他可以認可的解決方式是在相關場景中簡單地提及并解釋這個會議的重要意義。甚至通過旁白來說明這場會議與中國革命之間的緊密聯系。?輥?輲?訛不過,最后十分幸運的是編劇們提出了一個用歌舞的方式描寫“紅軍戰士想念毛澤東”的方案,從而成功地表現了在危難時刻官兵與百姓對毛澤東的思念之情。遵義會議舊址被投影在舞臺天幕之上,然后很快變成了一面印著毛澤東畫像的巨大紅旗??吹竭@一場景,1960年代的觀眾們總是會情不自禁地爆發出一陣陣持續而熱烈的掌聲。雖然周恩來認為它不夠寫實,但是他依然認為,這一場景所力圖展現的是戰士和百姓們聽說了遵義會議勝利召開這一消息時的情景,說明了毛澤東的正確路線代表了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因此,周恩來認為這個場景是正確地將革命的現實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而取得的成功結果。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存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學和文化史上的一個有趣例子,一位國家領導人關心舞臺藝術,珍視與藝術家的友情,嘗試著應用“無產階級藝術原則”去創作出一本黨史教科書。這一現象背后透露出的正是周恩來對表演藝術所包含的能量的洞悉和重視。

〓〓周恩來把這部史詩及其戲劇化情節看成是對真實歷史事件的一份記錄,并將五場戰爭放置進了戲劇的整體框架之中: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分別標志著毛澤東思想在中國革命不同階段所取得的勝利。在批評了陳獨秀在北伐期間沒能理解獨立的武裝軍隊的重要性之后,周恩來高度贊揚了毛澤東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革命骨干以及與劉少奇一起組織安源工人斗爭時體現出的軍事戰略眼光。一部分安源工人組織正是在秋收起義時加入到了毛澤東領導的武裝起義隊伍之中。在一次排演中聽到了那些北伐戰爭時期廣為傳唱的革命歌曲(《工農兵聯合起來向前進》、《打倒列強》)之后,周恩來情不自禁地與演員們一起唱起了這些他曾經與同伴們一起高唱過的歌曲。為了確保這部史詩將毛澤東和中共塑造得盡善盡美,周恩來修正了其中的一個情節:一對地主作為人民公敵在舞臺上遭到批斗和游街。周恩來解釋道,我們不能因為毛澤東領導的湖南農民運動中殺了幾個地主,就讓人們產生我們殺害了許多地主的印象。?輥?輳?訛因此周恩來雖然努力希望確保每一個情節的可信性以便公正、真實地反映歷史,但是最后的結果卻是為了將毛澤東塑造成一個完人而歪曲了歷史。

〓〓在解放戰爭這場戲中,周恩來又指示刪去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入城式的場景。當時創作組不少人都曾親歷過這一難忘的時刻,因而也都熱切地希望能將它搬上舞臺。而周恩來則建議表現歡慶解放南京的場景——排山倒海的人民解放軍沖破了國民黨的長江防線,占領了國民黨總部所在地南京。他的意圖是在《東方紅》中充分肯定南下部隊在拿下三大戰役,解放全中國過程中作出的重要貢獻。根據周巍歭的回憶,周恩來用“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的場景替代了“北京入城式”的考慮,使得創作人員們深刻地體會到周總理的遠見卓識,在不同地區和不同部隊之間堅持公平、團結的政治原則。?輥?輴?訛而當周恩來在堅持“歷史真實”的前提下,對某些特殊的情節無法把握時,他就會主動征求毛澤東和劉少奇的意見。比如說,主創人員不知道是否可以提到張國燾領導的紅四方面軍。?輥?輵?訛張國燾作為官方黨史中的右傾分裂主義的頭子,曾經陰謀取代毛澤東的領導,另立“中央”。后來又于1938年變節投靠了國民黨。而張國燾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1921年第一次黨代會時發揮的先鋒作用,領導了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等工人運動以及對鄂豫皖蘇區的積極建設和改造。

〓〓周恩來隨后接到了毛澤東的指示:雖然張國燾叛變了革命,但是紅四方面軍的將領和戰士們堅持了中共中央的正確路線,同時也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稏|方紅》通過不同的場景對紅軍各方面軍進行了致意:“飛奪瀘定橋”表現了紅一方面軍的英勇,紅二方面軍在“過彝族地區”中的出色業績以及紅四方面軍克服了重重困難、三次穿過艱險的“草地”。在史詩中,紅四方面軍的旗幟與紅一、二方面軍同時亮相,象征著他們在長征的最后階段加入了紅軍主力。同時為了進一步確保平等對待各支不同武裝力量,最后在舞臺上出現的各方面軍戰士在數量上也保持了彼此的相等。當時作為毛澤東的代表,周恩來熱烈歡迎了第二、四方面軍抵達陜北,也因此編排了“會師歌”來準確地反映這一歷史事件。?輥?輶?訛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因為周恩來特殊的奠基偉人身份以及他對戲劇藝術所抱有的激情,我們才得以看到了這段幸存者書寫的“歷史真實”。

〓〓在處理某些早期人民共和國歷史中的爭議性事件時,周恩來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指示導演組將史詩改編成電影的過程中,周恩來建議刪除表現新中國解放后事件的最后兩場:“抗美援朝”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輥?輷?訛毛澤東曾指出可以將《東方紅》內容限定到1949年為止。?輦?輮?訛他認為電影可以先拍第一部,內容到新中國成立時為止,表現社會主義革命的場景可編成第二部,在國慶二十周年上映。當然這個計劃因為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發而沒能實現。毛澤東的話讓周恩來輕松了許多,因為將史詩限定在1949年之前的“民主革命階段”,這樣處理起“統一戰線”以及其他民主黨派的關系問題時就容易許多了。?輦?輯?訛周恩來也許是感覺到了1950年代初期民主黨派的作用正在迅速削弱,1957年的“反右”斗爭把一些民主黨派人士打成了右派,他們對執政黨的政策選擇了沉默。而通過縮短表現時段,周恩來得以回避掉了如何來描繪1949年后“統一戰線”策略面臨的難題。直到1984年的《中國革命之歌》中,這些曾經致力于“政治協商,民主建國”,同時提出了大量有益建議的民主黨派領導人才又開始浮出地表,走上舞臺。

〓〓作為時代的產物,《東方紅》攜帶著非常明顯的源于大躍進時期的那種群眾文藝風格。比如明言就指出想要將詞曲家們為《東方紅》創作的新歌從改編的民歌中區分出來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些作品經過了工、農、兵的建議、修改,實質上都帶有了集體創作的痕跡。在當時,人民群眾被認為要比藝術家們有著更為豐富的生活經歷和體驗。在一些作曲家和音樂家的日記、回憶錄中曾記錄了他們對于普通民眾所表現出來的創造力的驚嘆和誠服。在他們看來,人民大眾啟發甚至教育了他們去更好地理解、把握生活與藝術的關系。而這種大眾參與式的藝術創作,不僅給予了音樂家們體驗勞動人民生活的機會,同時還鼓勵工農群眾去扮演音樂家這一角色。?輦?輰?訛雖然參與人數眾多,創作條件簡陋,這部鴻篇巨制還是很快地得以問世??紤]到這些因素,后來的一些評論家對它做出了很高的評價:“放了一顆燦爛的精神文化的衛星”。這部史詩中蘊含的精神與大躍進時期中爭先恐后“大放衛星”的心態是有著共通之處的。?輦?輱?訛大多數的“衛星”最后被證明只是虛構而并非事實,充滿了歪曲報道和極度夸張,而《東方紅》卻最終成為了一顆貨真價實的“衛星”,一方面忠于大躍進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從以后的中國歷史中一直看到其持久的效應和影響。

〓〓正是以上的這些特點賦予了《東方紅》當代紅色經典的地位,使它儼然成為了有關中共革命歷史的標準教科書,特別是在當下的語境中更是如此。這部史詩中戲劇化的糾結和轉折,修正了革命歷史,教育廣大觀眾去正確地認識“紅色傳奇”中的政治方向?;氐健稏|方紅》一劇,我們不難發現當時的編排可以說動用了演唱、音樂、舞蹈、詩朗誦等表演領域所有的優秀演員。同時在舞臺形式上,它又融合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革命浪漫主義、西方管弦樂和中國的民歌、大眾藝術等形式。而這部史詩在當代中國實質上是充當了毛澤東時代構建革命歷史的大事記,直到今天我們依然能夠通過VCD、DVD等形式去了解這些重要事件。最后,這一充滿激情的毛澤東時代文化的典范,?輦?輲?訛既體現在它與人民大眾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方面,又體現在它所啟用的大規模表演形式上面——如此大規模的資源調動來編排一臺演出,這樣的行為也許除了北朝鮮以外,在其他社會中都是極為罕見的。一年之后為了紀念新中國成立16周年,即文革前夕的1965年10月1日,這臺史詩被搬上電影銀幕。因此,可以說《東方紅》“為‘文革前十七年的中國文藝史畫上了一個圓滿而又閃亮的句號”,?輦?輳?訛而即使在今天我們回頭去看這段時期,“十七年”藝術所秉持的精神和取得的成就依然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社會主義藝術的“紅色經典”。

〓〓二十年后的1984年,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東方紅》的姊妹篇《中國革命之歌》在北京首演。她的創作團隊中包括了像周巍歭這樣參與了《東》劇創作的杰出藝術家,從而在組織構架和藝術風格上與前者保持了很大程度的相似性?!陡锩琛穭佑昧藖碜?0多個專業表演劇團的1400余名藝術工作者,再次用紅色經典歌舞史詩劇的形式來表現中國革命的歷程。但是稍有不同的是,《革命之歌》嘗試著從社會物質發展水平的角度以及有關過去與現在關系的新視野出發,力圖超越它的前輩。?輦?輴?訛《革命之歌》演出史中記錄了改革開放年代劇組人員無私的奉獻,他們一同努力完成了中國當代史上第二部意義重大的大型革命音樂舞蹈史詩。特別是當時劇中許多演員們已經放棄了演藝事業,轉而從事其他經濟效益更好的工作。劇組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監制團隊的縮水,相比于《東》劇40人排演組,20人行政組和20人秘書組的規模,《革命之歌》劇組的三個部門分別只有8人、2人和2人。更重要的是,在當時那個越來越以經濟為導向的社會,劇組就必然會面臨與市場相關的問題,同時也得處理因為缺乏物質獎勵和裙帶關系引出的低效率問題。?輦?輵?訛但是依然有很多在20年前參與過《東》劇創作的人員加入到了這項新的艱巨的任務中去。相較于那些在文革期間因為“修正主義”或“反革命”問題而被迫害致死的人們,這些藝術家們因為自己能夠從文革的災難中幸存下來而感到幸運,同時也希望能夠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創造出一部吸引當代年輕觀眾的紅色傳奇。?輦?輶?訛

〓〓與它的前文本相似,《革命之歌》最初也是受到了朝鮮藝術的啟發,1982年當鄧小平和胡耀邦出訪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時,為當時有數千人參演的大型歌舞《光榮之歌》所吸引。?輦?輷?訛這部獻給金日成70歲生日的禮物是由其喜愛表演藝術的兒子金正日牽頭完成的,并且繼承了其前輩作品《三千里江山》的表演傳統——而正是這部《三千里江山》直接啟發了《東方紅》的創作靈感。鄧小平高度贊揚了這部作品,認為它是一部有關朝鮮勞動黨歷史的生動的視覺教科書。在鄧小平訪朝期間,他就已經表示應該將已有的《東方紅》進行修改,來紀念毛澤東同志的90周年誕辰。?輧?輮?訛因此對比1980年代的這兩部史詩與它們的前輩《東方紅》和《三千里山河》,兩者之間的差異清晰地顯現了出來:《革命之歌》和《光榮之歌》的創作初衷是慶賀兩個國家偉大領袖的誕辰,而它們的前輩所承載的意義則是為了永遠地紀念兩個民族的新生。

〓〓與《東》劇制作排演過程相似的一點是,《革命之歌》的排演同樣也是經由黨的領導人親自發起并牽頭進行的。1982年10月,中央書記處發布了正式文件,授權中宣部負責排演《東方紅》的續篇《中國革命之歌》,并明確指出,新的音樂舞蹈史詩要借鑒和繼承前一部作品中的優良傳統,但同時也應該更全面完整地表現黨的發展歷史,以便涵蓋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一直到剛剛勝利召開了中共十二大的改革開放新時期。?輧?輯?訛在劇本創作過程中,主創人員共討論了五個不同的“框架結構”,四易其稿,而所有的編排和修改都是在中央書記處許可之下完成的。?輧?輰?訛時任中央書記處總書記的胡耀邦全力支持這一新史詩的編排,甚至親自上陣將全劇的基本結構定為八個情節:1、“建黨到北伐”,2、“井岡山”,3、“長征”,4、“抗日戰爭”,5、“解放戰爭”,6、“建國到三大改造完成”,7、“粉碎四人幫”,8、“撥亂反正到十二大”。?輧?輱?訛主創人員認真地考慮了這一大綱,但是并沒有僅僅停留于此,因為他們不想讓《革命之歌》僅僅重復《東》劇按時間發展順序展開的敘事結構。

〓〓在如何挑選歷史情節的問題上,《革命之歌》的編導們效仿了他們前輩的做法,那就是跳過了新中國成立后有爭議的時期和政策。同時圍繞著如何在兩個半小時的表演時間中盡可能地囊括一段豐富、復雜的歷史進程,進行了非常認真的思考以及長時間的討論甚至爭論,最后終于形成了一個以五幕表演為中心,輔以一個序曲和一個尾聲的精煉結構。第一幕戲劇化地表現了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欺辱,包括了1900年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1919年五四運動直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止。第二幕聚焦于北伐戰爭,包括了1927年的國共分裂、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以及隨之建立起來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第三幕涵蓋了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內容。第四幕將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幫的內容濃縮在了這短短的一幕之中。

〓〓前四幕緊湊的情節安排為最后一幕歡慶改革開放四年以來所取得的可喜成就騰出了大量的時間。第五幕開始于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會上通過了對毛澤東功過評價的歷史文件,同時將黨的中心任務從階級斗爭轉向了經濟建設,而這一幕最后結束于1982年黨的十二大勝利召開。這一舉國矚目的重要事件在尾聲中再次得到了表現:一組龐大的合唱團高歌歡慶我們偉大的祖國走向新時代,背后的銀幕上則是投上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參加十二大時的場景?!陡锩琛贰霸谝惠喖t日照耀祖國大地的壯麗圖景中”落下了帷幕,而這最后一幕與《東》劇以毛澤東的形象為結尾有著異曲同工之處。?輧?輲?訛因此,可以認為《革命之歌》將鄧小平放到了毛澤東理想接班人的位置之上,前者通過糾正后者犯下的錯誤,從而成為了比過去那位“最偉大的領袖”還要英明的領袖了。時任中宣部副部長的賀敬之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表面上看似平穩,實質上卻又包含著諸多矛盾的轉換。他指出,我們不能停止歌頌共產黨,即使黨在某些時候犯下了一些錯誤,她還是帶領著中國革命走向了勝利,因為我們共產黨人依然相信“前赴后繼,紅旗不倒”。而這最后一句話成為了《革命之歌》的創作原則和主題線索。來自中宣部和文化部的其他領導人,如鄧力群和朱穆之陪伴著賀敬之多次與劇組創作人員在中南海進行磋商,解釋《革命之歌》的構思和大綱。有一次,他們甚至干脆直接在會場中為領導們表演了草稿中的某些關鍵性場景。?輧?輳?訛

〓〓胡喬木這位被稱為中共“頭號文化首長”的中國黨史權威,?輧?輴?訛就如同當年的周恩來一樣,非常仔細地通閱了整部劇本,以確保它“準確真實”地反映了革命歷史事件。在這個過程中,胡喬木恢復了周恩來的歷史地位,而這正是當年周恩來本人所特別加以否定的。比如說,在南昌起義的場景中,胡喬木指出正確的出場順序應該是:周恩來、葉劍英、賀龍和朱德,而這一指示很快就被忠實地貫徹到了隨后的劇本創作和編排中去了。?輧?輵?訛但是,《革命之歌》在關于瞿秋白的問題上沒有遵照胡喬木的意見進行表現。最后定稿中并沒有在南昌起義之前加入瞿秋白的舞臺形象,以紀念他在1927年的“八七會議”中號召武裝反抗國民黨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輧?輶?訛這也許是因為瞿秋白在不久前還被視為黨的叛徒,這在后毛澤東時代的早期依然是非常敏感的話題。瞿秋白作為中共早期領袖,獨特而富有遠見的革命先驅,這一形象在公眾視野中的回歸則要一直等到1990年代早期,也就是在中共黨史重新恢復了他的歷史地位之后。但是,胡喬木的介入依然還是對史詩的敘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劇本文本中將“八七會議”作為背景信息加以提及,實質上是指出了毛澤東在秋收起義中的領導地位其實是源于瞿秋白的指示,即將“武裝斗爭”定為中國革命的新方向。而這點在《東》劇編排時顯然是不可想象的,因為那時瞿秋白依然被定性為中共歷史上的“左傾機會主義分子”。另一個場景中,當朱德和陳毅率領部隊起義受挫之后,他們也轉而向井岡山進軍,希望在那里與毛澤東會師。在此時,毛澤東作為戲劇人物現身劇中——這在《東》劇中是不可想象的。同時,他急切地等待著朱德和陳毅率領的軍隊,?輧?輷?訛這個形象與《東》劇中作為唯一領導人而存在的毛澤東形象相比表現出了巨大的差異?!陡锩琛愤€呈現了許多散布于中國南方的農村革命根據地,正是它們共同的努力才使“農村包圍城市”成為了現實。而在之前的黨史以及《東》劇中,這些成就只是被簡單地歸功于毛澤東的正確路線。

〓〓胡喬木從延安時期就開始擔任毛澤東的秘書,直到1961年因為病休離開這個位置,?輨?輮?訛而這特殊的經歷使他成為了處理這些歷史問題獨一無二的權威。在文革期間他受到了紅衛兵的沖擊,直到1975年才被重新啟用回到了政治舞臺之上,當時鄧小平委托他去重新寫作中共黨史。在遠離政治中心的十多年間,胡喬木獲得了大量時間去重新思考中國的過去和現在。而當再次回歸政治舞臺時,他自然就獲得了一個更好的視角來重新評估中國革命的整體走向。在后毛澤東時代初期,胡喬木運用他的政治資本恢復了那些曾經被忽視或者歪曲了的歷史故事和將領業績。作為鄧小平的秘書,他重新修正了黨的歷史來為鄧小平政權謀求合法性,并為從毛時代向鄧時代的轉化提供理論基礎。胡喬木本人主持了當時一些重要歷史文件的起草工作,諸如1981年在十一屆六中全會上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一決議批評了由毛澤東發起的1957年的反右斗爭和1958年的大躍進。同時還批評了他“發動和領導”的文化大革命,指出他對階級斗爭的過分強調以及缺乏根據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輨?輯?訛

〓〓因此,胡喬木對《革命之歌》編劇的建議,即通過對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所有重要領導人的贊揚,可以說正是反映出了處于世代交替過程中政治人物的智慧。而另一個有意義的比較是相比于周恩來在《東》劇創作過程中對歷史事件及其闡釋強有力的干預,胡耀邦這位中共中央的總書記則將這種歷史評判權交給了“廣大人民群眾”,在他看來人民群眾才是這部史詩是否成功的真正評判者。?輨?輰?訛胡耀邦的“開放”和“務實精神”恰恰表明了與毛時代相比,后毛澤東時代營造出的改革開放和政策寬松的大環境,但是這些并沒有改變劇場表演的體制性本質以及國家對其的絕對掌控:1984年1月30日《革命之歌》首次彩排時,多位國家領導人,如國家副主席習仲勛、余秋里和楊得志都蒞臨現場,而胡耀邦則觀看了1984年7月28日的最后彩排。換句話說,正是鄧時代新領導人的強勢推動,才使《革命之歌》延用了《東》劇的藝術形式來表述與其相對的意識形態,謳歌了一曲在“一個新舊交替的特殊社會環境里”,“黨的工作重心的戰略大轉移”的短短的五年中,“意志豪邁,大氣磅礴的時代壯歌”。?輨?輱?訛

〓〓然而這里存在著一個值得思考的難題,如果將《革命之歌》看成是對從毛澤東時代的社會主義向鄧小平時代潛性式的資本主義和平演變的一種倡導,那么《東》劇的意識形態任務則正好是與這一目標進行毫不妥協的斗爭。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革命之歌》如何一面呈現出從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開端轉變的連貫歷史,一面卻能繼續聲稱它也依然保持了紅色經典的內在精神呢?對這個疑問的解答首先需要考察后毛澤東時代主流意識形態所發揮的那種矛盾而復雜的作用:一方面它堅定不移地維護毛澤東所倡導的紅色傳奇,在革命歷經磨難取得勝利之后,必須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國家體系,這一內容也是三部史詩都予以充分表現和肯定的。但是另一方面則是,對革命歷史的重新敘事和演繹合法化了執政黨的絕對權力,使其能夠繼續推行它的新策略以避免意識形態上任何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偏離,同時又推進一場準資本主義的經濟改革,從而為現代國家建立起堅實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因此,后兩部史詩(《革命之歌》、《復興之路》)高度選擇化地贊揚了美好生活和強大祖國的主題,以突出中國民族主義式的自豪感,但是另一方面卻是回避或消解了那些更為迫切和敏感的議題,比如說政治體制改革、環境污染,貧富不均以及其他由現代化帶來的棘手問題。其次,鄧時代和江澤民時代的文人戲子們重新深入到了豐富的表演藝術資源中去,進一步地干預、重塑、對比和復雜化那些相互矛盾的敘事。這些矛盾敘事被無縫地接合和轉化為了舞臺的布景、演員的身體語言以及音樂和其他戲劇元素,從而在將政治和公共話語中的“相同因素”呈現出來的同時掩蓋住了其中存在著的內在矛盾。

〓〓《東》劇主要將表現內容限定在了從1921年至1949年中共所經歷的光輝歷史,而《革命之歌》則將表現內容擴展為了從1840年至1984年一百多年的中國歷史。全劇以名為“祖國晨曲”的壯觀序幕開場,熱情歌頌了毛澤東時代結束之后的令人振奮的改革時代,而這個序幕正好與《東》劇開頭以“葵花向陽”的歌舞頌揚毛澤東思想的場景形成了尖銳的對比。此時劇中的朝霞不再象征著偉大領袖,而是變成了鄧時代“新中國”的化身,而這個國家要想富強就必須否定毛澤東犯下的錯誤。序曲“在動人心魄的編鐘演奏聲中揭開”。200位合唱隊員伴隨著130位音樂師的伴奏吟唱道:“晨鐘報告消息,/太陽即將升起。/大地展開笑容,/萬物萌發生機?!耙淮氯俗邅?,/開辟新天新地”,“祖國唱起早晨的歌,/歌聲象祖國一樣輝煌壯麗?!??輨?輲?訛

〓〓在這里,古代巨大的編鐘編磐的使用可以看成是查爾斯·霍內(Charles Horner)所說的后1978時代市場形式的知識話語(post-1978 market-form intellectual discourse)。這一古老樂器原先象征了“這個民族在過去所經受的失敗,但是現在,在今日成就的映照下,它轉而變成了一種對民族傳統的新的賞識。?輨?輳?訛”當序曲開始之際,兩扇巨大的雕塑幕漸漸合攏,革命烈士的雕像看上去似乎是陳列在革命歷史紀念館中的英雄群像。幾個年輕人走上舞臺,將手中鮮花獻給了這些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獻身的烈士們。?輨?輴?訛隨后,這部史詩從1984年當代中國的視點展開敘事,返身回到了歷史深處,從100多年前開始了故事的講述。同時又通過這一回溯性的視角透露出了改革開放時期超越了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這一信息?,F代民族國家的榮光在此已經替代了第一部史詩中對毛澤東的狂熱崇拜。但是在舞臺上異常顯眼的依然是那些偉大的領袖以及為之獻身的烈士們,他們被理所當然地視為一個繁榮富強的當代中國的精神之源,從而有力地將新時期塑造成了毛主義傳奇的合法繼承人。

〓〓《革命之歌》和《東》劇的另一差別是,《東》劇將國民黨政權描寫成了萬惡舊社會的代表,從而有力地歌頌了中國共產黨開天辟地的驚世壯舉。而在《革命之歌》中,編劇們對那些在鴉片戰爭、義和團運動以及辛亥革命等歷史事件中為中國的獨立、自由而獻出生命的先輩們都投以了平等的關注和敬意。?輨?輵?訛雖然前者對后者的偏離可以非常簡單地用毛澤東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題詞來解釋,那就是“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但是這樣敘述的結果卻是,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運動就降格為了整個現代中國革命歷史中的一個部分,而不再是像從前那樣代表著全部的革命歷程。另外,雖然國共之間的戰爭依然出現在舞臺上,然而《革命之歌》將《東》中的六個場景縮減為了三個場景,從而騰出了更多的時間來充分地表現1949年之后的新中國,特別是那些只有在毛澤東時代結束之后才能取得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真正”成果。在對1949年之前的中共歷史的“刪減版”再現中,這部史詩還特別關注了那些不隸屬于中國共產黨的其他建黨領袖以及他們的重要貢獻。比如說,朗誦詞中提到“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輨?輶?訛在名為“五四運動到建黨”的第一幕中再現了五四運動的場景,北京大學的莘莘學子上街游行,要求“民主”和“科學”,沖破舊世界的枷鎖,并預示著中國終將作為富強現代的民族而崛起的未來。他們以現代舞的方式充滿激情地游行前進,對抗著北洋軍閥的警察暴力。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一場景完全可能提醒人們想起當代中國發生的類似事件。透過《革命之歌》的暗示,我們不難看出,五四運動提出的這個夢想,至今還未美夢成真。

〓〓在《東》劇中,所有的贊美都獻給了毛澤東這位唯一的超凡領袖。而在第二部史詩中,戲劇通過一個旋轉的舞臺上展現的幾組造型,再現了當時涌現出來的不同的早期共產主義小組:在巴黎的周恩來和他的留學生小組,在北京的李大釗與其追隨者們,在湖南則是毛澤東與那些閱讀他主編的《湘江評論》的同學們,還有董必武與其在武漢的社會主義活動家們。最令人感到吃驚的是,這一幕的結尾出現了劉少奇英俊的身姿,一個特寫鏡頭打在舞臺的天幕上——轟隆前行的火車頭旁,劉少奇站在一群鐵路工人的中間,車子向前開來,就好像正在駛向臺下的觀眾一般。?輨?輷?訛在此對劉少奇的表現主要是強調了他早年在工人運動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同時借助這個場景透露出了他在文革期間遭受到的不白之冤以至最后含冤而死的悲劇。而當時正是鄧小平和他一起被誣陷為黨內最大的走資派,妄圖在社會主義中國上演資本主義的復辟美夢。因此對中共早期歷史的舞臺再現,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看成是對黨的早期功績的強調以及對其后所犯下錯誤的承認?!陡锩琛穼υ缙邳h史的呈現糾正了《東》劇中將毛澤東表現為中共唯一創始人的錯誤,同時恢復了毛澤東的最初身份——早期共產黨領袖的學生與同事。有關《革命之歌》的接受史記下了這一“成就”,從而突出了后毛澤東時代黨史編寫方面正在發生的變化,以及表演藝術在宣傳這一轉化過程中發揮的巨大作用。

〓〓但是并非所有《東》劇中存在的錯誤都得到了修正,比如說將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政策視為導致了1927年國民黨屠殺共產黨慘劇的元兇之一。這一不可靠的歷史表述一直要等到第三部史詩《復興之路》來修正,也就吸取了1990年代中共黨史的最新成果,即最終為陳獨秀翻了案,將其追認為中共兩位創始人之一(在另一篇文章中我討論了這個問題)?輩?輮?訛。不過,《革命之歌》劇組的成員們確實非常熱烈地討論了怎樣能找到一條最好的途徑,從眾多角度去再現中共誕生這一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一位詞曲家堅持用獨唱加伴唱的方式去再現1920年代早期那種黑暗壓抑卻又不乏希望的社會環境和情緒。一位文藝評論家基本贊同他的思路,但是建議將舞蹈放入到這一場景中去。著名的話劇導演、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前院長吳雪則質疑了當時的一個設想,那就是用一位年輕的打漁女站在漁船上深情地凝望著南湖這樣一個場景來暗示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吳雪指出雖然這個歌功頌德的表現方式是為了突出普通百姓對中國共產黨的渴望之情,但是這樣的設想卻是不現實的?;氐疆敃r的歷史語境,為了躲開政府當局嚴密的監視,大會的籌備和召開都是在極其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這就是為什么會議的地址由上海的一棟公寓轉到了南湖上的一艘游船中。他還指出中國的藝術工作者習慣于歌頌式的表現方式,但是這樣做往往會忽視歷史背景和當時的特殊歷史環境。隨后他引用了一個電影片斷來闡明他的觀點,在漫天風雪中,毛澤東踩著厚厚的積雪艱難前行,到了一間閃爍著昏黃燈光的小屋才停下腳步,為的是尋找一本書——這樣一件小事對于中共的創始人們而言竟是如此的艱難。?輩?輯?訛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追求,在編寫第二部史詩的過程中,編導們付出的心血以及彼此間的合作絕不少于第一部史詩。事實上,像吳雪這樣的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文化官員和藝術家不僅為編劇們提供了有關黨史的深刻見解,而且還啟發了他們從一個更為歷史和現實的視角去表現藝術對象。

〓〓出于相似的原因,在第二幕中《革命之歌》從一個與以往不同的個人化的視角將1927年的大屠殺搬上了舞臺:女中音歌唱家關牧村扮演了一位年輕慈愛的母親,在自己從容就義之前,將自己襁褓之中的嬰兒托付給了她獄中的難友。母親用平靜安詳的聲音向她的孩子吻別:

〓〓媽媽就要離去,

〓〓在這漆黑的夜晚,

〓〓有多少話要告訴你,

〓〓孩子啊,

〓〓你怎知道,

〓〓人間還有生死別離,

〓〓怎知道,

〓〓敵人的屠刀已經舉起,

〓〓怎知道,

〓〓祖國的大地,

〓〓已染遍共產黨人鮮紅的血跡。?輩?輰?訛

〓〓八位身著白色絲裙的獄友圍繞著她翩翩起舞,這位母親告訴自己的孩子,她留下的遺物是“天地間一腔正氣”,“風雨中一面紅旗”,和“革命者前行的足跡!”她淚別自己的孩子,她無怨無悔,因為“一個嶄新的世界就要誕生,/它將屬于你”。?輩?輱?訛因此,這一女性托孤的悲劇形象轉換了《東》劇中男性烈士大義凜然地走上了國民黨刑場的場景,表征出了革命中不可避免的災難和死亡,以及母親、妻子和孩子們為此付出的高昂代價。為革命不惜獻出生命,這一號召在毛澤東時代屢見不鮮,甚至習以為常。而在這部史詩中,像關牧村這樣的明星魅力一方面軟化了這一多少有些殘酷的號召,同時又繼續保留了“不要忘記過去”的訊息和教誨。

〓〓第三幕“從長征到解放戰爭”濃縮地表現了現代中國的幾次戰爭:國民黨對中共蘇區的圍剿、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通過采取了與《東》劇相同的時間順序來展開對黨史重要事件的敘述,《革命之歌》的編劇們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再現前一部史詩所極力表現的核心使命。同時,因為考慮到當代觀眾的趣味走向,劇組還在這一場戲中特別突出了長征途中紅小鬼的故事?!稏|》劇在表現長征時,主要是將目光聚焦到了遵義會議的成功召開上面,從而歌頌了毛澤東道路的重新確立,而《革命之歌》創作人員選取了紅小鬼在犧牲之后,凍僵了身體還一直立在懸崖邊上,保持著吹響軍號的姿勢,以此來鼓舞身邊的戰友們克服長征途中的艱難險阻。面對這悲劇性的一幕,一位女戰士在深情而滿懷思念的歌聲中跳起了獨舞:“雪山上有顆明亮的星,/純潔無瑕像水晶。/它蘊藏著多少光和熱,/千秋萬代放光明。/??!紅星,雪山的紅星,/紅軍戰士用鮮血把它染紅?!??輩?輲?訛蘊含在這位年輕女戰士心中的隱秘的浪漫主義情感——不論是對紅小鬼的傾慕之情還是對共產主義理想的烏托邦追尋——都可以說為這一場景及其內在動力增加了值得玩味的內容:是否可以將這位少年戰士象征性地看成是前一幕中那位烈士母親留下的孩子呢?有關長征的回憶錄描繪了在紅都瑞金組織成立的國際少年師的情況,這一組織在其頂峰時期曾擁有1000多位戰士,其中大多數人是烈士的遺孤。這些年輕戰士最大的18歲,而最小的只有14歲,其中不少人在紅軍中負責吹奏軍號。?輩?輳?訛絕大多數的國際少年師戰士們都在長征途中犧牲了。從這個角度來看,《革命之歌》一劇繼承了《東》劇中的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演藝傳統,而同時在歷史大敘述之外還將目光轉向了對戰爭中個體命運的關注。在長征結束的場景中,紅一方面、紅二方面和紅四方面軍的旗幟同時出現并在天空迎風招展,象征著紅軍的勝利會師。此時《革命之歌》通過名為“紅軍不怕遠征難”的大型群舞呈現出了對這人間奇跡的全景式再現。在這場表演中三個舞臺形象:一位老炊事員、一位掌旗人和一位年輕士兵因為長征這一艱難而崇高的事業而走到了一起,從而相互間建立起了一種類似于家庭親緣關系一樣的情感紐帶。

〓〓除了這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個人畫面之外,第三幕中還強調了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實行的集體領導制。在這一幕中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和任弼時這五位由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中央書記處五大書記”集體亮相。歡呼的農民、士兵、知識分子、學生以及魯迅藝術學院秧歌表演隊的藝術家和演員向他們圍攏過來,以慶祝七大的勝利召開。在《東》劇中,遵義會議的一幕主要是為了突出和歌頌毛澤東領袖地位及其所代表的正確路線的確立,而與之不同的是,雖然七大將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了黨章,?輩?輴?訛但在《革命之歌》“慶七大”一場戲中,毛澤東和其他領導人一同登場,回避了對毛澤東個人崇拜的呈現,轉而表達了對集體領導這一制度的贊揚和懷念。為了能夠更加生動地再現歷史,在這一幕中,編劇們讓五位領導人加入了由人民群眾組成的秧歌隊中。朱德挽起了袖子,擂起了大鼓,毛澤東抱著一個農家女孩兒,而劉少奇則是與他談起了舞獅子這一當地風俗。根據有關《革命之歌》演出資料的記錄,像習仲勛、余秋里等老一代革命家看到這一真切地再現了當時延安生活的場景之后,深受感動,就好似在40年后再次回到了過去難忘的歲月一樣。?輩?輵?訛

〓〓而這個場景突出了現實主義再現提出的挑戰以及在尋找特型演員扮演劇中人物時面臨的巨大困難。劇組首先邀請了古月扮演毛澤東的角色,他曾經在1983年拍攝的《四渡赤水》的電影中成功地塑造了毛澤東的形象。葉劍英元帥欽點了古月來出演毛澤東這一角色,因為在葉看來古月與其他幾位候選人相比與毛澤東本人更為神似。但是與古月在電影《西安事變》、電視劇《父親》和歌劇《長征》中的表演所不一樣的是,在《革命之歌》中他沒有任何臺詞去表達毛澤東的內心世界。在劇中他還面對了另一個不曾遇到過的挑戰:在史詩中出演不同年齡階段的毛澤東:在井岡山時毛澤東34歲,七大召開時是52歲,建國時58歲,而不同年齡階段的變化都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不同的氣質、性格和身體語言的變化。一些研究者將古月在《革命之歌》中精彩的表演歸功于他對毛澤東深刻而真誠的懷念以及對馮牧的感激之情。后者在南寧解放之后,從一家孤兒院中“領養”了古月,并且教會了他表演的技能——甚至經常是在行軍途中對他耳提面命,使他成長為了部隊文工團中的一員。?輩?輶?訛在失去聯系四十年后,古月再次拜訪了馮牧,感謝他為其在《四渡赤水》中的表演所寫的熱情洋溢的評論文章,雖然馮牧并不知道是他在四十年前激發了這個孤兒為了革命事業而開始的表演生涯。在這里過去的歷史與個人經歷將日常生活與表演實踐糅合在了一起。

〓〓與古月不同的是,周恩來的扮演者王鐵成早已因其出色的表演而獲得了觀眾的認可。早在1977年他就在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排演的話劇《轉折》中成功地扮演了周恩來這一形象。這部戲劇也是新中國建立后在所有表演藝術門類中第一部將周恩來搬上舞臺的作品。在戲劇史上,這部戲因為僅在周恩來逝世一年之后就將他的形象搬上了舞臺,因此給觀眾帶來了巨大的情感沖擊,許多人看到這個場景都不禁潸然淚下。一些觀眾甚至沖到了舞臺前面,傾瀉出對周總理病逝的無比沉痛悼念之情,即使在演出結束之后也久久不愿離開。?輩?輷?訛為了慶祝周恩來誕辰80周年,1978年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排演了《報童》一劇,王鐵成依然擔任了主角,并一舉奠定了他作為周恩來形象獨一無二的表演藝術家地位。此后他又一口氣在五部電影和一部話劇中扮演了這一角色,分別是《大河奔流》(1978,北京電影制片廠)、《報童》(1979,北影)、《李四光》(1979,北影)、《西安事變》(1981,西安電影制片廠)、《風雨下鐘山》(1982,八一廠),以及《喜哥》(話劇,1982,兒藝),并憑借其出色表演獲得了許多獎項。?輪?輮?訛雖然深受肝病折磨,王鐵成還是毅然決定承擔起在《革命之歌》一劇中再次扮演周恩來一角的重任,他不僅推后了其他的一些表演工作,還將智障的兒子全權托付給了妻子照顧,從而能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全力為他所喜愛的觀眾塑造周恩來這一角色。從這些記錄中折射出的正是在制作這部史詩的過程中整個創作表演團隊所做出的努力和奉獻。

〓〓而與古月、王鐵成形成有趣對比的是劉少奇的扮演者張漢鈞,前兩者因為與其扮演角色的相似而成為了明星,而后者在文革期間卻因為他酷似劉少奇——這位被稱為中國赫魯曉夫式的領導人曾被指控要在社會主義中國復辟資本主義——而被紅衛兵毆打。而在1980年代,張漢鈞卻迎來了命運的改變,被邀請在電影《風雨下鐘山》中扮演劉少奇一角。雖然在這部電影中,劉少奇這一人物只有七句臺詞,但是為了更好地捕捉住人物的精神世界,張漢鈞硬是花了兩個月的時間閱讀了大量歷史文獻和劉少奇的著作。當時六十二歲的張是整個《革命之歌》劇組中年紀最大的演員,但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這部史詩的創作中去了,并因有機會扮演前國家主席劉少奇這一角色而感到非常幸運,雖然劉少奇并沒能在文革期間為張本人帶來任何好運。

〓〓而劇組面臨的一個難題就是因為任弼時本人獨特的相貌,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特型演員來出演這一角色。最后,迫于無奈,導演們只能說服長相酷似其父任弼時的任遠遠來扮演他父親一角。戰爭期間,雖然任弼時的夫人生下了九個孩子,但是殘酷的戰爭使得他們相繼失去了4個兒子和一個女兒,有些是因為迫于軍情緊迫而不得已送給了當地的老鄉,從此失去了聯系,即使在解放之后反復尋找也毫無結果。1983年10月27日是任弼時逝世三十三周年紀念日,她的遺孀陳琮英帶著一家三代觀看《革命之歌》延安場景的彩排。當她看到舞臺上由其工程師兒子所扮演的與三十年前長得一模一樣的“丈夫”形象時,感動得熱淚盈眶。?輪?輯?訛而陳琮英有關小兒子任遠遠因在延安出生而得以在艱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的故事,更是進一步強化了延安作為中國革命的搖籃以及新中國的指路明燈這一神話傳奇。

〓〓整部史詩中最值得玩味的部分出現在第四幕“從建國到粉碎四人幫”中。與《東》劇回避了1949年后新中國歷史的做法不同,《革命之歌》則是將1949年到1976年的新中國歷史,或者說是從奠基偉人們創立社會主義新中國到隨著周恩來、朱德和毛澤東在同一年間的相繼謝世而離開政治舞臺為止的27年歷史濃縮式地表現了出來。因此,這部史詩劇也是最討巧地選取了三個最能體現出毛澤東成就的場景,從而規避開了那些毛時代中犯下的嚴重錯誤。這三個場景分別是:“開國大典”、“祖國頌”和“粉碎四人幫”。編劇認為它們最好地體現了改革開放之前新中國歷史的本質。

〓〓開國大典主要聚焦于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那個時刻,而這一場景已經無數次地為繪畫、攝影作品、電視、電影、戲劇和其他個人回憶錄、日記等所記錄和表現。就我所知,《革命之歌》是第一次在舞臺上對1949年天安門廣場那場盛事的再現。史詩不僅表現了諸如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宋慶齡和董必武等歷史人物,同時還將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李濟深、中國民主同盟主席張瀾以及民盟另一位領導人沈鈞儒等搬上了舞臺。李濟深和張瀾作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選舉出的兩位國家副主席站在中共領導人身邊,將一同參與到這個新生的中央政府中去。他們夢想著建設一個民主自強的新中國,并且與其他民主黨派一起發揮參政議政的重要作用。但是這個夢想很快就破滅了: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5173位民主黨派人士被打為右派,這占了民主黨派總人數的15.6%?輪?輰?訛。在寫作這篇文章時,尚有五大右派未能得到平反,而其中的四位都是民主黨派的領導人或者活躍分子,他們分別是章伯鈞、羅隆基、彭文應、陳炳仁。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儀式的舞臺再現卻可以非常諷刺地看成是對過去所渴望的民主中國這一夢想的告別儀式。這一夢想曾經在建國前和建國之初為人們所熱切向往,而中共在當時也確實需要其他獨立的政黨來使自身的統治合法化。這也許就是在聽到毛澤東有關暫不表現1949年后歷史的指示時,周恩來感到輕松了許多的原因,因為這就意味著在《東方紅》中不用再處理由“統一戰線”所牽出的一系列棘手問題了。

〓〓開國大典的場景對于一些人而言也許像我上面分析的那樣,有可能透露出了某些負面的指涉信息。而隨之而來的名為“祖國頌”的場景中,建國后的17年建設和發展更是被壓縮在了7分鐘的一段合唱之中。?輪?輱?訛一個龐大的合唱團站在升降舞臺中央,慢慢地從地下上升到地面之上,他們與站在舞臺兩邊的合唱隊匯合,一起唱起了一首在六十年代家喻戶曉的《祖國頌》:

〓〓太陽跳出了東海,

〓〓大地一片光彩。

〓〓河流停止了咆哮,

〓〓山岳敞開了胸懷。

〓〓??!鳥在高飛,花在盛開。

〓〓江山壯麗,人民豪邁。

〓〓我們偉大的祖國,

〓〓進入了社會主義時代。

〓〓與合唱相互配合的是在舞臺背景上出現了“田野麥浪、鋼化鐵水、山川河流、草原牛羊、荒原井隊、石油奔流、長江大橋、康藏公路等電影鏡頭?!??輪?輲?訛這些精心選擇的影像跳過了諸如“大躍進”和“大饑荒”這樣創傷性的事件,更為重要的是干脆完全驅逐了文化大革命的歷史。在名為“粉碎四人幫”的場景中,“白花舞”激起了人們有關1976年“四五”事件的記憶:當天北京居民自發地去天安門送別周恩來總理,悼念人群帶著白花,遭到了警察和民兵的鎮壓。而白花在此不僅僅是表達了中國人民對周恩來的悼念之情,同時也是對同年逝世的毛澤東和朱德的懷念??偟膩碚f,“白花舞”將毛時代定性為了社會主義的災難,從而呼喚了改革時代的快速到來。同時,這段舞蹈也從側面贊頌了鄧小平,當時他因為被指責為“四五”事件的“黑后臺”,進而被認為妄圖推翻文化大革命的勝利果實并在中國復辟資本主義。鄧小平也因此被解除了包括國務院副總理、黨中央副主席和中央軍委副主席在內的所有職務。

〓〓在“白花舞”的場景中,一位獨舞演員扮演因為反革命罪在1975年被執行死刑的張志新烈士。張志新被后毛澤東早期政權塑造成了一個反抗林彪、四人幫等文革罪魁禍首的女英雄。但是,根據一篇問世于2000年的文章顯示,張志新的真正罪名是因為她大膽地挑戰了毛澤東的權威。?輪?輳?訛在1968年文革的頂峰時期,無數人民陷入到了對毛澤東的狂熱崇拜之中并且無條件地支持他發起的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張志新雖然并不懷疑毛澤東的偉大地位以及在中國革命勝利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但是她亦直言不諱地指出毛澤東在建國后的一些失誤之處,例如反右、大躍進以及在文革中犯下的嚴重錯誤。毛澤東日益變得獨斷專橫,他壓制民主,破壞黨內團結,削弱了黨的領導,而他的“繼續革命”理論則給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帶來了很大損失。把毛澤東推上神壇,使他的個人權力超越了黨的集體領導,只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災難。張志新先知般地預言了直到1981年才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一文件的內容,而此時距離她被執行死刑已經5年多了?!陡锩琛飞踔翛]能暗示出這些復雜的歷史事件,只是啟用了這一場頗富象征意味的舞蹈將毛澤東時代表現成了“紅”“黑”雙色的或者干脆就是“灰色”的。而最終的答案只能留給觀眾們根據自己的經歷、背景和立場去加以判斷了。

〓〓所有之前的場景都成為這部史詩最后一幕高潮的鋪墊:在“燦爛的星空下”,來自祖國各地的人們歡聚在人民大會堂,歡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迎接中華新的崛起,一同來“建設中國式的社會主義?!??輪?輴?訛各民族人民的歡慶場景與《東》劇中表現共和國成立時的熱烈場面形成了對應。這一形式上的相似性卻有可能掩蓋了毛、鄧時代在意識形態上的差異,并能賦予觀眾多元的闡釋空間。這一幕中的七個場景敘述了后毛澤東時代早期工人、科學家和士兵等取得的成就,而這一安排復雜化了改革時期的中國圖景,有時候甚至可以說是呈現出了互相矛盾的圖景:一方面農民兄弟們第一次充滿熱情地收獲著辛勤勞動得來的果實。這是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帶來的新變化,它打破的正是被視為毛澤東時代基本國策之一的人民公社制度。而另一方面則是,滿懷激情的孩子們載歌載舞、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為了理想勇敢前進”,成為“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眲”窘庹f詞寫到,年輕一代沐浴著黨的光輝,正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春風中茁壯成長。這些表述可以說構成了鄧小平時代所倡導的意識形態宣傳,以此來確保改革開放過程中從西方涌入的諸如自由、民主等思潮不會威脅或者取代毛澤東時代確立起來的黨的領導。在尾聲中,全體演員與合唱隊高聲鳴唱,“向著光輝燦爛的未來前進”,與之配合的是鄧小平以及其他第二代領導人的形象出現在銀幕上,“史詩在一輪紅日照耀著祖國大地的壯麗圖景中結束?!??輪?輵?訛當鄧小平終于取代了毛澤東的領袖地位之后,《革命之歌》實質上是呼喚著一場從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進軍的、無聲的和平演變。在這場盛大的慶典儀式中,雖然處處可見與其前輩《東》劇相似的比喻和形象,但是在這些表面形式的雷同之下,《革命之歌》一劇卻是拒絕了前者所極力突出的社會主義經驗中的基本價值。

〓〓有關《革命之歌》的評論性文章沒有揭示出這些主題上和意識形態上的不同之處。不過還是有些觀眾和評論家表達了對這部史詩劇的失望之情,指出這部作品與其前輩相比在藝術造詣上顯然略遜一籌。比如說“井岡山會師”一幕在編排上顯得過于奢侈,一點也沒有體現出當時毛澤東和朱德兩支部隊所經歷的種種困難。?輪?輶?訛與之相似的是,慶祝七大召開的那一場戲描繪出的陜北高原顯得過于無憂無慮和輕松愉快了。在現實中,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農民們傾其所有毫無保留地支持中共領導的革命運動,而在戰爭期間他們自己的生活卻是極端艱苦的,甚至到了當代中國他們也一直處于赤貧之中。出于相同的原因,在“粉碎四人幫”這一場中,文革的結束被處理得過于理想化,只是一群興高采烈的民眾歡呼慶祝著打倒四人幫。?輪?輷?訛一位觀眾甚至提到,《革命之歌》本可以更加直接地去描繪我們在歷史中經歷的苦難,從而更好地教育新時期的觀眾。?輫?輮?訛不論評論如何,《革命之歌》似乎從來就沒能獲得像《東》劇那樣的轟動效應,而這似乎只能歸因于各自所處的不同時代了。然而《革命之歌》的表演史以及它與其前輩共享的某些特征,還是使它在新中國舞臺藝術史上占據了一個非常特殊的位置。這一舞臺文化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總是根據官方政治變遷的軌跡來界定歷史的書寫,并為之作出“舞臺辯護”。

〓〓在25年后的2009年,當一群80后的編劇們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六十周年而苦心構思《復興之路》之時,他們所要強調的是后三十年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前兩部史詩希望表現中華民族是如何努力試圖趕上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不論是通過社會主義的還是準資本主義的方式。這第三部史詩排演時的“后奧林匹克時代”的中國已經變成了一個繁榮昌盛的大國,而這部史詩也因此得天獨厚地獲得了這一不同于前兩部作品的優越視角。環顧世界我們發現中國此時已經成為了一個領先的國家,因此《復興之路》完全可以用一種歡慶的姿態來反思中國自1845~2009年走過的164年歷程,反思從半殖民地社會到一個成為了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現代國家以及西方發達國家的債權人這樣的角色轉變。一位編劇談到,“《東方紅》大歌舞是建立在一個時代的高點上,我們也要抓準當今的時代基調,這是一個中國站立在世界東方?!??輫?輯?訛因此這個故事的敘事形態要與眾不同,可以考慮“反史詩”心態,強調每一個歷史時期“人”的特征。?輫?輰?訛我們可以將這些表述看成是創作團隊試圖在2009年呈現在中國觀眾面前的新的史詩觀。

〓〓雖然編劇們也承認《東方紅》是一部具有紀念碑意義的史詩,在50年后他們依然“仰視她”;但是他們試圖超越這部“宏大藝術經典”,從而創造出自己的經典,一部在共和國一百年的時候依然會被后代仰視的作品。?輫?輱?訛就如同總導演張繼剛說的:“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創造,崇高的使命激發崇高的激情,真正的創造沒有樣板?!??輫?輲?訛受到同名大型展覽和電視紀錄片的啟發,《復興之路》總導演張繼剛宣稱他這部作品將拒絕以往的成規俗套,要呈現出一種從未想象過的完全新穎的藝術形式,以全力追求一種“視覺奇觀”的效果。?輫?輳?訛我將張繼剛的這一設想稱為“后史詩戲劇性”(post-epic theatricality)。?輫?輴?訛張繼剛和他的同事們將“廣場藝術”和“舞臺藝術”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三個不同的表演空間:一個擁有72級臺階的巨大拱形結構,跨越整座舞臺,就像一座4層的建筑一樣高大,同時可以容納下千人合唱團站在環形臺階上,為祖國母親的60華誕深情歌唱。這個場景非常類似于古希臘的歌隊儀式或者是在假日摩門教堂中會眾們終夜頌唱圣歌的情景。而站在臺階上俯瞰這個巨大的表演空間,能夠將整個舞臺盡收眼底,就好像是從一個“全球的視角”來觀看中國現當代的歷史進程一樣,“讓廣場大臺階,表演舞臺兩個美學空間復調組合”,“讓史詩敘述在兩重天地的互動間自由敞開?!??輫?輵?訛而此時合唱隊員就好像承擔起了當代評論家的職能,凝視著歷史景象高度概括的呈現。張繼剛認為,合唱隊的存在表明了在演出進行的過程中,除了舞臺上歷史時間的洪流向前奔騰不止之外,現實的時間也在不斷流逝,合唱隊就好比是觀看演出的觀眾,為舞臺上的表演提供反思和評論的意見。在舞臺藝術之中融入了廣場藝術,在兩者間制造出一種穿越歷史和空間的對話想象,進而帶著觀眾一同展開對過去和當下歷史的思考。

〓〓傳統的平面舞臺此時被環抱在拱形階梯之中形成了后高前底的矩形舞臺,構成了獨特的表演區,順著觀眾視線的方向向上升起,從而使得觀看者能夠獲得更好的觀看效果。根據導演手記的表述,這一矩形舞臺最初起源于歐洲中世紀和現代早期的劇場,這種逐漸變化上升的設計使得觀眾們仿佛獲得了一種“走進歷史之路”的想象?,F場出現的LED大屏幕影像在舞臺周圍與主舞臺上的視覺奇觀形成一種互動,從而產生出一種三維立體空間的效果。而在這塊熒幕上不斷播放著字幕、照片、紀錄片、繪畫和書法作品,為主舞臺上的表演提供必要的歷史背景,諸如1900年火燒圓明園,1920年的工農運動,“兩彈一星”,香港、澳門回歸,汶川地震救災,奧運會“鳥巢”的雄偉圖景。?輫?輶?訛除此之外,在表演過程中,背后的屏幕還會提供一些細節性的文本信息,比如近代帝國主義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名稱,以此強調中國人民在過去所經受的恥辱和壓迫。

〓〓在需要的時候,導演就會將這三個表演空間組合成一個巨大的舞臺奇觀,為觀眾帶去震撼性的視覺效果。例如其中名為“為了母親”的一個場景與以往我們習以為常的那些有關中國士兵抵御日本侵略者的描寫不同,突出了日軍侵華后的“尸橫遍野”、“血流成河”的場景:“鮮血飛濺到大臺階上”。接著從天幕頂端,“鮮血流淌下來,彌漫開去,一片血海?!??輫?輷?訛大幅紅色絲綢在“人間大地”上鋪展開去,蓋住了這遍地的“尸體”,而憤怒的舞者穿梭于死難者之間就好比是鮮血與死亡相互交織跳起了舞蹈。一位傷心欲絕的母親出現在這血流成河的慘景之中,在人群中她顯得那么高大顯眼。突然間她轉過身面對著那些死難者,那些躺在這片紅色絲綢之下的“不屈的靈魂”,他們正在死去,正在忍受著劇痛,并掙扎地抬起他們的頭顱繼續抗爭。?輬?輮?訛此時,天地間回蕩起《八路軍出征抗日誓詞》。

〓〓核心創意組不再著意講述那些人盡皆知的歷史事件,他們更致力于不斷開啟一扇又一扇“美學之門”,呈現出閃亮的細節、過目不忘的形象,創造出了一種“新鮮感”,以此感動觀眾。雖然他們堅持自己的美學追求,但他們沒有忽視或者說不得不借用胡錦濤的有關“三次革命”的理論來合法化他們的故事講述:孫中山領導的推翻了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以及以鄧小平為首的黨中央開啟并推進的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輬?輯?訛整部史詩包含了五個“詩篇”:《山河祭》(1840-1921)、《熱血賦》(1921-1949)、《創業圖》(1949-1978)、《大潮曲》(1978-2008)、《中華頌》(2009)。經歷了無數個不眠之夜和集思廣益之后,核心創意組終于找到了令人滿意的表現形式,他們為每個章節營造出的史詩歌劇的品質正好匹配了中國古代的五種不同文體:祭、賦、圖、曲、頌,同時又函括了“時代準確的劃分,內容翔實的傳遞?!??輬?輰?訛

〓〓張繼剛和他的團隊首先要為這部史詩找到一個獨一無二的“詩眼”。他們最終確定借用艾青詩中感人至深的兩行詩句作為全劇的看頭:“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序幕設計成了一段時間中的旅行,伴隨著名為《我的家園》的歌舞表演和一支著名的中國古曲《晚鐘》的音樂聲中,舞臺呈現出一望無際的、用牛皮紙裹出的黃土地,以此來表達“對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的嶄新禮贊和飽含深情地歌唱?!??輬?輱?訛一位“艱難拉犁的男人”,“后面跟著一個羸弱的女人”在耕耘勞作著。?輬?輲?訛“配合著這一幕場景,響起了“一年又一年,媽媽臉上又見皺紋添”的歌聲,一段女聲獨唱唱出了人們對家鄉故土的無限愛戀。350名士兵躲在舞臺底層制造出臺上此起彼伏的上下運動,象征著黃土地的脈動、呼吸和體溫。在北京的炎炎夏日,這些士兵身上覆蓋著厚厚的牛皮紙,并且長時間地待在通風狀況極差的環境之中,似乎正好從另一個側面表現出了中國人民不同尋常的忍耐力。?輬?輳?訛這片巨大連綿的黃土地上,在那對農家夫婦的保護和照看下,在之后的歲月中涌現出了470位帝王和數不清的思想家、科學家和詩人,代代相傳,無窮無盡。在張繼剛看來,這個國家擁有著如此漫長的歷史,這足以激發起人民心中的愛國熱情,而他也將這個開頭視為他精心構想出的第一個創造性突破。?輬?輴?訛從一對農民夫婦心中的圖景開始,這部關于中華民族的史詩慢慢拉開了它的序幕。

〓〓《復興之路》的主要編劇任衛新(曾撰寫《話說長江》、《話說黃河》和《百年恩來》等紀錄片)與同事們一起設想了用一個時刻、一個地點和一個細節——有時是從某篇日記中摘取的事件——的方式開始每一幕的故事,嘗試著盡量客觀而現實地引出將要表現的那些重大事件。在第一章的開頭,畫外音這樣講述:“看,1840年的夏天,北京,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園林圓明園里,依然是鉛華粉黛,笙歌繞梁?!??輬?輵?訛接下來的6分鐘表演則是再現了這個衰退的王朝如何在外國侵略者的蹂躪下變得滿目瘡痍:一群大清王朝的貴族們正在怡然自得地欣賞著昆曲表演,而演員所唱的曲目正好是湯顯祖《牡丹亭》中的《驚夢》一折,這個有關女主角杜麗娘失落地從與情人相會的春夢中醒來的故事。突然間,鴉片戰爭的槍炮聲打破了這富華祥和的表演,炮彈聲中背景上的銀鏡《江山萬里圖》應聲而碎。而這破裂的江山萬里圖以及與之相伴的巨大聲響不禁讓人回想起了杜甫“國破山河在”的詩句。在中國現代史上,每當民族危亡時刻,這句詩就鼓舞著華夏大地上的志士仁人拋頭顱,灑熱血,抵抗外敵的入侵。正是通過這樣的詩意的設計,臺下那些正沉浸在昆曲、傳統詩歌和繪畫中的觀眾們,就可以將這一切不幸的災難和破壞歸罪于西方帝國主義的身上。

〓〓另一個令人感到震撼的場景發生在接下來名為“辛亥童謠”的情節之中。這一場景中,120位男演員身著傳統士人的長馬褂表演了4分半鐘的跪舞。他們雙膝跪地,“跳起半米高之后再砸在地上,反復無數次”,以表達出“百姓向清政府以死相求的痛不欲生與憤怒,卻又無力回天的復雜心情?!??輬?輶?訛在編排這一段時,演員們曾經練習了20種不同的舞蹈,最后選定了這一個。為了最準確地展現出那個時代躁動不安的精神和靈魂。這些志士仁人憤然剪去了他們的辮子,用這種方式表達了他們“天下為公”的信念以及反抗腐敗、無能清政府的決心。當這四個孫中山手書的大字被投射到了背后大屏幕上時,這部史詩實際上是突顯了中華民國的奠基偉人孫中山及其他希望通過建立西方民主制度以惠澤天下蒼生,讓中國人民堂堂正正做人的心愿。這與它的兩個前文本表現出了鮮明的對比——前兩部史詩著重謳歌的是中共的奠基領袖,而不是建立民國的先行者。

〓〓接下來的一個場景叫做“曙色”,舞臺上展示了另一幅“吶喊”的震撼圖景。這是一種全新的戲劇形式:621位士兵帶著憤怒的表情組成了一道抗爭、一動不動的人墻,1242條手臂相互纏繞同時又向外伸展,似乎是要延伸到觀眾席上。根據編導們的構思,這一場景力圖表現的是“五分鐘的曙色,八十年的吶喊”,濃縮了從鴉片戰爭一直到五四運動生生不息的反抗精神。與前兩部史詩劇不同的是,《復興之路》中的敘述者并沒有直接交代那些具體的歷史事件,而是“去營造一個極具象征意味的歷史氛圍和時代畫卷,用這六百多活生生的‘雕塑,去刻畫那段時空里的民族精神?!??輬?輷?訛在展示由憤怒的中國義士們的軀體構成的視覺奇觀時,彭麗媛唱著悲壯哀婉的歌曲,緩緩地升到了舞臺上方:“一代代 仁人志士 救國救民 上下苦求索/一輩輩 英雄好漢 前赴后繼 熱血染山河?!薄皳崦鴤郯浩痤^ 吞咽下屈辱心如火/走過長夜 走過坎坷 走進曙光”。?輭?輮?訛她的歌聲表達了近100多年來中國人民心中的悲痛。與此同時,在舞臺的熒幕上一條一條地打出了當時清政府所遭受到的屈辱和失?。?840年鴉片戰爭戰敗,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1895年甲午戰爭戰敗,1895年洋務運動失敗,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1905年清末新政夭折,1918年護法運動失敗。作為下一屆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的夫人,著名歌星彭麗媛的演唱似乎可以成為當代政治與流行文化完美的結合,甚至還可以使人聯想起改革開放中國向世界打開國門之后的那些爭議重重的成就。假如這一切都發生在一個世紀之前的話,那么當時的中國人民一定會奮起反抗,堅決地抵制外國列強妄圖打開中國市場的貪婪欲望和對中國廉價勞動力的無恥盤剝,就像觀眾在之前的場景中所看到的那樣。

〓〓在如何敘述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問題上,劇組依然采取了與前兩部史詩迥然不同的敘述手法。在第二章的開篇處,史詩依然是以一段簡單的旁白作為開頭:“1921年7月的一個夜晚,十三位來自各地的代表聚集到了上海。就在夜幕降臨燈火闌珊的八點整,法租界望志路106號同盟會元老李書誠公館的燈光亮了。悄然發生了一件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情?!??輭?輯?訛這一段簡單的敘述實質上揭示出的是建立中國共產黨這一事件背后的復雜性:各路政治人物和不同的意識形態所代表的革命黨人都曾經參與其中。隨后早期的社會主義者謝覺哉的日記被投射在了大銀幕之上:“午后6時叔衡(何叔衡——作者注)往上海,偕行者潤之,赴全國xxxx之招”。因為事件的秘密性質,在謝覺哉的日記中凡是共產黨人的說法盡用“xxxx”替代。根據編劇的解釋,這些新近發現的材料雖然看似簡單,但是這些細節中卻蘊含著極高的歷史價值,揭示出了諸如謝覺哉和何叔衡等原先并不為人熟知的早期領導人的創業功勛。

〓〓這一細節的發現,可以潛在地使人們聯想起中共歷史上的某些事件。也許一些觀眾會知道,當1935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開始長征時,中共領導人并沒有帶上何叔衡與瞿秋白。前者因為年事已高而后者則是身體欠佳,似乎都不適于艱難的長途遷徙,而他們卻被留在敵占區堅持最艱苦的游擊戰爭。隨后瞿秋白被國民黨俘虜并被槍決,而何叔衡則是在已經被敵人包圍的情況下,為了避免被捕而開槍自殺(在某些電影或電視劇中,何叔衡為了躲避抓捕,采取了跳崖自殺的行為)?!稄团d之路》確實在黨史的某些關鍵性問題上更為客觀:這一場景中,舞臺后方的大屏幕上出現了中共早期領導人的名字以及他們的業績:陳獨秀創辦了《新青年》雜志,李大釗介紹了布爾什維克革命勝利的文章,1920年“南陳北李,相約建黨”,以及中譯本《共產黨宣言》同一年在上海首次出版的重要史實?!稄团d之路》至此終于恢復了陳獨秀作為中共建黨領袖之一的歷史地位,而這在前兩部史詩中則是完全不能想象的。在其他的某些關鍵情節中,編導們同樣力圖從新的角度來重新闡釋那些人們熟悉的事件。比如表現1927年南昌起義,不再是持槍而舞,而是再現了士兵們悄悄地傳遞武器,準備起義的緊張時刻,在一個“傳”字上做足文章。?輭?輰?訛而同時,在舞臺的拱形階梯上,起義領導者們系上識別身份的紅色領帶,正在緊張地對著手表,等待起義時間的到來——這一場景也是新中國以來表現南昌起義時采取的慣常手法。而與《革命之歌》不同的是,在《復興之路》中,敘述者已不再關心諸如那些站在歷史舞臺上發起這場起義的領導人到底是誰之類的細節問題,因為人們早已熟知他們的功名與業績。

〓〓在長征一幕中,為了再次向觀眾呈現出一幅前所未見的震撼圖像,編劇們用浪漫主義的方式再現了一小隊紅軍戰士飛越雪山的場景。在表演過程中,演員將一條腿固定在一塊突起的平臺上面,同時有一條鋼線將每位舞者連接起來。隨后這些演員在舞臺上以慢動作的方式跳起現代舞蹈,再現了紅色傳奇的壯美景觀,取代了前兩部史詩中用死亡、饑餓和艱苦爬山行路等形式來書寫長征的舊模式。紅軍戰士也不再是衣衫襤褸,而是穿著白色和淺藍色的絲綢軍裝,營造出了一種飄逸和自由的效果,真正貫徹了總導演張繼剛的構思,“把歷史推遠”,“飛翔在雪山,飛翔在草地”,“讓長征如畫一樣‘美起來?!??輭?輱?訛在之后“百萬雄師過大江,勝利解放全中國”的場景中,編導們同樣避免了“再現歷史”,而是抓住了一個特定的細節,“雄獅鋼盔浪陣”,“夸大它,豐富它,努力表現它。以此感動觀眾,創造新鮮感”:渡江戰士頭戴閃亮的鋼盔,組成了波浪洶涌的長江,象征著百萬雄師勢如破竹和解放全中國的必勝信念。?輭?輲?訛

〓〓建國以來,在許多影視劇中都出現了毛主席向全國人民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幕,而對于《復興之路》的劇組而言,如何避免重復這些已經變成了俗套的建國畫面,從而找到一個獨特的方法去再現開國這重要的歷史時刻,就成了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個難題。最后張繼剛和他的團隊決定采用一個感人的故事來表現這偉大的歷史時刻: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當天,當舉國歡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刻,一支南下部隊卻無暇加入到這激動人心的慶典中來,他們依然奮戰在前線,與國民黨的殘余部隊進行著殊死戰斗。一位接線員為了能讓連長聽清楚無線電傳來的新中國的名字,不幸被敵彈擊中,倒在了連長懷中。臨終前,這位戰士留下了最后一句話:“新中國叫什么?”在排練這一場時,張繼剛告訴演員:沒有什么能比一個年輕的士兵為了新中國浴血奮戰,卻在共和國成立當天不幸犧牲這一情節更能打動觀眾的了。他要求“連長”在喊出新中國的名字時一定要傳達出那種強忍著淚水的悲痛之情。在這位小戰士最終停止了呼吸之時,舞臺上所有的演員和合唱隊成員一起高聲喊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名字,就好像是希望那些已經離開了人間的戰士以及依然還在前線為解放全中國而奮斗的人們都能夠清楚地聽到這個偉大的名稱。

〓〓緊隨著這震撼人心的一幕,史詩進入到了第三章。一段旁白深情地述說:“1949年10月1日,金秋的北京,天高云淡,風清氣爽。和浴血奮戰的共和國元勛一起登上天安門的,有各界代表,社會賢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團結一切愛國民主力量,共同締造了新中國大廈。中華民族偉大的新紀元開始了”???輭?輳?訛如果說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是通過1840~1949年的歷史來表現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主題,那么第三章卻可以說是在某種程度上暗示出了社會主義中國在帶領其人民追求幸福明天的過程中,懷抱著美好的愿望,取得了許多成就,但是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很多遺憾。緊接著開場旁白的是一首在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膾炙人口的合唱歌曲:《社會主義好》,最好地體現出了在共和國初期彌漫在舉國上下的樂觀情緒。歌曲的歌詞鮮明地傳達出了作曲者和他同時代人對新中國所寄予的美好期望:“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地位高”,“帝國主義夾著尾巴逃跑了,全國人民大團結,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p>

〓〓伴隨著合唱隊的歌聲,液晶屏幕上快速地展示著建國初期取得的各項成就:1950年頒布《土地改革法》和《婚姻法》,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1952年新中國建設的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通車,1953年編制第一個“五年計劃”,1954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5年十大元帥受銜、授勛,1959年首都十大建筑落成,1960年大慶油田會戰,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中的合法席位。

〓〓在上面提到的眾多事件中,值得玩味的是,最后三項成就是在文革期間取得的,而對這些事實的提及就必然無可避免地又產生出了其他的一些潛在問題,比如說如何評價“十年浩劫”期間的經濟成就。網上已經有文章指出改革時期中國經濟能夠突飛猛進,一個重要原因是重工業、交通運輸業、農業灌溉系統在前三十年取得的長足進步以及當時全國鄉鎮建立起的中小型企業,這些毛澤東時代的成就都為改革開放之后的經濟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國防工業和航天工業的發展,在文革期間自行研發、制造了氫彈、驅逐艦、地下核潛艇、水上飛機和殲七戰斗機等,為改革開放時代帶來了一個相對和平和穩定的國際環境,并在冷戰期間為中國奠定下了一個社會主義強國的國際聲望。所有這些都為后毛澤東時代中國的快速發展鋪平了道路。?輭?輴?訛張繼剛在《復興之路》中對這些文革期間所取得經濟成就的無意識贊揚非常矛盾地質疑了他自己以及官方文化對文革的拒絕,后者一直將文革視為是一場徹頭徹底的無序和災難。

〓〓緊接著《社會主義好》的是一段名為《和時間賽跑》的歌舞表演,真實地再現了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為了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重工業而付出的努力。汽車工人們組裝完成了第一輛“紅旗”轎車,證明了工人階級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主力軍。而紡織女工們則用她們“火紅的青春,編制偉大的祖國!”。學校的孩子們正在學唱1960年代非常流行的一首歌《學習雷鋒好榜樣》,來表達他們“愿做革命的螺絲釘”,“忠于革命忠于黨”的堅定決心。?輭?輵?訛

〓〓下一個場景名為“大漠深處”,歌頌了中國科學家遠離家鄉深入到西北沙漠的酒泉,將他們寶貴的人生奉獻給了中國的“兩彈一星”的事業??諘绲奈枧_象征著無邊無盡的沙漠,一位中年科學家手捧著花束,來到他早年同事的墓前。這些老朋友們的“英魂忠骨,奉獻終身”,長眠在“戈壁荒原、大漠黃沙?!贝藭r女聲獨唱響起,酒泉在她的歌聲中變成了一個“血汗寫艱難”的地方,那些在此獻身的烈士們的英名出現在了舞臺的大屏幕上面,好像被刻進了與天齊高的紀念碑中,讓后人永遠瞻仰他們為國防科研事業作出的巨大貢獻。在西方世界和以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對中國全面封鎖的條件下,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的指引下,兩彈一星的成功發射向世界展示出了毛澤東時代中國的政治、軍事力量。

〓〓這一帶有崇高與紀念碑意味的場景高度贊揚了科學家們的努力,超越了《革命之歌》中的狂歡氣氛。在《革命之歌》名為“科學的春天”的場景中,舞臺的背景被設定為群星燦爛的天空,以此來象征科學工作者們為祖國作出的閃光的貢獻。這是后毛澤東時代前期國家與社會獻給科學家們的一支贊歌,隱含于其中的則是鄧小平時代大力發展科學和技術的承諾與決心。而這一新的變化極大地鼓舞了科學工作者們將他們的聰明才智貢獻給新的時代,進而“放出精神文明之花,結成物質文明之果”。事實上,雖然后兩部史詩相距了25年,但是她們都共同追隨著——同時也反映著,鄧小平時期所倡導戰略中的問題和矛盾。一方面,鄧小平將毛時代的集體主義和無私奉獻精神貼上了“精神文明”的新標簽,以此來抵制對一黨制進行政治改革的訴求。而另一方面,鄧又毫不留情地追求所謂的“物質文明”,或者稱之為帶有鄧小平色彩的資本主義回歸。不論如何,后兩部史詩中對科學工作者,或者是廣義上的知識分子的表現都與《東方紅》的策略不同。因為毛澤東在文革前夕和文革期間對這一階層表現出了極大的不信任,使得《東方紅》有意識地忽略了對知識分子的舞臺呈現。

〓〓回到《復興之路》,這部史詩中對毛時代激動人心時刻的表現非常短暫,“大漠深處”的禮贊很快就轉入到了反思文革的詩朗誦:“深思與抉擇?!痹凇陡锩琛纺抢?,文革被濃縮為一段簡單的舞蹈,表現了1976年“四五”事件中人民群眾抗議四人幫的情景。而與之不同的是,張繼剛選擇了對文革不渲染、不繞過的原則,要從正面更好地處理文革這一棘手問題。他采用詩朗誦這一抒情的方式來演繹文革對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其終極目的仍是要謳歌新時期這一歷史轉折點。

〓〓如果不是為尋找歷史是在哪里轉彎

〓〓如果不是為尋找民族復興新的起點

〓〓誰還愿意揭開往日的傷口

〓〓誰還想回首那曾經的劫難

〓〓大地說那十年她很累,很累

〓〓因為她的上空有一個沉重的云團

〓〓天空說,那十年她很苦很苦

〓〓因為她的眼底有一場不停的動亂

〓〓小草,驚奇地問,參天大樹為啥還會折斷

〓〓田埂,不解地說,雜草怎么比麥苗還光鮮

〓〓詩歌以小草與田埂的視角展開敘述,它們無助地看著“飛散了孤雁”和“迷了途的馬兒?!薄皯Q哭后的民族開始思索/思索那走不下去的路”?輭?輶?訛“1978年的初冬是一個特別的季節,”“歷史的老人笑了,”“因為在歷史的轉折點,”“中國共產黨的雷霆之聲/又一次在大地和天空中回旋?!??輭?輷?訛那么社會主義道路的未來又會是怎樣呢?此時鄧小平的同期畫外音從幕后響起:“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编囆∑降牡捻懥粱卮鹪诖顺蔀榱送稏|方紅》描寫遵義會議后毛澤東挽救了中國革命的場景雷同的一個重大轉折事件,使“烏云終于散盡,天空出現碧藍”。?觼?訆?訑?訛與此同時,在此段詩朗誦中,《復興之路》有效地開拓了一些耳熟能詳的比喻,——比如“小草”也許會讓人聯想起了胡風贊美毛澤東的詩歌《小草對太陽這樣說》——以及毛澤東之后在“反胡風運動”中所犯下的錯誤,同時贊美了鄧小平為代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撥正反亂的功績。

〓〓然而,《復興之路》略過了在文革結束之后由華國鋒主持工作的那兩年關鍵的轉換時期(1976~1978年),直接躍到了鄧小平時代。作為毛澤東欽點的接班人,華國鋒團結了黨內其他領導人,在1976年逮捕了四人幫成員,成功地結束了文革,但是他卻依然信守毛澤東的階級斗爭理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資本主義不在中國復辟。他的一句為時人所熟知的名言就是:“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比A國鋒對毛澤東遺產的堅持,假如說真的成功了的話,那么當時也許就能夠阻止鄧小平重回權力中心。在文革期間,毛澤東將鄧小平視為是“翻案派”,并且在恢復了他的領導職務之后再次把他打倒。而鄧小平則對華國鋒的觀點提出了不同意見:“我們不能夠只從個別詞句來理解毛澤東思想,而必須從毛澤東思想的整個體系去獲得正確的理解”,表現出了對個人崇拜以及家長制現象的抵制。?觼?訆?訒?訛直到1978年在有關真理問題的大討論中得出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結論之后,當時國內的政治環境才真正為鄧小平的回歸做好了充分準備,同時也預示著朝著資本主義方向進行的經濟改革一觸即發。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為這個目標的實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鄧小平成為不可動搖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地位奠定了基礎,使他肩負起了帶領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重任——這一毛澤東也曾渴望但卻未能實現的夢想。

〓〓因此《復興之路》將目光聚焦于令人驚嘆的改革時期也就不足為怪了。在《革命之歌》上演近30年后的今天,《復興之路》占據了一個獨一無二的位置,能像事后諸葛亮一樣對這三十年間發生的重要事件一一地進行點評。也正因此,這部史詩花費了將近一半的時間來再現鄧小平時代的成就,從1978年一直到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前夕。雖然口頭上宣稱要繼續堅持《東方紅》開啟的紅色經典演藝路線,但是《復興之路》實際上卻是以極其藝術性的方式反擊了前者所意欲表現的主題——阻止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復辟。實際上,這部史詩想要表現的恰恰是毛主義如何將中國引入歧途,而只有鄧時代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換言之,只有資本主義——才能引導中國走上繁榮富強昌盛之路。事實上,復興之路這個名字就既可以看成是“復興”(The Road to Prosperity),也可以看成是“復辟”(The Road to Restoration),或者干脆就是兩者的結合,甚至略帶修改地表述為“沒有復辟何來復興”(No Prosperity without Restoration)。

〓〓在向觀眾展示鄧時代那些盛大而多彩的事件之前,畫外音旁白首先告誡觀眾不要忘記過去走過的彎路。隨后,她將故事的開頭放在了1978年一件看似很小卻最終證明了將徹底改變中國農村的事件上面:安徽鳳陽小崗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打破了原先的人民公社制度。后毛澤東時代的回憶錄、傳記和黨史中均記錄下了這一在當時看來極富勇氣的事件,因為那18戶農民是冒著坐牢的危險在那張協議書上按下了自己的血印。協議書上詳細地寫下了大家所負有的義務,比如說因為分田到戶而蹲班房,他家的農活由全隊社員包下來,還要把小孩贍養到18歲。然后《復興之路》就很快地將場景轉到了這場不起眼的農村變革所帶來的巨大成功上面:穿著華貴絲綢服飾的演員在舞臺上翩翩起舞,就像序幕中的祖先們那樣,表達著她們對自己土地的摯愛,但與先輩不同的是現在她們因為成為了自己命運的主人而感到無比自豪。豐收大地上金黃和暗紅的色塊與序幕中黃褐色的大地和諧地融合了起來,展現出了這個古老農業文明的變遷。同時,改革時代亮麗溫馨的色調也與文革那種陰霾黑暗的氣息形成了鮮明對比。而與《革命之歌》不同的是,前者通過《我們的田野》的歌舞,描寫了農村改革開放初期欣欣向榮的前景,而《復興之路》則是《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歡歌樂舞之后,很快地轉入名為“打工謠”的場景中去,潛在性地暴露了農村改革的后果。旁白這樣講道:“一支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涌現出的新型勞動大軍,打破了封閉的城鄉就業格局。中國農民走向市場,走進城市”,成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道時代的風景線”?!洞蚬ぶ{》似乎表達了對農民工的美好祝愿:“都說出門在外難,告別了爹和娘。/要讓我的好光景,一年更比一年強?!薄跋肫鹞业暮霉媚?,還有夢中的新房。/天邊那個墜夕陽,有支歌在心中唱。/大家那個齊努力,咱們一起奔小康?!??觼?訆?訓?訛節奏輕快的現代舞構成了多彩的演藝形式,同時還有可能令人聯想起那些因為勞資問題而由農民工發起的罷工和抗議活動?觼?訆?訔?訛。所以,這一場表演假如說不是完全扭曲了農民工的日常生活經驗的話,至少也是陷入到了浪漫化想象之中了。事實上,這種帶有狂歡意味的場景可能更適合用來闡釋那些對毛澤東時代抱有懷舊情緒的人們。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遇上的種種不公平往往遭到無情的忽視,這正好應了毛澤東在60年前就對資本主義可能復辟的警告,那樣會讓窮苦大眾“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而他也不惜發動文化大革命來阻止自己的擔憂成真。

〓〓為了能夠平衡這一多少顯得極端和失真的場景,《復興之路》轉而描繪了國家對民眾的保護以及人民解放軍為此作出的貢獻和犧牲,特別是對那些在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期間,戰斗在搶險救災第一線的武警官兵和指戰員的由衷感謝。在名為《不可戰勝》的舞蹈中,為了形成巨大的戲劇沖擊力,合唱隊員一同加入到了主舞臺上的官兵之中,一起傳遞著沙袋去阻擋肆無忌憚的洪水狂潮,組成了一道堅不可摧的人墻,保衛起了長江大堤。舞臺上表現的是現實生活中一百一十四位將軍與三十萬官兵和五百萬預備役部隊“在驚濤駭浪中”組成“中國的特種鋼鐵,堅不可摧?!??觼?訆?訕?訛其中絕大多數普通戰士是來自貧困鄉村的農民兵?!稄团d之路》中這三場有關工、農、兵新時期“新生活”的寫照與《東方紅》中毛澤東為民眾謀幸福的主題一脈相承,但前者歡慶的是“毛澤東為人民謀解放”,后者強調的是“鄧小平使人民得幸福?!币粋€制度,兩條道路,意識形態涇渭分明,而舞臺上被選擇的“客體”表現對象則是驚人地一致。作為創作“主體”的藝術家們在三臺不同時期產生的音樂舞蹈史詩中以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不斷更新的藝術形式重復著“主旋律”舞臺中一成不變的“圣歌”式禮贊。

〓〓當洪峰終于被戰勝,滿身泥漿的指戰員“最終在整個舞臺上史詩般地形成了與大堤一起巍然屹立的英雄群像”時,江澤民同期聲響起:“中華民族是有著很強的凝聚力!”“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對后鄧小平時代中國領導人的歌頌再次啟用“苦難的過去”的修辭以突出當代中國的強盛:旁白朗誦提示人們不要忘記“百年國恥,一朝血洗”,兩個難忘的重大事件“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終結與另一個時代的開始”。?觼?訆?訖?訛接下來的一場則是歡慶1997年香港與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的時刻。舞臺上銀幕上首先展現出一面巨大的五星紅旗。一個充滿激情的指揮家身著白色禮服,站在舞臺中央,面對觀眾,指揮拱形階梯上的歌手唱起了一首名為《永世不忘》的交響合唱。以其優美的歌詞講述了屈辱的半殖民地歷史以及香港、澳門終于結束了漂泊回到了祖國母親懷抱中的故事:

〓〓那是誰的聲音穿透世紀蒼茫,

〓〓那是誰的硝煙仍在記憶飄蕩。

〓〓槍炮聲驚醒我沉睡的夜,

〓〓祖先的夢,心中的痛,永世不忘。

〓〓那是誰的胸懷擁抱漫天霞光,

〓〓那是誰的眺望迎來光榮歸航。

〓〓紫荊花白蓮花競相開放,?觼?訆?託?訛

〓〓母親的愛,兒女的情,永世不忘。

〓〓深水灣,淺水灣,

〓〓五星紅旗升起永世不忘。

〓〓東望洋,西望洋,

〓〓五星紅旗升起永世不忘。?觼?訆?記?訛

〓〓反復出現的“永世不忘”告誡大家不要忘記毛澤東升起的“五星紅旗”,鄧小平迎來的“光榮歸航”,他“一國兩制”的智慧一舉解決了這些歷史遺留問題,而這些是毛澤東和周恩來兩人既沒能預見,也沒能實現的目標。鄧小平“一國兩制”的最初意圖是想重新打開大陸與臺灣就兩岸統一問題的對話,而最后卻實現了香港和澳門的回歸。只是鄧小平沒能親眼看到香港回歸,他于1997過世,而他的夫人則在1997年出席了香港回歸慶典,了卻了他希望能“再次踏上香港的土地去看一看”的夙愿。而這段感人的故事不僅為許多當代歷史敘事所記載,并且還出現在《復興之路》最后一章對鄧小平的再現之中。

〓〓因此在接下來的表演中非常自然地出現了一對年輕夫妻,他們在月光下跳起了柔情的舞蹈,在唐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鄉愁中,渴望與那海峽對岸的親人擁抱在一起。分別來自臺灣和大陸的兩位資深詞曲家依照著唐詩的氣韻為這一場寫下了真摯的詩句,而兩位著名的演員——陳鐸和田華——又通過詩朗誦飽含深情地將它們呈獻給了觀眾。這幾位年邁的藝術家本身就是兩岸分隔六十年的親歷者。而田華在此的登場可能會勾起某些觀眾的記憶,想起她在電影《白毛女》中對喜兒的完美演繹。而這個故事講的恰恰就是國民黨統治的舊社會如何把人變成鬼,而新社會又是如何使鬼變成人的故事。三組舞者身著白色絲質的服飾,兩人成對,就好像是那對夫婦面前波浪起伏的大海一樣。從“一定要解放臺灣”的口號還隨處可見的《東方紅》的年代,到《復興之路》中渴望重逢的互述衷腸,臺灣和大陸都在各自的政治制度和集體想象中朝著一個強國的夢想走了很久很久。從喜兒因獲解放而得幸福的故事到情人們因“解放”而天各一方的生離死別,《復興之路》間離了——同時又和解了——歷史與現實及其在舞臺上的再現。緊接著的則是汶川大地震的救災現場、災后重建家園的場景以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世盛況,這些場景呈現出了一個更加統一的中國圖景,那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華人們,不論背景和信仰,在這一圖景中走到了一起。

〓〓對改革開放以來成就的展現在第五章中達到了高潮,五十六個民族的代表歡聚在天安門前一起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華誕。在《東方紅》的結尾處,各個民族的代表們高聲歌頌著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以及他創建了新中國的偉大成就,而有所不同的是,《復興之路》中敘述者強調:“經過三十年不懈探索”,“堅持改革開放”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伴W光的記憶”把這一主題推向高潮:來自六個少數民族——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壯族、藏族和朝鮮族的演員身著節日盛裝,飽含熱情和自豪感地歌頌改革開放以來的幸福時光。苗條又高貴的少數民族婦女,打扮得五彩繽紛充滿異域情調,將整個舞臺變成了國慶前夕的狂歡節。而其他民族的代表們圍坐在天安門前,深情地望著燦爛的星空,銘記住那些在改革時期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編劇和導演們從各個少數民族表演團中挑選出了最棒的歌手和舞者,創造出了他們聲稱前所未有的一場舞臺表演:蒙古族的姑娘們身穿紅色的禮服用她們傳統的習俗擁抱草原,在星辰之下,穿過大地輕柔的氣息,就好像在白云間穿行一樣。維吾爾族的女演員穿著金色的服飾,和著維吾爾小伙們的鼓聲,展示他們葡萄豐收的盛景,同時歡慶偉大母親祖國的華誕?;刈骞媚锎┲{白相間的服裝,用金色湯瓶中的圣水洗凈她們的雙手,然后向祖國母親獻上紅色的花朵,表達回族女兒們的美好祝福。朝鮮族姑娘們則是穿著白紫相間印有丹頂鶴圖案的民族服飾,以此來象征美好的未來。她們飛躍天池去祝福一對年老的朝鮮族夫婦,而老兩口興致勃勃地談起了過去三十年間他們家庭和孩子生活中發生的巨大變化,高興得合不攏嘴。藏族姑娘們圍轉在她們年輕戀人的腰邊,緩慢而優雅地走著舞步,形成了一條七色的彩虹,橫貫舞臺,一直通向她們幸福美麗的生活夢想。而壯族的小伙們則是呈上了一曲銅鼓舞,表達了他們對好山好水好年華的感激之情。

〓〓雖然《東方紅》和《復興之路》兩劇的結尾間存在著一目了然的矛盾,但是后一部史詩劇在結尾部分,通過對建國六十周年的歡慶——特別是對后三十年的由衷歌唱——將新老革命史詩中的人物形象、舞臺陳規、意識形態的糾結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融合了起來。臺上再次響起了旁白敘述人蕩氣回腸的聲音,要求中國人民永遠銘記“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和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要永遠銘記“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創改革開放偉大成就”以及“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成功推向21世紀”。旁白敘述人繼續說道:“今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譜寫出更新更美的華彩樂章”。在這里值得玩味的是作為文革前清華大學的一位優秀水利工程系的本科生,胡錦濤曾經在清華大學擔任過學生藝術團的團委書記一職。而他也曾通過百里挑一的選拔,參與了1964年《東方紅》合唱隊的演出,他甚至還在《人民日報》上面發表了一篇文章,講述了這次參演如何幫助他進一步認識了毛澤東的光輝思想?觼?訆?訙?訛。也許有人會感到好奇,胡錦濤作為第四代領導人在觀看《復興之路》這部史詩時,是否會回憶起他自己在45年前的表演經歷,并為他生活中戲劇性的角色轉變而感慨?

〓〓《復興之路》雖然減低了對毛澤東的崇拜,而將榮光給予了鄧小平以及中國共產黨四代杰出領導人、黨員和普通人民群眾,但從第三部史詩接受的角度來看,它同時還是創造出了另一種新的個人崇拜,那就是對以總導演張繼剛為代表的藝術家們的崇拜。根據張繼剛的合作者的說法,《復興之路》中那些最為令人著迷的細節都是來源于他的靈光和智慧。在他身上不僅集中了天才、勇氣、毅力和效率,而且他還將藝術家的激情與軍隊指揮員的風格完美地結合了起來。出生在山西省的張繼剛,是在當地民俗文化的浸淫濡染中成長起來的。經過了個人的努力奮斗,他從一位地方藝術工作者變成了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的副總導演,北京殘奧會開閉幕式總導演。唯一能夠超越這些成就的可能就是在一個非革命年代排演出一部極具挑戰性的高難度革命史詩。?觼?訆?訚?訛雖然“認真”在這個時代已經成為了一個人的缺點了,但是他依然秉承著一絲不茍的工作精神,從而被同事們稱為徹頭徹尾的“完美主義”者。最重要的是,在同事們看來他極其出色的藝術天賦,經常能夠產生點石成金的效果。比如說在“辛亥童謠”這一情景中,編舞們對整個表演因缺乏高潮過于平淡而感到束手無策。張繼剛來到了排演場,就提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他讓120名表演者將臉朝向地面。當他們抬起頭時,身上的長衫已經脫掉,露出了被五花大綁的上身,暗示這些志士仁人正在被押往刑場,準備處決。突然間,他們一下子站立起來,大聲地喊出了“天下為公”的口號,表達出了時代最為急迫的心聲。?觼?計?訑?訛另一個例子是,在“紀念碑”一場中,合唱隊唱起了毛澤東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題詞。而讓編導們感到棘手的是,除此之外,他們不知道該在空曠的舞臺上安排什么。張繼剛讓樂隊指揮站到舞臺中央面對著觀眾。當臺上所有的燈光聚焦于指揮者時,合唱隊開始了激情的詠唱。這一形式暫時中斷了對解放戰爭的敘述,形成了一種戲劇舞臺上的間離效果,從而使得當代人能夠在歡慶的時刻重新反思英烈們的獻身精神。?觼?計?訒?訛

〓〓在《復興之路》的接受過程中,對張繼剛本人的崇拜最終取代了對鄧小平的崇拜。而這部史詩也最終憑借著150余人的創作團隊和三千二百余人的演職人員的共同努力,絕無僅有的藝術形式以及3200場次的上演記錄,在舞臺上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復辟”的隆重慶典。張繼剛要求所有演員將每一個細節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達到他“主題要鮮明,場面要宏偉,感情要深沉,美學要純正”的藝術要求。?觼?計?訓?訛“音樂舞蹈史詩是一種中國特色的慶典形式”,而張繼剛則堅持要求找到一種獨一無二的形式,既不重復他自己以前的作品也不重復其他任何人的作品。?觼?計?訔?訛這對于一個全國知名并且已經編導了60~70部的作品的導演而言,絕非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更何況在編導《復興之路》的同一時間內,他的手上還有像說唱劇《解放》、大型史詩京劇《赤壁》等體裁差別極大的其他五部作品在緊張排演中。張繼剛往往被稱為“思考的藝術家”,從來就不怕打破陳規,因此當需要創造一種前所未有的表演形式去慶祝后三十年經濟改革這一偉大事業時,他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當仁不讓的人選。從這個角度來看,也許有人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毛澤東在很早之前就獲得了的洞見,那就是中國的藝術家和作家終將可能淪為無產階級專政的敵人。而他發動的文化大革命最初就是指向文化戰線,抨擊此一領域中包含的從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蛻變的西方式夢想,甚至于不惜一手毀壞了他所建立起來的人民共和國。表演藝術的力量和危險,以及它所包含著的潛在的挑戰現實的傾向,在這三部“紅色經典”的“進化史”以及過去半個世紀中國藝術表演家所表現出的創造力中顯露無疑。

〓〓〓〓〓〓〓〓〓〓〓〓〓〓〓〓〓〓〓〓〓〓

① QiangZhai,“Mao Zedong and Dulless‘Peaceful EvolutionStrategy: Revelations From Bo Yibos Memoirs,”In QiangZhai, intro., trans., and annot.,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 pp.228-231.

② CCP Central Committee,“The Cultural Revolution-Excerpts from“Resolution on Certain Questions in the History of Our Part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in Michael Schoenhals, ed.,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1969: Not a Dinner Party. New York, Armonk: M. E. Sharpe, Inc., 1996, 296-303;p.296.

③ For studies of model theater in English, see Xiaomei Chen, Acting the Right Part: Political Theater and Popular Drama in Contemporary China.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2.

④ Xiaomei Chen,“Fifty Years of Staging A Founding Father: Political Theater, Dramatic History and the Question of Representation,”in Thomas E. Postlewait and Charlotte Canning, eds, Representing the Past: Essays on the Historiography of Performance. Iowa City: University of Iowa Press, Series in Theater history.

⑤⑥⑦⑨?輥?輯?訛?輥?輲?訛?輥?輴?訛?輥?輶?訛 周巍歭:《高屋建瓴,細致入微——周總理領導我們創作演出〈東方紅〉》,載于《黨的文獻》1995年第6期,第5頁;第5頁;第5-6頁;第6頁;第7頁;第7-8頁。

⑧?輥?輱?訛?輥?輳?訛?輥?輷?訛 周恩來:《對修改排練后的〈東方紅〉的意見》,載于《黨的文獻》1995年第6期,第17頁;第16頁;第18頁;第18頁。

⑩?輥?輰?訛 孫煥英:《〈東方紅〉為何沒寫南昌起義?》,載于《人民政協報》2002年9月27日,見光明網,http://www.gmw.cn/content/2005-01/13/content_163625.htm,1/13/2005.

?輥?輵?訛 姚金果、蘇杭:《張國燾傳》,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4-69頁。在這本傳記中,作者對張國燾在領導鄂豫皖蘇區和四方面軍時的問題給予了一個復雜的評價:他實施了王明的左傾主義錯誤,發起了大肅反,處死了許多紅軍將領和士兵。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將蘇區的發展推上了一個頂峰。不過,張國燾依然還是要為四方面軍在第四次反圍剿戰爭中的失敗負責,從而使得紅軍不得不放棄鄂豫皖蘇區(第213-236頁)。

?輦?輮?訛 王建柱:《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是怎樣誕生的?》,載《黨史文匯》2006年第2期,第36頁。

?輦?輯?訛 周恩來:《在〈東方紅〉導演團座談會上的講話》,載《黨的文獻》1995年第6期,第18頁。

?輦?輰?訛?輦?輱?訛 明言:《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文本特征與文化生態研究》(下),載《樂府新聲》2001年第1期,第4頁;第5頁。

?輦?輲?訛 有關毛澤東時代文化中的崇高特性(Sublime)的研究,可參見王斑:《歷史崇高形象》,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版。

?輦?輳?訛 莫偉鳴、何瓊:《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創作由來》,載《人民音樂》2006年12期,第40頁。

?輦?輴?訛?輧?輰?訛?輪?輱?訛 周巍歭:《壯麗的中國革命歷史畫卷》,載《新文化史料》1996年第3期,第31頁;第29頁;第30頁。

?輦?輵?訛?輦?輶?訛?輧?輮?訛?輧?輱?訛?輧?輳?訛?輧?輵?訛?輧?輷?訛?輨?輮?訛?輩?輯?訛?輩?輵?訛?輩?輶?訛?輩?輷?訛?輪?輮?訛?輪?輯?訛?輪?輴?訛?輪?輵?訛 王穎、石祥:《幕后珍聞》——音樂舞蹈史詩〈中國革命之歌〉誕生記》,文化藝術出版社1986年版,第2頁;第2頁;第2頁;第2頁;第19頁;第18頁;第134-135頁;第150頁;第40頁;第155頁;第37-38頁;第58頁;第58-59頁;第64頁;第66頁;第74-76頁;第166頁;第174-175頁。

?輦?輷?訛 《謎一樣的魅力——朝鮮主席金正日》,http://jishi.xooob.com/zz/20089/338549_896338.html,最后瀏覽1/14/2011。

?輧?輯?訛?輨?輱?訛 晨楓:《記憶的歲月在歌聲中永恒》,載《歌曲》2006年第7期,第73頁;第73頁。

?輧?輲?訛?輨?輲?訛?輨?輴?訛?輨?輵?訛?輨?輶?訛?輩?輰?訛?輩?輱?訛?輩?輲?訛?輪?輲?訛 喬羽、石祥等執筆:《中國革命之歌》,載王穎、石祥:《幕后珍聞》,文化藝術出版社1986年版,第175頁;第134-135頁;第134-135頁;第136頁;第138頁;第147頁;第147頁;第152-153頁;第161-163頁。

?輧?輴?訛 葉永烈:《胡喬木——中共中央一支筆》,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2頁。

?輧?輶?訛 王穎、石祥兩位作者討論了胡喬木——這位擔任了長達25年毛澤東秘書的黨內“第一秀才”與黨史權威,是如何參與到《中國革命之歌》編劇中去的,從而保證了劇本能夠準確地反映過去。胡喬木指出,瞿秋白主持了非常重要的“八七會議”,因此在劇本中應該提到他。最后在《中國革命之歌》中,雖然提到了“八七會議”,但是隱去了瞿秋白的名字。見該書第134-135頁。

?輨?輯?訛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見網站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71380/71387/71588/4854598.html;葉永烈:《胡喬木——中共中央一支筆》,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219頁。葉永烈將胡喬木稱為了“中共中央一支筆”,他起草了諸如《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等黨內重要文件。葉永烈還指出,雖然胡喬木在名義上擔任了25年毛澤東的秘書,實際上他真正擔任這個職務的只是從1941年至1961年的20年,之后毛澤東就同意了他病休的請求。胡喬木之后就再也沒有回到這個位置上來了(第155頁)。文化大革命期間,胡喬木搬出了居住17年的中南海,并且受到了紅衛兵們的沖擊。鄧小平在1977年重新啟用了胡喬木(第208頁),委任他起草了一批后毛澤東時代的重要文件。胡喬木于1992年逝世,留下了兩項未完成的事業:一本有關毛澤東在1950年代的回憶錄,一本新編黨史(第309頁)。

?輨?輰?訛 王穎、石祥:《寫在雕朔幕拉開之前的尾聲》,見《幕后珍聞》,文化藝術出版社1986年版,第132頁。

?輨?輳?訛 Charles Horner, Rising China and its Postmodern Fat: Memories of Empire in a New Global Context. Athens: Univ. of Georgia Press, 2009.

?輨?輷?訛 王穎、石祥在《幕后珍聞》中記錄了第四稿草案中劉少奇的出場,但在喬羽,石祥,等執筆的《中國革命之歌》文本中沒有劉的出場(《幕后珍聞》第141-142頁)。我在互聯網上看到的演出錄像中卻有劉的出場。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玩味的有關文本、演出、修改、接受史學相互糾葛的有趣事例。

?輩?輮?訛 陳小眉:《陳獨秀影視五十年》,馮雪峰譯,《華文文學》2012年第1期,第25-33頁。

?輩?輳?訛 《少年英雄:中央紅軍“少共國際師”》,見“紅故事”網站,http://www.honggushi.com/yingxiongrenwu/jd/yingxiongrenwu_9888.html.最后瀏覽5/15/2011。

?輩?輴?訛 Lyman Van Slyke,“The Chinese Communist Movement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in John K. Fairbank and Albert Feuerwerker, eds., The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3, part 2, 609-722, p.717.

?輪?輰?訛 章詒和:《順長江水流殘月——淚祭羅隆基》,http://www.edubridge.com/letter/zhangyihe_108.htm,最后瀏覽5/15/2011.

?輪?輳?訛 陳少京:《張志新冤案還有新的秘密》,載于《南方周末》2000年7月16日。http://news.163.com/06/1115/14/2VVNJ

92O00011244.html,最后瀏覽12/31/2010.

?輪?輶?訛?輪?輷?訛?輫?輮?訛 陳興保:《曲折不足,歡樂有余——〈中國革命之歌〉失著一見》,載《電影評價》1985年第12期。

?輫?輯?訛?輫?輰?訛?輬?輴?訛 王曉嶺:《〈復興之路〉策劃過程片憶》,收錄于毛時安主編《復興之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紀實》,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96-97頁;第96頁;第96頁。

?輫?輱?訛?輫?輵?訛?觼?計?訑?訛?觼?計?訒?訛 張華:《〈復興之路〉編導十日談》,收錄于《復興之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紀實》,第133-143頁,第134頁;第136頁;第147頁;第137頁。

?輫?輲?訛 張繼剛:《祖國,我們為你歌唱》,收錄于《復興之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紀實》,第13-15頁,第14頁。

?輫?輳?訛 這里,“后史詩”這一概念意味著表演突破了前兩部史詩中專注于對歷史事件發生原因和方式進行講解和闡釋的表演模式。而“后史詩”則更加關注戲劇視覺和聽覺方面的景觀效果。雖然《中國革命之歌》運用了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強調了戲劇的社會和政治維度。但是,“后史詩戲劇性”與布萊希特理念的差別在于史詩劇場與觀眾的關系上面:“后史詩戲劇性”不強調觀眾獨立思考,而是更傾向于將結論以藝術的手段傳達給他們。因為這場由國家資助的大型演出是為了慶祝官方業績,因此其結論即對鄧小平政權的贊揚也是預先就決定了的。當然,這并非意味著戲劇中就完全不存在不同闡釋的可能了,我之后的分析將會指出這一點。

?輫?輴?訛 任衛新:《說不清的感言》,收錄于《復興之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紀實》,第95頁。

?輫?輶?訛 劉星:《這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創造的史詩》,收錄于《復興之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紀實》,第101頁。

?輫?輷?訛 鞠毅:《兩個美學空間的復調構成》,收錄于《復興之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紀實》,第117頁。

?輬?輮?訛 毛時安:《歲月溫暖著我們的記憶》,收錄于《復興之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紀實》,第151頁。

?輬?輯?訛 王建軍:《冬去春來,我們雕刻時光》,收錄于《復興之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紀實》,第127頁。

?輬?輰?訛 閻肅:《山重水復》,收錄于《復興之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紀實》,第93頁

?輬?輱?訛 王建軍:《冬去春來,我們雕刻時光》,收錄于《復興之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紀實》,第129-130頁。

?輬?輲?訛?輬?輵?訛?輭?輮?訛?輭?輯?訛?輭?輳?訛?輭?輵?訛?輭?輶?訛?輭?輷?訛?觼?訆?訑?訛?觼?訆?訓?訛?觼?訆?訕?訛?觼?訆?訖?訛?觼?訆?記?訛 《本文實錄》收錄于《復興之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紀實》,第51-52頁;第27頁;第30頁;第35頁;第45頁;第47-48頁;第51-52頁;第59頁;第53頁;第59頁;第59頁;第62頁;第62-63頁。

?輬?輳?訛 丘輝:《生命中不可缺乏的精彩和感動》,收錄于《復興之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紀實》,第105頁。

?輬?輶?訛 唐廣鵬:《汗水灑滿排演場》,收錄于《復興之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紀實》,第107頁。

?輬?輷?訛 蔡薇蔓:《五分鐘的曙色,八十年的吶喊》,收錄于《復興之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紀實》,第109頁。

?輭?輰?訛?輭?輱?訛?輭?輲?訛 邢時苗:《另一扇門的風景》,收錄于《復興之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紀實》,第111頁;第111頁;第111頁。

?輭?輴?訛 云霧中人:《文革時期巨大的經濟社會成就》,載《鳳凰銳評》2009年9月15日,http://q.ifeng.com/group/article/111527.html。這篇評論正確地指出這一武器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制造出來的。當然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假如沒有文革,那么中國在國防發展方面會取得更大的成就。許多最優秀的科學家被強迫下放農村去接受“再教育”。?觼?訆?訒?訛 俞吾金:《鄧小平:在歷史的天平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3頁。

?觼?訆?訔?訛 For recent works in the changed conditions of the Chinese labors, see Yasheng Huang, 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Stat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and Ching Kwan Lee, Against the Law: Labor Protests in China1s Rustbelt and Sunbel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觼?訆?託?訛 紫荊花和白蓮花,分別是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在兩個地區回歸祖國時確定的區花,用來象征兩個地區及當地居民。

?觼?訆?訙?訛 胡錦濤:《上了生動的一課毛澤東思想的頌歌——工人農民戰士學生座談音樂舞蹈史詩》,《人民日報》1964年10月6日。

?觼?訆?訚?訛?觼?計?訓?訛?觼?計?訔?訛 單三婭:《張繼剛:祖國的歌者》,收錄于《復興之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紀實》,第155頁;第155頁;第156頁。

(責任編輯:莊園)

Interpreting the Red Classics: The Revolutionary

Music and Dance Epics and Their Peaceful Return

[U.S.]CHEN Xiao-mei/Trans. FENG Xue-feng

Abstract: This essay studies three revolutionary music and dance epics in the history of new China. By analyzing their textual content, artistic form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it tries to reveal their subtle relation with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society and politics. Through a close scrutin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three classics, it uncovers the power and danger of the performative art.

Key words: the Red Classics;revolutionary music and dance epics;The East is Red;Song of China's Revolution;The Road to Revival;performative art

猜你喜歡
紅色經典東方紅表演藝術
第30屆 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獲獎名單
“東方紅英雄”家族面面觀
第30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頒獎活動
第29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獲獎名單
“紅色經典”文學審美的人本性解讀
《智取威虎山3D》多元類型的雜糅
“紅色經典”情愛敘事的邊界、隱言與盲區
跛足的羔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