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館藏文物的環境影響因素與保護對策

2014-03-19 04:45楊博
絲綢之路 2014年2期
關鍵詞:館藏文物環境因素文物保護

楊博

[摘要]作為文物典藏、陳列和研究機構,博物館要重視和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工作,尤其對環境因素應該著重考慮。本文從導致文物品質劣化的幾種環境因素入手,討論影響館藏文物的環境因素與調控方法以及在包裝和運輸中的保護方法。

[關鍵詞]文物保護;館藏文物;環境因素

[中圖分類號]G2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02-0069-02

文物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長久積淀的文化瑰寶,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出于保護及管理因素的考慮,很多文物必須在博物館的保護下才能與公眾見面,從而使我們能夠學習知識、了解歷史、品味文化。

實際上,世界上一切的館藏文物都處于宏觀的靜止狀態與微觀的運動狀態之中,且運動是無時無刻在進行。在自然界的各種因素,如潮濕環境、空氣污染、光線輻射、昆蟲危害、微生物繁殖等影響下,文物的微觀內環境無時無刻發生著變化,日久天長,文物必將逐漸走向衰亡,從而失去原有的價值。自然因素導致文物逐漸損毀、衰亡這一問題,已經成為文物工作者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首要問題,所以館藏文物的科學保護變得極其重要。

一、館藏文物保存的環境影響因素

影響館藏文物品質的因素主要包括光照強度、溫度變化、相對濕度、空氣質量(氣態污染物和懸浮物)等。不同的因素對于館藏文物的影響也各不相同,下面就主要影響館藏文物的幾種因素作著重分析。

(一)光化學反應對館藏文物的影響

博物館內的照明系統所產生的光,由于其波粒二象性,可以使各種質地的文物發生光化學反應,從而引起文物劣化,而且光的熱效應還會使光照射的環境內溫度升高,產生內應力,使文物表面出現翹曲、龜裂現象。特別是對光線敏感的文獻、檔案、書籍、拓片、圖片、皮革、皮毛、羽毛、絲毛棉麻紡織品、繪畫、木漆器等有機質地藏品尤甚。

光化學反應致害文物的機理主要是化學變質反應,由光與文物材料分子相互撞擊,致使老化并產生熱量與空氣中氧氣發生氧化反應,表面出現色澤暗淡,甚至脫色等特征。其中主要包括光裂解和光氧化兩種反應類型。在強度同等的條件下,光對文物的損害,按波長的不同依次為紫外光、紫光、藍光、黃光。因此,在館藏文物的保護工作中應考慮如何過濾去除紫外光,對文物形成有效的保護。

(二)溫度對館藏文物的影響

溫度高不僅會加速纖維質地文物的老化,降低它的強度,而且能夠加快化學紙漿的分解和木質素的變化。溫度忽高忽低、劇烈變化會引起不同材質的文物熱脹冷縮,從而導致文物衰變。

溫度致害文物主要是通過文物分子之間相互轉變和化學反應活化能改變,致使文物的狀態改變,發生無法預知的損傷,縮短文物壽命。

(三)濕度對館藏文物的影響

濕度過大不但會使纖維類及有機類文物霉變生蟲,而且濕度忽高忽低也會引起纖維濕脹干縮,大大縮短藏品壽命。相比較而言,濕度變化對文物造成的傷害遠大于溫度的影響。

濕度致害文物是指各種吸濕性文物當相對濕度升高時都會膨脹,反之亦然,從而造成彎曲、錯位、纖維斷裂等。濕度過高容易產生益菌環境,導致霉菌等有害菌滋生,從而對文物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傷。

(四)空氣污染物對館藏文物的影響

由于大氣污染等環境因素,空氣中的污染物對文物的影響是很難避免的。如二氧化硫可使金屬銹蝕,紡織品、紙張酥碎,繪畫、彩塑變色,皮革、皮毛斷裂脫毛等;酸雨侵蝕著博物館室外的古建筑、石刻、雕塑等文化遺存;繪畫顏料中含鉛的物質與硫化氫發生作用,可使繪畫色彩改變;銀器受硫化氫污染,會失去光澤變得灰暗;氯氫化物和空氣中的水反應,能使紡織品、紙張、皮革的纖維斷裂,金屬腐蝕礦化,有色材料變色、褪色;灰塵與微生物的傳播有密切聯系,微生物會造成霉變和蟲蛀,從而損傷文物。

空氣污染物致害文物是因為空氣污染物主要有含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氯氫化物、塵埃、微生物等,對文物的危害是一個量變引發質變的過程。

二、文物保存環境的調控方法

(一)光的防控

由于光化學反應對文物的破壞性,庫房應該盡可能少用自然光,絕對禁止陽光直射;窗戶要小、要少、要高,甚至不要窗戶更好;要選用光線柔和的燈具,光照度要低,光源與藏品距離要適當;庫房建筑的屋頂涂刷反射系數大的白色材料,減少屋頂吸收太陽輻射能;為了減緩文物材料老化,在光源上應使用不含紫外線的熒光燈管、光纖燈和LED燈等。

(二)低溫保存

低溫利于文物永久保存,世界各國及不同地區博物館推薦的文物保存環境的調控溫度標準為15~25℃,日波動小于2~5℃,在此數值范圍內緩慢波動,對保存文物都是適宜的。博物館可安裝空調系統,保證藏品庫房和陳列室內的空氣溫度恒定在標準范圍之內。

(三)調控濕度

目前國際上公認的博物館內環境氣候的相對濕度為45%~65%,以日波動小于5% RH為宜,但也要根據文物質地和長期所處環境做綜合考量,不能一概而論。如北方干燥,自然環境中相對濕度只有20%~30%,文物已適應了這一濕度,若一定要求相對濕度在50%以上則反而會加速文物的老化,反之亦然。一般要求金屬類的文物相對濕度要低于50%,其他文物55%■5%??刂撇仄繁4姝h境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文物庫房、陳列柜內放置具有吸濕放濕功能的調濕劑。

(四)小環境處理

小環境處理是指儲藏小型文物的囊盒和櫥柜中的內環境處理。囊盒和櫥柜能有效緩沖外界溫、濕度的較大變化。在溫度相對穩定的小環境中,鐵質櫥柜能使柜內濕度恒定,而木質囊盒和櫥柜在調控小環境的溫濕度方面則更具優勢,對于不同文物的保存,應選擇適宜的小環境。

(五)大環境處理

大環境處理一般是指博物館內空氣污染的控制與治理。對于文物庫房空氣應采用凈化和過濾措施;在博物館入口處,有清除觀眾鞋上塵土的設備;文物庫房人員要更換干凈鞋入庫;庫房、陳列室門窗要緊嚴,加密封條防止塵埃及有害氣體從縫隙進入;密封文物柜、陳列柜,防止污染物進入;慎重選用建筑材料、裝飾材料、藏品貯存設備材料,防止有害物質污染博物館室內環境。

三、館藏文物包裝、運輸中的保護

在全球文化共享、文物展覽交流活動日益增加的大環境下,保證館藏文物在運輸轉移過程中的安全無恙,逐漸成為館藏文物保護工作中的重要環節。

(一)文物的內包裝保護

對大型文物來說,一般的內包裝大多采用硬紙板制作外殼。內絮經消毒處理的棉花做囊的囊匣,并根據文物情況和種類選擇軟囊與硬囊。也有的用較好的木制板作外殼,里面根據收藏品的形狀,制作出各種各樣的、對文物能起到固定和保護作用的內囊。囊匣存放文物是一種傳統保護方式,能起到屏蔽隔斷外界有害氣體的直接危害,避免光對文物的分解破壞,防止塵埃落到文物上。

(二)文物的外包裝保護

文物的外包裝保護是指將配有內包裝的文物根據裝箱的規格,集合在適合運輸的大木箱或鋁合金箱、鐵箱或混合材料的箱中。外包裝箱應根據所裝文物的特殊要求,如防潮、防水、防震、防摩擦、防擠壓和防溫、濕度變化等,選擇適宜的包裝方法和材料??傊?,文物的外包裝箱要求結構合理、堅固耐用、拆卸方便、整齊簡潔,適于長途運輸。

(三)館藏文物運輸中的保護

運輸過程中,經常會由于路途遙遠、顛簸、天氣等一系列因素對文物造成損害,特別是公路或水路運輸,應該準確地掌握天氣情況,對文物包裝進行防雨、防潮處理,并采取合理的防震動、防顛簸的措施,避免在運輸過程中出現意外。同時,要對運輸路線,進行詳細準確的調查,了解沿途橋梁、彎道、上下坡道等情況,并做出突發事件預案。

四、結語

文物保護工作既有獨立性又有廣泛性。在目前博物館普遍存在業務經費緊張、基層博物館軟硬件條件制約的情況下,需要從實際出發,采取針對性措施,既要注重科學性又要盡量使保護方法簡便、易行、節約成本,盡可能多方面對文物加以保護。

文物保護工作不僅是文物保護單位的事,也是一項群眾性的工作。博物館及相關單位應積極向公眾普及正確的文物保護知識,并且隨時關注國內外先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動向,經常開展專題性保護技術的科學實踐與研討,不斷提高文物科學保護的水平。

只有加強對館藏文物的保護,才能更好地體現文物的歷史性、藝術性、文化性。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好它們,使其在傳播歷史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開展國內與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弘揚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中充分發揮出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成興,尹慧道主編.文物保護技術[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

[2]王宏鈞主編.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陳淑英,趙作勇.談館藏文物微環境保護方法與策略[J].文物世界,2011,(2).

[4]張臘梅.淺談館藏文物的保護[J].文博,1985,(3).

[5]郭春明.淺談館藏文物在應用過程中的保護[J].中國西部科技,2011,(25).

[6]孫曉強.館藏文物包裝運輸中的保護[J].包裝界,2003,(3).

猜你喜歡
館藏文物環境因素文物保護
丹江口庫區加強文物保護(之一)
博物館與近現代中國文物保護
名勝古跡
論庭院花卉種植的環境因素
關于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建議
博物館文物藏品的保護和利用
可靠性工程之環境因素分析與控制*
骨角質文物保護研究進展
免耕播種實踐及其對小麥生產環境因素的影響
影響母豬繁殖能能力的環境因素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