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戰后初期西歐社會黨的戰略調整與政治影響

2014-03-24 06:48譚鵬
上海黨史與黨建 2014年3期
關鍵詞:社會黨

譚鵬

[摘 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西歐政治生態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西歐各國社會黨大都采取積極行動適應政治生態的變化趨勢,通過綱領和政策調整以迎合選民的要求和形勢發展的需要,調整后的西歐社會黨迎來了執政或參政的高潮,進一步推動了戰后“共識政治”格局的形成。

[關鍵詞]戰后初期;社會黨;戰略調整;政治影響

[中圖分類號] D73/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928X(2014)03-0061-03

二戰結束初期,面對戰后西歐社會獨特的政治生態環境,各國社會黨進行了主動的調整,使得社會黨在西歐政壇迅速崛起,英國工黨在1945年大選中奇跡般的挫敗了丘吉爾領導的保守黨,組成了以克·艾德禮為首的一黨政府;法國社會黨從1944年開始參加聯合政府,并在1945年選舉中獲得了23%的選票;比利時社會黨在1946年全國議會選舉中獲得31.5%的選票并參加了聯合政府。這些政黨通過執政影響了西歐的政治社會進程,并逐漸發展成為政壇左翼的一支主導力量。

一、戰后西歐政治生態環境的主要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西歐政治生態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既為社會黨積極參與各國政治事務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也給社會黨獲取執政地位帶來了諸多障礙。

(一)嚴酷的經濟環境引發對傳統資本主義治理模式的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實力受到嚴重削弱。在這樣的背景下,西歐各國人民對于左右翼政黨在戰爭中的表現進行了比較:在大戰之初及進行中,不少西歐國家的右翼政黨在德國納粹超強的軍事威懾下,采取讓步或合作的綏靖政策,使希特勒得以在短期內征服多數歐洲國家,成為整個地區的霸主。而以共產黨和社會黨為代表的左翼政黨在抵抗法西斯的斗爭中表現突出。大戰期間,歐洲有33個社會黨被迫轉入地下堅持反法西斯斗爭,這些黨派在抵抗運動中勇敢頑強,做出了極大的犧牲。中左翼政黨因為在抵抗運動中的突出作用減輕了過去人們對于傳統社會主義政黨的敵意,連戴高樂將軍在回憶錄中也承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在法國左翼力量占絕對優勢?!盵1]

同時,戰后一些資本主義的思想家和理論家開始對西歐的危機進行反思,以社會主義制度部分替代資本主義制度的中間化方案開始為多數人和多數黨派所接受。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提出了制度更新的方案,社會主義成為解決資本主義重癥痼疾的正確途徑,通過采用和平的手段和合法的方式,然后再經和平過渡的階段來完成轉換,這種溫和的方式最終被西歐國家的上層階層和右翼政黨所接受。

(二)抵抗運動的突出表現使共產黨等左翼力量不斷壯大。二戰期間,共產黨領導左翼力量積極開展反對法西斯統治的斗爭,并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如法國共產黨在國家被德國法西斯占領的艱苦條件下,堅持組織游擊隊進行反法西斯斗爭,在法國人民中樹立了崇高的威信,成為法國當時最大、最有影響的政治組織。戰后法共積極參加政府選舉,從1944年起連續參加四屆聯合政府,有8位領導人出任副總理、部長。1946年大選中,法共獲500萬張選票,成為法國第一大黨。黨員迅速發展到100萬人。在1935-1938年間,英國共產黨也通過投身英國議會選舉進一步擴大了在選民中的影響。在1942-1943年間,英共黨員數量增加到5.5萬人,在1945-1946年度地方選舉中,超過50萬的選民投了英共的票,大批英共地方議員開始走向政治前臺,成為抵抗法西斯運動的中堅力量。西歐各國共產黨通過良好的表現在戰后西歐政壇形成了穩固的地位,力量不斷壯大,成為和傳統資本主義政黨抗衡的一支主要力量。

(三)國際政治環境形成了兩極政治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整個世界的經濟政治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動。一是表現為資本主義陣營分崩離析,西歐傳統資本主義強國實力嚴重削弱,而美國在戰爭中崛起。二是表現為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不斷壯大。社會主義陣營力量的增強,使美國和西歐的資本主義陣營極為緊張和憂慮。

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揭開了以冷戰為特征的戰后世界政治格局演變的序幕。美國將冷戰斗爭的焦點集中在西歐,一方面,美國拋出 “馬歇爾計劃”幫助英法等西歐國家度過危機;另一方面美國公開叫囂必須用武力阻止共產主義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以極端的手段排斥和打擊西歐各國共產黨。從1947年開始美國鼓動西歐各國資本主義政府對共產黨發動大規模進攻,以剔除共產黨對西歐政治的影響。這一時期西歐先后有8個國家的共產黨被驅逐出政府,這對共產黨的組織發展和影響力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加之法共、意共、英共等國共產黨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執行過左的路線,將與資本主義政黨的對立擴大為共產黨和社會黨之間的尖銳對立,進一步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和影響。

二、社會黨應對環境變化的戰略調整

戰后西歐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怎樣發展民主國家以消除傳統資本主義的弊端,鏟除引發戰爭的根源。越來越多的西歐人開始認識到:社會主義因子的適當引入可以消除社會上層和下層之間的對立,進而增加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引入凱恩斯主義、福利主義、社會主義的改革方式才有可能拯救西歐于水火之中。在這種情形下,社會民主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開始為更多的人所接受。同時,由于美國利用經濟手段向西歐國家施壓,迫使西歐各國在“自由的民主主義”和“專制的共產主義”之間做出選擇,于是社會黨成為替代共產黨的最佳選擇。

但是,社會黨想要取得執政地位,還需要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劃清和各國共產黨之間的界限,以獲取美國和本國資產階級的認同;二是需要提出適應時代要求的政策方案,以替代原有的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取向的政策,贏得選民的支持。

為此,各國社會黨迅速開始了適應性的調整和轉型,并采取了有針對性的措施:

(一)詆毀和攻擊共產黨,淡化意識形態特征。二戰期間,原屬西歐各國的社會黨曾和本國共產黨合作,結成了牢固的反法西斯戰爭同盟。但是,隨著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各國社會黨認為:社會黨只能與西方合作,解除政府中共產黨人的職務,否則就會自我孤立,以及面臨國外嚴厲的經濟政治制裁。社會黨把斗爭的矛頭從法西斯逐漸轉移到本國共產黨身上,走上了反蘇防共的道路,共產黨和社會黨的友好關系破裂。

為了走出和共產主義處于同一陣營的陰影,各國社會黨首先就在意識形態方面撇清和共產主義的關系,攻擊蘇聯東歐各國共產黨政府,宣稱美蘇的冷戰實際上是“西方高度發展的工人運動”和“原始的、貧窮的、落后的東方國家的陰謀集團”[2]之間的斗爭,東歐政府是在蘇聯政治經濟壓力下建立的獨裁統治政府。進而將矛頭對準各國共產黨共同的思想體系,污蔑“共產主義建立了一種僵硬的、同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不相符合的神學”,共產黨“只是為了建立一黨專政,企圖使階級分化加劇”。[3]在對共產黨的攻擊中,各國社會黨擺脫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原則的潛在影響,逐步建立了現實主義的政治價值原則,淡化了自身原有的意識形態痕跡。

(二)提出福利國家政策,維護社會的相對穩定。戰后英國工黨把福利政策作為競選的基本方略,在1945年7月的大選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勝利,以艾德禮為首相的工黨政府帶著以前任何一個社會主義首相所沒有的權威開始登臺執政[4],到1948年,英國工黨宣布英國建成“福利國家”。此后,西歐社會黨紛紛以福利政策為框架構建競選和執政的政策體系,贏得了廣泛的社會支持。到1951年社會黨國際成立時,其通過的《法蘭克福宣言》處處滲透著福利國家的思想,把福利國家制度看成實現社會民主主義綱領目標的政策工具,從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福利主義政策體系。自此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的西歐國家中,社會黨在政策實踐中就表現為福利社會主義。

戰后西歐社會黨所倡導福利國家的具體政策和措施由于各國情況不同而各具特色,但在基本精神和主要內容方面還是一致的。比如:他們都注重用凱恩斯主義的政策手段實施宏觀調控,對國民經濟的核心部門推行國有化,在重要的生產資料部門實行計劃化;主張實施“高稅收、高工資、高福利”的三高政策;倡導在工人和資本家之間建立勞資協議制度,形成勞資合作伙伴關系等等。

由于福利國家建設的成就,社會黨的威望隨之上升,在政壇的影響不斷增強。

三、西歐社會黨戰略調整的政治影響

戰后初期西歐社會黨應對環境變化的戰略調整給歐洲政壇第一次深深地刻上了社會民主主義的鮮明印記,社會黨也通過上臺執政進一步推動了戰后“共識政治”格局的形成。

(一)調整后的西歐社會黨迎來了執政或參政的高潮。 西歐社會黨的積極調整為其參政和執政贏得了良好聲譽,1945年6月到1946年5月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先后有10多個西歐國家進行選舉。在這些大選中,出現了社會黨歷史上繼20世紀二三十年代之后的第二次參政或執政的高潮。

在英國、法國等傳統資本主義國家,社會黨人獨掌或參與了國家政權;而在其他西歐國家,社會黨人大都參加了本國政府,甚至領導著政府。斯堪的那維亞半島的社會黨組成了戰后西歐社會黨執政的最強陣容:瑞典社會民主黨自1932年起連續執政長達44年之久,成為瑞典社會中一支無法取代的政治力量;挪威工黨在1945年大選中獲得議會絕大多數議席;芬蘭社會黨則與農民黨和人民民主聯盟成立左翼聯合政府。這些執政或參政的社會黨推行民主化和恢復經濟的政策,促成了國內經濟和政治形勢的好轉。

即便像奧地利、荷蘭、比利時等傳統西歐小國,社會黨也在政壇發揮著重大影響。奧地利社會黨在戰后第一次大選中獲得44.6%的選票,在議會中贏得議席76個,僅次于人民黨,成為國內第二大黨,此后社會黨和人民黨一直聯合執政到1966年。荷蘭工黨在戰后的第一次大選中表現不俗,和天主教人民黨組成“粉紅色的天主教政府”聯合執政,其間工黨領袖德雷斯還曾擔任過首相職務。比利時社會黨自1944年比利時解放后便多次和天主教社會黨、自由黨、甚至共產黨聯合組閣,社會黨人范阿克爾曾三次出任比利時首相,對于戰后初期比利時經濟的恢復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社會黨的調整開啟了“共識政治”新格局。社會黨自二戰后在西歐的強大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冷戰時期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對立,其實質是作為資本主義制度的代理人與東歐執政的共產黨進行抗衡。但是,西歐各國在選擇社會黨的同時也接受了其處于左翼的立場和觀點,形成與各國傳統右翼政黨抗衡的重要力量。在傳統右翼政黨不斷變革和左翼政黨持續崛起的背景中,西歐逐漸形成了力量相對平衡的左右兩翼政黨政治格局。

但是,以西歐社會黨主導左翼為特點的兩翼政黨政治格局的形成不同于傳統的左右兩翼競爭模式。首先從形式上看,左右兩翼政黨徹底摒棄原來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手段,開始用協商或妥協的方式處理問題,使西歐最終形成了溫和漸進的政治發展形式。

其次,在社會黨執政過程中,左右兩翼政黨開始向中間化方向發展,政策漸趨一致,最終形成了戰后政黨聯合共治的局面。和傳統政黨體制不同,戰后西歐各國社會黨紛紛以福利政策作為自己的施政綱領,取得了廣泛的支持。這促使各國統治者認識到:“一步步地實行改革是避免通過革命而一下子轉變為共產主義獨裁整體的唯一辦法?!盵5]因此,西歐各國統治階級也為了緩和本國內部矛盾,都將推行福利政策視為維護本黨利益的必然選擇。這樣在所有西方國家中無論什么樣的政黨執政,都支持混合經濟、福利國家和充分就業,一些國家甚至開始探索左右翼聯合組建政府執政的可能性。如英國戰時丘吉爾政府中,工黨把持著大部分的內政事務,工黨領袖艾德禮、職務運輸工會領袖歐內斯特·貝文等左翼政黨領導人在政府中擔任要職,右翼政黨則把工作重心放在國際事務的處理上。兩黨在內閣一起共事,這意味著社會主義與保守主義之間達成了某種妥協,保守黨與工黨彼此都可以容忍對方的觀點和行為,雙方更像一對觀點有別的政治伙伴,而不是一對生死搏斗的仇敵。由于具有了合作共事的傳統,雙方開始在一些原則分歧上慢慢走向一致,左右政黨從原來意識形態的禁錮中走出來,轉而在政治實踐中尋求一致并在黨內展開針對性的改革,開啟了西歐戰后的“共識政治”格局。

參考文獻:

[1]應克復,等.西方民主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367.

[2][蘇]H·D·西比列夫.社會黨國際[M].姜漢章,等 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157.

[3]社會黨國際文件集編輯組.社會黨國際文件集(1951-1987)[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3.

[4][英]阿倫·斯克德,克里斯·庫克.戰后英國政治史[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11-15.

[5][美]薩繆爾森.經濟學(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33.

責任編輯:周奕韻

猜你喜歡
社會黨
歐洲社會黨全球治理觀評析
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命名的
中共一大召開前社會主義思潮與激進政黨創建的歷史考察(1911—1921年)
當代民主社會主義的兩難困境與轉型路徑
法國社會黨四分五裂境遇凄涼
列寧一九一七年致戰爭中的社會黨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