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網絡文化的負面影響及其科學建構

2014-03-29 10:50胡長生
地方治理研究 2014年2期
關鍵詞:建構文化

胡長生

(中共江西省委黨校 科技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論網絡文化的負面影響及其科學建構

胡長生

(中共江西省委黨校 科技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網絡文化體現了工具價值理性與目的價值理性的統一。在生發經濟、政治、社會正面影響的同時也引致了負面影響,網絡文化加劇了文化的認同危機:降解著政治權威,瓦解著社會公序良俗,消解著現實文化秩序,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和思維方式備受沖擊。堅持自律與他律、技術與制度、監管與預防、國內監控與國際合作相結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道德的引導作用,加強制度建設與實施,提高網絡技術水平,完善監管隊伍建設,強化國際合作,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網民自律”“三位一體”的網絡文化建構體系,在道德、制度和技術諸層面實現網絡文化的科學建構。

網絡文化;文化認同;危機;建構

首先,網絡文化出現的歷史生成性。網絡文化的產生及其發展有其內在動因和外在誘因?,F代人快節奏的生活與工作現實,呼喚并催生了人們的“數字化生存(digital existence)”。網絡已經成為橫亙于宇宙之間的星河(the internet galaxy),作為現代技術與文化要素的時代融合聯袂,網絡文化形成了人與網絡文化交互重迭的一種新景觀現實。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每次媒體技術革命,都帶來了人類文化新形態的出現?;诖?,馬克思將印刷術譽為“最偉大的發明”[1](P472)、“科學復興的手段,……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1](P427)。網絡技術的發展實現了專業開發和日常使用的分離,使大眾可以很容易地遨游在網絡之中,而無須過多深究其背后的諸多技術細節。因此,互聯網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技術突破,使得網絡交流已從一種精英式的交流走向了一種大眾化的融通?!拔幕W絡性是文化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保?](P77)技術的天然文化性與文化的內稟網絡性,成就了網絡與生俱來的文化稟賦,即網絡一出現就佩戴了文化的光環,具有了一般文化的諸多特征。因此,對網絡的學理剖析先定地要在文化的視域中展開。上述充分表明網絡文化呈現的歷史客觀性及其對既有文化形態網絡性的進一步彰顯。

其次,網絡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大,嬗變著現代人的生存觀念與思維方式。從馬歇爾·邁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的“地球村”,到聯合國在世界政治語境下的“我們的全球鄰居”,再到“世界變成了一個地方”的感嘆:世界壓縮成了一個“單一的地方”[3](P14)。由是觀之,現代人的網絡生存方式遭遇“時空壓縮”,即時間與空間距離日益縮小,以至于人們邂逅所謂的“地球村”境況,但心理距離卻并不毗鄰,存在著重重的心理隔閡甚或愈演愈烈。時空距離的壓縮與心理距離的擴張的疊加效應,在時空與心理博弈的生存境遇中,人們感受到更大的心理擠壓與精神異化。網絡的出現契合并滿足了現代人對于彌合時空距離與心理間際的精神訴求與心理快感?!耙环N削平差別取消排他性的文化日趨成熟,這種文化在消解傳統文化的邊界同時,創造了嶄新的人人都可以享受和消費的共享文化?!保?](P74)它為一切文化創造成果的存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術載體,也為文化傳播與交流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將文化發展帶入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疆域。正是緣于此,網絡對于報紙、廣播和電視等傳統媒體具有很高的替代性和影響力。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統計,截至2013年7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95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4.4%。網絡文化的影響廣博而深邃,作為現代人的生存方式,從而也成為現代人對于世界的理解方式和融合方式,網絡文化的出現及其發展,嬗變和豐富了人類既有的文化結構及其內涵。

二、網絡文化加劇了文化認同危機

網絡文化引起的“隱私的終結”,引發人們對于網絡文化的反身性思考(reflexive thinking)?;ヂ摼W與資本的結合,使得網絡越來越異化,越來越偏離人們對其最初的祈望,網絡文化的平等理念變成了壟斷妄想,開放意識蛻變為封閉情結。虛擬的行為產生了現實的影響,網絡文化的場域往往不會局限于虛擬的空間,網絡空間與物理空間交織互動,體現了文化主體的在場(presence)與不在場或缺場(absence)的雙重效應,因特網誘發“虛擬的實境(virtual reality)”,進而構建了“真實的虛擬(real virtuality)”?!叭绻藗儺敵跗谕ヂ摼W能給社會提供更具競爭性的市場和更加負責任的公司企業,能夠提供更加開放的政府管理模式,能夠去除腐敗和減少不平等現象,或是更加大膽地說,互聯網能夠提升人類幸福的話,那么它現在已經令人們十分失望了?!保?]無疑,網絡文化張揚著可褒獎的精神氣質,反哺現實文化的發展,也浸潤著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生發出網絡文化之于人類經濟、政治、社會諸方面的積極意義與正面影響。與此同時,人類對網絡所形成的虛擬化環境的控制不到位與網絡行為自律性的缺失,先進的網絡文化建設相對滯后,降解著政治的權威,瓦解著社會的公序良俗,消解著主體文化的秩序,致使網絡文化加劇了人們對文化的認同危機。

首先,網絡文化借助網絡的多媒體技術及其載體,價值觀的多元論愈演愈烈、甚囂塵上,其傳播之廣、影響之深,令人猝不及防,固有的價值觀念認同備受西方文化價值觀念的肆意沖擊并呈現很強的負外部性。美國著名網絡社會學家曼紐爾·卡斯特(Manual Castells)認為,“由于文化經由溝通來中介與發動,因而文化本身,亦即我們在歷史上創造出來的信念與符碼系統受到新技術系統的影響而有了根本的轉變,這種轉變還會隨著時間推移日益加劇?!保?](P309)網絡文化已經成為當代人“心智層面的基礎設施(mental infrastructure)”,失控的網絡必然導致網絡文化的失控。作為一種信息能夠在瞬間生成、傳播與適時互動共享的交互式傳播媒介,較之于傳統媒介,網絡信息把關、過濾的要求與環節先定的“不在場”,網絡信息的多元化與高度開放性,為西方國家利用其技術與經濟優勢通過充當“網絡警察”而實施“文化霸權(cultural hegemony)”[7](P33)乃至“政治霸權”提供了可乘之機。網絡文化“主要是由西方人以經濟利益、現代科技和城市工商業為核心內容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文化景觀”[8],西方國家的技術應用優勢與網絡發展強勢,西方文化對于網絡文化具有天然的近緣性;網絡文化的低門檻,使得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影響零距離、超時空、無底線,網絡文化對于固有文化形態具有巨大的沖擊性。通常說,美國誕生了互聯網,從而也成為全球文化的大本營?!斑M入交互網絡,從某種意義上,就是進入美國文化的萬花筒?!保?](P942)西方文化借助網絡對非西方國家進行文化滲透與文化顛覆,形成所謂西方網絡文化,實際上是網絡文化的帝國主義。事實表明,西方國家在網絡文化中的主導地位較為明顯:80%以上網絡信息、95%以上的網絡服務由美國提供(我國分別僅占0.1%和0.05%),70%以上的數據庫是由美國等西方國家提供和建立,美國的反華網站超過2000多個;網絡動漫日本約占60%,歐美30%,中國僅占10%左右。網絡空間已日益成為世界范圍內各國博弈的新領域。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萊特曾叫囂:“有了互聯網就有了對付中國的辦法?!泵绹任鞣絿医柚W絡推行其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念,形成其網絡文化,對全球進行文化滲透。自1997年以來,美國之音、英國BBC、法國之聲等西方主流廣播電臺進入互聯網,并將“專制”、“侵犯人權”等詞與中國聯系起來??梢哉f,美國的霸權,不僅反映在軍事上侵略、經濟上掠奪,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上滲透、價值觀上輸出的霸權。網絡文化作為西方強勢文化的推手,進一步強化了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導向?!巴呓馍鐣髁x國家公民的理想信念,網絡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消解,更大程度上在于西方國家主觀上推動和平演變所致?!保?0](P118)西方的網絡文化“思想征服”和形象強化,使得網民的國家觀念存有弱化趨勢:民族認同趨弱化、行為取向自由化、人際情感冷漠化、道德評判相對化和心理空間封閉化;網絡文化所帶來的極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腐朽的價值觀念在潛移默化中正在獲得越來越多國人的認同,進而由認同深化為信念,由信念誤導著個人的行動。

其次,自由開放的網絡易導致網絡失控,而失控的網絡易導致網絡文化與道德的失范,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對于傳統道德觀念的認同感普遍下降。海德格爾認為,技術理性對精神的凌越,使得人們不再“詩意地棲居”。其實,當人們將一切事物和交往活動看成是要達致某種蓄謀已久的功利目的的手段與方式的時候,人們的思維和行動就會超越價值理性的掌控邊界,技術理性或工具理性就會成為左右和支配人們思維與行為的藩籬與支點,主體間際(inter-subjective)的誠信、道義和尊重等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必然日益銳減直至蕩然無存,以至于社會的生活環境和生存質量受到極大的侵蝕和破壞。初始期的微博是“草根”的喉舌,但反觀當下微博發出的聲音,“網絡大V”、“網絡水軍”等所謂“意見領袖”,他們頻頻突破網絡規范的底線,其身份已悄然異化,其話語已絕非草根階層的代言。網絡猶如洪水猛獸,被人們形容為“打開的潘多拉魔盒”,一時間,虛假信息、色情暴力、惡意炒作等不良信息,鋪天蓋地,令人防不勝防,對現實整體社會產生巨大危害。網絡文化使現代人日益“白箱”化和“平面”化,人的隱私權受到愈來愈大的威脅和沖擊,沒有道德規范和制度約束的所謂“人肉搜索”益發加劇了現代人的“白箱”化和“平面”化。我們不得不感喟:網絡文化越是發達,社會結構的脆弱性就愈加凸顯,社會的誠信感面臨巨大的考驗。誠然,網絡暴力是現實社會中負面心理和情緒日積月累的折射,也是現實生活中人們道德水平下降、法律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失的表現;同時,網絡暴力又會回歸現實社會,對現實生活產生消極影響,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序良俗,擾亂人們的思想觀念,影響現實社會的和諧穩定。網絡“惡搞”文化的盛行,逢事必鬧,見利必鬧,反對一切傳統道德觀念,其深厚的內涵被字面化理解甚至被毫無根據地曲解,成為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理解和認同民族文化的障礙。由于受到語言、技術局限和西方強勢文化的擠壓,網絡文化擠壓傳統文化的生存與發展空間,阻滯傳統文化道德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正如尼葛洛龐帝所言:“在互聯網上沒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英語將成為標準?!保?1](P89)美國文化借助本國的技術優勢成為網絡文化的主導,互聯網上的英語信息占到了90% 以上,不斷傳播他們認同的文化道德觀念。在西方網絡文化的包圍之中,民族文化的生存受到極大的挑戰,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觀念不斷受到侵蝕。

再次,網絡文化精神層面的快餐性、直觀性和表面化,造成了人們對主體文化精神追求的弱勢化、邊緣化和碎片化,形成一種對線性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的認同與普適,致使人的思維被扭曲、心靈被黯化、心理易浮躁?!霸诰W絡空間中,虛擬生存空間對人‘周到’的服務,使電腦文化無孔不入地進入到人的精神世界,這將潛移默化地改變人類的思維方式乃至感情方式,容易產生‘人的物化’、‘人的單一化’、‘人的表淺化’、‘意義的喪失’、‘深度的喪失’、‘歷史感的喪失’、‘審美創造能力的喪失’、‘愛的能力的喪失’等,它將會引起另一種意義的人類精神文化空間里的生存危機?!保?2]當人類遭遇“數字化生存”,網絡文化滋生了獨特的線性形而上學思維方式,顛覆了主體的思維樣式和生存態度,其形成與發展,客觀上造成了對主體文化精神的沖擊和污染,致使文化內涵發生變異更迭;當人類面臨“社會的片斷化”的文化格局,“虛擬飄浮的社會性”成了虛擬人的品格,它在否定以往傳統意義上的社會整體性的同時,也成為人們逃避集體認同的思維方式。其對現有的主體文化格局與思維方式產生非常明顯的沖擊,它以對主流文化的肢解、解構、詬病為基本思維旨趣。網絡文化所帶來的思維方式往往是一種偏狹、線性的形而上學思維模式,誠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所揭示和批判的那樣,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就是一種線性的機械思維模式:“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其他都是鬼話!”即“非此即彼”[13](P318)!這種思維方式的行為特征就是罔顧事實、無視底線、無端猜測、無限夸大、不計后果;具體行為就是極盡臆想虛構、惡意中傷之能事,逢官員必炒、逢富商必炒、逢名人必炒“炒作”成為一種社會習慣和文化要素,其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肆意放大了仇富、仇官、仇名人的社會心理與民間情緒,以思維模式的碎片化引發社會秩序的碎片化??梢哉f,網絡文化的線性思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正在“解構”著我們曾依靠辯證理性設置的社會公序良俗。線性思維的多元主義、相對主義成了潛在的行為導向,網絡文化在認同多樣性、選擇性、個體化的同時,也在默認非標準性、非傳統性、非整體性,認可更普遍意義上的非理性選擇與線性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

三、網絡文化的科學建構

網絡文化的科學建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應當“多管齊下”,方能奏效。通過自律與他律相結合、技術與制度相結合、監管與預防相結合、國內監控與國際合作相結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道德的引領作用,加強涉網的法律制度建設與實施力度,提高網絡管理的技術水平,完善網絡文化監管隊伍建設,強化網絡文化的國內監控與國際合作,為網絡文化的科學建構提供政治保障、道德保障、制度保障、技術保障、人才保障和國際環境保障,建設“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網民自律”的政府、網絡企業、網民“三位一體”的網絡文化建構體系,在道德層面、制度層面和技術層面實現網絡文化的科學建構。

第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建構有利于網絡文化健康發展的道德價值觀念,保證中國特色和諧網絡文化的正確發展方向,為促進網絡文化的科學建構提供政治保障。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保?4](P9)網絡文化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特征,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網絡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靈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是發展和繁榮中國特色和諧網絡文化建設的根本保證和題中應有之義。網絡文化的科學建構應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堅持他律與自律相結合、監管與預防相結合、規范與疏導相結合的網絡文化建構原則,通過堅持不懈地進行制度、法規、網絡倫理道德建設和技術監控,達到對網絡文化的良治或善治,營造良好的網絡文化環境,使網絡文化能夠健康發展并極力張揚其正外部性,最終使廣大網民能夠“詩意地棲居”。對于大眾網絡輿論進行引導,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引導的社會主義性質,不斷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于網絡文化建構的引領與導向作用。

第二,充分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不斷推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促進以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為核心理念的社會主義道德滲透網絡文化,為促進網絡文化的科學建構提供道德保障。虛擬世界人們的言行雖然可以不表現真實,但虛擬世界也應有自己的道德底線,即不能隨意傷害他人或損害他人的名譽、利益等。以社會主義的道德建設為導向,規范和引導網絡文化行為,堅持疏導與監控相協調,健全他律與自律相互補充的網絡文化約束機制,構建和諧的網絡文化氛圍?!岸隆迸c“疏”并舉,營造文明健康的網絡文化氛圍。在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理念的道德約束效應的同時,不斷加強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對于網絡文化的引導作用。就網絡文化而言,優秀的傳統文化道德不去占領,文化垃圾就會充斥虛擬空間。在中國優秀道德文化傳統中,各種道德觀念、道德規范、道德理論相映成輝,從各個層面均代表了中國人對于理想道德境界的追求。每當我們撳下一個鍵盤,敲出一個詞組和一段話語時,都應當秉持“慎獨”的傳統道德理念,站在對方的角度為其著想,這個詞這段話是給他人送去快慰還是傷害?是帶來褒揚還是貶抑?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以追求公天下的理想為顯著特征,其包含天下為公、厚德載物、仁者愛人、尚中貴和四個方面的道德理念,從一種普泛道德的立場,提示人們如何在社會生活中保持一種高尚的道德姿態?!凹核挥?,勿施于人?!迸c人為善凈化網絡,還網絡文化一片蔚藍的天空。

第三,不斷加強涉網的法律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的網絡文化建設監管機制,尤其應結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形成網絡監管機制與網絡施教機制相結合的網絡文化建構機制,為促進網絡文化的科學建構提供制度保障。在充分發揮道德對于引導“可做”與譴責“不可做”作用的同時,極力張揚法律對于維護“能做”和懲戒“不能做”的功能。增強網民的守法意識,提高網民的整體素質,營造有益于網絡文化建構的良好制度環境。網絡虛擬性行為僅僅局限在網絡,一旦離開網絡回到現實世界,就必須進行思想和行為的現實轉換。如何應對這種獨特情勢,保證網絡文化建構的主導權,除了對有害信息進行監控,尤其需要制訂和全面實施相應的法律法規以規范和凈化網絡。胡錦濤同志曾指出:“特別要認真研究互聯網對青少年帶來的影響,努力建設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陣地,打好網上宣傳教育的主動仗,努力使互聯網成為廣大青少年獲取知識信息的新窗口和接受思想教育的新途徑?!庇捎谇嗌倌晁哂械闹菓B、心態和身態等特點,以及青少年所承擔的未來職責,青少年由此而成為網絡道德教育的重點對象。只有經過社會治理和社會規范的網絡文化,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對于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正面影響,而將其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第四,堅持技術與制度相結合,不斷提高網絡文化管理與技術水平,以網絡控制技術制約不良信息的傳播與擴散,達到凈化網絡文化空氣的目的,為促進網絡文化的科學建構提供技術保障。網絡思維決定網絡行為,網絡文化的建構需要有網絡思維,把握和使用最新的網絡技術及其產品。與其說是西方文化、媚俗文化對人的觀念產生負面影響,還不如說是這些低俗的文化藉助網絡載體充斥人的心理而污染人的心靈。在當下,網絡文化儼然成了一種強勢文化,究其原因在于,網絡文化利用了最新科技成果的光環與功效,使得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競相追捧,從而成為一種社會時尚和時代潮流?!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本W絡文化的影響力建立于網絡技術的發展與網絡的獨有特性基礎之上?!半m則人類并不是靠了他的肚子發展他的文化,可是文化卻一定得踏在實地上——在它的物質設備之上?!保?5](P47)網絡技術創新的作用表現在,一方面可以為網絡發展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網絡技術變遷是網絡文化發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驅動因素。技術驅動是網絡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技術創新是網絡文化發展的必由之路。沒有技術的支撐,絕大多數的網絡文化的創新都難以實現。網絡文化就是要創造越來越多的信息形態的技術產品,通過網絡傳達給網民。另一方面可以減少甚至控制網絡文化垃圾的出現與泛濫。憑借技術支撐,加強政府對于網絡的監管,實行網站備案登記制度,實現“通知—刪除”機制下的有效監控、開展相關的公共教育。強化網絡企業的文化責任,不斷致力于制定國際互聯網技術標準,推進我國互聯網技術的自主創新。當前,我國網絡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其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網絡文化的安全性較低。一方面,加強技術跟蹤研究,加大資金投入,促進互聯網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力度;另一方面,大幅度增加培養和使用網絡文化安全專業人才的經費支出,加大培養和引進網絡文化安全專業人才,為建構網絡文化提供人才支撐。

第五,完善網絡文化監管隊伍建設,提高網絡文化監管人員的責任意識和業務水平,為促進網絡文化的科學建構提供人才保障。贏得網絡文化話語權的前提是掌握主動權,方法是培植網絡文化的主導力量。組織有關網民開展各種引導性、疏導性的網絡社會文化活動,完善包括網絡文化管理員、宣傳部門的網絡審讀員和文化部門的網絡文化市場管理員在內的網絡文化監管隊伍建設。與此同時,有關部門可以組建一支業余的網絡文化協管隊伍配合工作,召集并組織政治素質高、文字功底好、分析能力強、網絡技巧精的領導干部和專家學者,在政府網站和一些受眾面非常廣的知名門戶網站上廣開微博、微信,對焦點、熱點和難點問題展開剖析評述,給予網絡輿情以科學正確的引導,從而廓清是非、正本清源,最終達到以正視聽的目標。應積極主動引導商業網站推出為網民所熟悉喜歡的、具有社會文化責任擔當意識的知名學者大V,不斷提升網絡時代的強大思想引領能力。

第六,積極開展網絡文化的學術交流和技術合作,加強網絡文化建構的國內監控與國際合作,為促進網絡文化的科學建構提供國際環境保障。網絡文化的科學建構,應當推動多元文化的對話,目的在于營造網絡文化建構的和諧氛圍。網絡世界的無國界性,是網絡文化傳播的重要特征,也是與現實文化傳播的重要區別,這對網絡文化的科學建構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求我們整合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加強國際合作,共同致力于網絡文化的科學建構。既要積極致力于國際互聯網標準與規則的建構,捍衛國家網絡文化主權,保障我國文化的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又要積極參與國際網絡文化安全議題的探討與研究,共同治理國際的網絡文化安全。

積極科學地建構網絡文化,充分發揮網絡文化對于先進民族文化的傳播與影響作用,不斷提高全體民眾的文化認同意識,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文化擔當與歷史責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等.中國現代化報告2009:文化現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美]約翰·湯姆林森.全球化與文化[M].郭英劍,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周憲.文化表征與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美]羅伯特.W.麥克切斯尼,約翰·貝拉米·福斯特.互聯網與資本主義的邪惡聯姻[J].國外理論動態,2013,(7).

[6][美]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M].夏鑄九,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7][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趙一凡,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89.

[8]鄒廣文,等.文化自覺與中國文化的健康發展[J].道德與文明,2011,(3).

[9]易丹.我在美國信息高速公路上[M].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97.

[10]宋元林,等.網絡文化與人的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美]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7.

[12]賈英?。撎摂M生存[J].哲學動態,2006,(7).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美]馬凌諾斯基.文化論[M].費孝通,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劉云華

G112

A

1008-6463(2014)02-0056-08

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危機是由于中國與西方國家發展差距的巨大心理落差而產生的,在時間節點上,可以追溯到鴉片戰爭。其邏輯理路是,將中國落后挨打的原因歸結為軍事軟弱、經濟薄弱直至文化懦弱,以至于不認同自身的文化傳統。毋庸置疑,產生文化認同危機的機制是由外而內的,是在與西方發展水平的相比中而由心理定格的;毋庸諱言,這種危機一直伴隨著民族的前行步伐,其強弱振感同頻于西方的盛衰及其文化傳播手段的更迭。顯然,當前西方強勢文化借助互聯網載體的傳播,使我國的文化認同危機有增無減,網絡文化建構顯得尤為重要。

一、問題提出的前邏輯

作為信息時代產物的網絡文化,體現了工具價值理性與目的價值理性的統一。網絡具有空間虛擬性、傳播廣速性、符號中介性和交互同界性等特點。網絡文化通常是指人類通過融合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以計算機和通信網絡為支撐載體與媒介,以信息傳遞和交流為手段所衍生的一種嶄新文化形態,主要包括人們在網絡互動中所創造的觀念、制度和技術層面的文化等,其特征主要包括虛擬社會性、技術主導性、傳播快捷性、個體張揚性等。緣于此,其消費群體越來越呈現年輕化、知識化和白領化等特點。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個見仁見智的概念,至今學界尚無定論。作為哲學認識論范疇,認同(Identity)通常是指一個群體對共同對象的一致認可與接受,反映出對事物的認知態度和價值取向。而文化認同則是指一個群體對其文化身份的認同,具體表現為對價值信念、思維模式、生活范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文化要素的普遍認可與接受,往往通過人們的價值理念、思維模式和行為規范甚至利益取向呈現出來。

2014-01-10

2013年度江西藝術科學規劃項目“紅色文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研究”(YG2013149)。

胡長生,中共江西省委黨校教授,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科技觀、科學文化與生態文明等研究。

猜你喜歡
建構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情境—建構—深化—反思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談高中語文閱讀理解課程的建構
誰遠誰近?
建構游戲玩不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