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顧問建言如何避免侵犯隱私權

2014-04-11 03:40許雪瓊
中國記者 2014年2期
關鍵詞:前夫隱私權李某

許雪瓊

在我國的法律規范中,隱私權還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法律概念,只被納入名譽權的范疇進行保護。但在司法實踐中,一旦新聞報道的內容被法官確認為屬于他人隱私,則不管是否屬實,均可成立侵權。

熱門文章引來巨額索賠

幾年前,廣州各大媒體都收到一名男子關于與前妻比較不平常的夫妻生活的報料,關鍵詞有“富婆”“戀獸癖”“慰安工具”等等。面對如此猛料,各大媒體按捺不住,紛紛出動,相關社會新聞隨即出街。

這些報道將女主人公真名隱去,以其前夫李某之口敘述“劉某原來是個性欲狂……他有時覺得自己簡直就成了慰安工具?!薄霸斐闪藝乐氐纳眢w傷害”等細節。有的報紙在同一版面,還另行發表《何為“戀獸癖”》等文章。如此猛料一出街即成為城中熱點,同城其他報紙自然也不甘落后,相繼推出后續報道,這些報道被全國各地的媒體紛紛轉載。

面對如此場面,報道對象劉某憤怒了,一紙訴狀將這些媒體推上了被告席。

新聞價值VS個人隱私權

劉某訴狀中稱,其擁有憲法賦予的基本權利,個人隱私受法律保護。前夫李某向媒體提供的,是夫婦間的隱私。被告媒體強行介入,將別人的私生活用極其下流的文字杜撰變成黃色新聞,侵犯了公民隱私權,損害了個人的人格尊嚴和個人名譽,性質嚴重,要求停止侵權、公開道歉,并賠償精神損害200萬元。

被告媒體辯稱,報道素材是原告的丈夫李某提供的,該素材具有新聞價值。原告與李某的夫婦生活已超出了單純的隱私范疇,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社會性的一面,刊發此文的目的,是為了通過報道來引導公眾樹立正確的婚姻家庭觀和道德觀。

雙方各執一詞,審理此案的廣州市東山區法院則認為: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本人同意,均不允許以書面或口頭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被告在報道中將原告丈夫的真實姓名公布,附登照片,致使讀者能夠根據照片確定其妻即原告本人??梢?,報道的女主人公是明確指向原告的。盡管素材是原告前夫提供并且經原告前夫同意發表,但并未經得原告本人證實和同意發表,故即使原告前夫放棄自己的隱私權,并不等于原告本人也放棄隱私權。文章涉及到原告與前夫在婚姻關系中的性行為,并無第三者證實,故原告前夫向媒體提供的兩人隱私無任何證據證實,不能認定屬于事實。被告媒體以大量篇幅披露他人隱私,無論內容真實與否都侵犯了原告的個人隱私和人格尊嚴,造成了公眾對原告的社會評價降低,也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足見被告主觀上有過錯,行為上違法。

法院最終判決被告媒體敗訴,需在頭版登報道歉,并賠償原告精神損害撫慰金5萬元。

避免侵犯隱私權的建議

關于新聞報道中的隱私權保護問題,東山區法院在判決書中還說明:引導公眾樹立正確的婚姻、家庭道德觀,不需要以披露、渲染他人隱私達到目的。原告與李某兩人均不是公眾人物,他們的隱私不應該成為新聞報道的內容。新聞報道大量披露、渲染他人隱私,并非行使正當的新聞報道權,不利于整個社會風俗的良好發展,不符合社會公共利益,應該予以制止。

從以上案例可見,盡管《民法通則》等法律規范均沒有對隱私權予以專門的保護,但是實踐中對隱私權的保護,依然是嚴格的。媒體對于家庭、婚戀等題材的報道,尤其應注意保護報道對象的隱私權,避免過多披露報道對象的個人生活細節,否則就容易越過法線,違法侵權。

目前,我國關于隱私權保護的立法滯后,僅有籠統規定而缺乏詳細指引。對于新聞報道中的隱私權保護問題,學界尚未達成一致。在報道中如何規避侵犯隱私權的具體操作,國外新聞法學的有關觀點,或許可以給我們的工作提供參考。如在日本,各大報規定了關于隱私報道的原則,如“著力準確報道與嫌疑、懷疑及社會關心的事實有關的內容,省略相關性較小的事件”“關于一般人前科,不論是否使用真名都不披露”“傳染病、艾滋病患者的報道原則匿名”等等。英國新聞投訴委員會實施的新聞界行為準則中,在保護公眾劃情權前提下,也有維護被報道者隱私權的規定如:“未經當事人同意,不允許侵入和探究私人生活,包括使用長鏡頭拍攝私有設施處的人物。這種做法只有符合公眾利益時才能證明是正當的”等等。以上原則,均可作為廣大記者在新聞報道中避免侵犯隱私權的參考。(作者單位:深圳報業集團法律室)

猜你喜歡
前夫隱私權李某
讓時間醫治我心頭的傷痛
納稅人隱私權的確立、限制與保護
同居男友去世, 女友能否繼承遺產
為了討還債務而綁架、扣押債務人,構成什么犯罪
10年被抓8次的慣偷又栽了
媽媽,請把隱私權還給我
和前夫離婚20年再見面仍是朋友
谷歌尊重雕像“隱私權”的啟示
破粹的心再也無法縫合
殺雞焉用牛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