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農村采訪中的那些事

2014-04-11 03:42李彥龍
中國記者 2014年2期
關鍵詞:山丹牧馬人馬場

李彥龍

在農村的采訪中,由于文化差異,生活條件不同,導致了許多農民朋友不喜歡和城里人交流,對于采訪更有一種內心的抵觸心理。我們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開始學習采訪的。

從2007年1月1日甘肅農村廣播成立那天起,我和同事們每天都腳踩在黃土地上,奔走在隴原大地的鄉村里。

甘肅農村廣播的立臺宗旨就是,說農民的話,為農民說話,讓農民說話。記得當時創臺之初總監的一句話是,一群來自城里的姑娘小伙,一起辦起了一家對農的電臺。然而,剛剛走出校門的我們,在采訪中不斷呈現出來的是一種尷尬的境遇,回答我們的一般都是“我沒有時間”“不要問我”。對農廣播,直面的采訪對象就是農民。大西北的農民特別淳樸、含羞,而這樣的性格增加了我們的采訪難度。以至于當時很長一段時間,遇上愿意接受采訪的農民朋友,我們都心懷感激。

去掉光環

記得有一次在蘭州市榆中縣采訪,當我將話筒放到一位農民嘴邊時,他竟然激動得說不出話,這件事給了我很大觸動。2013年的7月22日,岷縣漳縣發生66級地震,我們奔赴災區報道。連續好幾天,在抗震救災現場,我發現一直活躍著這樣一些身影:她們中有老人也有學生,都佩戴著巾幗志愿者的紅袖標;她們深入災區一線疏散安置群眾,發放救災物資,送水、送食物,清掃消毒,心理撫慰;成為抗震救災前線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發現這個新聞線索后我向抗震救災新聞報道小組作了匯報,決定跟著巾幗志愿者一起工作。

在采訪中我才知道,這個巾幗志愿者小分隊是在災區梅川鎮7s歲的全國優秀鄉村醫生王慧君帶領下,第一時間登記組織起來的。因為梅川鎮是“7·22”地震災情最為嚴重的鄉鎮,梅川鎮巾幗志愿者小分隊立即在第一時間奔赴救災安置點和其他重災村,幫助搭建救災帳篷、積極展開救災幫扶工作。除了在救災一線開展幫扶工作外,王慧君帶領著近四十多人不顧疲累趕到當歸城救災物資接受點搬運救災物資。當我和他們一起到達救災物資發放點的時候,當時正是中午,酷暑當頭,汗流浹背,這位75歲的鄉村醫生依然堅持幫忙發放物資。在當地人的眼里,她已經不是一個鄉村醫生,而是一個自家親戚。王慧君平靜地告訴我:“誰家都有本難念的經,能幫的我就幫一下,我自己能力有限的,我就號召大家都來幫忙?!?/p>

這么幾天下來,我和這支巾幗志愿者漸漸熟悉起來,發現她們中除了當地的農民之外,還有來自各行各業的人。陳亞仙、馬海燕、王曉霞、陳雪琴,我和她們一起工作,一起聊天,看到她們為受災群眾送礦泉水、方便面、盒飯、涼面及其他生活用品。我發現她們很有理想,很健談,都是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對待志愿者這份工作也很認真,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記者,沒有刻意進行采訪,他們的一切都看在我的眼里,記在我的心中,我在感動中用錄音筆記錄著他們工作過程和生活過程。

采訪中,每天回到住處,將當天的素材進行整理,做成連續報道,報道發出后收到很好的反響,也引起其他媒體關注,多家媒體對此事進行了跟蹤報道。

曾經,記者被人稱為“無冕之王”。相信包括我在內的許多同行都有過優越感。然而在工作一段時期之后你會發現,其實,你得到的尊重并不是因為這個稱號,也不是你的職業,更不是你兜里的記者證所賦予的,而是你的職業修養、敬業精神、專業水平,你和被采訪者心靈上的感動。要想知道別人的故事,就得和別人成為朋友。

真實地反映事件

山丹軍馬場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冷龍嶺北麓的大馬營草原,地跨甘肅、青海兩省。馬場總面積329.54萬畝,其中草原184.98萬畝,耕地41萬畝,林地80萬畝。

三干多年前,這里就已養馬。成為了歷代皇家軍馬養殖基地。它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亞洲規模最大、世界第二大馬場。

2011年的10月,我來到張掖市山丹縣采訪。踏上這片土地,才知道這里多么有魅力,南邊是祁連山,北邊是焉支山,兩山之間的幾百萬畝肥美草場,就是祁連山區大馬營草場。馬場就分布在這塊綠色地毯上,我才了解,為什么人們稱它為“絲綢之路”上的“綠寶石”。道路的兩旁是成片的油菜花,并沒有看到馬群。當我詢問當地人的時候,他們告訴我,現在整個馬場只有三干多匹馬,而且只在一場才有。這引起我的好奇心,又經過一個多小時車程來到一場的時候,我還是被眼前的馬群震撼了。而在這些馬群中間,有一個身穿迷彩服的青年引起我的注意,同行的人告訴我,他就是牧馬人。在談話中得知,他叫趙亮,是馬場的子弟,按照馬場的輩分算起來應該是第四代牧馬人,他的父輩們也是牧馬人。當我得知他是一名大學生,曾經在深圳工作一年多的時候,我震驚了,而他此時在馬場的工資,只有僅僅800塊錢。在隨后的交談中,可以感受到他作為牧馬人的那種特有的自豪感?!拔矣X得我們馬場還是挺好,這里的人淳樸、善良,大城市還是不適合我”。

山丹馬場的境況現在并不好,2001年,原屬蘭州軍區的蘭州軍馬總場整體移交中國牧工商總公司,改名為山丹馬場,此后馬場就走上了一條探索轉型的道路。由于歷史包袱沉重、企業辦社會、經濟結構單一,馬場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許多牧馬人不得已都離開馬場。記得當時離開馬場的時候,我和趙亮已成為朋友,他告訴我,他不希望自己是馬場的最后一代牧馬人?;氐教m州后,我一直在思考,這篇稿子該如何來寫。其實在當時,已經有媒體描寫過山丹馬場,如果單純只寫一個牧馬人,或者一個事件,對于馬場的報道都會很片面。所以,我想應該從每代牧馬人的生活場景來描寫和表現他們生活的變遷。

2012年8月,我再次來到山丹馬場。專門為牧馬人而來。這次來到馬場之后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牧馬人常常拒絕我的采訪。后來我意識到,牧馬人不是不想說,而是不知從何講起,而且長期以來他們總覺得只會牧馬,低人一等,有壓力感。之后的日子,我每天與牧馬人一起聊天,陪著他們放馬,他們漸漸敞開心扉,第一代牧馬人向我講述自己當年艱辛的放牧生活,第二代牧馬人向我講述當年培育山丹馬的輝煌歲月,第三代牧馬人向我講述了對大馬營草原的眷戀,第四代牧馬人講述了對于未來的憧憬。與此同時,在牧馬人牧馬的時候我錄制了大量的同期聲以備后用。

隨著采訪的深入,我的心情越來越沉重。2012年,整理素材之后,我做出了題目為“焉支山下牧馬人”的新聞專題,稿件一播發,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這篇稿件獲得2012年度甘肅廣播影視獎一等獎、甘肅新聞獎一等獎、中國新聞獎二等獎。這并不是寫得多精彩,我只不過真實寫出了在山丹馬場的所見所聞,寫出了牧馬人的真實生活,和山丹馬場曾經的輝煌以及四代牧馬人的堅守。他們的這種堅守,不是文字或者音響所能替代的,而是他們自己通過細節所反映出來的。

七分采訪三分寫,記得上大學的時候老師曾經講過,采訪要抓住細節,那么在農村采訪,細節是什么?細節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也可能是一把斷了的鐵鍬,一雙長滿老繭的雙手,一滴滴跌落黃土中的汗水,通過這些細節我們可以了解到,粒粒皆辛苦的真相。而且通過這些細節,還可以教會你如何做人,做一個正直善良,有同情心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作者單位:甘肅省廣播電影電視總臺農村廣播)

猜你喜歡
山丹牧馬人馬場
山丹馬生產性能測定工作全面啟動
大興安嶺地區山丹種子萌發研究
青海馬場臺金礦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分析
非物質文化遺產山丹烙畫在農村小學的傳承和發展
MOPAR限量版JEPP牧馬人
走進山丹軍馬場,在焉支山下策馬揚鞭
馬場(外一首)
牧馬人的心愿
馬場主的金三角魚塘
探險隊長 DAKOTA CUSTOMS定制版牧馬人改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