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音樂語言內涵美的演奏分析

2014-04-17 12:22馬繼春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14年5期
關鍵詞:演奏家古典音樂作曲家

馬繼春

(沈陽音樂學院附中 遼寧沈陽 110015)

古典音樂語言內涵美的演奏分析

馬繼春

(沈陽音樂學院附中 遼寧沈陽 110015)

古典音樂是一門語言,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是人類共通的語言,這門語言包含著的內涵美世代繼承與發展。演奏家的二度創作關鍵是理解與詮釋這門語言的價值并擴大古典音樂的影響和表現力,使古典音樂作品獲得長久的生命力。

音樂語言;內涵美;二度創作

一、古典音樂是人類共通的語言

音樂的形式,就是其具體的音響運動,對于這種音響,通常用“音樂語言”加以表示,作為一種現象,音樂是以音樂語言這種形式表現出來的,古典音樂也是一種語言,是人類感情的共通語言,不分國界與民族,不受區域與時代限制。古典音樂在聲音的組成要素中都有邏輯存在,即每種要素都有自己的基本規律。當各種要素綜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時,體現了古典音樂這一音樂語言的基本邏輯和基本規律。對于演奏家要理解一個動機、樂句、樂段,描述它代表意義的傳遞,古典音樂是不同時代作曲家意識活動、體驗同現實之間聯系的一種語言,創造了人的某種信息,可以傳達意義,是創作者采用這一時代、環境所決定的音樂手段表現出來。一部作品通過獨特的手段實現了將作品傳遞給接受者的意向,無論接受者們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類型。如果一個社會中巴赫的音樂多少是為人所知,他的《受難樂》在這一社會時代可以蘊涵著什么樣的內容,那么巴赫的《受難樂》就獲得了自己的意義。音樂本身是無生命的,可是它具有情感表現力,音樂創作反應一個時代的現實生活,作曲家使得他們的作品具有表現力,單純分析音樂作品的結構、并且能對每部作品音符的位置和關系做詳盡的技術描述,這樣還不夠,還要有正確的情感反應的表現特點,僅僅把音樂表現歸功于外在形式而沒有情感反應,就像是盲人精悉使用色彩一樣。古典音樂中演奏家表達出的情感交流,是聯系作曲家和聽眾的紐帶。

古典音樂是富有邏輯性的語言,在抽象化形式中,用音色、色彩等描述空間和體積,速度、調性等抽象出來,還原成具體意向,甚至蘊藏著耐人尋味的內涵。形式、體裁與樂曲特征的說明,存在暗示、啟示著內容,交響曲中快、慢、小快板、快的樂章次序組成,意味著起承轉合的一個過程。不同主題的感情色調及其發展變化對應的是事物運動的規律,如柔版總表現為感情的深刻抒發,回旋曲意味著歡快或風俗性的主題與其他對比主題的交替。古典音樂不僅僅能用語言表達具體意向,甚至高度象征性的觀念,如善與惡,美與丑,命運與人間等內涵,所包含的內容更為廣泛,更為多義與微妙,更富有哲理性思維。

同文學家創作運用不同的語言風格相似,作曲家對音樂語言的偏好形成了個人風格的重要標志。肖邦的旋律與同時期作曲家的旋律有著明顯的差異,勃拉姆斯(1833—1897)與瓦格納(1813—1883)都出生于浪漫主義的發源地——德國,在音樂語言上的差異卻判若隔世,音樂語言的偏好是作曲家個人風格的體現,同時也反映了音樂作品的精神內涵,貝多芬宏大的英雄主義氣概與執著的理想主義精神,舒伯特的作品卻充滿了青春的美麗、夢幻、憂郁和悲傷;充滿了純正的理想主義和大自然的莊嚴;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寬廣、柔情、溫暖,而肖斯塔科維奇的音樂則剛烈、壓抑、直率……如果要表現悲傷的情緒,音樂語言要素就要有這些特征:旋律進行要盡量突出下行,音區相對較低。速度緩慢等。音樂語言對于結構安排的張弛、強弱、快慢等自然會引起不同的理解,即使一個從來沒有聽過歐洲交響曲的中國農民,會從貝多芬《命運交響曲》開始幾小節體驗到緊張、震撼、威脅的感覺,這也是古典音樂成為世界語言的一個原因。

二、古典音樂的內涵美

古典音樂是人類共通的語言,究竟包含什么價值讓這門語言世代傳承下來?音樂是滿足人的需要、傳達人的情感體驗的一種有效手段,主體需求通過感受與情感體驗,得到需求與音樂價值的實現。音樂的價值建立在人類的精神需求與作品的滿足精神需求的關系之中。演奏家通過樂音運動的形式與人們的欣賞活動發生聯系,音樂與人們的直接交往是音響形式,其中的內涵靠主體經驗獲得。古典音樂強烈地喚起情感的反應,所選擇的音樂語言是創作作曲家所經驗的情感的高級表達。貝多芬的《莊嚴彌撒》,它通過結構、旋律、和聲、復調直接呈現出來的對稱均衡、節奏韻律,調和對比等形式上的價值,是外在的價值,而蘊含在這些形式之中的宗教的和道德的內容是這部作品內在的價值。所以說古典音樂既有形式美讓人聽覺愉快、發揮想象力并充滿期待,又具備內含美對人類各種情緒需要的滿足、調節,使人獲得精神解放、體驗情感的升華。優秀的演奏家正確詮釋一部作品,對音樂內涵美的理解必不可少。

古典音樂中,對人類情感交流、體驗、宣泄、調節等需要的滿足,使人們在音樂語言描寫的內容中找到自己與人類世代流淌的情緒的交匯于融合之處,并在移情、交流、共鳴的過程中讓美好的情態流入自己的心靈。語言的目的在于溝通,古典音樂語言可使人們的內心世界互相溝通,在共鳴中個體的心靈與整個人類的心靈交融,沖破與外界的隔離,使人類心靈獲得充實與慰藉。古典音樂蘊含于深層的內涵使人獲得精神的超越,古典音樂使人超越精神與物質的束縛與限制,超越現實世界的矛盾與痛苦,超越小我的得失與寵辱?,F實社會中每個人的不安和緊張等情緒在古典音樂語言的撫慰下得到調節,精神能量消耗減少,不平衡的心態趨于平衡。古典音樂情感的語言不但使精神上的超越,而且使人的心靈得到凈化,在美的體驗中升華到完美境界。勛伯格《凈化之夜》中所包含的對罪孽寬恕的人情道德,肖邦《G小調敘事曲》中所包含的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社會道德,音樂中的善、榮譽和正義等道德內容,通過優美、和諧以及富有崇高境界的音響表現出來,道德總是從審美狀態發展出來,人們由于美而追求善,認識善并從審美上認清惡的丑陋面目而摒棄它。

古典音樂具有悅耳動聽性和使人寧靜性,西方音樂的藝術核心,從文藝復興開始后就是如此,對于巴洛克歌劇來說,圓滿的結局是必不可少的;對于古典奏鳴曲而言,從黑暗上升為光明是不可或缺的;而布魯克納和馬勒的交響曲則進入了更高一級的、更加絕妙的美好的世界。這些形式美較集中地體現了科學美的規律,揭示大自然內在科學的統一、和諧與簡潔。古典音樂在提出不平衡、解決不平衡的過程中,反映宇宙及人類社會的對立統一規律、平衡與不平衡的循環。叔本華認為:“人的本質就表現在他的意志的奮斗、滿足,再奮斗、再滿足這樣一種永恒不斷的循環中……音樂也具有人的這種特征。任何一種樂曲中都包含著一種不斷地離開基調向其他調子轉換的過程……然而不管這種偏離走得多遠,最終總要回到原來的基調……作曲家揭示了內在世界的本質,用一種理智所無法理解的語言表達了最深奧的學問”。①

追求真善美是人類普遍的思想行為,古典音樂中包含的真善美使它歷代傳承下來。追求真理,是為了獲得對世界的正確認識,以利于改造世界,提高人類的生存質量,特別是改善物質生活。追求道德完善,是為了獲得人自身心靈與行為的合理規范,以利于心靈和諧、社會和諧,宗教和倫理都是倡導道德完善的典型。追求感性完善,是為了獲得充分的感性體驗,以利于身心的愉悅和滿足,在實現精神的自由和升華的同時,體現身心和諧的人性。古典音樂中承載著真與善的內涵,并有美的感性形式予以配合,從而達到真善美的統一。

三、演奏家對古典音樂語言的二度創作

音樂表演是賦予音樂作品以生命的創造行為,沒有表演這一環節,音樂作品只剩下樂音符號系列,仿佛被抽去了靈魂。作曲家寫成樂譜形式的作品雖然內含著主體的審美情感、想象體驗,并將這些抽象為符號的音樂語言記錄下來,但無論多詳盡的樂譜,都無法非常精確地記錄事物運動的內在精神、非常確切的體現人類情感運動的細致變化、以及感情性質與感情色彩的微妙差異,符號難以完全展現作曲家生動的精神創造,這些未完成的狀態為表演的再創造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二度創作就是表演者自己對樂曲的一種獨特認識和理解,基于這種理解,表演者在將樂曲具體化為聲音之時,有意識地按照自己的意圖使音樂語言的各個要素做適當的變化以表現對這部樂曲的理解。速度的細微差別,音色的變化以及樂句的分句、發聲法的變化等,演奏家在尊重作曲家的每一個細節要求下,使得音樂作品語言得到介紹、傳播和完善,從而使得作品獲得長久的生命力。

音樂家演奏作品要求既符合原作的基本精神,又能體現出表演者的創造性。在語言中,記錄是比較忠實的,再變為口語也不會改變,如有相差,就是讀者可以適當控制口語的速度、音色和感情色調,而在音樂中,記錄不可能完全忠實,只能基本上保持其音高、音強、音色、音值和速度,同樣,演奏家也可以賦予其某種感情色彩。美國鋼琴家兼音樂評論家約瑟夫·巴諾維茨說過:“成功的演奏必是演奏者的個性與作曲家的個性融為一體,而不是任何一方受到壓抑。這兩者的個性之間永遠需要一種微妙的平衡。假如演奏者的自我獨占上風,演奏會被看作沒有遵照作曲家的風格,或者更糟,被認為是過分的偏執;如果演奏家本人的意圖太少,演奏又會顯得平淡無奇,缺乏個性和學究氣了?!薄巴〉胶锰幍钠胶怙@靈般地出現之時,正是演奏藝術達到頂峰之際?!雹诳陀^性和主觀性的協調統一,是表演者追求的要旨,然而任何一部作品都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表演者也不可能完全離開自己所處的時代,每一時代的表演者以不同于過去的方式來解釋和表演作品,為古典音樂注入新的活力,從這些經典音樂語言中發現從未被注意過的積極因素和美的韻味,以新的時代精神和審美情趣加以豐富和補充。音樂家對音樂語言的二度創作既有歷史繼承性的一面,又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的一面,在歷史性與時代性之間尋求某種平衡,古典音樂語言代代相輔相成。

任何音樂表演都是以把音樂作品傳達給聽眾為目的的,許多著名的音樂表演藝術家非常重視和聽眾的聯系,善于傾聽來自聽眾的呼聲。演奏家朗朗不但善于結合作品歷史性和新的時代的協調,還迎合了聽眾的口味,在鋼琴演奏中加入了更多的浪漫主義表演元素,音樂表演者擔負培養聽眾藝術鑒賞力,提高他們音樂審美水平的使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古典音樂在中國的發展。音樂表演者是美的藝術的創造者,一方面考慮聽眾的愛好和需求,另一方面也有責任豐富和擴大音樂表演曲目,不斷拓寬聽眾的音樂審美領域,通過自己的表演把古典音樂語言的美沁入千千萬聽眾的心靈深處,使人們在音樂的熏陶下心地變得更高尚純潔,使人們由于有了古典音樂而感到生活更充實、更有意義。

音樂是一門語言,而古典音樂是人類共通的語言,不受時代限制歷代傳承,其內涵與人類追求真善美不謀而合,用古典音樂語言交流是一個文明社會的標志,演奏家成功的再創造不僅可以準確揭示作品的魅力,還可以使之更加鮮明、更完美,具有獨特新鮮的感染力,演奏家正確發揮積極的引導對并為人類世代的發展做出貢獻。

注釋:

①騰守堯:《審美心理描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331頁。

②《國外音樂資料》第26輯19頁。

The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connotation beauty of classical music language

Ma Ji-chun

(Affiliated High School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Shenyang Liaoning, 110015, China)

Classical music is a language, not constraints to time and geography, is the common language of mankind, the language contains the beauty of connotation for generations to inherit and develop. Two key creation performer is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language value and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classical music and the performance of classical music, to obtain long-term vitality.

music language; the beauty of connotation; second creation

J60

A

1000-9795(2014)05-0083-02

[責任編輯:董 維]

2014-03-08

馬繼春(1965-),男,湖南湘潭人,講師,從事鋼琴演奏與教學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歡
演奏家古典音樂作曲家
演奏家
小小作曲家
影視中的古典音樂
青年作曲家危陽簡介
著名作曲家楊天解
古典音樂廣播節目的通俗化表達探析
集大成的交響樂《英雄》:兼談怎樣聽古典音樂
笛子演奏家
笛子演奏家
古典音樂欣賞與時代的融合——經典作品欣賞引發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