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研究

2014-04-29 22:25陳彧
教育與職業·理論版 2014年22期
關鍵詞:物流管理高職

[摘要]文章以天津濱海職業學院為例,結合濱海新區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實際,從多個角度對人才需求進行分析。隨后,文章分析了學院物流專業服務能力存在問題及改革思路,并詳細論述了課程資源建設的目標、內容、原則、途徑及其創新點。通過課程資源建設,緊貼產業發展需求,實現校企深度融合,將物流管理專業建設成為社會認可度高,就業好的龍頭專業,最終實現物流專業服務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高職 物流管理 課程資源建設 專業服務能力

[作者簡介]陳彧(1982- ),女,天津人,天津濱海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物流管理。(天津 300451)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3年中國物流學會和教育部高等學校物流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物流教改教研課題“以提升高職物流專業服務能力為導向的課程資源建設實踐研究”(課題編號:JZW2013116)、2012年天津市教育科學學會“十二五”科研規劃課題“以提升就業競爭力為導向的高職物流專業課程改革實踐研究”(課題編號:JK125092B)和2011年天津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高職教育‘訂單培養模式有效評價及對策的實證研究”(課題編號:VE4061)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33-0143-02

一、天津濱海新區物流人才需求現狀分析

通過對天津濱海新區(下簡稱新區)的物流企業的生產、商貿物流部門的深入調查,發現新區現在十分缺少具有專業素養、技術應用能力強、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級物流人才。因此,物流產業的競爭表面上表現為產品的競爭、市場的競爭,但實質上還是人才的競爭。當前物流發展趨勢得出以下兩個結論:

(一)隨著濱海新區物流產業的發展,物流人才需求激增

濱海新區物流市場發展,是伴隨著物流企業生產發展為起點、人們生活消費為終點所形成的物流產業鏈。當前,新區高速發展,促使其物流人才呈現大幅度的激增。但是,縱觀當前新區的物流管理人才,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不能完全滿足企業生產發展的需要。新區現已注冊的物流企業有2.6萬家,其中中大型企業(注冊資本在5000萬以上的企業)超過500家,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自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行業人才缺口超過10萬人,其中包括倉儲、采購、配送、運輸等技能型人才。作為專門為新區提供物流專業人才的高職院校,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大力支持,為新區物流發展提供人才是天津濱海職業學院(下簡稱學院)開設物流專業的原動力。

(二)隨著濱海新區物流產業的發展,物流人才需要高素質高技能

計算機基本操作和一些管理知識,是物流人員的基本從業要求,這樣才能有良好的業務管理方法和對物流設備的基本操作能力。但是,根據一些數據表明,新區大多數物流企業的物流人員,都存在很多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物流從業人員的學歷和專業能力較低(大專以上學歷的從業人員不足2成)。學院作為處于濱海核心區,以服務社會為己任的高等職業院校,始終以培養服務新區,為新區發展貢獻人才為目標和動力,經過多年發展,專業規模、教學成果都有顯著提高。隨著學院新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以就業為導向,以為各大物流企業提供人才為目標的教學課程模式的形成,能為新區各類物流企業提供專門的合格人才。

二、學院物流專業服務能力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思路

物流產業的發展和振興,會成為以濱海新區為中心的北方經濟圈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因此,物流行業高端人才的供給十分重要。目前,學院物流專業在課程資源建設方面主要存在的問題和改革思路是:

(一)人才培養模式有待改革和提升

原有人才培養模式是由“調研+討論”編寫而成,角度和渠道單一,學生在就業時會出現就業方向單一等現象。如何多維度豐富人才培養模式?應加強校企銜接,中高職銜接,實現校企深度融合,將企業標準、企業需求納入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工學結合、理實一體、雙元嵌入”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雙證融通、校企對接。

(二)課程體系需要解構和重構

目前物流管理專業課程模式為“理論+實訓”和“教學+考核”之間成段式結構,連接性不強,未能實現融合。學生學習之后未能真正實現理論應用于實踐,未能和企業真實需求掛鉤。課程標準應與企業技能、職業鑒定標準對接,完善課程標準,同時應根據企業需求打破三段式課程體系設置,重構“教學練做一體”“理論實踐一體”的課程體系。

(三)師資團隊的專業技術能力和教學改革能力需加強

學院物流管理教研室專業教師8人,全部具有物流師二級職業資格證,但是教學改革方法的創新性能力有待加強,實踐實訓能力相對較差。應加強師資隊伍與企業的融合和頂崗實踐力度,加強教師的培訓和培養,從而提升實踐操作能力、專業技術水平、教學改革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兼職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將實踐技能融入教學培養的能力,進而提高專業專兼職的師資團隊的整體水平、“雙師”能力和教學質量。

(四)實訓基地的功能還需建設和完善

學院現有國際物流與現代服務實訓基地,利用率達到100%,保證了現有實訓課的開出率達100%。但實驗實訓條件遠遠不足,擬新建物流企業經營管理實訓中心,對現有實訓中心的實訓功能進行改造,并對現有校內實訓基地的功能進行開發,改善現有實訓基地管理機制。應通過軟硬件建設、教學資源建設,實現物流實訓基地“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四位一體,設備完善,功能健全,能夠提供“技能鑒定、實習實訓、技術咨詢、仿真模擬”多元發展的基地。

(五)校企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和交流平臺,校企合作難以深化

之前校企合作模式是“學校+企業+學生”,三者之間為松散型關系,未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學生管理也相對混亂。應立足濱海新區,面向物流行業,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向,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增強特色為重點,緊緊圍繞區域經濟及社會發展的需要,以濱海物流執教聯盟為抓手,實現“五個對接”,建設與完善校企“共辦、共管、共育、共享”的專業建設校企合作機制。

通過以上幾點改革思路的具體實施,以課程資源建設為載體,來實現提升物流專業服務產業發展的能力。

三、課程資源建設目標及內容

(一)課程資源建設目標

學院對物流專業課程建設的觀念為:“為工作學習,工作是學習的實踐?!痹趯嵺`上,則將這一教學觀念融入課堂理論課和實訓課程,為學生能力發展與未來物流職業發展的相結合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為學生的物流職業生涯做好準備。

通過課程開發、資源制作、資源集成、教學分析、教學管理、教學應用完成對教學資源庫的建設,使學生角色與企業員工角色銜接,使畢業生上手快,適應能力強,有發展后勁。讓畢業生能廣泛服務于各類物流企業或部門,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和認可。

(二)課程資源建設內容

將實習實訓課程作為日常教學的重點,學生的職業理論課程要更好地與實踐課程相結合,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職業理論課程具有框架作用。根據實踐教學的要求,學生就業是教學目標,通過以就業服務為指導思想,加強實習實訓教學,設置教學項目。根據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內容,打破傳統的純理論學習模式,以實訓教學帶動理論知識教學,實現理論教學不枯燥、實訓教學不貧瘠,實現真正的理論結合實際。如此,無論是授課還是實訓,都會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1.專業技能基礎理論建設。專業的基礎理論以“掌握”和“理解”為出發點,摒棄繁瑣的理論推導,注重專業理論課程的精要點,讓學生掌握并且理解。在實踐教學中,學生知道如何運用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充分發揮學生所理解的知識,發揮其能動性,使學生能自覺運用所學的知識,靈活設計專業方案,并能將所設計方案,運用到實際當中。在老師的指導下,根據所提供的實驗儀器設備和工具,對設計方案進行測試,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理解專業基本知識的同時掌握基本能力,培養規范、正確、嚴謹縝密的工作作風和習慣。

2.專業技能核心理論建設。專業的核心理論建設,上課模式的改革是教學重點。以前的教學不足是教學周期長、課程分散,教學連續性差。因此,實現學生集中、專業分段強化是實訓教學改革的重點。引入專業核心工程,進行精心的實踐教學處理,在實訓室集中訓練時間和加強教學資源,按照所給項目分配教學,通過教學進行實訓,通過實訓教學進行核心理論學習。通過教、練、做等反復學習,實現專業崗位技能的培養。

四、課程資源建設原則及途徑

課程資源要定位于天津濱海新區物流行業,針對企業對物流專業人才在崗位技能、崗位素養、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要求,面向新港港口業務與國際物流業務。通過學院特色專業,培養出從事物流采購、配送、運輸、供應等管理、調度、信息處理與采集、進出港業務、對報關、報檢、貨物代理等技能型、管理型、實操型的高素質人才。

(一)課程資源建設原則

課程資源建設以課程資源包的形式來進行呈現,主要包括課程的教學設計、課件、教案、拓展資源、作業設計、試題、課堂教學視頻和教學反思等。課程資源建設的原則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從基礎教學工作開始,充實課程內容,提高教學質量。通過模擬現實的情景模式,從教、練、賽、考、學等幾大方面,整合教學模式。第二,制定專業標準和行業標準,整合統一課改形式,通過教學,讓學生擁有最基本的職業素養。第三,加大學生實踐教學模式,增加頂崗實踐機會,融匯行業標準、企業崗位符合、雙證融通、基于工作過程、多功能模塊耦合。

(二)課程資源建設途徑

構成模塊化課程體系的科目課程開發思路如下圖所示。合作企業對實際工作中的任務提出、任務歸納整合、典型工作過程分析、工學單元形成以及案例提供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課程資源建設的實現途徑主要有以下五點:

1.課程體系建設。課程標準應與企業技能、職業鑒定標準對接,完善課程標準,同時應根據企業需求打破三段式課程體系設置,重構“教學練做一體”“理論實踐一體”的課程體系。

2.課程標準建設。專業教師做市場調研,跟蹤區域經濟發展趨勢,進行專業的科學定位,進一步完善專業標準及課程標準,體現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現項目驅動的教學思想。使專業培養更加職業化、崗位化、技能化,課程標準更突出技能、工作過程、崗位職責和職業素養。

3.優質課程建設?;贓-learning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優質課程和精品課程的建設。建設內容分為文檔類和多媒體類。文檔類包括課程介紹、課程標準、授課計劃、教案等;多媒體類包括課件、動畫、視頻、案例、實訓等。

4.特色教材與教學資源建設。教材是通過與企業進行合作整合出來的,以任務驅動的方式編寫開發的教材,并配有與校企合作的教學資源包。

5.教學資源庫建設。通過和軟件公司合作,量身定做教學資源庫。讓學生通過“搜索學習”來解決疑問,通過“選擇學習”來完善知識結構,通過“系統學習”實現零基礎自學。此外,還可以對教師已經開發好的資源進行重新排列組合,生成適合學生的個性化課程。

五、課程資源建設創新點

通過課程資源建設,讓學生了解物流行業的相關業務流程;通過演練物流業務流程,使學生熟悉、掌握物流業務的管理與操作,以便達到實現物流業務運作和管理經營的水平。實現物流專業服務能力的提升。學院在課程資源建設上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教學設計的創新

建設后的課程打破以往理論學習、技能操作、單證繕制、信息系統應用等相互獨立的教學模式,而是將其與企業實際業務操作和每個環節密切相關的技能要素進行重構,設計一套突出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實訓項目。

(二)教學內容的創新

通過課程資源建設,讓學生能夠掌握各類物流業務的流轉過程,在實際操作中,演練各環節的業務操作,掌握各類物流業務操作與管理的各項內容,以期達到現實物流業務運作與經營管理的水平。

(三)教學手段的創新

在教學過程中擺脫了“填鴨式”等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培養脫節的教學方法,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都是貫穿在完成一個具體的操作或編程任務。教師從課前準備、教學過程的組織安排到最后為學生解答問題,連成一線。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歸納,要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要求學生通過討論、合作、解決任務到最后完成任務,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學效果得到提高。

(四)教學成果的創新

通過課程資源建設,能夠實現教學資源與模擬實訓、知識點與技能點、基本教學規律與典型工作任務、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需求之間的關聯、匹配、對接。建設理實一體化混合式教學資源庫提高了教學的效率,改善了教學效果,徹底改變了學生不愛學、不會學、不便學的學情。

[參考文獻]

[1]郭麗穎,張明明,許紅,等.高職院校物流專業核心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4).

[2]李娟玲,岳朝暉.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的研究[J].中國市場,2011(23).

[3]李雪,常青平.探究濱海新區物流崗位需求促進專業課程建設[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6).

[4]梁艷波.物流管理專業核心課程體系構建[J].商業經濟,2008(9).

[5]王東輝.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研究[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9).

猜你喜歡
物流管理高職
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與創新
基于電子商務理念下的物流管理優化新策略
基于學生就業導向的中職物流管理教學研究
GIS云服務在現代物流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物流管理創新研究
供應鏈系統下的企業物流管理研究
高職大學生孝文化教育淺探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討
關于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