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癥興許是朋友

2014-05-08 04:01孫恩棣
特別健康·上半月 2014年12期
關鍵詞:渡邊淳拉肚子寒氣

孫恩棣

多余的關照

有一種常見錯誤思維是:身體不適,就等于病了,就要消滅這種不適。

其實,身體不適,未必就是健康在惡化,也有可能是身體在康復。

比如,當我們的傷口接近愈合時,常常會發癢。當傷口接近愈合時,新的神經末梢長進結締組織后,局部知覺也逐漸恢復,對外界刺激漸趨敏感,所以這時傷口容易發癢。等到傷口完全長好后,新的神經末梢習慣了周圍環境,也就不再覺得癢了。這種癢的感覺并不是壞事,而是好事。

所以,身體不適,不一定就是病,反而可能是身體好轉的征兆。抑制某些癥狀,也許是對身體多余的關照,會適得其反。

癥是人類的朋友

在中醫里,“病”和“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氨孀C論治”是中醫診病的一個基本方法,醫生依據病人的癥狀以及自己對醫學的理解和經驗,用推理的方法尋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再依病因擬定治療方法。

病,是問題的根源。

癥,是病前、病中、病后身體不舒服的感覺(如疼痛、發熱、嘔吐、焦慮等),或身體變化的狀態(長斑、脫發、異常發胖、異常消瘦、膚色異常等)。

比如人體受到寒氣的侵襲,就會打噴嚏,這時寒氣就是病,而打噴嚏就是癥。中醫會用祛除寒邪的手段來治病。在西醫中就是吃感冒藥,以使人不再打噴嚏為治愈手段。如此一來,癥狀是消失了,似乎是好了,但寒氣依然滯留在體內,也就是說疾病并沒有除根。這樣就會有后遺癥,寒氣長留體內,可能會變成肺里的實癥。

病存于五臟六腑,癥存于四肢五官。病是癥之因,癥是病之果,病和癥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如果一定要將病比喻為敵人,那么癥則是信使,在某種程度上,是人類的朋友。

我們常說的“對癥下藥”似乎有褒揚之意,但細究起來,這其實是個中性詞,“因病施治”才算完美,因為治癥只是治標,治病才是治本。

沒有癥狀不等于健康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在其暢銷書《鈍感力》里面,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一群人聚餐,全部出現了拉肚子之類不舒服的癥狀,只有小A一個人既沒嘔吐,也沒拉肚子。渡邊淳一以前是個外科醫生,于是小A去請教渡邊。

小A很困惑:“為什么只有我沒問題?”

渡邊淳一對他說:“大家都拉肚子了,只有你一個人幸免,這個結果不是很好嗎?吃了變質的食物卻能夠正常消化,從某種意義上說,你的腸胃功能很強,這也是一種才能啊?!?/p>

小A仍然不解地說道:“這難道也是才能?你這樣說是為了安慰我,其實我還是希望和大家一起拉肚子?!?/p>

渡邊淳一畢業于札幌醫科大學,是西醫出身,他的這種觀點代表了一種常見的西醫式思維———沒有癥狀就是健康。

當一個人吃了不潔食物后,往往會嘔吐或腹瀉。

通過吐瀉,不潔食物或毒物能及早地從體內排出。這種吐瀉不是疾病,是人體自我防衛機制在起作用,嘔吐或腹瀉是人體自我防衛的第一道程序。

沒有癥狀,并不等于健康。以感冒為例,并不是所有被感冒病毒感染的人都會顯現出癥狀,大約25%的感染者不會有癥狀。那么,那些沒有癥狀的被感染者是不是因為其免疫力強呢?情形可能恰好相反。感冒癥狀是由于人體正常的免疫反應引起的,沒有癥狀反倒有可能表明其免疫系統不夠活躍。

有病不一定是壞事

病癥對于人體的意義,至今仍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索的課題。中醫辨證施治很像是一種哲學。一個人身體出現了癥狀,中醫不會立即除之而后快,而是先思考身體在做什么,再從根本上解決疾病。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證實,有些疾病可能給身體帶來某些益處,或避免更嚴重疾病的發生,甚至有些疾病還可以治療其他疾病。

猜你喜歡
渡邊淳拉肚子寒氣
優雅地表達
屈服于內心
屈服于內心
屈服于內心
青島出版集團接手運營渡邊淳一文學館
神秘的信
我們不會拉肚子
綠色食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