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鏡下治療大腸息肉的臨床效果研究

2014-05-30 10:24韓小云蔣春紅
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 2014年6期
關鍵詞:內鏡療效

韓小云 蔣春紅

【摘要】 目的 探討內鏡下治療大腸息肉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70例大腸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5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開腹手術進行治療,實驗組患者實施在內鏡下行高頻電切除術,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并發癥進行比較。結果 經治療,實驗組患者的大腸息肉均全部切除,有效切除率為100.00%,對照組有2例多發性大腸息肉患者,手術治療后,有息肉留存,息肉有效切除率為94.29%,組間具有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患者術中及術后的出血發生率為2.9%,對照組為11.4%,實驗組的出血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內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大腸息肉的術中出血量更少,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其具有療效顯著、操作簡單、安全、可行的優點,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大腸息肉;高頻電凝電切術;內鏡;療效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083-02

大腸息肉,是大腸癌前病變的一種[1]。大腸息肉可引起腹瀉、腹痛、消化道出血等不良癥狀,嚴重者還可導致癌變。早期診斷、治療腺瘤型息肉,是防治大腸惡性腫瘤的關鍵[2]。近年來,內鏡技術日益成熟,已逐步取代傳統開腹手術。具有治療安全、操作簡單、經濟實惠等優點。我院在大腸息肉的臨床治療中,采用內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取得較好的療效,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70例大腸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電子腸鏡確診為大腸息肉,行病理檢查排除惡性病變。將7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35例,年齡在20-74歲,平均(35.7±2.6)歲,其中11例為多發息肉,24例為單發息肉,有蒂息肉13例,無蒂息肉22例,息肉直徑在0.5-3.3cm,平均(1.6±0.5)cm。增生性息肉8例,腺瘤性息肉13例,炎性息肉14例。臨床表現以腹部不適為主8例,膿血便6例,腹痛腹瀉14例,便秘4例,無癥狀2例;對照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齡在21-75歲,平均(36.2±2.4)歲,其中12例為多發息肉,23例為單發息肉,有蒂息肉14例,無蒂息肉21例,息肉直徑在0.6-3.4cm,平均(1.7±0.4)cm。增生性息肉9例,腺瘤性息肉13例,炎性息肉13例。臨床表現以腹部不適為主9例,膿血便7例,腹痛腹瀉13例,便秘3例,無癥狀3例。兩組患者均排除凝血功能障礙、安置心臟起搏器、心肺功能不全者,在年齡、性別、臨床表現、病理證實及息肉類型、位置、直徑等方面比較,均不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行傳統開腹手術進行治療,實驗組在內鏡下行高頻電凝電切術進行治療。

治療儀器:OLYMPUS-CF-H260AI型電子結腸鏡(日本奧林巴斯)、ICC200型智能電刀(德國愛爾博)、電凝探頭、一次性息肉圈套器等。

結腸鏡高頻電凝電切術:①術前1d流食,并于晚餐后禁食,應用聚乙二醇電解質散溶于2000ml水中分次口服,直到排出清水樣便。術前進行凝血酶原時間及血常規檢查,閱讀知情同意書并簽名。對情緒過于緊張者,肌肉注射阿托品、安定,同時在術前應用10mg山莨菪堿肌注。②患者取截石位或左側位,將結腸鏡緩慢插入肛門,吸出殘存糞液后,在治療時,要將內鏡與息肉的距離控制在大約2cm,內鏡不得與息肉周圍粘膜接觸,在切除息肉時,要先將息肉懸在腸腔內,再以電切刀完全切除息肉,取出息肉后送檢。術后,要觀察創面一段時間(1-3min),若創面未發生出血,則可退出結腸鏡。③術后,患者臥床并禁食6h,盡量排出腸腔內殘留的空氣,術后不可用力排便、劇烈咳嗽,以免增加腹壓。在飲食方面,不得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之物,若出現便秘,可適當應用緩瀉劑,幫助排便?;颊咴谛g后15d內,不得從事重體力勞動。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對本次研究數據做統計學處理、分析,組間相關數據比較采用x2檢驗或t檢驗,P<0.05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經手術治療,實驗組患者的大腸息肉均全部切除,有效切除率為100.00%,對照組有2例多發性大腸息肉患者,手術治療后,有息肉留存,息肉有效切除率為94.29%,組間具有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患者有1例在術中發生出血,術后未發生遲發出血,出血發生率為2.9%,對照組有2例在術中發生出血,有2例在術后發生遲發出血,出血發生率為11.4%,兩組患者均未發生大出血,實驗組的出血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術后有3例出現輕微腹脹,無1例發生腸穿孔,并發癥發生率為8.6%,對照組有6例出現輕微腹脹,1例發生穿孔,并發癥發生率為20.0%,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 論

大腸息肉是生長于大腸粘膜表皮的、向腸腔內突起的一種贅生物,臨床表現主要有便秘、腹脹、腹瀉、腹痛等,嚴重者還可發生膿、血便等癥狀。大腸息肉有多發、單發及有蒂、無蒂之分,部分大腸息肉可呈乳頭狀、分葉狀或突出在粘膜表面的蕈傘狀[3]。大腸息肉的常見類型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多為結腸癌前病變,癌變發生率在1.4-9.4%之間[4]。多發于乙狀結腸、直腸部位,其次在升結腸、降結腸、回盲部也可發生。

目前,醫學界對于大腸癌的發病原因還沒有完全明確的闡釋,但是從大量臨床資料來看,大多數大腸癌都是由腺瘤癌變引起的。據相關文獻顯示[5],腺瘤發生癌變的概率在2.9-9.4%,其中巨大息肉(直徑≥2.0cm)的癌變率是小息肉(直徑<2cm)的4.6倍左右。所以,近年來臨床上對大腸息肉主張“早發現、早切除”。手術是治療大腸息肉的主要途徑,內鏡下切除和手術切除是治療大腸息肉的常用方法。傳統外科開腹手術切除大腸息肉,具有手術時間長、創傷大、費用高、不適宜多發性息肉切除等缺陷。內鏡切除術則具有定位準確、安全、簡便,患者痛苦少、費用低、可重復操作等優點,患者也更容易接受,所以目前在大腸息肉的臨床治療方面,內鏡下切除術已經成為了主流治療方式。內鏡下切除大腸息肉的方法多種多樣,常用的方法有[6]:高頻電凝電切術、冷凍、激光、酒精注射、微波、分塊切除法、粘膜切除術、粘膜剝離術等,每種方法都具有各自的優缺點。其中,最為常用的內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其是通過電灼熱效應在接觸組織后,局部產生高熱,快速汽化、蒸發組織水分,使蛋白變性、凝固,從而達到切除效果。在本次研究中,內鏡下行高頻電凝電切術的實驗組患者,經治療,大腸息肉均全部切除,有效切除率為100.00%,對照組有2例多發性大腸息肉患者,手術治療后,有息肉留存,息肉有效切除率為94.29%,組間具有顯著差異(P<0.05)。這表明內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比開腹手術治療大腸息肉切除更徹底。

結腸鏡高頻電凝電切術切除大腸息肉,容易發生穿孔、出血等并發癥。據國內文獻報道[7],結腸鏡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大腸息肉,出血發生率約為1.09%,據國外文獻資料顯示,出血發生率在0.2-3.0%左右,發生穿孔的概率在0.5-3.0%左右。在本次研究中,實驗組的出血發生率為2.9%,這一結果略比國內文獻報道高。對照組的出血發生率為11.4%,實驗組的出血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均未發生大出血;實驗組術后無1例發生腸穿孔;對照組有1例發生穿孔,并發癥發生率為20.0%,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內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大腸息肉的安全性比傳統開腹手術更高。

總之,內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大腸息肉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同時還具有操作簡單、創傷小、安全可行的特點,比起開腹手術,內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術中出血量更少,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迷春.內鏡下治療結腸息肉382例臨床分析[D].大連醫科大學,2010.

[2] 曹遠景,張文海,王君.內鏡下高頻電凝治療結腸息肉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2,13:19-20.

[3] 王希溫,李嵐.內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結腸息肉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傷殘醫學,2012,07:15-17.

[4] 何志勝,莊寧.內鏡下治療結腸息肉臨床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2,18:108.

[5] 李洪光,劉鐵軍,陳超.內鏡下治療結腸息肉102例臨床分析[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2,09:263.

[6] 李偉,徐明麗,宋建斌,趙鳳華,牛運祺.內鏡下治療結腸息肉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08:102-103.

[7] 莫樂君.內鏡下治療結腸息肉的有效性分析[J].中國醫學工程,2013,07:177+180.

猜你喜歡
內鏡療效
眼內鏡的噱頭
止眩湯改良方治療痰瘀阻竅型眩暈的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內鏡雜志》主編簡介
大探頭超聲內鏡在上消化道較大隆起病變中的應用(附50例報告)
《中國內鏡雜志》主編簡介
冷噴聯合濕敷甘芩液治療日曬瘡的短期療效觀察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觀察
臍灸治療腦卒中后便秘的療效
早期胃癌的超聲內鏡診斷及內鏡下治療效果分析
破裂腹主動脈瘤的腔內修復術與開放手術療效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