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懂孩子“怪癖”背后的壓力

2014-06-17 02:58王有國
為了孩子(3~7歲) 2014年6期
關鍵詞:小蕊怪癖結巴

王有國

我們常說,中國自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來,對子女的嬌慣尤甚從前,孩子們生活無憂,并且也自由寬松得多。但是隨著城市的膨脹,入園難、入學難種種問題迫在眉睫,孩子們被迫學習“十八般武藝”,而“虎媽”“狼爸”的走紅,更讓不少原本實行寬松教育的家庭,一變而為嚴厲的教育方式。凡此種種,讓學齡前孩子的壓力性怪異病癥,有了增多的趨勢。

咬指甲

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孩子5歲,家里一塵不染。我四處看看,發現孩子的玩具,不是擺在高高的架子上,就是鎖在玻璃櫥里。有一些塑料積木還正浸泡在消毒水盆里。孩子轉了一圈兒,沒找到好玩的,只好看著電視咬起了指甲……沒幾分鐘孩子的媽媽突然發現孩子咬指甲,狠狠地打了孩子的手,幾巴掌下去,孩子忍不住哭起來。朋友無奈地說,孩子咬指甲的毛病總也改不了,可咋辦呢?

很顯然,孩子咬指甲是被家長逼出來的。你這也不讓摸,那也不許碰,那么孩子的手能放在哪里呢?人主要是通過手與外界接觸,特別是孩子的手一刻也閑不住,出于好奇,總喜歡這兒摸摸,那兒弄弄,需要用手來摸索認識這個世界。你限制了他的手,就封鎖了孩子好奇探索的心靈,再加上種種嚴厲的“限制”,無疑會使孩子產生緊張、抑郁、沮喪、自卑和逆反的情緒,不自覺地咬起了指甲。

解決的根本辦法是解放他的手、占用他的手!把玩具都拿出來讓他玩,讓他動手擺積木、拼圖、繪畫、彈琴、奏樂器,或到戶外去騎車、玩球、扔飛盤??傊蛔屗氖珠e著,讓他無暇再往嘴里放。同時,教會孩子勤洗手。一段時間后,朋友告訴我,孩子不再咬指甲了。

吸吮手指

小花最近說啥不去幼兒園了,她說老師嘲笑她,說她“都4歲了,還拿手指當奶頭吮,沒出息!”為此,小花媽媽找到了幼兒園,跟班級老師吵了起來。老師理直氣壯地說:“孩子都4歲了還在吮手指,不是問題嗎?她不僅自己吮手指,還把這個壞習慣傳染了別的孩子,難道我不能糾正嗎?”作為幼兒園的特邀專家,正好我也在,她們叫我給評評理。我當然不客氣地各打了五十大板,指出媽媽和老師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吸吮功能是哺乳動物的本能,超聲觀察到胎兒在子宮里就有吮手的動作,所以嬰兒的吮手習慣是與生俱來的,不用奇怪。問題是隨著嬰兒長大,這一習慣即應改掉。為什么一些較大的孩子還保留著這種習慣?

原因可能有:哺乳期母親喂奶未能滿足孩子吸吮欲望,寶寶肚子雖然飽了,但心理上還未滿足;母親陪伴孩子時間太少,感到寂寞,嬰兒就保持了吮手的習慣。較大的幼兒(3~4歲)還吸吮手指,是一種倒退的行為,是心理障礙的表現。當孩子焦慮和緊張時便會倒退回嬰兒時期,用吸吮來滿足口腔的欲望,以減少內心的壓力。

小花3歲前在家由保姆阿姨帶著,爸爸媽媽一直工作忙得不著家,小花缺少母愛,爸爸更少管她;4歲剛上幼兒園,又遇上這位會嘲諷指責的老師。你讓她怎不產生孤獨無助、膽怯畏懼的心理?出現倒退的吮手指行為不足奇怪。我當面給她們指出后,小花媽媽和老師都有些不好意思,可她們都聽了進去。通過家園雙方的共同努力,一起對小花增加關愛,幾個月后我再去那里,小花變得十分活潑可愛,也不再吮手指了。

夜驚

5歲的男孩康康總在半夜睡夢中突然驚醒坐起,并伴有兩眼凝視及面部表情驚恐,有時還會躁動不安或喊叫,但是通常幾分鐘后又能緩解,并繼續進入睡眠狀態。第二天醒后,家人問他昨夜的事情,他卻什么也不知道。深入了解后得知,最近孩子父母正在鬧離婚,常常吵架。

其實,這是典型的夜驚,夜驚屬于小兒睡眠障礙,與孩子中樞神經系統成熟延遲或其他病理因素有關之外,更多的是心理因素。

孩子如果白天受到過度精神刺激,危險的運動游戲、寵物的驚嚇、家長的嚴厲責怪、大人之間吵架等。

這些過度刺激都會在大腦皮層留下印記,當處于大腦皮層普遍抑制的睡眠狀態時,某些印記深的局部神經細胞出現興奮灶,便會引發夜驚。孩子夜驚時,整個意識還處于朦朧狀態,自然也沒有記憶,醒后什么也不知道。

我們要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充分得到母愛和父愛;

不要責罵孩子,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更不要拿孩子賭氣;

避免孩子接觸恐怖影碟、電視、電腦游戲,也不要守著孩子講恐怖的事件和故事,尤其是睡前。

還要給孩子一個安靜的睡眠環境,在分床和分室睡眠開始階段,父母要輪流陪伴孩子進入睡眠,夜間也要警覺地注意孩子的動靜,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一旦發生頻繁夜驚,應帶孩子去看醫生,查明原因,有針對性地治療。必要的時候可排除腦發育不全、癲癇、顱內占位病變等器質性疾患。

尿頻尿急

小蕊的父母是雙職工,幼兒園放學后,小蕊只能繼續上晚托??粗鴦e的小朋友能早早回家,小蕊經??摁[,一次,小蕊爸爸當眾大聲訓斥孩子:“爸爸媽媽不能早來接你,你就多等一會不行嗎?小小年紀就學會跟別人比,比什么比呀!再哭鬧我們都不喜歡你了!”

沒想到小蕊當時就嚇尿了褲子。后來就落下了病根兒,一緊張就會尿頻尿急。老師批評別的同學,或爸爸媽媽說話聲大一點,她都要趕緊上廁所,不然就得尿褲子。

排尿次數過多叫尿頻。說尿就得趕緊尿,叫尿急。發生尿頻尿急的原因很多,具體有:

②生理性尿頻:飲水性尿頻、季節性(冬季)尿頻等。

②炎癥性尿頻:尿道炎癥感染等。

③神經性尿頻:小兒大腦皮質發育尚未完善,對脊髓初級排尿中樞的抑制功能較弱及膀胱逼尿肌發育不健全等所致,尤以4~5歲的孩子為多見,主要表現為每天排尿次數增加而無尿量增加,排尿次數可增加至20~30次,甚至每小時10多次。

④其他疾病引起,如小兒糖尿病。若孩子尿頻、量多,伴口渴、多飲、多吃、消瘦,請查尿糖、血糖有無異常。

小蕊的情況屬于神經性尿頻,大腦-脊髓-膀胱排尿機制發生紊亂,此時最怕再受到心理精神因素的干擾。善待這些孩子,給他們創造排尿條件,告訴孩子排尿次數多少每個人有所不同,是正?,F象,解除他們的心理包袱,不讓小朋友譏笑他們。在排尿次數增多的時候,也可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如講故事、玩游戲等,分散孩子對排尿的緊張情緒,而每次排尿時都鼓勵他盡量把膀胱內的尿排凈,這樣才能逐漸幫助他建立起完善的排尿功能。

結巴

一位媽媽帶著6歲的兒子來看“結巴”。媽媽說,孩子3歲前說話蠻好的,4歲后為了上幼兒園,就把他送到爺爺奶奶家。爺爺奶奶南方口音重,孩子一時適應不了,后來孩子說話變得不流利,也不愛說話。爸爸媽媽逼他多說話,多朗讀,守在旁邊及時糾正錯誤,結果反倒“結巴”了。家長越著急,孩子的結巴越嚴重。

“結巴”即口吃,不是器質性病變,而是一種語言功能障礙性病癥。多在2~6歲時開始出現,男孩多于女孩。近來的研究逐漸揭示心理素質和精神壓力在口吃的形成、發展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

產生口吃的個人高危因素有:

* 2~6歲語言學習成熟期兒童;

* 活潑、頑皮、好奇心盛、善模仿的男孩;

* 易于激動急噪的A型性格;

* 說話性急、好占上風、心強好勝,但又極為脆弱的心理素質等。

環境高危因素有:

* 親人中特別長輩有口吃者;

* 鄰里中有年齡較大的口吃玩伴;

* 家長寄予極高期望的獨生子女;

* 家庭失諧、父母離異或家教過嚴的孩子等。

另外,一些家長特別“重視”孩子的缺點,一旦發現孩子有些口吃,就大驚小怪,甚至對孩子大呼小叫地令其改正。殊不知,這種精神壓力讓口吃更嚴重。

面對口吃的孩子該怎么辦呢?

◆首先是解除他們的心理壓力,讓他們知道口吃是完全可以治好的,堅定他們的信心,放下包袱,認真學練說話。

◆不要歧視說話不太流利的孩子,鼓勵他們多說、多讀、大聲朗誦、講演。

◆對所有的孩子都要講清模仿口吃是不禮貌的,損人又害己,他們知道了模仿的害處,自覺地不去模仿。

◆讓性急的孩子改掉說話急躁、搶話的毛病,讓他們有話好好說、慢慢說。

◆對學齡前兒童,大人不可催逼孩子說話,在孩子語言表述出現失誤時,要耐心糾正,不可諷刺挖苦,更不可打罵恐嚇。

猜你喜歡
小蕊怪癖結巴
車來車往的困惑
Video Star Gets Job Promoting Tourism
數學家“怪癖”檔案
因為這些『怪癖』,我才是我自己
結巴俠
張亮:扼住命運的結巴
日本教授的懶散與怪癖
記憶力
小蕊的心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