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慶市生態農業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建議

2014-06-23 13:49胡亮
安徽農學通報 2014年9期
關鍵詞:安慶市主要問題生態農業

胡亮

摘 要:該文分析了安慶市生態農業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分區域發展不同類型的生態農業和建議。關鍵詞:安慶市;生態農業;主要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 S1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9-15-02

1 安慶市生態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1 化肥的影響 據調查,安慶市常年化肥施用量達到60萬t,折純也達到27萬t。目前,氮肥利用率為30%,磷肥為15%,鉀肥為35%,大量盲目施用化肥不僅難以推動糧食等農作物增產,反而破壞了土壤結構,造成土壤板結、地力下降,同時導致大面積水體的富營養化。而大量焚燒秸稈又燒掉了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失去了增加土壤有機質的來源??茖W適量施肥,大力發展秸稈還田,補充土壤營養,優化農田生態環境已是當務之急。

1.2 農藥的影響 安慶市農藥年使用商品量達到9 900t左右。由于農藥施藥機械、施藥技術和施藥觀念落后,亂用、濫用農藥現象嚴重。據調查,農藥利用率只有30%,不僅造成環境污染和人畜中毒,而且影響防治效果、增加生產成本、嚴重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

1.3 規模養殖的影響 近年來,安慶市大中型畜禽養殖場已經達到120多家,每年排放的污水及糞便總量超過

1 400萬t。這些糞便倒入河流或滲入淺層地下水后,大量消耗氧氣,破壞了水體生態環境,從而產生嚴重的“有機污染”。另外,大量使用飼料添加劑,通過畜禽糞便造成土壤污染。

2 安慶市生態農業發展的基本設想

2.1 基本思路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靠特色產品和優勢來占領市場;以資源為依托進行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提高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對土地、水、生物進行有效保護。同時,以先進科技和成果為支撐,加強對種植業、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等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發展專業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提高農民抵抗風險能力,全面推進全市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

2.2 基本途徑 一是盡可能能減少化學投入品的投入,通過增加自然肥料防止施肥過量,維護生態平衡、維護生態鏈的自然連接,達到保護生態的目的。二是走現代集約化道路。依靠生物技術提高土地產出率,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集約農業。三是制定一整套扶持政策,對實施生態耕種的農場和種植大戶進行補貼,刺激農民發展生態農業。四是發展多功能生態農業。

2.3 基本設想

2.3.1 大別山區 安慶市的大別山區包括岳西、太湖、潛山、宿松、桐城市的黃甲等地,這些地方過去經常毀林開荒、亂砍濫伐,造成水土嚴重流失,泥石流現象多發。這些地區是安慶貧困人口集中區域。由于山多田少,可以采取以下發展模式。一是以發展名、優、稀、特農產品為主體,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有機茶葉、高山蔬菜等特色高附加值農業,在提高產品檔次、提高資源利用率上下功夫。二是探索與林業協調發展的生態立體農業。以山腰種植果樹、圈(欄)舍養殖畜禽、池塘養魚、水面養鴨鵝等種養殖方式,立體布局,循環發展,達到土地利用率、投入產出率、勞動生產率、環境生態保護的最優化。三是發展生態旅游業。用生態概念包裝旅游資源,將生態觀念和農耕文化融入旅游產品開發的各個環節,用生態的觀念塑造人文景觀,使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成支柱產業。圍繞天柱山、花亭湖、司空山等打好生態牌。四是發展適度規模的生態種養大戶和專業協會(合作社),發揮生態農業的規模效益和社會影響。

2.3.2 沿江平原區 包括樅陽縣沿江地區、迎江區、大觀區、望江縣、宿松縣等地,地貌以沖積平原為主,水網、圩區、崗地交織,湖泊星羅棋布,城鎮密集,交通便捷,經濟發達,土地利用率高,是重要的農業產區,宜采用發展糧食和經濟作物并駕齊驅。一是加快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加速農業科技向生產力轉化,發揮科技在生態農業發展中提質增效作用。二是積極推廣“豬—沼—糧、菜、果、魚”和“稻田立體養殖”等生態農業模式,遏制“三廢”污染,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三是以稻棉、蔬菜等糧經作物種植和畜牧水產養殖為基礎,保持種植業平衡發展、促進養殖業快速發展,建設投入合理的高產穩產低耗的農田生態系統和農牧農水結合的良性循環農業經濟系統。四是發揮人才、資金、技術和招商平臺優勢,加強農業技術投入,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拉長產業鏈,發揮農業的比較優勢。

2.3.3 丘陵地區 包括樅陽縣、桐城市、懷寧縣等,是耕作區,人多地少、中低產田比重大、部分流域水系污染嚴重,這些地方生態農業發展宜采取以下模式:一是強化生態農業產業化基礎建設,把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結合起來,擴大稻田養魚、立體種養等技術。二是在現有的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基礎上,合力推動從生產模式到生活模式全程生態化,提高農村環境質量。三是推進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搞好生態農產品與大中城市集貿市場的有機對接,以生態、環保、優質農產品的市場效應帶動生態農業大發展。四是積極發展生態旅游休閑觀光農業,如休閑垂釣、草莓采摘、桃花觀賞、水果采摘等。

3 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3.1 嚴格控制農業投入品數量 擴大測土配方肥的施用面積,將配方肥拓展到所有農作物,充分發揮配方肥在化肥減量、農田減污方面的作用。加大商品有機肥的補貼推廣,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機質,促進微生物繁殖,減少化肥施用量。加強緩釋肥的推廣。緩釋肥通過減緩肥料養分特別是氮素的釋放速度,可將氮素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從而減少傳統施肥造成的氮素流失。遵循“源頭控制、防重于治、綜合調控”的生態植保理念,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體系,實施農藥減施工程。加強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嚴格禁止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減少用藥頻次。加快病蟲害統防統治步伐,提高農藥利用率,大幅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3.2 大力推廣健康水產養殖模式 要把維護漁業生態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加大現代漁業投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走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的生態漁業發展道路。對大水面,要本著“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科學合理、統籌兼顧”的發展思路,該退的圍網區堅決退出,變“大養蟹”為“養大蟹”。同時要集約要素、園區化發展,做大、做強水產產業。

3.3 加強畜禽養殖場(小區)的污染治理 以沼氣工程為紐帶,實行種養結合,發展循環農業,是解決大中型養殖場污染的重要途徑。將養殖場沖洗的污水通過沼氣處理后,用于農田灌溉,既是解決養殖場污染的根本措施,又能為農作物提供優質有機肥料。推進畜禽糞污無害化、資源化利用,也是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走持續發展之路的有效途徑。

3.4 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推廣農作物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和覆蓋、堆漚還田、制成有機肥還田。還可利用秸稈發展食用菌生產;利用玉米秸和稻草等發展養牛、養羊。推廣示范“秸稈反應堆”、“秸稈養藕”等新模式,循環利用農業廢棄物,降低面源污染數量。發展以沼氣為紐帶的庭院生態農業模式,將種植業、養殖業與沼氣有機結合,有效緩解農村人畜糞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大力推廣可降解農膜,走生物全降解塑料之路,提倡人工拾撿廢棄農膜等污染物,從源頭上消除白色污染。 (責編:張長青)

猜你喜歡
安慶市主要問題生態農業
我想養一只貓
安慶市小精靈畫室抗疫作品
安慶市水產路橋梁設計方案研究
第八屆“一帶一路”食品安全與生態農業論壇
淺談施工企業項目部工會管理
安鄉縣發展生態農業的實踐
保證糧食安全,發展生態農業
十年辛苦不尋常:記安慶市關工委常務副主任殷成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