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古代蠟染遺存看我國蠟染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2014-07-12 00:30黃亞琴
江蘇理工學院學報 2014年3期
關鍵詞:殘片蠟染遺存

黃亞琴

(江蘇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1)

蠟染,在古代中國又稱“蠟纈”,是一種以蠟為防染劑進行防染的傳統手工印染技藝,和“夾纈”、“絞纈”、“灰纈”并稱四纈。據考證,“蠟纈”一詞在文獻中最早、最確切的記載是唐代慧琳寫的《一切經音義》第五十卷“眾纈”記載:“今謂西國有淡歰汁,點之成纈,如此方蠟點纈也?!保?]纈的出現標著著我國古代印染技藝的重大進步。在考古發現大量出土蠟染遺存織物的今天,通過對蠟染歷史文獻的查證和出土文物特征的分析研究,我們得以探究蠟染的起源,探尋蠟染技術與文化的發生、發展和演變。

一、我國出土的古代蠟染遺存分析

考古學中,文化遺存包括遺跡和遺物,蠟染遺存屬實物遺存是考古研究的對象,通過對不同地區不同蠟染遺存的分析,我們可以在物質文化層面和精神文化層面上研究不同文化差異和不同文化的相互滲透,從而揭示文化與技術發生、發展和演變的規律。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新疆、青海、甘肅、貴州、四川等地陸續出土了蠟染實物一百多件,其中以唐、宋時期的最多。1980年,人們在去川東風箱峽崖葬現場的路上,發現許多散落的文物中有蠟纈細布衣服殘片,圖案為蠟印團花和菱形花紋,通過鑒定,這些蠟染殘存織物的年代大約在戰國至西漢時期,這也是迄今在我國發現的最早的蠟染實物。

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民豐縣古尼雅遺址中發現了一座東漢晚期(公元二世紀)的墓葬,墓中出土了兩塊藍白印花棉布的殘片,一塊上有圈點、鋸齒紋花邊、米字網格幾何紋;另一塊采用矩形的分割劃分裝飾區,有裸女像、小鳥、獸紋、顯示了純熟的蠟染技術,但圖案風格并非完全中式風格,尤其裸女所持角狀杯型器皿,人物造型有明顯西域風味,據推測可能為西方豐饒女神,類似蠟染宗教畫,深受印度佛教藝術影響(如圖1)。同年,在新疆于田于來客古城遺址出土了兩件北朝(公元396—581年)時期的蠟染織物,一件為毛織物圖案是藍底白花,經考證,為木板印蠟工藝制作;一件為棉織物以線條為主,是以手繪方式上蠟染制(圖2、3)。

圖1 東漢蠟纈殘片

圖2 北朝藍底蠟纈毛織物

圖3 北朝藍色蠟纈棉布

1984年新疆和田洛浦縣山普拉地區賽依瓦克漢代墓群一號墓出土的藍白染花棉布裝飾畫殘片,也是典型的手工畫蠟浸染的蠟染作品,可以看出與民豐出土的殘片為同一工藝制作。1987年,長順交麻干貸天星洞巖洞葬出土蠟染織物八件,均為棉質夾裙,裙面為藍底白花。同年,平壩下壩棺材洞發現了15件蠟染衣裙,其中藍底彩色蠟染裙5件,圖案優美,均為手工繪制,線條流暢,配以挑花刺繡,生趣盎然。1968年,敦煌莫高窟第130窟內和第122、123窟前發現了一批唐代蠟染殘幡,多為彩色,幾乎每件幡的織物品種都不一樣,從殘片來看,紋樣生動優美,均為手繪,線條概括簡練,形象生動傳神。

從以上出土的蠟染遺存中,我們基本可以推斷川東風箱峽崖葬中的蠟染織物年代最為久遠,以棉和毛織物蠟染制品居多,紋樣以人物和幾何紋樣為主,色彩多藍白色。其余蠟染遺存大部分在新疆、青海、甘肅、貴州、四川等干燥地區發現,年代從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期不等,其質地和工藝顯示出物資流通和文化交流的痕跡,反映了魏晉至唐宋時期中原地區蠟染的使用和交流。

二、關于蠟染起源的推斷

蠟染藝術是在特定的物質和文化背景條件下產生和發展的,是基于人們對服飾美化的需求,在人類文明進步到一定程度后在多種染色工藝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可以推斷其產生的時間應在紡織、染色工藝之后?;谙炄疽韵灋榉廊緞┑奶匦?,染色過程是以靛藍為主的冷染工藝,同時,受地理位置的影響,寒冷地區多不宜進行,多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從大量史料記載和蠟染遺存可以看出,我國是世界蠟染藝術的發源地之一。陳維稷教授主編的《中國紡織科學技術史》認為:我國蠟染起源于西南少數民族,可追溯至秦漢,當時已利用蜂蠟和白蠟作為防染劑制作出印花布。[1]美國學者杜瑪斯·法蘭西斯·卡特在其著作《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西傳》一書中說:“現存中國的早期蠟染實物,比埃及、日本、秘魯、爪哇所發現的實物要早得多,[2]特別是在敦煌石窟和新疆吐魯番出土的蠟染實物足以證明這一點?!?/p>

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早在公元前2400年的第五王朝就以用藍靛染制織物包裹木乃伊,公元前一世紀的羅馬學者普利尼斯在《自然史》中就有關于埃及人浸染織物用蜂蠟防染的記載,這說明在相當于我國西漢時期的埃及,蠟染技藝已然流行。英國L·W·C·邁爾斯主編的《紡織品印花》中認為,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埃及蠟染花布就已聞名遐邇,因此,埃及被認為是世界蠟染的發源地之一(圖4)。

印度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就已有從藍草中提取靛藍染棉織物的記錄,由于氣候潮濕,印度鮮有發現古老的織物殘片,圖5是印度出土的十四世紀的殘片。趙豐教授在《絲綢藝術史》一書中通過考證新疆民豐地區出土的蠟染棉制品殘片,根據殘片中神像頭后背光所具有的印度文化元素和文獻記載可以推測,印度也應是蠟染的發源地之一。[3]

圖4 埃及阿克繆出土的五至六世紀蠟染

圖5 印度出土蠟

在我國,同其他民間手工技藝一樣,蠟染產生之初可能源于一些偶發因素,許多關于蠟染起源的民間傳說驗證了此種推斷。例如,在古歌《蠟染歌》里,敘述了蠟染的起源是由于蜜蜂弄臟了姑娘新織的白布,白布上留下了蜂蠟,然后在染色洗滌后意外出現了美麗的白色花紋,從而發明了蠟染的工藝;還有傳說蠟染是宮女以蠟作畫的一種消遣方式,后來逐漸演變成為蠟染工藝,諸如此類傳說很多,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蠟染帶給人們的特殊審美感受。

鑒于以上種種分析得出:蠟染技藝在遠古時期就在國際范圍內一度流行,是國際化的產物,研究蠟染技藝的起源應立足于出土的歷代蠟染遺存和歷史文獻記載。

三、不同時期蠟染藝術發展狀況

通過研究四川東部風箱峽崖葬中的蠟染織物可以推測:作為崖葬陪葬衣物的蠟染制品是那一時期的日常服飾,可見當時蠟染技藝使用已經較為普遍,結合染織技藝的發展和蠟染遺存我們可以分析得出中原地區的蠟染技藝是從先秦開始興起至唐代迅速流行開來,蠟染已經發展到不僅有棉布、毛織物蠟纈,而且還有絲綢蠟纈。從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古墓群和敦煌石窟中發現的實物來看,我國南北朝時期染纈已經廣泛用于服飾。唐劉孝孫《二儀實錄》記載我國秦漢間已有蠟纈,六朝時大為流行,隋代宮廷甚為重視,并有與民間不同的特殊花樣。[4]《隋書·食貨志》記載隋煬帝命令制作五色夾纈花羅裙用以賞賜。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的天藍娟夾纈,工藝精美,說明染纈技藝在隋代已達到很高的水準(圖6)。

至唐時期,疆土遼闊國力雄厚,紡織業、手工業興盛發達,官府直接掌管著主要的手工業部門,分工細致,這一時期也是蠟染技藝的高峰時期,染纈絲織品多采用凸版印戳點蠟工藝,從青海出土的唐代點紋蠟染娟和都蘭墓出土的點花藍白蠟纈紗可以看出這種工藝的發展。唐開元年間,蠟染曾用于軍服和宮廷貴族服飾、室內裝飾屏風等,從出土及傳世的文物當中可一探究竟。如:日本正倉院收藏的唐代對樹象羊蠟纈屏風(圖7),代表了唐時期中原高水平的蠟染技藝,此時的唐與日本文化交流最為密切,許多同一時期的日本文物就是唐的翻版。

圖6 新疆阿斯塔納出土蠟染殘片

圖7 唐代對樹象羊蠟染屏風

宋初染纈依然盛行,隨著染纈技藝的發展,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制作精致的染纈服飾和生活用品,北宋時,政府為了抑制奢侈,倡導樸素,下令禁止染纈的生產和使用?!端问贰ぽ浄尽酚涊d,天聖二年(1024)詔令:“在京士庶,不得衣黑褐地白花衣服?!保?]詔令中禁止穿著的衣服都是指染纈。這些對當時的印染業打擊很大。到了元代,統治者的民族歧視和元貴族追求華麗富貴的織金錦緞織物,清新雅致的蠟纈從此漸漸淡出中原,蠟纈的中心悄悄南移至西南地區,并從此在西南地區傳承至今。

四、西南地區蠟染藝術的傳承

早在唐代以前,西南地區的原住民就已使用蠟染,從考古發現來看,西南地區也是我國最早出現蠟染的地區之一。據《后漢書·南蠻傳》《搜神記》等記載,秦漢時期,被稱為“武陵蠻”的苗族先民“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裳斑斕?!薄端鍟さ乩碇尽芬灿涊d了“承盤瓠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為飾”的服飾狀況,[6]這里的“斑布”就是以葛苧棉等為原料制成的布,蠟染是其重要的裝飾手法。此外,西南地區最早用作貢品的手工產品就有蜂蠟和斑布,據記載,唐代夷洲(今鳳岡)貢蠟燭10條,斑布,犀角,葛粉30斤……宋代苗族的“點蠟?!?、瑤族的“瑤斑布”等都是向中央朝貢的主要物品。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中談到蠟染工藝說:“以木板二片,鏤成細花,用以夾布,而融蠟灌于鏤中,而后釋板取布,投諸藍中,布既受藍,則煮布以去其蠟,故能受成極細斑花,炳然客觀?!保?]這諸多文獻足以證明早在唐宋以前,蠟染已然盛行于西南地區。

明清以后,對于西南地區蠟染的記載更為詳盡。明代《嘉靖圖經》記載:“西南苗,婦女畫蠟花布?!薄顿F州通志》記載:“境內苗民,婦女在裙用蠟畫布,花彩鮮明”等,[8]這些文獻不僅介紹了蠟染的工藝方法,也描述了蠟染的使用情況。時光流逝,歲月荏苒,如今,在貴州、云南、廣西、四川等少數民族地區仍然保存有原生態的蠟染制作方法和使用習俗(圖8),將他們制作的蠟染實物與出土文物相對比,可以看出與遠古年代先輩們制作的紋樣如此的相似,這些都足以說明西南地區對蠟染技藝的傳承發揚。

曾經的中原大地,蠟染似一股清新的風,盛行一時,風過之后,織繡盛行,在美麗的西南邊陲,苗、瑤、畬、布依等等少數民族將傳統的蠟染藝術完好的傳承下來,蠟染文化象一粒種子在我國西南地區生根發芽,枝繁葉茂,正是一代代的蠟染能手對民族文化的深刻領悟,對各種技法的融會貫通,才使得蠟染藝術不斷傳承,成為我們民間藝術史上一朵永遠的奇葩。

圖8 貴州苗族蠟染

[1]賀琛等.貴州蠟染[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

[2]王華.蠟染源流與非洲蠟染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05.

[3]趙豐.絲綢藝術史[M].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2.

[4]臺灣漢聲雜志社.蠟染(上、下)[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

[5]吳淑生、田自秉.中國染織史[M].臺北:南天書局,1987.

[6]徐煉.中國民間美術[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5.

[7]李黔濱.貴州民族民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

[8]楊正文.苗族服飾文化[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8.

猜你喜歡
殘片蠟染遺存
從佛教文化遺存看天水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性
蠟染的紋飾探討
英藏西夏文《莊子》殘片考釋
兩則未刊俄藏《天盛律令》殘片考釋
遼代契丹貴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遺存和祭祀遺存初探
馬麗蠟染作品
時光殘片
蠟染手絹寄深情
貴州有的唐代遺存
浙江安吉漢代土墩遺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