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宮肌瘤患者血清性激素變化意義分析

2014-07-18 12:06耿紅琴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4年20期
關鍵詞:性激素肌瘤變化

耿紅琴

子宮肌瘤患者血清性激素變化意義分析

耿紅琴

目的檢測子宮肌瘤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 分析其變化的臨床意義。方法180例子宮肌瘤患者(觀察組)和100例健康女性(對照組)為研究對象, 使用電化學發光法測定所有患者的血清性激素水平, 包括:雌二醇(E2)、黃體生成素(LH)、卵泡雌激素(FSH)、孕酮(PROG)和催乳素(PRL), 比較兩組患者性激素水平差異, 分析其臨床意義。結果觀察組患者E2、LH、FSH、和PRL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兩組間PROG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子宮肌瘤患者體內雌二醇、黃體生成素、卵泡雌激素和孕酮有升高趨勢, 聯合檢測性激素水平有助于診斷和治療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性激素;變化

子宮肌瘤是女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 好發于30~50歲的婦女, 尤其在40~50歲的女性中其發病率高達50%以上。隨著社會的發展, 子宮肌瘤的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 嚴重者可以出現不孕、貧血、惡變等情況[1]。研究顯示子宮肌瘤的發生與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有關, 大多數子宮肌瘤在絕經之后會逐漸停止生長并慢慢萎縮[2]。本研究旨在通過測定子宮肌瘤患者體內性激素水平的變化分析其臨床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門診及病房接受治療的180例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彩超或螺旋CT或宮腔鏡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并排除子宮內膜的惡性病變以及心腦血管、內分泌代謝、血液系統疾病和其他生殖系統疾病等, 且近3個月內未使用激素類藥物。年齡24~59歲, 平均年齡(42.8±5.4)歲;其中子宮頸(體)肌瘤48例, 子宮壁內肌瘤32例, 子宮多發性肌瘤26例, 子宮漿膜下層肌瘤74例。肌瘤直徑<2 cm者84例, 2~3 cm者64例, 直徑>3 cm者32例。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月經周期延長或經量過多、頭暈乏力、陰道分泌物增多有異味、陰道不規則流血、反復流產和不孕等。選取同期在本院體檢中心進行體檢的100例健康女性為對照組, 均經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年齡22~54歲, 平均年齡(41.5±6.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于月經卵泡期清晨空腹采集外周靜脈血2 ml標本測定性激素五項:E2、LH、FSH、PROG、PRL。檢測方法采用Roche E170電化學發光法測定。比較兩組間性激素水平差異。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E2、LH、FSH、和PRL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兩組間PROG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患者臨床指標變化比較

表1兩組患者臨床指標變化比較

注:與對照組相比,aP<0.05;bP>0.05

組別例數E2(pg/ml)LH(mIU/ml)FSH(mIU/ml)PROG(ng/ml)PRL(ng/ml)對照組100 84.8±42.6 7.4±3.6 8.4±4.317.8±8.50.9±0.3觀察組180153.4±64.2a12.6±4.2a16.2±7.6a17.4±7.6b3.8±2.1a

3 討論

子宮肌瘤好發于30~50歲的育齡婦女, 是導致女性子宮切除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部分患者癥狀隱匿或未及時行檢查確定, 真實的發病率可能要更高, 這部分比例可能高達20%[3]。子宮肌細胞來源于苗勒組織的分化和生長, 因此在已經分化好的子宮肌壁間仍然存在這些肌母細胞, 這些細胞具有分化為子宮肌瘤細胞的潛力。這些未分化的組織在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后就可能分化演變為子宮肌瘤細胞。子宮肌瘤好發于育齡婦女, 而絕經后子宮肌瘤則停止生長甚至逐漸消退, 這些均提示子宮肌瘤的發病可能與女性體內的激素變化有關。

部分子宮肌瘤患者無明顯的臨床癥狀, 部分患者可表現為月經紊亂、不規則出血、繼發性貧血和肌瘤壓迫鄰近器官等[4]。目前對于子宮肌瘤的診斷主要依靠典型的臨床表現和病史, 結合影像學檢查(如超聲、宮腹腔鏡等)。經過多年的研究人們已經認識到子宮肌瘤的發生發展和女性激素變化有密切聯系, 尤其是雌激素的變化。本研究中對子宮肌瘤患者進行性激素測定結果發現觀察組E2、LH、FSH、和PRL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兩組間PROG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與李祥坤等[5]的研究結果相似。雌激素在女性體內起著重要的生理作用, 雌激素受體(ER)基因具有遺傳多態性, 影響和決定著雌激素在不同組織內的表達, 也表現出與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人體內的ER有ERα和ERβ兩種亞型, 諸多研究已經證實ERα對子宮肌瘤的發生、發展起著關鍵作用, 而且它的多態性影響著子宮肌瘤的發生[6]。孕激素與子宮肌瘤的發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但本研究中兩組患者間的孕激素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 考慮孕激素與子宮肌瘤的發生無直接關系, 尚需更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研究中還發現子宮肌瘤患者體內LH和FSH較對照組明顯升高, 考慮與肌瘤組織消耗雌激素后引起腺垂體的負反饋導致LH和FSH分泌增加所致。作者還發現子宮肌瘤患者體內PRL明顯升高, 考慮原因與肌瘤組織分泌PRL增加有關。研究顯示子宮肌瘤患者行手術切除后會對內分泌功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 尤其是導致雌激素降低及催乳素的升高, 并且隨著時間的延長有逐漸恢復的趨勢[7]。

作者采用的電化學發光檢驗技術具有敏感性高、準確度高的優勢, 聯合檢測性激素水平對于子宮肌瘤的篩查和治療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1] 張月英.宮腔鏡電切除術治療宮腔內良性病變78例護理體會.醫藥論壇, 2009, 30(7):119.

[2] 田玉翠, 代蔭梅.子宮肌瘤與妊娠關系的研究進展.醫學綜述, 2013, 19(16):2924-2927.

[3] 劉華英.不同子宮切除術對子宮肌瘤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影響.河北醫學, 2013, 35(8):1159-1160.

[4] 陸劍鋒, 朱云龍.子宮肌瘤切除術后復發因素探討.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0, 24(12):1242-1243.

[5] 李祥坤, 楊淦, 涂建華, 等.子宮肌瘤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2, 33(22):2794-2795.

[6] 楊曉樂, 時燕萍.雌激素受體基因多態性與子宮肌瘤易感關系的研究.新疆醫科大學學報, 2014, 37(2):228-251.

[7] 王靜, 馬曉蘭, 彭云武.子宮肌瘤患者術后血清性激素水平變化的臨床價值.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10, 20(6):1472-1474.

2014-07-14]

453600 河南省輝縣市人民醫院

猜你喜歡
性激素肌瘤變化
自擬安更湯對腎陰虛型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癥狀改善及性激素水平的影響
子宮肌瘤和懷孕可以共存嗎
你了解子宮肌瘤嗎
為什么要做性激素檢查
從9到3的變化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內及肺外CT表現
你了解子宮肌瘤嗎
為什么要做性激素檢查
這五年的變化
鳥的變化系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