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品》:“百代詩話之祖”

2014-07-22 03:42李清
中華活頁文選·高二版 2014年6期
關鍵詞:詩品詩人詩歌

李清

一、初識經典

1. 作品概說

《詩品》是南北朝時期鐘嶸的著作,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論專著,主要內容是品評自漢代到齊梁年間的五言詩人,并將他們按作品質量的高低劃分為上、中、下三品,其中的詩歌品評標準和評價方式,對后代的詩歌賞析、詩論創作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近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認為它“思深而意遠”,與同時代的《文心雕龍》堪稱六朝文學批評史上的雙璧。

2. 作者簡介

鐘嶸(約469-518),字仲偉,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人。鐘氏是潁川望族,世代為官。鐘嶸的十一世祖鐘繇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的書法家,與王羲之并稱“鐘王”。鐘嶸的祖父、父親都是地方官,鐘嶸與哥哥鐘岏、弟弟鐘嶼,自幼都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有良好的文學修養。鐘嶸少年時代在國子學就讀,因為“好學,有思理”“明《周易》”,得到當時的國子祭酒(國家的最高學官)王儉的賞識,被推薦為本州秀才。三十歲左右開始步入仕途,最后在晉安王蕭綱記室任上去世。他為人正直,有才干,曾多次向皇帝上書,他提出應加強對官員選拔的監督,不應以軍功濫授官職的建議,得到了梁武帝的采納。

二、深入品評

1. 形式與體例

《詩品》作于梁武帝天監十二年(513)以后,評論對象以五言詩為主,將自漢到齊梁之間的122位作家分為上、中、下三品,分別評論。這部書最初的名字是《詩評》,《隋書·經籍志》和《南史·鐘嶸傳》都記載鐘嶸的著作名為《詩評》,但也提到“或曰《詩品》”,后來由于不少目錄學著作中都寫作《詩品》,一些學者也認為,既然是分等第評論詩作,“品”字顯得更精當,所以今天通行的名字是《詩品》。書前有鐘嶸自作的序言。最初成書的時候,是上、中、下三品之前各有一篇序言,清代何文煥編《歷代詩話》,將這三篇序合而為一,后來的版本也都遵循這種體例,所以我們今天見到的《詩品》只有書前一篇總序。

鐘嶸在《詩品序》中介紹了全書的體例。上、中、下三品之中,上品為成就大、地位高或派生源流的詩人;中品略次;下品是次要詩人。由于重要性不同,所以對上品中的詩人論述詳細,中品次之,下品最略。一品之中的詩人,大致以時代為序,同時代的則以優劣為序。此外,鐘嶸認為“其人既往,其文克定;今所寓言,不錄存者”,就是說只有作者去世之后,他的文學成就才能蓋棺定論,所以作此書時還在世的詩人,概不錄入。

2.評價方式的創新

鐘嶸在《詩品序》中詳細闡述了自己的詩史和詩論觀點,包括詩歌的產生、詩歌的本質、詩歌體裁、創作方法等。大體而言,包括以下幾方面:

鐘嶸認為詩歌的產生,是由于“氣”發動外物,外物感動人的心靈,“搖蕩性情”,因而要以詩的形式來表達。對今天的讀者而言,未必能認同他所謂“氣之動物”的詩歌起源,但“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是能夠得到理解的。與鐘嶸同時代的文論家,如陸機、劉勰等,也都提出過類似的觀點,不過他們所謂外物,多是自然現象,如四季更替,奇異景色等,而鐘嶸還注意到,除了自然界的萬物盛衰,廣大的社會生活也是文學作品的重要來源,如“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負戈外戍,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等等,他意識到,這都是能夠“感蕩心靈”的生活事件,其中的情感也都能夠而且應該用詩歌來表達,這是他相較前人的進步之處。

由于對詩歌來源的深入探討,鐘嶸明確地認識到,詩歌的本質是人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以這一判斷為基礎,鐘嶸認為詩歌應該與“經國文符”“撰德駁奏”一類應用性質的文體有本質區別,既然是“吟詠性情”,就不能“貴于用事”,而應該用“直尋(就是從感物動情之中直接求得勝語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詩作中尋詞覓句)”的方法。這個觀點的提出,既是作者品評歷代作品的心得,也是針對當時詩壇的弊病提出的批評。鐘嶸生活的時代,五言詩極為興盛,“詞人作者,罔不愛好”,甚至連剛剛上學的小孩子也學著作,詩歌質量可想而知。人們為了相互攀比,難免求新求奇,過分注重形式,往往以編織辭藻、堆砌典故為能事,內容虛浮,感情蒼白。鐘嶸對這一現象提出了明確的批評,認為這種做法流傳甚廣,對文學創作是極為有害的。他列舉漢魏以來的經典詩句,如曹植、謝靈運等人的作品,認為他們的詩作都是即景抒情,有獨創性的,而不是只會假借前人的作品。

此外,鐘嶸還提出,不僅要避免濫用前人文句,還要盡量少用典。我們知道,用典是古人詩文創作中常用的手段,簡單地說,是用別人的事來表自己的情。當然這除了要求作者有高超的寫作技巧,還要求讀者有相應的鑒賞力,要了解典故的出處和作用。這種寫作手法由來已久,鐘嶸認為在他所生活的齊梁時代,詩人堆砌典故、炫耀學問,已經達到了“句無虛語,語無虛字”的程度,因而對此加以批評,認為佳句未必出自經史,關鍵是匠心獨運,直抒所見所感。這種對齊梁詩的批評,可謂切中肯綮,從中也能夠看出鐘嶸本人的文學修養和見地。

除了提倡詩歌內容的清新自然,鐘嶸還就詩歌形式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齊梁時候,五言詩已經發展到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在聲律上有一套成體系的創作規則。如當時周颙著《四聲切韻》,提出了平、上、去、入四聲的說法,沈約以此為基礎,加以擴展,提出了五言詩創作中應該避免的八種聲律上的問題,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鈕、正鈕”,合稱“八病”,大體來說,就是要求詩歌中固定位置的某字與某字的聲母、韻母或聲調不可相同,以營造朗讀時參差錯落,抑揚頓挫的美感。應該說,這種規定,增加了詩歌在形式上的美感,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效果,是有其積極作用的,而且經過當時許多詩人的運用,這種規定也在不斷被修正和完善。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過分拘泥于這種聲律限制,就難免束縛詩人,成為作詩的障礙。所以鐘嶸針對這個問題說:“至于平上去入,則余病未能;蜂腰鶴膝,閭里已具”,明確地表達了對“四聲八病”的不認同。他認為詩歌既然要讀出來,聲律就不能滯澀,所以“清濁通流,口吻調利”就可以了,過多的限制不利于詩人表達真情實感。

《詩品》是一部品評詩人的著作,鐘嶸認為自己采用的評價方法主要是“致流別”“辨清濁”“掎(jǐ)摭(zhí)病利”和“顯優劣”。簡單地說,“致流別”就是追溯某一特定詩人或詩歌流派產生的源頭,以及由源頭發展而來的過程?!氨媲鍧帷本褪潜嫖霾煌髋?、不同風格的差異,或同一流派不同詩人、不同作品的差異?!稗徂±本褪欠治鲎髌返牡檬??!帮@優劣”就是通過比較,判定詩人或作品的等第及文學史上的地位。這幾種評價方式中,比較和分析的手法是我們所熟悉的,而所謂“致流別”則是獨特而有見地的分析方法。鐘嶸在對許多詩人的品評中都用了這種方法,追溯歷史淵源,以梳理不同詩歌流派和整個五言詩的發展脈絡,體現了鐘嶸作為理論家的文學史觀念。他把所有詩人總屬《詩經》《楚辭》兩大系統,以時代為序,指出他們作品內在的承繼關系。如他認為東漢詩人劉楨的作品源頭在《古詩十九首》,而《古詩十九首》的源頭在《國風》;認為曹丕出于李陵,而李陵出于《楚辭》。這種“歷史批評法”,鐘嶸的前輩沈約、同時代的蕭子顯,都曾在他們的文章中有所涉及,鐘嶸系統地運用了這種方法,使自漢至梁的這一百多位詩人組成一個傳承有序的完整的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言詩發展到齊梁以來的歷史脈絡,這對文學史的研究而言,是很有價值的。

3.頗受爭議的等第

當然,鐘嶸的這種評價思路也存在缺陷,因為某一流派、某一詩人的風格,其來源往往是復雜的。同一流派在不同發展時期可能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同一流派內的不同詩人也可能有各自的特點。即使是同一位詩人,其作品風格也可能存在年代的差異。還應該注意到,詩人作品風格的來源往往并不是單一的,一個人在創作中可以對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前人廣為借鑒,很難嚴格地限定究竟出自哪一脈。此外,鐘嶸對詩人的評價也是建立在自身學識和眼界的基礎上的,這就很難避免個人的局限、偏頗,乃至謬誤。例如書中將陶淵明列為中品,將曹操列為下品,歷來受到很多詩論家的非議。

4.流傳與影響

《詩品》作為我國第一部專論五言詩創作的著作,對后代的詩歌批評產生了很大影響,許多有成就的理論家、理論著作,都曾受到《詩品》的影響。如唐代皎然的《詩式》、殷璠的《河岳英靈集》,宋代魏慶之的《詩人玉屑》、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詩品》的影響。元代詩人元好問、清代詩人袁枚、近代學者章太炎等人,都曾在自己的作品或論著中提到或肯定了《詩品》的某些觀點。此外,《詩品》還流傳到日本,對日本的漢詩、和歌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三、名篇選讀

氣之動物①,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照燭三才②,暉麗萬有③,靈祇待之以致饗④,幽微藉之以昭告。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

—鐘嶸《詩品·序》(節選)

【注釋】

①動物:動,啟發,感動。物,外物。

②照燭:照耀,“燭”在這里也是照的意思。 三才:指天、地、人。

③暉麗:光輝艷麗。 萬有:萬物。

④靈祇:神靈。靈指天神,祇指地神。 致饗:接受祭祀。

【譯文】

節氣使景物發生變化,景物感動人,所以動搖人的性情,表現在舞蹈歌唱上。它照耀著天、地、人,使萬物顯得光輝艷麗,神靈靠它來接受祭祀,幽冥靠它來禱告。感動天地鬼神,沒有比詩歌更接近的了。

故詩有三義焉:一曰興,二曰比,三曰賦。文已盡而義有余,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宏斯三義,酌而用之,干之以風力①,潤之以丹彩,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若專用比興,則患在意深,意深則詞躓②。若但用賦體,則患在意浮,意浮則文散,嬉成流移③,文無止泊④,有蕪蔓之累矣。

—鐘嶸《詩品·序》(節選)

【注釋】

①干(gàn):捍衛,加強。

②躓(zhì):阻礙,絆倒。

③嬉成流移:嬉戲而成為油滑。

④止泊:歸宿。

【譯文】

所以詩有三種手法:一種叫興,一種叫比,一種叫賦。文辭已經完了情意還有多余,是興;借物來喻指用意,是比;直接寫事實,借言辭來寫事物,是賦。擴大這三種手法,酌量采用它,用風骨來加強它,用文采來潤飾它,使玩味它的人能體會它的無窮滋味,聽到它的人心神撼動,這是詩中最好的境界了。如果專用比興手法,缺點在于用意過于深沉,用意過于深沉,文辭就不順暢。如果專用賦的手法,缺點在于用意浮淺,用意浮淺,文辭就散漫,嬉戲而流于油滑,文辭沒有歸宿,就有蕪雜散漫的毛病了。

【分享】

詩歌的來源和形式歷來是理論家關注的問題。鐘嶸認為詩歌是人有感而發的產物,能夠照耀萬物,能通天地鬼神。所以,優秀的詩歌必須是真情實感的流露,而不能只是技巧和辭藻的堆砌。技巧的運用要視表達感情的需要而定,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以內容決定形式,不能以辭害意。作為詩歌創作和欣賞的標準之一,直到今天,鐘嶸提出的這一原則仍然是我們在寫作中應當遵循的。

四、拓展閱讀

登池上樓

謝靈運

潛虬媚幽姿,飛鴻響遠音。

薄霄愧云浮,棲川怍淵沉。

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祿反窮海,臥痾對空林。

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

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嵚。

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

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

別范安成

沈約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爾同衰暮,非復別離時。

勿言一樽酒,明日難重持。

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思。

游仙詩

何劭

青青陵上松,亭亭高山柏。

光色冬夏茂,根柢無凋落。

吉士懷真心,悟物思遠托。

揚志玄云際,流目矚巖石。

羨昔王子喬,友道發伊洛。

迢遞陵峻岳,連翩御飛鶴。

抗跡遺萬里,豈戀生民樂。

長懷慕仙類,眩然心綿邈。

五、探究空間

1.“拓展閱讀”部分三首詩的作者,謝靈運在《詩品》中被列為上品,沈約被列為中品,何劭被列為下品。讀一讀,分析它們的差別在哪里。你認為哪首最好?說明理由。

2.《詩品》將陶淵明列為中品,將曹操列入下品。讀讀相關的原文,說說鐘嶸這樣評價的原因。你同意他的觀點嗎?

3. 鐘嶸在《詩品》的序言中說,自己以上、中、下三品評點詩人,是受到班固、劉歆的影響并彌補他們的缺憾(班固《漢書·古今人表》把古今人分為九等,劉歆在《七略》中將學者的著作分為七類)。你認為應該怎樣評價一個詩人?應該如何判斷一部作品的優劣?談談自己的看法。

猜你喜歡
詩品詩人詩歌
我和詩歌的關系(創作手記)
《二十四詩品》21世紀研究述評
七月詩歌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之沖淡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之典雅
“詩人”老爸
詩歌的奇怪隊形(一)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之高古
憤怒
想當詩人的小老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