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建設者”:理論闡釋和實踐拓展

2014-07-23 17:14馮大鵬
新聞前哨 2014年5期
關鍵詞:三貼近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走轉改

馮大鵬

[摘要]“我是建設者”大討論是在新聞記者角色出現偏差的現實環境下適時發起的活動,它教育新聞工作者不僅要報道建設者,還要做建設性的報道,做一個文化建設者。在“我是建設者大討論”進行的過程中,應樹立精品意識,不斷創新,堅持“三貼近”和“走轉改”,強化責任意識,注重策劃,以建設者的姿態履行自身的職責和使命。

[關鍵詞]建設者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三貼近 走轉改

2013年3月22日,湖北日報刊發了一位老新聞工作者的來信。他在肯定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新聞工作的同時,也指出了當前一些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的不良表現,并提出一個重要問題:新聞工作者應該以什么樣的角色和姿態履行自己的職責使命?由此,“我是建設者”大討論活動在湖北新聞界展開。兩個多月的時間,這場討論已經從湖北波及全國,充分說明在當今社會轉型和變革時代,新聞工作者強化社會主義建設者主體意識、堅守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我是建設者”的理論闡釋

建設,一般來說有兩個層面的內涵,一是指建造新的設施,一是指從事某行業。關于“我是建設者”,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內涵:

1.記者要報道建設者。

新聞工作者作為信息的傳播者、時代的記錄者,應該把建設者作為報道的主要內容。紀錄建設者足跡,傳播建設者思想,謳歌建設者精神,把版面和時段留給建設者。

2012年4月,為了迎接湖北省第十屆黨代會,湖北日報推出了“喜迎黨代會 我看新荊楚”大型公益互動報道,邀請荊楚各界人士參觀各地經濟社會發展亮點。2012年8月10日起,湖北日報又推出“喜迎黨的十八大·楚天百縣跨越行”特刊,報道各縣區建設的成就。 2013年5月下旬以來,在武漢、黃石、咸寧三市的幾處重點項目建設現場,活躍著一支支特殊的建設者隊伍,他們在進行重點建設項目蹲點調研采訪,報道重點工程的建設者,記錄他們的辛酸和榮耀。湖北日報先后推出了《風雨鸚鵡洲》、《空中姊妹花》等4篇現場報道,與湖北衛視的《跟著建設者學做建設者:湖北媒體走進鸚鵡洲大橋》、湖北之聲《貓道上的建設者》、長江商報的《總工程師的雙重身份》等報道,不僅讓鸚鵡洲長江大橋的火熱工地生動呈現在受眾眼前,更讓人們領略到荊楚建設者敢為人先的英雄精神、科學施工的創新精神、舍家忘我的犧牲精神。

當然,社會有很多行業,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建設者,都需要我們用時段和版面去關注。

2.記者要開展建設性的輿論監督。

新聞工作者不能做旁觀者,也不是簡單的圍觀者,而應積極參與,以建設者的姿態進行報道,開展建設性的輿論監督。簡單地說,就是要有問題意識,心懷建設心態。既不嘩眾取寵,也不隔靴搔癢,而是提建設性的意見,圍繞大局,服務中心,注重新聞監督的社會效果,讓大家滿意,從而推動各項工作,推動各方面的建設。

報道負面新聞,不是為了“揭丑”而“揭丑”,更不是為了讓某個干部丟“烏紗帽”,而是要通過報道,讓某一問題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使問題向著有利于解決的方向發展。記者要以建設者的心態傳遞正能量,凝聚社會共識,共筑中國夢。2012年,湖北省廣播電臺交通廣播臺了解到黃梅小池測速“陷阱”的新聞線索,楚天交通廣播立即派出記者調查。經過了解,該路段自2012年1月1日至2月3日所有“超速”數據共計一萬多條,涉及交通罰款2000多萬??紤]到該事件涉及人數較多,影響較大,如果連續報道雖然會帶來收聽率迅速提升,但也會造成不穩定因素,而且不一定利于問題解決,因此楚天交通廣播沒有在第一次報道作出后進行連續報道和新聞炒作,而是將情況通報給了湖北省公安交管局。省交管局立即成立調查專班,開展調查,公布了調查結果,撤銷該“陷阱”測速儀的超速數據,并對相關責任人作出嚴肅處理。

實踐證明,輿論監督的目的,不是給人出難題,為的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把解決問題作為輿論監督的出發點,把有利于服務大局、有利于推動發展、有利于舒緩群眾情緒消除社會矛盾、有利于凝聚發展力量、有利于推動問題妥善解決作為輿論監督的落腳點,這樣的輿論監督才是有效的。

3.記者也是建設者。

新聞出版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事業的發展也是文化產業的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推動新聞工作本身就是在推動文化建設,新聞工作者也在做文化生產,也是文化行業的建設者。記者所撰寫的報道,所拍攝的照片,都是一種文化形態,將存在并傳播下去。

湖北日報2012年兩次改版,發行量獲得大幅提升,在全國名列前茅。這不僅增強了報道的影響力,幫助履行黨報的社會責任,也壯大了報社的實力,增強了湖北文化產業的實力。

二、“我是建設者”大討論的背景

2013年3月,根據中宣部和中國記協的要求,湖北省委宣傳部和省記協將媒體傳播力、公信力和新聞隊伍建設作為重點課題,先后到省屬媒體和部分市州開展調研。通過調研,發現部分新聞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出現了偏差、建設者的主體意識缺乏,省委宣傳部尹漢寧部長形象地概括為“有點煩、有點濫、有點暈”,需要進一步明確“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具體來看,現實原因有三:

1.市場壓力倒逼媒體發展。

隨著宏觀經濟的發展和媒介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媒介之間的競爭走向白熱化,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市場化倒逼主流媒體、新媒體倒逼傳統媒體的輿論發展格局。在雙重倒逼的情勢下,一些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為了賺取眼球,謀求經濟利益,肆意迎合媚俗之風,嘩眾取寵,懷著唱衰偏好習慣扒糞、片面亮丑,模糊了作為黨和政府執政工具的定位,有的甚至淪為網絡謠言的傳播者和網絡輿論的跟風者。

2.社會轉型加劇心理失衡。

在當前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社會多元思潮對主流意識形態不斷進行挑戰,媒體的從業者像其他行業的人一樣,體驗著社會的壓力,常常伴有浮躁的情緒和心理失衡。人們對于社會進步的期望并非因社會的進步而滿足,反而在社會的進步下催生了更大的期望值,進步的尷尬和成長的煩惱不言而喻,社會的不滿和躁動由此而生。一些新聞工作者受到偏激社會輿論的影響,根據自己有限的經歷和粗淺的思考,片面地認為凡官員必腐敗、凡發展必虛假,一味放大社會問題、助長社會戾氣、激化社會矛盾,“黃鶴樓上看翻船”。endprint

3.新媒體崛起導致眾聲喧嘩。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微博、微信等移動社交多媒體的使用,媒體的傳播手段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新媒體的去中心化和低門檻使得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有麥克風,每個人都在發表聲音,每個人都渴望關注。眾聲喧嘩,稂莠不齊。一些所謂的“公民記者”懷著各自的初衷,為了特定的利益,發布、傳播虛假信息。而傳統的媒體和媒體人在“傳謠無責”、“賣點至上”、記者是“時代的清道夫”等新聞觀點的驅使下不加辨別、不分真偽地一哄而上,信謠傳謠。一些年輕的剛入職的記者,在走上這個非常容易獲得職業自信的崗位后,在“無冕之王”的光環下出現迷失,固守“壞事情就是好新聞”的理念,分不清主流和支流。

三、“我是建設者”的實踐拓展

“我是建設者”大討論并不是一陣風,吹過了就不留痕跡,應該作為一種理念,內化到希新聞工作者的價值觀中,指導新聞工作者的傳播實踐,使新聞工作者在日常傳播過程中體現建設者的角色。

1.飽含責任意識,注重策劃。

作為新聞工作者,任何時候都要牢記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新聞工作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是時代的記錄者,是先進文化的生產者、傳播者。特別是在當下,舉國上下正在為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而凝聚力量、奮力拼搏,新聞工作者更應牢記自己的神圣使命,努力為全國人民營造一個昂揚向上的良好輿論環境。當前新聞工作面臨著比以往更為復雜的國內國外形勢,因此,特別要處理好輿論引導和輿論監督、歌頌光明與揭露黑暗、弘揚正氣與鞭笞黑暗、深入與時效、繼承與創新等等關系。

2011年4月中旬,咸寧市嘉魚縣陸溪鎮、潘家灣鎮菜農種植的大約5萬噸包菜滯銷。經網友微博發布,引發網民關注,長江商報及時監控到這一網絡線索,隨即展開調查、報道,為菜農銷售包菜尋求出路。在長達5天的調查采訪中,長江商報記者從種植成本、運輸成本、異地市場菜價同比、市場疲軟、產業種植結構、周邊市場需求等方面,深入了解了當地包菜滯銷的原因。在此基礎上,長江商報及時啟動重大選題策劃報道機制,對該事件進行連續報道。在此次系列報道中,長江商報從保護菜農實際利益出發,通過連續系列報道,借助新興媒體互動,引導相關部門介入,“拯救菜農行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堅持“三貼近”,深化“走轉改”。

“我是建設者”的提法從本質上看,和“三貼近”、“走轉改”是一脈相承的,都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具體體現。

“貼近實際”就是新聞工作要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緊跟時代步伐,適應現階段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實際狀況和要求,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客觀現實,真實反映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百N近生活”就是新聞工作者要深入到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去,深入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和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去,反映客觀現實,把握社會主流,解決具體矛盾,更好地融入生活,服務生活,引導生活,要始終把報道視點對準火熱的生活。關注樸素平凡的生活細節,聚焦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從現實生活中挖掘生動事例,汲取新鮮營養,展示未來生活的美好前景,激烈人民群眾同心協力?!百N近群眾”就是新聞工作者要深深扎根于群眾之中,說群眾想說的話,講群眾能懂的話,為群眾提供想看愛看,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產品,把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多聯系群眾身邊的事例,多反映群眾的切身感受,把鏡頭對準基層,把版面留給群眾。

此外,應不斷深化“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實踐活動。在具體的新聞報道實踐中將見聞式報道與深度報道相結合,增強“走轉改”的思想內涵;報道民生現象與促進問題解決相結合,提升“走轉改”的社會影響力;營造大環境與彰顯小特色相結合,發揮不同媒介的自有優勢;規定動作與自選動作相結合,喚起“走轉改”內蘊的生機與活力;制度保障與價值引領相結合,促進“走轉改”長效工作機制的形成。

2012年,武漢市開展對本地最大地下排水通道——黃孝河箱涵清淤工作,武漢晚報記者6次進入箱涵,用親身所見所聞向市民講述了清淤工作者的艱辛,呼吁市民愛護環境。小處著眼,卻飽含深情與責任;俯下身子,才能感受生活的鮮活。

3.樹立精品意識,不斷創新。

新聞工作者要有強烈的精品意識。要深入開展“走轉改”活動,錘煉采編作風,下決心根治采編作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深入火熱生活,寫出反映時代、記錄歷史的作品,創作出有深度、有情感、有影響力的新聞力作。

2010年底,湖北省科技廳社會發展處副處長羅光軍偶然與湖北日報社會新聞中心主任姜平談起福白菊,提到湖北麻城市福田河鎮是我國三大福白菊產地之一。羅光軍曾在福田河鎮擔任過鎮長,他和福田河廣大菊農的夢想就是福田白菊能成為湖北花茶中的“采花毛尖”,但眼下小規模、小品牌、小產業、低效益困惑著產業的發展。福白菊的故事并不新鮮,優勢資源沒有轉化為優勢產業。做不做報道?怎么做報道?湖北日報社會新聞中心經過業務討論,認為福白菊的現狀與尷尬正是湖北眾多特色農業產業想發展卻又因種種因素沒能發展的一個例證,剖析福白菊具有管中窺豹、以點析面的范本意義。從2011年1月14日至1月27日,從消息《億萬浙商資本麻城采菊 收走了菊花 留下了品味》,到專版《找尋福白菊的未來》,至《苦口“菊話”但愿化作春泥護花》的述評收尾,整組報道精雕細琢,飽含心血。

湖北日報道的這些報道,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省相關部門紛紛出臺扶持政策;央視新聞聯播在《聚焦十八大 中國成就展》中葉播出福白菊報道;2013年1月麻城九州福白菊基地通過中藥材國家GAP認證。這些都讓“湖北花茶第一品牌”的夢想更近一步。

可見,只要真正的堅守責任,加強策劃,堅持“三貼近”,深化“走轉改”,樹立精品意識,媒體人的建設性作用將更大。

四、結 語

隨著媒介市場化進程推進和新媒體的蓬勃發展,社會轉型期的媒體人尤其是一部分年輕的新聞工作者對自己的角色定位出現了迷失,心系傳媒工作的老新聞工作者的來信得到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省委宣傳部和省記協因勢利導推動、引領“我是建設者”大討論深入開展,說明當下新聞工作者強化社會主義建設者主體意識、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當前環境下,一方面新聞工作者應擺正心態,回歸到文化建設者的本位,做社會運動的一個鏈條,壯大文化產業的實力,提升精神文明的水平;另一方面,新聞工作者應認識到記者職業的特殊性,明確社會守望者的職責,做好信息發布、社會監測與輿論監督,告訴大家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什么樣的時代。從而,媒體人在與其他行業的同與不同中促進社會的建設,不斷助力中國夢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尹漢寧:《在湖北省新聞戰線深化“我是建設者”大討論活動推進會上的講話》, 2013年6月

[2]強月新:《深化“走轉改”的思考》,《湖北日報》2012年9月17日14版

[3]姜平:《與福白菊一起見證新聞記者的建設能力》,《“我是建設者”大討論資料匯編》,2013年6月,P273—275

[4]馮正安 巴曉芳 梁曉瑩:《為荊楚建設者歡歌 ——“我是建設者”大討論·重點建設項目蹲點調研采訪紀實》,《湖北日報》2013年6月6日01版 <\\Y8\本地磁盤 (F)\2011-新聞前哨\2014-1\BBBB-.tif>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歡
三貼近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走轉改
習作指導須“三貼近”
故事細節語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的建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