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探討

2014-07-25 02:41文/陳巖芳
新課程·上旬 2014年5期
關鍵詞:有效性閱讀教學小學語文

文/陳巖芳

摘 要:語文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積累的過程也是探究實踐的過程。結合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教學實效性進行簡要的探究和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作為教學的首要戰線,同時也是學生得到知識、老師教學的主要渠道。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板塊,不管是在哪個階段都占有很大比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作為創設基礎的關鍵時期,在新課程實施后,小學閱讀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仍然有很多教學方法停留在千篇一律的方法上,缺乏對內涵、文章中心、段落、寫作以及表現等方面的理解。雖然這種教學方法也能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但在學習與課堂模式上存在很大不足,長此以往就會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主體地位不夠突出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讓學生充分發揮主人翁作用的呼聲越來越強,同時也讓課堂教學成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在課堂教學中,很多老師沒有真正領會學生為主的具體含義,只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后,就進入小組討論、發言。由于缺乏老師必要的引導,對課堂任務以及閱讀效果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無形中也為學生增加了很多負擔,最后影響其學習興趣。

2.缺乏有效的學習方式

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來看,仍然有很多小學教學停留在對文章結構、內涵的分析上,只要求學生掌握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這種形式化的教學,不僅會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還會讓其失去對閱讀的興趣,從而影響教學成果。

3.教學內容過于泛化

從小學語文閱讀作品選材來看,都是在眾多老師的經驗基礎上選出的內涵豐富、包羅萬象的文章。但是,由于教學時間有限,大部分老師都希望盡快完成教學,給予學生最多的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讓老師舉棋不定,點廣面多,從而讓很多本應該精講的內容沒有得到精講,閱讀教學成為過場,最后讓學生只能從閱讀教學中得到淺顯的知識,拿捏不住重點和難點,最后被教學內容埋沒。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內涵與特征

閱讀教學有效性,要求師生都必須尊重教學活動規律,以閱讀教學特征作為出發點,活用教學策略,用盡量少的精力、物力、時間,得到最好的效果,最好實現小學語文教學設置的目標,滿足個人與社會的價值需求。在這個過程中,衡量閱讀有效性最根本的方面是效率、效益和效果,也就是實現的具體程度,每個單元、環節、階段的實現程度,讓學生得到多少知識;效益,關注更多的是可持續發展,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整體改善;效率,是在適當、明確、正確的基礎上,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與目標度。

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特征來看,主要表現在語文性、主體性和生成性三個方面。工具性作為語文最根本的特征,語文教學實質上就是一種查閱工具,它是人類思維交際、表情達意的重要渠道,同時也是展現文化價值的核心載體。同時,它還具有特殊性,它是在日常交流、生活中生成的工具,不僅不會磨損,還會越用越精致,所以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又表現在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培養中,最后才能掌握文字工具。

主體性的對象是學生,它更關注個體差異與個性。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必須根據內容安排、目標擬定、方法選擇,從生活實際出發,用教學促進學習。同時,它也要求個性閱讀,在尊重學習形式、認識與情感需求的同時,讓其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

小學課堂教學作為動態的系統,教學過程不可能完全相同,隨時都可能出現突發行為與事件。針對這種現象,課堂教學必須注重環境和學情,調整教學程序,為學生創設更好的學習內容和目標,這樣才能保障教學成果。

三、增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創設閱讀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教學作為啟發學生學習、培養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根據學生特征設置對應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從而更好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開動腦筋,主動探尋答案。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養成主動探索、尋找、思索的好習慣,教師必須努力創建師生和諧的教學情境,并且根據音效、圖片、教學內容、視頻等不同的媒體設置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感官與視覺的影響下,融入文章情感與內涵,用積極的心態閱讀學習。也只有在開放、融洽、和諧的教學環境中,才能讓學生愉悅、主動地進入學習,保障教學效率。

2.強化教學方式,開設特色教學

老師作為整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引路人,一直處在主導位置上,所以為了保障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不僅不能忽視主導作用,還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恰當的加工與整理;在整理教學重點的同時,從根本上避免表面工作對教學成果的影響。另外,教師也可以從自身情況出發,將實際情況和教學方式整合起來,創設適合自己、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手段。

3.尊重閱讀個性,鼓勵學生創新

從心理與年齡發展來看,小學生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以自己的思維形式束縛學生發展,而是用鼓勵、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成長,鼓勵學生質疑,這樣才能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另外,教師必須在每篇文章教學前領會文章大意、思想與情感,在深入教材本質的同時,更加全面地確立教學重點、難點,進行有效訓練。如果學生只是單純的感悟,那么閱讀的人文熏陶作用就不能正常發揮。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必須監督學生做到以讀為本,才能進一步增強閱讀和語言能力,讓閱讀教學得到更好的成果。而對于較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利用讀寫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寫閱讀感受,對閱讀內容進行改寫、擴寫、續寫、縮寫、仿寫。

小學語文閱讀作為語文長期學習的基礎,為了提高教學有效性,教師不僅要注重教育地位,還必須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在不完全局限于已有的教學模式的同時,尋求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構造出自主、自由、融洽、和諧的學習空間。

參考文獻:

[1]周惠金.新課改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初探[J].新校園:上旬刊,2013(10):146.

[2]楊愛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探討[J].成功:教育版,2012(18):78.

[3]王麗梅,張立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3(3):183.

編輯 薛直艷

猜你喜歡
有效性閱讀教學小學語文
談閱讀教學中的快樂
船舶嚴重橫傾時應急行動的有效性
閱讀教學中的“追問”略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