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地區鋼琴藝術作品的民族特色風格探微

2014-08-26 06:52吳吟音
藝術評鑒 2014年14期
關鍵詞:藝術創作

吳吟音

摘要:內蒙古地區的民間音樂是在當地各個不同少數民族真實質樸、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基礎上得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真實反映。將民間音樂直接采用或間接使用是我們鋼琴藝術展現與彰顯民族特色與風格的最為直接有效地方式有段之一。為此,筆者試圖就上述這一問題加以闡釋。

關鍵詞:內蒙古民歌 鋼琴藝術 藝術創作 風格特色

我國近現代鋼琴藝術作品的形成和發展是中西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和碰撞的產物。伴隨著鋼琴藝術在我們國內各個不同地區地不斷發展與壯大,內蒙古地區也隨之形成了自身獨有的鋼琴藝術特色與風格。眾多音樂藝術創作者根據內蒙古地區自身的一些文化歷史背景、生活環境與習慣方式等改編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帶有民族藝術特色與韻味的鋼琴藝術作品,并由此成為了內蒙古地區十分重要的器樂創作作品的領域之一,深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與喜愛。

一、內蒙古地區鋼琴作品民族風格創作的分析與把握

在內蒙古地區鋼琴作品的形成、發展與演變的過程中,它將鋼琴藝術的技巧本身發揮到了極致,從而使得其民族音樂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凝練與升華。這些鋼琴作品我們如果概括起來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兩種情況:

(一)依據民歌改編創作的鋼琴藝術作品

內蒙古地區民間音樂的織體優美,色彩鮮明,具有本民族的生活氣息。同時,諸多鋼琴藝術作品在其創造性的采用了民歌表現手法的基礎上,融匯和借鑒了西洋的一些先進的作曲技術手法,很好地發揮了鋼琴藝術自身的表現力與感染力。新中國在成立之初,我國著名的作曲家桑桐就依據蒙古族自身所獨有的民歌特點改編創作了著名的鋼琴《內蒙古民歌主題小曲七首》。在和聲的運用手法上,該作品以自然調式為基礎,運用了一些復合和聲的表現方式和手法,旋律織體以內蒙古民歌作為基調,充分地體現出了內蒙古地區不同人們的豐富多彩的生活習慣與方式,非常富有地方性藝術色彩與特色風格。第一首鋼琴作品為《悼歌》,其曲調來源于蒙古族的兩首民歌:即《塞根》和《丁克爾扎布》。第二首作品為《友情》,這是一首以贊頌真誠、歌頌友誼為主要內容的一首歌曲。第三首作品為《思鄉》,從字面上我們不難理解,它是表達游子思念家鄉之情的一首樂曲。第四首作品為《草原情歌》,該樂曲使用了分節變奏性的藝術表現手法,改編于一首展現青年男女之間純潔堅貞愛情的歌曲《小情人》。第五首作品為《孩子們的舞蹈》,這首樂曲充分地描繪出了孩子們爛漫無邪、純真可愛、載歌載舞的藝術色彩與形象。第六首作品為《哀思》,此首作品鮮明地呈現出了人們的某種悲痛與傷心之情。第七首作品為《舞曲》,這首樂曲在其創作過程總,其主題運用了《莫德格昂嘎》的旋律色彩。上述七首鋼琴作品力圖將西洋音樂的一些多聲部織體語言同我國本土旋律的藝術特色風格相融合。在和聲語言的充分運用、織體的豐富多樣化等方面都進行了各種不同的有益嘗試,從而實現了作品的音樂內容、創作技巧、風格特色、表現手法等方面的良好完美的融合,它是運用西洋這種獨具特色的樂器——鋼琴來充分鮮明地展現我們少數民族生活的優秀藝術作品。它也因此在1957年舉行的世界青年聯歡節的諸多藝術創作獎項中喜獲了銅獎。

此外,我國著名作曲家鐵英兒時起就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生活,廣闊的草原撫育了他,在其對音樂作品的藝術創作過程中,他以北方的草原文化作為創作的背景前提,以內蒙古本民族的民歌為其創作的動力源泉,創作了著名的鋼琴藝術作品《內蒙古民歌鋼琴小曲60首》。該作品的題材選取廣泛,涉獵到了蒙古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等內蒙古地區諸多不同少數民族的民歌音樂藝術元素。例如,《鄂爾多斯蒙古》就出自于鄂爾多斯地區的蒙古族民歌;《阿爾斯》來自于錫林郭勒地區的蒙古族民歌。同時,作者還依據達斡爾族的民歌創作了作品《想念朋友》;根據鄂溫克族民歌創作了《云青馬》等著名的鋼琴小曲。鐵英在其鋼琴小曲創作的過程中充分采用了主、復兩調截然不同的創作手法,音樂結構全部按照原有民歌的藝術風貌,調性色彩也沒有做以變化,這樣做的目的是便于表演者在其表現過程中能夠邊彈邊唱,發揮自如,充分地展現與詮釋音樂作品??傊?,這些小曲的音樂內容簡潔明了,言簡意賅,這對于我國日后各個不同民族優秀文化的繼承和傳播將起到重要的引領與助推作用。

(二)借鑒西洋作曲技法創作的鋼琴藝術作品

我國著名作曲家李世相所創作的《蒙古族風格少年鋼琴組曲集》之“少年那達慕掠影”中的各種不同樂曲全部是創作者獨立來完成的,作品的主題發展非常具有創造性,調式、調性的起承輾轉也靈活多樣,這幾首小曲的規模雖然比較短小,但音樂的曲式結構卻顯得比較規整,和聲色彩的運用也比較豐富。其中在《摔跤手出場啦》這一樂曲中,作者在低音的創作上進行了精心巧妙地設計,音樂從降B這個音開始,在其發展中不斷地使調性進行變化,最后由返回到了這個音上,給人以固定低音的感覺。又如,在“蒙古高原風情畫意七幀”中的《暮色中的勒勒車》是一首規模相對較為短小的變奏曲,在這首樂曲的變奏一中創作者使用了固定低音的手法來作為伴奏;變奏二采用了雙重調式調性的疊加;變奏三將音樂主題分開為上下兩個聲部;變奏四是采用裝飾音來以此進行相應地調性轉換;變奏五則是在幻想和憧憬中結束了整個樂曲?!痘哪械墓聵洹吩跇非钠鹗疾糠志褪褂昧嗽鏊亩鹊囊舫虂眢w現空闊而可駭的情緒?!对陬~濟納的駱駝上》的音樂曲調選自阿拉善盟民歌,其音樂節奏采用我們不常見的5/8拍,以此使得整個樂曲給人以一種西域的藝術風情色彩。

二、內蒙古地區鋼琴作品民族風格審美的思考與研究

如前文所述,我們目前許多鋼琴作品之所以能夠得到廣大音樂愛好者與學習者的接受和歡迎,其根本原因就在在于它們具有鮮明民族特色與藝術風格。世界上任何一種藝術文化只有先是民族的才會是世界的,因而我們的音樂也毫無例外。我們的藝術審美不單單是對藝術形式上的反映與觀照,而是更多地在其所蘊含的藝術內容、思想情感、生活方式等方面加以注重和關注。鋼琴藝術作為一門學科藝術門類,它與其它藝術形式一樣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人們的意識精神、生活習慣、性格特點等的現實寫照。內蒙古地區民族風格的鋼琴藝術作品就是內蒙古地區各個不同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個性特色、民風民俗等的藝術再現。我國著名作曲家李世相所創作的《蒙古族風格少年鋼琴組曲集》之《蒙古高原風情畫意七幀》中的七個標題仿佛七張塞北高原的畫面,形象動人,充滿真誠淳樸、可親可愛的生活氣息,是我們少數民族生活的真實畫卷與寫照。這些鋼琴藝術作品中既展現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那種豪放、粗狂的人物藝術性格,又呈現出一種憨厚、質樸的民族地方性特色風情。內蒙古地區各個不同的少數民族都以能歌善舞而聞名,他們有著同同源迥異的生活方式與風情,也因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間音樂藝術特色風格。這些作品中所產生形成出的民族音樂藝術美已深深地根植于廣大人們的藝術審美意識中,并使得情與景的結合得到完滿的實現。對率真質樸的民歌重溫和獨有的民族藝術風情的再現以及其中所孕育著的豐富的內涵情感,都給人們留下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仿佛使人們重新回歸到了闊別已久的大自然的懷抱當中。

內蒙古地區鋼琴藝術作品在其創作過程中雖然通常以短小精悍為主,但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民族創作特色與風格。它們不僅在音樂素材的選取形式上多樣靈活,而且在創作的藝術手法上也各有所長。為此,我們在對其創作過程中,既要始終秉承堅持在根植于民族生活,弘揚民族精神、發揚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地汲取不同民族地區民間音樂的養分,強化民族審美內涵與底蘊;同時還要面向世界,吸收和借鑒西洋鋼琴藝術的先進性理論與實踐成果,創作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與喜愛的更加優秀的鋼琴藝術作品,從而推動我國民族音樂事業更快、更好地繼承、發揚與傳播。

基金項目:

本文為省文化廳立項,《蒙古族民歌風格的鋼琴創作與作品研究》,項目編號:2014B027。

參考文獻:

[1]桑桐.內蒙古民歌主題鋼琴小曲七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2]鐵英.內蒙古民歌鋼琴小曲60首[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

[3]烏蘭杰.蒙古族音樂史[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4]桑桐.和聲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endprint

猜你喜歡
藝術創作
《榜樣》:藝術創作的一次“出圈”表達
淺析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的現狀及應對措施
馬路奇遇記
藝術創作說明
“融合”不等于“覆蓋”
探究錫劇音樂的多元化發展
黃河口蘆葦畫的文化生態環境研究
平面視覺語言中的藝術創作和形式表達
真絲手繪創作——絲綢上的奇光異彩
淺談戲劇燈光創作中的觀眾意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