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謹與自由的“共同體”

2014-08-26 07:00薛慧
藝術評鑒 2014年14期
關鍵詞:莫扎特共同體

薛慧

摘要:《d小調幻想曲》是莫扎特幻想曲中的杰出代表。本文對其寫作手法的分析,探究了莫扎特如何將音樂動機的貫穿與幻想技法的運用相結合,從而體現了作品嚴謹與自由的結合。

關鍵詞:莫扎特 d小調幻想曲 音樂動機 幻想技法

幻想曲,指的是作曲家以“想象力”為主導而創作的器樂作品。顧名思義,“幻想”是這類作品最顯著的特色。的確,莫扎特在《d小調幻想曲》的創作中運用了大量幻想的、充滿戲劇性的寫作手法。然而,在這種自由的、幻想性的音樂特質中,我們依然可以發現其嚴謹的一面,如樂曲清晰、較為規整的曲式結構,以及莫扎特在整首樂曲中對音樂動機的貫穿。

以往對于幻想曲寫作手法的探究,大多集中在其幻想技法運用的分析上,很少從音樂素材或動機的角度進行分析。然而,理解一部幻想曲的關鍵在于認識到作品中“自由”與“規范”的并存。因此,本文將通過對音樂結構、音樂動機以及幻想技法的解析,以音樂動機的貫穿為分析重點,探究莫扎特如何將“嚴謹”與“自由”進行巧妙結合,從而更深層的理解這部作品。

一、音樂的整體結構

莫扎特《d小調幻想曲》由引子、慢板樂段和快板樂段三部分構成。各樂段清晰明確,且在音樂性格上有著鮮明的對比:第一樂段暗淡憂傷,第二樂段明朗直率。整首樂曲為復二部曲式,兩個樂段均為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每個樂段包含兩個樂句。其中,快板樂段相對較為規整,樂句采用的是8+8相互對稱的結構,與古典主義時期規整的作曲技法相吻合。樂曲的結構圖示如下:

樂曲的引子以琶音式的分解和弦開始,開篇便將樂曲帶入了憂郁陰暗的色彩中,在直覺與審美的導向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入慢板樂段,樂句a與b以簡短的過門和華彩段落作為間隔,先后在不同的調性上多次出現。表面上看,兩個樂句相互獨立的、性格各不相同:a句是吐露憂傷的優美旋律;b句是快速16分音符的動機反復,但實際上,它們在旋律構成及和聲伴奏上都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隨后的快板樂段調性轉向D大調,音樂性格活潑明朗,結構規整,和聲相對穩定。該樂段的兩個樂句無論在音樂性格上,還是旋律形態上都非常相似,甚至最后兩小節是完全相同的。樂段的尾聲采用10+10相互對稱的結構,最后以D大調的主和弦完滿結束全曲。

二、音樂動機的貫穿

(一)四音動機

四音動機作為貫穿全曲的主要動機,其首次出現是在引子部分。在樂曲的7-8小節中,莫扎特通過倚音的運用來修飾簡短的分解和弦。我們將這四個和弦的最后一個音符抽出,便可構成一個級進下行的四音音列:G-F-E-D(見譜例1)。

譜例1 四音動機

這個“四音動機”在整首樂曲中多次出現。例如:在第12和第14小節中分別出現了兩組由四個音構成的級進下行旋律G-F-E-D和A-G-F-E;在22-27小節中,將每一小節的第一個音符抽出,便可形成一個二度級進的上行四音音列;在87-90小節中也暗含著一組上行級進的四音音列A-B-C-D??梢姟八囊魟訖C”作為樂曲主要的音樂素材之一,很好地體現了樂曲的統一性。

(二)嘆息動機

“嘆息動機”是樂曲的第二個動機。首先出現在慢板樂段的樂句a中(見譜例2)。如圖,a句中存在著一個下行二度嘆息般的半音動機,這個看似簡單的“嘆息動機”,卻是快板樂段發展的重要音樂素材。

譜例2 “嘆息動機”

在第62-77小節的快板樂段中,不僅在上下樂句中多次重現了“嘆息動機”,更重要的在于,莫扎特將此動機在隨后的樂句(第78-93小節)中,進行了更為清晰的體現以及更為廣泛的運用。在該樂句中各個樂節均以“嘆息動機”作為旋律的開始進行擴展。由此可見,這個動機作為樂曲的貫穿因素,體現了其兩個樂段的內在聯系。

(三)半音階動機

半音階動機是貫穿樂曲的最后一個動機。從寫作技巧上講,這個動機的運用,是打破原有的音樂線條,賦予樂曲生命力與幻想性,展現幻想曲自由即興特質的一個重要手法,也是莫扎特尤為重視并經常運用的一種幻想技法。這個下行的半音階首次出現是在慢板樂段第17-19小節中(見譜例3)。在隨后的26-27小節同樣以下行半音階結束,且連續出現兩次。另外,在慢板樂段第一段過門(20-22小節)的伴奏聲部中,也出現了“半音階動機”,只不過將其轉變為八度重疊的伴奏形態。在樂曲中華彩段落頻繁出現的一長串的上下行半音音階,都可以看做是“半音階動機”的突出體現。

譜例3

三、幻想技法的運用

在幻想曲的創作過程中,想象力作為一種創意性的思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種獨創性的思維活動沒有統一的標準,因個人的人格特質而有所不同,創作出的音樂也不同。莫扎特在創作中繼承了巴赫幻想曲中的“真情風格”,將這種風格突出的運用在了《d小調幻想曲》的慢板樂段。他運用憂傷的小調旋律對情感進行了的細膩表達,體現了他對復雜情感的把握能力。在莫扎特的創作中不乏杰出的小調作品,如《唐璜》、《安魂曲》等等。他在小調作品中的情感表達是非常集中的,好像他不得不把他所有悲傷的情感運用在他為數較少的作品中一樣?!禿小調幻想曲》就是這樣一部情感深沉的杰作。

除此之外,莫扎特還將歌劇以及鋼琴協奏曲中的音樂特質運用在了幻想曲中的創作中。例如,音樂性格、速度與力度的突然轉變,主題樂段與自由即興的華彩段落的戲劇性對比,以及不穩定的和聲行進與調性等等,都是其幻想技法的運用。然而看似自由即興的音樂,卻是以相同的音樂動機構成的,暗含著音樂素材的貫穿。

綜上所述,莫扎特的《d小調幻想曲》在較為嚴謹的結構下,巧妙地運用了多種自由即興的幻想技法,將多個主題動機進行了貫穿發展,使得這部作品既具有幻想曲的自由的特質,又擁有較為嚴謹的素材與形式,成為莫扎特鋼琴音樂中一部杰出的佳作。endprint

摘要:《d小調幻想曲》是莫扎特幻想曲中的杰出代表。本文對其寫作手法的分析,探究了莫扎特如何將音樂動機的貫穿與幻想技法的運用相結合,從而體現了作品嚴謹與自由的結合。

關鍵詞:莫扎特 d小調幻想曲 音樂動機 幻想技法

幻想曲,指的是作曲家以“想象力”為主導而創作的器樂作品。顧名思義,“幻想”是這類作品最顯著的特色。的確,莫扎特在《d小調幻想曲》的創作中運用了大量幻想的、充滿戲劇性的寫作手法。然而,在這種自由的、幻想性的音樂特質中,我們依然可以發現其嚴謹的一面,如樂曲清晰、較為規整的曲式結構,以及莫扎特在整首樂曲中對音樂動機的貫穿。

以往對于幻想曲寫作手法的探究,大多集中在其幻想技法運用的分析上,很少從音樂素材或動機的角度進行分析。然而,理解一部幻想曲的關鍵在于認識到作品中“自由”與“規范”的并存。因此,本文將通過對音樂結構、音樂動機以及幻想技法的解析,以音樂動機的貫穿為分析重點,探究莫扎特如何將“嚴謹”與“自由”進行巧妙結合,從而更深層的理解這部作品。

一、音樂的整體結構

莫扎特《d小調幻想曲》由引子、慢板樂段和快板樂段三部分構成。各樂段清晰明確,且在音樂性格上有著鮮明的對比:第一樂段暗淡憂傷,第二樂段明朗直率。整首樂曲為復二部曲式,兩個樂段均為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每個樂段包含兩個樂句。其中,快板樂段相對較為規整,樂句采用的是8+8相互對稱的結構,與古典主義時期規整的作曲技法相吻合。樂曲的結構圖示如下:

樂曲的引子以琶音式的分解和弦開始,開篇便將樂曲帶入了憂郁陰暗的色彩中,在直覺與審美的導向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入慢板樂段,樂句a與b以簡短的過門和華彩段落作為間隔,先后在不同的調性上多次出現。表面上看,兩個樂句相互獨立的、性格各不相同:a句是吐露憂傷的優美旋律;b句是快速16分音符的動機反復,但實際上,它們在旋律構成及和聲伴奏上都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隨后的快板樂段調性轉向D大調,音樂性格活潑明朗,結構規整,和聲相對穩定。該樂段的兩個樂句無論在音樂性格上,還是旋律形態上都非常相似,甚至最后兩小節是完全相同的。樂段的尾聲采用10+10相互對稱的結構,最后以D大調的主和弦完滿結束全曲。

二、音樂動機的貫穿

(一)四音動機

四音動機作為貫穿全曲的主要動機,其首次出現是在引子部分。在樂曲的7-8小節中,莫扎特通過倚音的運用來修飾簡短的分解和弦。我們將這四個和弦的最后一個音符抽出,便可構成一個級進下行的四音音列:G-F-E-D(見譜例1)。

譜例1 四音動機

這個“四音動機”在整首樂曲中多次出現。例如:在第12和第14小節中分別出現了兩組由四個音構成的級進下行旋律G-F-E-D和A-G-F-E;在22-27小節中,將每一小節的第一個音符抽出,便可形成一個二度級進的上行四音音列;在87-90小節中也暗含著一組上行級進的四音音列A-B-C-D??梢姟八囊魟訖C”作為樂曲主要的音樂素材之一,很好地體現了樂曲的統一性。

(二)嘆息動機

“嘆息動機”是樂曲的第二個動機。首先出現在慢板樂段的樂句a中(見譜例2)。如圖,a句中存在著一個下行二度嘆息般的半音動機,這個看似簡單的“嘆息動機”,卻是快板樂段發展的重要音樂素材。

譜例2 “嘆息動機”

在第62-77小節的快板樂段中,不僅在上下樂句中多次重現了“嘆息動機”,更重要的在于,莫扎特將此動機在隨后的樂句(第78-93小節)中,進行了更為清晰的體現以及更為廣泛的運用。在該樂句中各個樂節均以“嘆息動機”作為旋律的開始進行擴展。由此可見,這個動機作為樂曲的貫穿因素,體現了其兩個樂段的內在聯系。

(三)半音階動機

半音階動機是貫穿樂曲的最后一個動機。從寫作技巧上講,這個動機的運用,是打破原有的音樂線條,賦予樂曲生命力與幻想性,展現幻想曲自由即興特質的一個重要手法,也是莫扎特尤為重視并經常運用的一種幻想技法。這個下行的半音階首次出現是在慢板樂段第17-19小節中(見譜例3)。在隨后的26-27小節同樣以下行半音階結束,且連續出現兩次。另外,在慢板樂段第一段過門(20-22小節)的伴奏聲部中,也出現了“半音階動機”,只不過將其轉變為八度重疊的伴奏形態。在樂曲中華彩段落頻繁出現的一長串的上下行半音音階,都可以看做是“半音階動機”的突出體現。

譜例3

三、幻想技法的運用

在幻想曲的創作過程中,想象力作為一種創意性的思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種獨創性的思維活動沒有統一的標準,因個人的人格特質而有所不同,創作出的音樂也不同。莫扎特在創作中繼承了巴赫幻想曲中的“真情風格”,將這種風格突出的運用在了《d小調幻想曲》的慢板樂段。他運用憂傷的小調旋律對情感進行了的細膩表達,體現了他對復雜情感的把握能力。在莫扎特的創作中不乏杰出的小調作品,如《唐璜》、《安魂曲》等等。他在小調作品中的情感表達是非常集中的,好像他不得不把他所有悲傷的情感運用在他為數較少的作品中一樣?!禿小調幻想曲》就是這樣一部情感深沉的杰作。

除此之外,莫扎特還將歌劇以及鋼琴協奏曲中的音樂特質運用在了幻想曲中的創作中。例如,音樂性格、速度與力度的突然轉變,主題樂段與自由即興的華彩段落的戲劇性對比,以及不穩定的和聲行進與調性等等,都是其幻想技法的運用。然而看似自由即興的音樂,卻是以相同的音樂動機構成的,暗含著音樂素材的貫穿。

綜上所述,莫扎特的《d小調幻想曲》在較為嚴謹的結構下,巧妙地運用了多種自由即興的幻想技法,將多個主題動機進行了貫穿發展,使得這部作品既具有幻想曲的自由的特質,又擁有較為嚴謹的素材與形式,成為莫扎特鋼琴音樂中一部杰出的佳作。endprint

摘要:《d小調幻想曲》是莫扎特幻想曲中的杰出代表。本文對其寫作手法的分析,探究了莫扎特如何將音樂動機的貫穿與幻想技法的運用相結合,從而體現了作品嚴謹與自由的結合。

關鍵詞:莫扎特 d小調幻想曲 音樂動機 幻想技法

幻想曲,指的是作曲家以“想象力”為主導而創作的器樂作品。顧名思義,“幻想”是這類作品最顯著的特色。的確,莫扎特在《d小調幻想曲》的創作中運用了大量幻想的、充滿戲劇性的寫作手法。然而,在這種自由的、幻想性的音樂特質中,我們依然可以發現其嚴謹的一面,如樂曲清晰、較為規整的曲式結構,以及莫扎特在整首樂曲中對音樂動機的貫穿。

以往對于幻想曲寫作手法的探究,大多集中在其幻想技法運用的分析上,很少從音樂素材或動機的角度進行分析。然而,理解一部幻想曲的關鍵在于認識到作品中“自由”與“規范”的并存。因此,本文將通過對音樂結構、音樂動機以及幻想技法的解析,以音樂動機的貫穿為分析重點,探究莫扎特如何將“嚴謹”與“自由”進行巧妙結合,從而更深層的理解這部作品。

一、音樂的整體結構

莫扎特《d小調幻想曲》由引子、慢板樂段和快板樂段三部分構成。各樂段清晰明確,且在音樂性格上有著鮮明的對比:第一樂段暗淡憂傷,第二樂段明朗直率。整首樂曲為復二部曲式,兩個樂段均為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每個樂段包含兩個樂句。其中,快板樂段相對較為規整,樂句采用的是8+8相互對稱的結構,與古典主義時期規整的作曲技法相吻合。樂曲的結構圖示如下:

樂曲的引子以琶音式的分解和弦開始,開篇便將樂曲帶入了憂郁陰暗的色彩中,在直覺與審美的導向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入慢板樂段,樂句a與b以簡短的過門和華彩段落作為間隔,先后在不同的調性上多次出現。表面上看,兩個樂句相互獨立的、性格各不相同:a句是吐露憂傷的優美旋律;b句是快速16分音符的動機反復,但實際上,它們在旋律構成及和聲伴奏上都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隨后的快板樂段調性轉向D大調,音樂性格活潑明朗,結構規整,和聲相對穩定。該樂段的兩個樂句無論在音樂性格上,還是旋律形態上都非常相似,甚至最后兩小節是完全相同的。樂段的尾聲采用10+10相互對稱的結構,最后以D大調的主和弦完滿結束全曲。

二、音樂動機的貫穿

(一)四音動機

四音動機作為貫穿全曲的主要動機,其首次出現是在引子部分。在樂曲的7-8小節中,莫扎特通過倚音的運用來修飾簡短的分解和弦。我們將這四個和弦的最后一個音符抽出,便可構成一個級進下行的四音音列:G-F-E-D(見譜例1)。

譜例1 四音動機

這個“四音動機”在整首樂曲中多次出現。例如:在第12和第14小節中分別出現了兩組由四個音構成的級進下行旋律G-F-E-D和A-G-F-E;在22-27小節中,將每一小節的第一個音符抽出,便可形成一個二度級進的上行四音音列;在87-90小節中也暗含著一組上行級進的四音音列A-B-C-D??梢姟八囊魟訖C”作為樂曲主要的音樂素材之一,很好地體現了樂曲的統一性。

(二)嘆息動機

“嘆息動機”是樂曲的第二個動機。首先出現在慢板樂段的樂句a中(見譜例2)。如圖,a句中存在著一個下行二度嘆息般的半音動機,這個看似簡單的“嘆息動機”,卻是快板樂段發展的重要音樂素材。

譜例2 “嘆息動機”

在第62-77小節的快板樂段中,不僅在上下樂句中多次重現了“嘆息動機”,更重要的在于,莫扎特將此動機在隨后的樂句(第78-93小節)中,進行了更為清晰的體現以及更為廣泛的運用。在該樂句中各個樂節均以“嘆息動機”作為旋律的開始進行擴展。由此可見,這個動機作為樂曲的貫穿因素,體現了其兩個樂段的內在聯系。

(三)半音階動機

半音階動機是貫穿樂曲的最后一個動機。從寫作技巧上講,這個動機的運用,是打破原有的音樂線條,賦予樂曲生命力與幻想性,展現幻想曲自由即興特質的一個重要手法,也是莫扎特尤為重視并經常運用的一種幻想技法。這個下行的半音階首次出現是在慢板樂段第17-19小節中(見譜例3)。在隨后的26-27小節同樣以下行半音階結束,且連續出現兩次。另外,在慢板樂段第一段過門(20-22小節)的伴奏聲部中,也出現了“半音階動機”,只不過將其轉變為八度重疊的伴奏形態。在樂曲中華彩段落頻繁出現的一長串的上下行半音音階,都可以看做是“半音階動機”的突出體現。

譜例3

三、幻想技法的運用

在幻想曲的創作過程中,想象力作為一種創意性的思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種獨創性的思維活動沒有統一的標準,因個人的人格特質而有所不同,創作出的音樂也不同。莫扎特在創作中繼承了巴赫幻想曲中的“真情風格”,將這種風格突出的運用在了《d小調幻想曲》的慢板樂段。他運用憂傷的小調旋律對情感進行了的細膩表達,體現了他對復雜情感的把握能力。在莫扎特的創作中不乏杰出的小調作品,如《唐璜》、《安魂曲》等等。他在小調作品中的情感表達是非常集中的,好像他不得不把他所有悲傷的情感運用在他為數較少的作品中一樣?!禿小調幻想曲》就是這樣一部情感深沉的杰作。

除此之外,莫扎特還將歌劇以及鋼琴協奏曲中的音樂特質運用在了幻想曲中的創作中。例如,音樂性格、速度與力度的突然轉變,主題樂段與自由即興的華彩段落的戲劇性對比,以及不穩定的和聲行進與調性等等,都是其幻想技法的運用。然而看似自由即興的音樂,卻是以相同的音樂動機構成的,暗含著音樂素材的貫穿。

綜上所述,莫扎特的《d小調幻想曲》在較為嚴謹的結構下,巧妙地運用了多種自由即興的幻想技法,將多個主題動機進行了貫穿發展,使得這部作品既具有幻想曲的自由的特質,又擁有較為嚴謹的素材與形式,成為莫扎特鋼琴音樂中一部杰出的佳作。endprint

猜你喜歡
莫扎特共同體
愛的共同體
以工作室為載體打造班主任專業成長共同體的實踐探索
莫扎特
抗疫中彰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
你不是莫扎特
基于學習共同體的“沖刺與挑戰”問題設計例析
法語“莫扎特”年末“搖滾”申城
中部非洲共同體內部貿易占比下降至2%
莫扎特修鞋
少年莫扎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