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鹽堿地池塘水產養殖中藻類平衡的控制

2014-08-27 21:20曹春梅韓秉村李文敏何樹金
河北漁業 2014年8期
關鍵詞:池塘養殖鹽堿地

曹春梅+韓秉村+李文敏+何樹金+宋+凱+劉國良

摘 要:內陸鹽堿地池塘養殖,由于地下水高pH、高碳酸鹽堿度、離子比例失調的特性,對池塘的水交換量產生一定的影響,養殖過程多采取少量多次逐漸補水的原則。入夏后,隨水溫升高,殘餌、糞便等的蓄積,水質富營養化增強,水中藻類繁殖與衰敗的突變速度加快,若藻相不能很好控制,給養殖生產會帶來較大影響。筆者近幾年在指導鹽堿地養殖生產過程中,充分采取系列措施,使得藻相平衡得以維持,水環境得到很好調控,有效防止了由此引起的病害發生。

關鍵詞:鹽堿地;池塘養殖;藻相平衡調控

鹽堿地水產養殖是海興縣近十余年來發展起來的主要內陸養殖模式,隨著養殖技術的日趨成熟,養殖面積逐年擴大,為養殖戶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但鹽堿地水產養殖因受到水源條件和地理環境的影響,養殖多以加水補水為主,水交換量受到一定限制,一般很少換水,這把養殖過程水質的調控提到了較為重要位置,尤其維持池水藻相的平衡更是養殖中突出的工作。近年來在海興縣鹽堿地發展中因轉水和不良藻類旺發而引起的危害和造成的損失多有發生,并成為影響鹽堿地養殖的主要危害因素。近些年為防止因藻類變化帶來的病害發生,提高池塘養殖的成功率,我們針對鹽堿地水產養殖的特點和藻類生長的特性,采取了系列調控措施,并通過在多處養殖池塘開展生產調控試驗,總結形成了一套成功的模式和經驗,對維持水質穩定,促進產量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 養殖池塘藻類形成危害特點

1.1 初春和秋冬

鹽堿地養殖池塘初春由于氣溫低,水中藻類繁殖較慢。地下咸水高pH、高碳酸鹽堿度和離子比例失調及鈣、鎂等含量較高,以及較為清瘦的特性,為三毛金藻的繁殖提供了條件,尤其新開發池塘,由于池水肥力弱,更易發生三毛金藻病的危害。幾年前每年都有多處池塘發生該病,給養殖生產都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和影響。發病池塘目視往往呈現出淡黃綠色,透明度較高,達50 cm以上,養殖魚類都集中于池邊和池角,活力較差,多靜止分布于水面下,沒有浮頭時在水氣界面不斷快速吞水,嚴重時驅趕不散,且魚體粘液較多,體表掛臟,眼、鰭基部出現充血等癥狀。發病池魚移入較好的水環境很快癥狀消失,活動自如。若時間較長或不及時處理,則出現大量死亡。該病在初冬水溫轉低、光照時間變短,水中營養物質降低后,綠藻等優勢藻由于環境條件的變化,生長繁殖變緩時,三毛金藻也易轉化為優勢種群,給養殖帶來嚴重影響。一般初冬發病幾率較春天低。

1.2 夏季

入夏后隨著水溫的升高和水中營養物質的增多,藻類的繁殖速度隨之加快,尤其進入盛夏季節,池水透明度降低,加上水交換量的制約,往往透明度低于20 mg/L,甚至達10 mg/L以下,夜間魚蝦經常出現浮頭,或常處于低溶氧狀態,氣壓較低和風平浪靜時,缺氧狀態更加嚴重,造成養殖魚蝦生長緩慢或停滯,晨起投喂多出現攝食量差、免食等癥狀。此時池水如不及時調控或遇有陰雨天氣,很快發生轉水,嚴重影響魚蝦的生長,直至死魚現象發生。

2 池水調控措施

2.1 不良癥狀的對癥處理

2.1.1 三毛金藻的防控 初春天氣轉暖后,根據池塘進水情況及時投放有機肥、尿素或商品肥水劑,促進池水綠藻、硅藻等有益藻的生長,使其較快轉為優勢種群。秋末和入冬前對需越冬的池塘在補足水量的同時,要注意適量投放商品肥水劑,使池水營養物質保持適當肥力,為初冬和冬季有益藻類的生長提供一定的物質基礎。這樣可有效防止三毛金藻病的發生,使池水有益藻類保持優勢。

對于三毛金藻病發池塘要及時處理,一般直接潑灑碳酸氫銨5~8 mg/L進行治療后,再把其它正常池塘較肥的池水注入即可。若碳酸氫銨不能及時潑灑,也可先沿池周魚蝦聚集的地方潑灑泥漿吸附藻毒素,注入其它池水,緩解癥狀后,再潑灑,以促進肥水。

2.1.2 透明度較低池水 首先增加增氧機的開動時間,防止缺氧發生,二是適當加大補水量,目的是稀釋藻類濃度和補水增加水中的營養鹽類,防止轉水發生;三是選擇池塘部分面積,適當投放殺藻藥劑,殺死一定量的藻類;四是對殺死藻類池塘,為防止死亡藻類對水環境的影響,及時投放沸石粉等吸附作用的凈水劑和微生態制劑,防止死亡藻類產生不良影響。

2.1.3 池塘轉水處理 發生轉水池塘,原因多是藻類過度繁殖,池水內營養物質大量消耗,池水老化,或者陰雨天氣,光合作用差造成。由于藻類的突然死亡,使得池水環境突變,對水中生活的魚蝦也產生嚴重危害,對此情況應及時采取補充新水,投放凈水劑和肥水的措施,以促進有益藻類的快速繁殖。

2.2 藻相環境的調控和穩定

好的藻相環境在于及時的調控管理,由于池水環境本身就是一個多元化因素參與的動態性平衡,因此調控也應相應采取綜合性的措施,而不是單單憑某一方面因素完成。近年來生產中我們正是通過合理搭配品種及密度、控制投餌量、控制水中的浮游動物平衡、投放微生態制劑、調節營養鹽類、及時補水等系列措施來完成水環境的調控和維持相對平衡的。

2.2.1 品種搭配及密度 由于不同品種主要生活分布的水層區域不同,單獨養殖一個品種往往會造成水體的浪費和環境不穩定,合理搭配,開展混養反而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對于池水鹽度能夠維持在8‰以下的對蝦或魚類養殖池塘,按300~600尾/hm2配養規格6~10尾/kg的鰱、鳙(鰱、鳙搭配比例按3∶1),對藻相的控制,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使藻類能夠較長時間穩定在一個相對的平衡狀態。對于以鯉魚、草魚等為主養品種的池塘配養少量梭魚(按600~1 200/hm2投放)、南美白對蝦(按7.5萬~12萬尾/hm2投放),可有效減少殘餌對池水的影響,使池水水色變化變緩,對池水藻相穩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主養品種的密度對池水環境的影響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密度大,投餌多,魚、蝦代謝物多,補充到水體中的營養鹽類和有機質就多,對水環境的壓力就大。反之,則造成水面的浪費,降低產出效益。近幾年通過養殖結果總結,海興縣鹽堿地水產養殖最終產出水平一般掌握在對蝦2 250~4 500 kg/hm2、羅非魚11 250~15 000 kg/hm2、梭魚4 500~6 750 kg/hm2為宜。

2.2.2 控制好投餌量 餌料投放要適宜,這就要多注意觀察,魚類投喂有餌料臺較易觀察。養殖期一般主養品種掌握在80%以上吃飽離臺為宜,但后期可掌握達到90%左右。對蝦養殖通常在投餌區選幾處位置設置搬網,通過觀察搬網上餌料攝食情況判斷投餌量,一般掌握對蝦2 h左右吃完為宜。另投餌要結合天氣情況臨時調整,陰雨天少投。

2.2.3 保持浮游動物與藻類間食物鏈關系的動態平衡 池塘水環境中浮游動物的量是影響藻類平衡的主要因素之一,池水中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以藻類為攝食對象的浮游動物量與藻類的生長要保持一定的相對平衡狀態,過度繁殖會造成藻類被大量攝食,使池水透明度短時間內增大,藻類增氧、凈化環境的作用消失。水生動物生長量與藻類生長量的適量平衡可有效控制藻類的過度生長,使藻類較長時間維持在生長的指數上升期階段,保持池水環境藻類處于清爽、肥嫩狀態,透明度在適度的范圍內。浮游動物還可以作為魚蝦的餌料,因此它量的調控可以通過水體中養殖魚蝦的量控制,也可人為接種或使用漁藥調節其多寡。

2.2.4 漁用藥物的使用 對于鹽度較高的水體,不能搭配鰱、鳙等淡水濾食性魚類,浮游動物繁殖又較慢,可使用漁藥控制。一般當水體透明度在30 cm左右,藻類還處于指數生長的停滯期前,即目視還處于鮮活嫩爽的狀態時,(上接第37頁)

及時用藥效果最好。投放藥物一般根據養殖品種選擇使用硫酸銅(或與硫酸亞鐵合劑)、漂白粉、二氧化氯等。藥物投放禁止全池潑灑,一般在池四周或下風處部分水面投放,投放量按實際能夠潑灑到的面積計算,以殺死水面中的部分藻類,達到控制藻類目的,對全池水環境又不會造成不良影響為宜。用藥濃度一般掌握在硫酸銅0.7~1 mg/L、漂白粉1~1.3 mg/L、二氧化氯0.5~0.7 mg/L為宜。

2.2.5 定期注水 補充新水是最好、最有效地調水措施,隨著新水的補充不但起到補充水中鹽類的作用,還可有效稀釋水體中對藻類有害物質的濃度,并降低藻類的單位密度,為藻類的生長注入新的活力。定期注水是調節池水,防止藻類死亡,保持水環境嫩、活、爽的首選措施。

2.2.6 其他措施 為維持藻類的平衡,在養殖前期,水質相對清瘦或后期水體營養物質缺乏時,根據池水狀況,可及時使用肥料,補充營養鹽類,以補藻類的生長之需。后期水環境中有機質增多,水質較濃厚時,可投放光合細菌、硝化細菌等微生態制劑,促進水體中有機性物質的轉化,并為藻類生長提供充沛的營養物質。

3 建議與結論

3.1 建議

對于鹽度較低池水調控,由于可移入濾食性的花白鰱,水中枝角類、輪蟲等水生動物較易繁殖,再結合其它措施,一般較易做到。但對于鹽度較高的咸水,合適的濾食藻類的魚類沒有,水生動物繁殖較慢,相對而言,調控措施單調,一般多以漁藥控制為主。

3.2 結論

在多年的鹽堿地水產養殖中,針對水源受限,地下水質多型,較難換水的狀況,我們在養殖中總結形成的以上應對措施,通過應用有效提高了養殖的成功率,轉水和三毛金藻病近年無一例發生。以上措施作為鹽堿地水產養殖技術的進一步完善,為鹽堿地水產養殖在海興縣的推廣和鞏固起到了一定作用。

2.2.2 控制好投餌量 餌料投放要適宜,這就要多注意觀察,魚類投喂有餌料臺較易觀察。養殖期一般主養品種掌握在80%以上吃飽離臺為宜,但后期可掌握達到90%左右。對蝦養殖通常在投餌區選幾處位置設置搬網,通過觀察搬網上餌料攝食情況判斷投餌量,一般掌握對蝦2 h左右吃完為宜。另投餌要結合天氣情況臨時調整,陰雨天少投。

2.2.3 保持浮游動物與藻類間食物鏈關系的動態平衡 池塘水環境中浮游動物的量是影響藻類平衡的主要因素之一,池水中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以藻類為攝食對象的浮游動物量與藻類的生長要保持一定的相對平衡狀態,過度繁殖會造成藻類被大量攝食,使池水透明度短時間內增大,藻類增氧、凈化環境的作用消失。水生動物生長量與藻類生長量的適量平衡可有效控制藻類的過度生長,使藻類較長時間維持在生長的指數上升期階段,保持池水環境藻類處于清爽、肥嫩狀態,透明度在適度的范圍內。浮游動物還可以作為魚蝦的餌料,因此它量的調控可以通過水體中養殖魚蝦的量控制,也可人為接種或使用漁藥調節其多寡。

2.2.4 漁用藥物的使用 對于鹽度較高的水體,不能搭配鰱、鳙等淡水濾食性魚類,浮游動物繁殖又較慢,可使用漁藥控制。一般當水體透明度在30 cm左右,藻類還處于指數生長的停滯期前,即目視還處于鮮活嫩爽的狀態時,(上接第37頁)

及時用藥效果最好。投放藥物一般根據養殖品種選擇使用硫酸銅(或與硫酸亞鐵合劑)、漂白粉、二氧化氯等。藥物投放禁止全池潑灑,一般在池四周或下風處部分水面投放,投放量按實際能夠潑灑到的面積計算,以殺死水面中的部分藻類,達到控制藻類目的,對全池水環境又不會造成不良影響為宜。用藥濃度一般掌握在硫酸銅0.7~1 mg/L、漂白粉1~1.3 mg/L、二氧化氯0.5~0.7 mg/L為宜。

2.2.5 定期注水 補充新水是最好、最有效地調水措施,隨著新水的補充不但起到補充水中鹽類的作用,還可有效稀釋水體中對藻類有害物質的濃度,并降低藻類的單位密度,為藻類的生長注入新的活力。定期注水是調節池水,防止藻類死亡,保持水環境嫩、活、爽的首選措施。

2.2.6 其他措施 為維持藻類的平衡,在養殖前期,水質相對清瘦或后期水體營養物質缺乏時,根據池水狀況,可及時使用肥料,補充營養鹽類,以補藻類的生長之需。后期水環境中有機質增多,水質較濃厚時,可投放光合細菌、硝化細菌等微生態制劑,促進水體中有機性物質的轉化,并為藻類生長提供充沛的營養物質。

3 建議與結論

3.1 建議

對于鹽度較低池水調控,由于可移入濾食性的花白鰱,水中枝角類、輪蟲等水生動物較易繁殖,再結合其它措施,一般較易做到。但對于鹽度較高的咸水,合適的濾食藻類的魚類沒有,水生動物繁殖較慢,相對而言,調控措施單調,一般多以漁藥控制為主。

3.2 結論

在多年的鹽堿地水產養殖中,針對水源受限,地下水質多型,較難換水的狀況,我們在養殖中總結形成的以上應對措施,通過應用有效提高了養殖的成功率,轉水和三毛金藻病近年無一例發生。以上措施作為鹽堿地水產養殖技術的進一步完善,為鹽堿地水產養殖在海興縣的推廣和鞏固起到了一定作用。

2.2.2 控制好投餌量 餌料投放要適宜,這就要多注意觀察,魚類投喂有餌料臺較易觀察。養殖期一般主養品種掌握在80%以上吃飽離臺為宜,但后期可掌握達到90%左右。對蝦養殖通常在投餌區選幾處位置設置搬網,通過觀察搬網上餌料攝食情況判斷投餌量,一般掌握對蝦2 h左右吃完為宜。另投餌要結合天氣情況臨時調整,陰雨天少投。

2.2.3 保持浮游動物與藻類間食物鏈關系的動態平衡 池塘水環境中浮游動物的量是影響藻類平衡的主要因素之一,池水中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以藻類為攝食對象的浮游動物量與藻類的生長要保持一定的相對平衡狀態,過度繁殖會造成藻類被大量攝食,使池水透明度短時間內增大,藻類增氧、凈化環境的作用消失。水生動物生長量與藻類生長量的適量平衡可有效控制藻類的過度生長,使藻類較長時間維持在生長的指數上升期階段,保持池水環境藻類處于清爽、肥嫩狀態,透明度在適度的范圍內。浮游動物還可以作為魚蝦的餌料,因此它量的調控可以通過水體中養殖魚蝦的量控制,也可人為接種或使用漁藥調節其多寡。

2.2.4 漁用藥物的使用 對于鹽度較高的水體,不能搭配鰱、鳙等淡水濾食性魚類,浮游動物繁殖又較慢,可使用漁藥控制。一般當水體透明度在30 cm左右,藻類還處于指數生長的停滯期前,即目視還處于鮮活嫩爽的狀態時,(上接第37頁)

及時用藥效果最好。投放藥物一般根據養殖品種選擇使用硫酸銅(或與硫酸亞鐵合劑)、漂白粉、二氧化氯等。藥物投放禁止全池潑灑,一般在池四周或下風處部分水面投放,投放量按實際能夠潑灑到的面積計算,以殺死水面中的部分藻類,達到控制藻類目的,對全池水環境又不會造成不良影響為宜。用藥濃度一般掌握在硫酸銅0.7~1 mg/L、漂白粉1~1.3 mg/L、二氧化氯0.5~0.7 mg/L為宜。

2.2.5 定期注水 補充新水是最好、最有效地調水措施,隨著新水的補充不但起到補充水中鹽類的作用,還可有效稀釋水體中對藻類有害物質的濃度,并降低藻類的單位密度,為藻類的生長注入新的活力。定期注水是調節池水,防止藻類死亡,保持水環境嫩、活、爽的首選措施。

2.2.6 其他措施 為維持藻類的平衡,在養殖前期,水質相對清瘦或后期水體營養物質缺乏時,根據池水狀況,可及時使用肥料,補充營養鹽類,以補藻類的生長之需。后期水環境中有機質增多,水質較濃厚時,可投放光合細菌、硝化細菌等微生態制劑,促進水體中有機性物質的轉化,并為藻類生長提供充沛的營養物質。

3 建議與結論

3.1 建議

對于鹽度較低池水調控,由于可移入濾食性的花白鰱,水中枝角類、輪蟲等水生動物較易繁殖,再結合其它措施,一般較易做到。但對于鹽度較高的咸水,合適的濾食藻類的魚類沒有,水生動物繁殖較慢,相對而言,調控措施單調,一般多以漁藥控制為主。

3.2 結論

在多年的鹽堿地水產養殖中,針對水源受限,地下水質多型,較難換水的狀況,我們在養殖中總結形成的以上應對措施,通過應用有效提高了養殖的成功率,轉水和三毛金藻病近年無一例發生。以上措施作為鹽堿地水產養殖技術的進一步完善,為鹽堿地水產養殖在海興縣的推廣和鞏固起到了一定作用。

猜你喜歡
池塘養殖鹽堿地
鹽堿地重大攻關:建立農業綜合利用創新模式
“希望這‘光板’的鹽堿地都變綠”
奇葩植物使鹽堿地變景觀
東北寒冷地區斑點鱒鮭池塘成魚養殖試驗
安岳縣池塘養殖底排污技術探討
淡水魚養殖的技術特點
臺灣大泥鰍池塘養殖技術要點
忻州市忻府區鹽堿地綜合治理措施探析
鹽堿地變良田
鹽堿地變良田/鹽堿地為什么不立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