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對肝臟局灶性病灶的量化分析

2014-08-30 03:28劉輝時高峰賈立濤翟英敏邵嫻
河北醫藥 2014年2期
關鍵詞:海綿狀放射學水分子

劉輝 時高峰 賈立濤 翟英敏 邵嫻

·論著·

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對肝臟局灶性病灶的量化分析

劉輝 時高峰 賈立濤 翟英敏 邵嫻

目的 通過分析肝臟占位性病灶的表觀擴散系數(ADC)值及其彌散加權成像的圖像特點,對肝臟局灶性病灶進行定性診斷。方法應用1.5T全身磁共振掃描儀對臨床發現局灶性病灶的患者110例(其中包括肝臟囊腫29例、51個病灶,肝臟海綿狀血管瘤43例、56個病灶,肝臟轉移瘤38例、93個病灶)分別行彌散加權成像掃描,測量并計算ADC值。結果不同性質病灶的ADC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彌散圖像及ADC圖各不相同。ADC值分別為:肝臟囊腫(2.91±0.35)×10-3mm2/s,肝臟海綿狀血管瘤(1.84±0.16)×10-3mm2/s,肝臟轉移瘤(1.01±0.16)×10-3mm2/s。結論用ADC值量化分析肝臟局灶性病灶并配合彌散及ADC圖可以準確地判定病灶的性質,為臨床提供一種新的診斷與鑒別診斷的方法。

ADC;肝臟病灶;彌散;磁共振

磁共振彌散加權(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作為一種無創反映活體組織功能狀態的檢查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基礎與臨床應用,隨著磁共振成像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彌散技術從最初僅限于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擴展到體部臟器、肌骨系統及其他器官組織。近年來這項技術在肝臟占位性病灶的研究和應用已引起人們的關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110例肝臟占位患者,其中男63例,女47例;年齡35~78歲。包括肝臟囊腫29例、51個病灶,肝臟海綿狀血管瘤43例、56個病灶,肝臟轉移瘤38例、93個病灶。病變直徑1.2~3.0 cm。

1.2 病例選擇標準 (1)全部肝臟囊腫及海綿狀血管瘤病例根據臨床資料、超聲和CT、MR綜合診斷,并結合隨診觀察。(2)肝臟轉移瘤均有明確的原發病灶,并行CT、MR增強掃描。(3)部分病例經手術、穿刺活檢病理證實。

1.3 設備與掃描方法 采用SIEMENS Avanto 1.5T超導磁共振掃描儀;相控陣體部線圈。

1.3.1 掃描前準備:掃描前患者禁食6 h,并對患者進行屏氣訓練。

1.3.2 常規MRI平掃參數:橫斷位T2—TSE自由呼吸序列(Trigger),TR/TE=1 900/72 ms,層厚6 cm,層數19~25層,激發角150°;橫斷位T1加權小角度激發快速梯度回波(FLASH--Trigger)序列,TR/TE=2 180/7.15 ms,層厚6 mm,層數19~25層,激發角15°;冠狀位T2加權真穩態進動快速成像(True FISP) 序列;TR/TE =3.17/1.85 ms,層厚6 mm,層數19層,激發角75°。

1.3.3 VEPI—difffstset--DWI 序列:TR /TE=6 800/70 ms;層數60;層厚4 mm;層距0 mm;矩陣128×128;8次激勵;采用脂肪抑制技術;選用 2個不同的擴散系數 b=0、1 000 s/mm2掃描。

1.4 感興趣區的ADC值的測定 在病灶最佳的顯示層面確定感興趣區,每個病灶測量3個感興趣區。為減少測量誤差,感興趣區應盡量避開血管、膽管等;如果病灶內有壞死成分,應盡量避開壞死測量病灶實質部分;感興趣區應盡可能包括病灶實體的最大范圍;直徑盡可能在1.0 cm 以上。將所測得感興趣區的信號強度值代入公式:ADC = ln(S低/S高)/(b高-b低)。式中ln為自然對數;S低、S高分別為低b值、高b值成像所測得的信號值。

1.5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9.0 統計軟件,對于轉移瘤組、囊腫組和血管瘤組的ADC值差別的比較使用完全隨機設計的單因素方差分析后,SNK-q檢驗行多重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ADC值 本次研究所用的b值分別為:b=0、1 000 s/mm2。所測得的肝囊腫、海綿狀血管瘤、轉移瘤的ADC值分別為:(2.91±0.35)×10-3mm2/s,(1.84±0.16)×10-3mm2/s,(1.01±0.16)×10-3mm2/s。肝囊腫、海綿狀血管瘤、轉移瘤ADC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DWI及ADC圖 肝臟囊腫在彌散圖像上表現為低信號(圖1),在ADC圖上表現為高信號(圖2)。肝臟海綿狀血管瘤在彌散圖像上表現為稍高信號(圖3),在ADC圖上表現為稍高信號(圖4)但信號強度明顯低于肝臟囊腫。肝臟轉移瘤在彌散圖像上表現為高信號(圖5),信號強度明顯高于肝臟海綿狀血管瘤,在ADC圖上表現為低信號(圖6)。

圖1 肝臟囊腫彌散圖像

圖2 肝臟囊腫ADC圖像

圖3 肝臟海綿狀血管瘤彌散圖像

圖4 肝臟海綿狀血管瘤ADC圖像

圖5 肝臟轉移瘤彌散圖像

圖6 肝臟轉移瘤ADC圖像

3 討論

3.1 磁共振彌散的加權成像的基本原理 彌散是指水分子的不規則隨機運動,也就是布朗運動,表現水分子從高濃度區向低濃度區的彌散分布。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序列對組織內水分子的擴散運動有特殊的敏感性,它能提供病理狀態下組織成分之間水分子交換的功能狀況。但是磁共振彌散成像技術又受一些因素的制約,比如人體一些生理性的運動以及溫度、血流灌注等因素都會影響彌散圖像。因此我們用表觀彌散系數(ADC)來評價彌散成像的結果[1]。

b值是彌散敏感因子,它直接影響水分子彌散運動的檢測,因而在眾多參數中b值最為重要。韓博等[2]的研究發現不同b值條件下膝關節骨髓腔的信噪比有顯著差異。過大或者過小的b值都會引起測量誤差。理論上,b值差越大的圖像,所測的ADC值越準確。并且大b值對于病灶的檢出很有幫助。但是過大的b值會引起圖像信號的衰減。李彩霞等[3]對骨腫瘤進行彌散成像時,當b=1 500 s/mm2圖像質量較差,測得的ADC值不穩定。劉玉品等[4]對肝臟進行彌散成像時,當b=100 s/mm2所得圖像血流灌注影響較大且T2因素不能完全剔除,不能很好反應水分子擴散運動。

3.2 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在腫瘤方面的應用 磁共振彌散成像是從微觀上反應水分子運動方式的改變,所以磁共振彌散成像與常規的影像學檢查方式相比,能更早的反應組織的病理改變。尤其是腫瘤組織因為增殖活躍,導致腫瘤細胞的數量多于正常細胞,腫瘤細胞的形態有別于正常細胞。綜合這些原因導致細胞間隙變窄,水分子的擴散運動受到限制,表現為彌散加權圖像上信號的增高。張連華等[5]的研究顯示彌散加權成像診斷膀胱癌的敏感度、特異度和準確度分別為92.3%、75.0%和90.4%。李莉等[6]的研究顯示彌散加權成像診斷惡性腫瘤及全身轉移的敏感度分別為96.6%和69.1%,特異度均為53.5%,準確度為88.1%和66.1%。羅寧斌等[7]研究顯示彌散成像對乳腺癌淋巴結轉移診斷具有重要價值。陸軍等[8]研究顯示,在肺癌放療腫瘤靶區勾畫過程中應用彌散加權成像技術并配合常規掃描,可明確判斷腫瘤勾畫范圍的占63.3%。王開香等[9]的研究顯示彌散加權成像有助于乳腺良惡性病變的鑒別診斷,尤其ADC值具有較高的價值。

3.3 彌散加權成像、ADC圖及ADC值對肝臟占位性病變的價值 通過對本研究進行分析,對于肝臟的局灶性病灶,可以利用彌散加權成像(b=1 000 s/mm2)、ADC圖及ADC值從如下方面進行分析:(1)彌散加權成像圖(b=1 000 s/ mm2),囊腫信號最低表現為低信號,血管瘤表現為稍高信號或等信號,轉移瘤信號最高為高信號。(2)ADC圖,囊腫信號最高為高信號,血管瘤表現為稍高信號,肝轉移瘤為低信號。(3)ADC值從高到低依次為囊腫、血管瘤、轉移瘤,分別為(2.91±0.35)×10-3mm2/s、(1.84±0.16)×10-3mm2/s、(1.01±0.16)×10-3mm2/s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肝臟彌散加權成像技術的局限性 盡管隨著磁共振設備的更新,肝臟彌散加權成像技術克服了許多影響圖像的因素,仍然有一些固有的偽影會對圖像產生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磁敏感性偽影,彌散加權成像序列對梯度磁場的均勻性要求很高,在磁敏感性差異比價大的區域,比如實質臟器與氣體的交界面,常會發生臟器邊緣的變形。(2)N/2偽影(鬼影),由于梯度磁場的不穩定,當梯度磁場高速切換時產生電渦流,引起相位編碼的錯誤,影響圖像的觀察。(3)T2穿透效應[10],長T2值的組織所表現出來的高信號已于水分子擴散受限所表現出來的高信號相混淆,可以通過ADC值的測量反應真實的擴散運動。

本研究結果表明,根據彌散加權成像(b=1 000 s/mm2)、ADC圖及ADC值可以對肝臟囊腫、海綿狀血管瘤及肝轉移瘤等做出準確的診斷。

1 毛瑜,陳韻彬.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在肝臟疾病中的臨床應用.實用放射學雜志,2008,24:126-128.

2 韓博,楊廣夫.膝關節骨髓彌散加權成像的b值選擇研究.實用放射學雜志,2008,24:1540-1542.

3 李彩霞,任仙,任翠萍,等.MR擴散加權成像鑒別良惡性骨腫瘤及腫瘤樣病變的價值.實用放射學雜志,2012,28:1087-1091.

4 劉玉品,楊小慶.肝占位病變擴散加權成像的圖像質量評價.實用放射學雜志,2006,22:962-966.

5 張連華,朱寅杰,薄雋杰,等.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在膀胱腫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腫瘤,2012,32:1025-1029.

6 李莉,任轉琴,陳濤,等.大范圍擴散加權成像和全身一體化MRI在惡性腫瘤及全身轉移診斷中的應用.實用放射學雜志,2010,26:1661-1665.

7 羅寧斌,蘇丹柯,劉麗東,等.彌散加權成像對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診斷價值.實用放射學雜志,2012,28:1549-1552.

8 陸軍,趙海濤,朱勇,等.磁共振成像在肺癌放療腫瘤區確認中的價值.醫療衛生裝備,2010,31:76-80.

9 王開香,邢偉,俞勝男,等.乳腺良惡性病變的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鑒別診斷.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011,17:323-326.

10 聶翔,李金高.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在腫瘤中的應用進展.實用癌癥雜志,2009,24:326-327.

10.3969/j.issn.1002-7386.2014.02.033

050011 石家莊市,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CT室(劉輝、時高峰、賈立濤、翟英敏);河北省石家莊市婦產醫院麻醉科(邵嫻)

R 445.2

A

1002-7386(2014)02-0239-03

2013-06-10)

猜你喜歡
海綿狀放射學水分子
《放射學實踐》入選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核心庫
多少水分子才能稱“一滴水”
《介入放射學雜志》投稿須知
《介入放射學雜志》投稿須知
縱隔海綿狀血管瘤的影像學表現與病理對比分析(附4例報告)
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的診斷效果觀察
兩顆心
PBL教學在住院醫師介入放射學教學中的應用
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的磁共振成像診斷及顯微外科手術治療
MR磁敏感成像技術對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的初步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