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場磁共振在診斷跗骨竇綜合征中的應用價值

2014-09-04 11:13王維段建航何學藝范輝
中國實用醫藥 2014年27期
關鍵詞:低場跗骨信號強度

王維 段建航 何學藝 范輝

低場磁共振在診斷跗骨竇綜合征中的應用價值

王維 段建航 何學藝 范輝

目的 研究跗骨竇綜合征的低場磁共振的表現特點, 探討低場MRI在跗骨竇綜合征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采用0.35 TMRI掃描儀, 常規做橫軸位和矢狀位SE T1WI和FSE T2WI掃描,亦可以根據需要加做冠狀位和斜矢狀位掃描, 本研究中均使用頭顱正交線圈, 層厚4 mm, 層間隔4 mm。結果 0.35 T低場磁共振能顯示跗骨竇內組織的炎癥、變形或損傷。結論 低場MRI可以顯示跗骨竇的解剖以及病理改變, 在診斷跗骨竇綜合征有X線、CT無可比擬的應用價值。

跗骨竇綜合征;低場磁共振

跗骨竇綜合征指足內翻扭傷, 損傷竇內軟組織發生無菌性炎癥、變性和纖維化, 常伴有跗骨竇區疼痛、壓痛、腫脹, 臨床上常常不易及時診斷。本文回顧分析13例診斷為跗骨竇綜合征的低場磁共振成像(MRI)表現特點, 探討低場MRI在跗骨竇綜合征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3月院診斷為跗骨竇綜合征患者13例, 其中:男7例, 女6例;年齡14~69歲, 平均年齡53歲。13例患者踝關節內翻扭傷后跗骨竇區不同程度酸痛不適、腫脹、部分患者壓痛明顯。在MRI檢查前四周之內均做了患側的平片檢查和CT檢查。平片與CT檢查均未發現陽性病變。

1.2 MRI檢查方法 采用日立牌0.3 T磁共振成像儀, 常規做橫軸位和矢狀位自旋回波(SE)T1WI和快速回波(FSE) T2WI掃描, 根據需要做冠狀位和斜矢狀位掃描, 部分加做STIR掃描。13例患者均做健側踝關節對照MRI掃描, 以確定正常跗骨竇的MRI影像特點, 便于患側對比研究。選用頭顱正交線圈, 患者取仰臥位, 足先進, 足尖向上, 雙腿呈伸直狀態, 將踝關節置于掃描野中心, 先掃描患側踝關節, 再掃描健側踝關節。

1.3 掃描序列參數 矢狀位SE T1WI(TR/TE=420 ms/20 ms),矢狀位TSE T2WI(TR/TE=2000 ms/80 ms)。冠狀位SE T1WI(TR/TE=420 ms/20 ms), 冠狀位GE-STIR(TR/TE=1400 ms/16 ms)翻轉角90°, 橫軸位TSE T2WI(TR/TE=2700 ms/100 ms)。矩陣256×192, FOV 160 mm, 層厚4 mm, 層間距4 mm。

2 結果

2.1 13例健側跗骨竇冠狀位和矢狀位MRl T1WI以及T2WI圖像上顯示高信號強度的脂肪和低信號強度的韌帶組織,跗骨竇邊界清楚, 竇內脂肪高信號與韌帶低信號有明顯的差異, 結構清晰。

2.2 13例患側異常跗骨竇顯示病變組織代替正常跗骨竇內的脂肪組織, T1WI、T2WI圖像則均為廣泛低信號強度改變,韌帶與脂肪分辨不清晰, 竇內結構模糊, 其9例顯示跗骨竇內水腫, 3例跗骨竇內脂肪被瘢痕組織代替, 1例竇內出血。與健側跗骨竇信號對照, 9例T1WI信號降低, 4例T1WI信號不均勻, 3例FSE T2WI像均表現為高信號, 10例T2WI表現為低信號。本組1例伴有韌帶撕裂, 2例伴骨皮質下小囊腫, 3例可見鄰近的跟骨、距骨的骨髓水腫。

3 討論

3.1 跗骨竇綜合征的概念 1957年, O’Connor[1]首先提出了跗骨竇綜合征這一概念, 跗骨竇因其特殊的解剖結構及功能很易受到損傷, 跗骨竇區長期疼痛不緩解即形成跗骨竇綜合征。這是基于關節輕微不穩定、韌帶撕裂、關節纖維化、腱鞘囊腫、關節去神經等病理改變, 對距下關節跗骨竇區域慢性疼痛作出的診斷。

3.2 跗骨竇解剖 跗骨竇是位于距骨頸和跟骨前上側之間、由后內向前外走行的錐形空腔。其內側為漏斗形的跗骨竇管,跗骨竇管的后方緊接載距突。跗骨竇是跟距后關節與前、中關節的分界, 其中的主要結構包括脂肪墊、小血管、關節囊、神經末梢、滑囊和韌帶(跟距骨間韌帶、頸韌帶、以及伸肌下支持帶的內側、中間和外側根)。 跗骨竇內脂肪組織、滑膜組織受外力擠壓后發生無菌性炎癥, 引起竇內脂肪增多, 結締組織增生、肥厚, 局部組織粘連、增生、肥厚的脂肪墊及滑膜組織使相對狹小的跗骨竇內壓增高而引起疼痛等癥狀, 亦可引起局部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一系列癥狀[2]。

3.3 跗骨竇綜合征病因 跗骨竇綜合征最常見病為外傷:本文研究中作者收集的全部為足踝扭傷患者。約70%的患者有踝關節外傷(內翻傷)史。其他30%的患者無外傷史,而與足部畸形、痛風性關節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有關;足部腫瘤也可能引起跗骨竇綜合征。另外也有醫源性跗骨竇綜合征的病例報道[3,4]。

3.4 跗骨竇綜合征臨床表現 踝關節內翻扭傷, 常合并外側韌帶損傷, 尤其是跟腓韌帶損傷。局部腫脹, 外踝前下方痛及深壓痛或伴足底痛;行走、跑步或負重時疼痛可加重,休息后緩解, 遇天陰下雨、氣候轉涼時發作;小腿發涼或發軟, 足趾足底發麻。

3.5 跗骨竇綜合征臨床診斷標準 有踝關節內翻扭傷史4周以上, 跗骨竇區疼痛, 足旋后或內收時加重。跗骨竇區有銳性壓痛。踝被動內翻痛:踝關節做被動內翻或旋后檢查時, 跗骨竇部疼痛。抽屜試驗和內翻試驗:無踝關節不穩定。跗骨竇內封閉治療可獲得暫時或長期療效; 排除其他可引起類似表現的足踝部病變損傷。

3.6 跗骨竇綜合征的相關影像檢查 X線片示骨質與關節無異常病變, CT檢查亦不能發現陽性病變。距下關節造影可很好地顯示關節腔之間是否連通, 較易發現局部病變,靈敏性較好, 但特異性較低, 且為有創性檢查, 目前已很少用于臨床。MRI檢查適用于創傷后不明原因的持續性疼痛患者, 有助于早期發現跗骨竇部位病理改變。正常跗骨竇在冠狀位和矢狀位MRl T1WI顯示高信號強度的脂肪和低信號強度的韌帶組織, 若跗骨竇脂肪為其他組織代替, T1WI、T2WI均為廣泛低信號強度改變, 且可顯示頸韌帶和骨間韌帶撕裂。本文研究病例患側均有不同程度結構模糊不清,竇內脂肪信號減低, 小部分患者竇內韌帶撕裂。MRI因為有最好的軟組織對比、多參數及多平面成像, 在骨關節軟組織損傷的輔助檢查中, MRI通過體位和多方位掃描的結合能清晰顯示跗骨竇內結構及踝關節外側韌帶, 相對于X線、CT有明顯的優勢, MRI具有其他影像學方法無可比擬的實用價值, 所以應作為跗骨竇綜合征的有效檢查方法, 低場MRI雖然沒有高場MRI清晰, 但是通過與健側對照掃描觀察,仍能檢測跗骨竇內異常信號, 做出正確的診斷, 給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

[1] O’Connor D.Sinus tarsi syndrome: a clinical entity.J Bone Joint Surg Am, 1958(40):720-729.

[2] 劉勝全,王巧玲,李云,等.跗骨竇區斷層解剖與影像學表現對照.醫學影像學雜志, 2012(5):813.

[3] 彭光明,卿時漢,黃新華,等.跗骨竇綜合征的磁共振成像研究.創傷外科雜志, 2007, 9(5):426-428.

[4] 許衛國,陳漢芳,劉斯潤.15例踝關節疾病的MRI應用分析.暨

461400 河南省太康縣人民醫院

猜你喜歡
低場跗骨信號強度
光學相干斷層成像不同掃描信號強度對視盤RNFL厚度分析的影響
距下關節鏡治療訓練傷致跗骨竇綜合征臨床效果觀察
基于低場核磁成像的銀杏胚檢測及分類
位置指紋定位中WiFi信號特性分析及處理技術研究
電子自旋共振波譜法檢測60Co-γ射線輻照中藥材
原位低場核磁共振弛豫法定量監測光催化Cr(VI)還原反應
低場核磁共振短死時間射頻線圈與射頻開關的設計
經跗骨竇小切口內固定微創術治療SanderⅢ型跟骨骨折的療效分析
跗骨竇綜合征的MSCT與MRI表現
WiFi信號強度空間分辨率的研究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