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旋氨氯地平治療高血壓伴有動脈粥樣硬化對血管功能的影響

2014-09-04 09:28林偉耿
中國實用醫藥 2014年33期
關鍵詞:左旋氨氯地平頸動脈

林偉耿

·藥物與臨床·

左旋氨氯地平治療高血壓伴有動脈粥樣硬化對血管功能的影響

林偉耿

目的 探討高血壓伴有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經左旋氨氯地平治療前后血管功能的變化。方法 58例伴有動脈粥樣硬化的高血壓患者, 作為觀察組, 以左旋氨氯地平(2.5 mg/d, 1次/d)為主要藥物進行降壓治療, 12個月為1個療程。對照組為同期健康體檢者, 共32例。于治療前后監測患者的收縮壓(SBP)、舒張壓(DBP)、脈壓(PP)及檢測心踝血管指數(CAVI)、脈搏波傳導速度(PWV)、踝臂指數(ABI)和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IMT)。結果 治療前, 觀察組患者血壓明顯比對照組高, 經左旋氨氯地平降壓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血壓、IMT、PWV和CAVI均明顯下降, ABI明顯升高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伴有動脈粥樣硬化的高血壓患者經左旋氨氯地平治療后, 血管功能得以改善。

左旋氨氯地平;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功能

高血壓是一種以血壓持續過高為特征的常見疾病, 常伴有心臟、血管、腦和腎臟等器官功能性和器質性改變的全身性疾病, 血壓持續過高, 可引起血管內膜損傷, 使血液脂質沉積在血管壁, 進而引起動脈粥樣硬化[1]。本文通過檢測經左旋氨氯地平治療后伴有動脈粥樣硬化的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SBP)、舒張壓(DBP)、脈壓(PP)、心踝血管指數(CAVI)、脈搏波傳導速度(PWV)、踝臂指數(ABI)和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IMT), 探討左旋氨氯地平在高血壓伴有動脈粥樣硬化治療中對患者血管功能的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4月~2013年8月58例伴有動脈粥樣硬化的高血壓患者作為觀察組, 其中男34例, 女24例, 平均年齡(54.8±6.78)歲, 平均高血壓病史(1.08±0.56)年, 血壓均≥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排除繼發性高血壓、高血壓合并有糖尿病、嚴重心律失?;蚋文I疾病等。同期健康體檢者32例, 男21例, 女11例, 平均年齡(52.9±6.52)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觀察組所有患者均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商品名:施慧達, 2.5 mg×7片, 施慧達藥業集團有限公司), 2.5 mg/次, 1次/d。監測血壓1次/d, 若患者2周后血壓仍未得以控制, 則增加左旋氨氯地平片劑量至5 mg, 2.5 mg/次, 2次/d。4周后仍未降至140/ 90 mm Hg以下則終止試驗, 12個月為1個療程, 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均避免應用其他降壓、降脂藥物。

1.2.2 血壓監測 采用全自動便攜式動態血壓監護儀(儀器型號:Space-lab 90217, 美國)動態監測觀察組患者血壓,取治療前兩組患者和觀察組治療1個療程后的SBP和DBP,并計算PP:PP=SBP-DBP(mm Hg)。

1.2.2 血管功能檢測 采用全自動動脈硬化檢測儀[儀器型號:BP203RPE-II(VP-1000), 歐姆龍科林]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及觀察組治療1個療程后的CAVI、PWV和ABI。CAVI反映主動動脈的整體僵硬度[2]。PWV的正常范圍是<9 m/s, 超出正常范圍說明全身動脈僵硬度升高。ABI指數正常范圍是0.9~1.1, ABI≤0.9則提示下肢動脈供血不足。

1.2.3 頸動脈IMT檢測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儀器型號:Philips SONOS 7500)檢測兩組患者和觀察組治療1個療程后頸動脈IMT。使患者呈仰臥狀態, 設定超聲儀探頭頻率7~10 MHz, 測量頸總動脈IMT。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經核對證實后均經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x-±s)的形式表示, 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及觀察組治療前后血壓的比較 治療前, 觀察組患者SBP 、DBP和 PP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治療1個療程后, 血壓均降至140/90 mm Hg以下, 明顯低于治療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 見表1。

2.2 兩組患者及觀察組治療前后血管功能的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患者CAVI和PWV明顯高于對照組, ABI指數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 觀察組患者治療1個療程后, CAVI和PWV明顯降低, ABI指數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 見表2。

2.3 兩組患者及觀察組治療前后IMT的比較 治療前, 觀察組患者IMT明顯厚于對照組, 觀察組患者治療1個療程后, IMT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 見表3。

2.4 不良反應 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 少部分患者出現面色潮紅、頭暈、頭痛和乏力等輕微癥狀,未經減藥或停藥處理均自行消失, 未曾影響左旋氨氯地平給藥治療。

表1 兩組患者及觀察組治療前后SBP 、DBP和 PP的比較( x-±s, mm Hg)

表2 兩組患者及觀察組治療前后CAVI、PWV和ABI的比較( x-±s)

表3 兩組患者及觀察組治療前后IMT的比較( x-±s, mm)

3 討論

左旋氨氯地平是一種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類的降壓藥,選擇性抑制鈣離子跨膜進入平滑肌細胞和心肌細胞, 可直接舒張血管平滑肌, 進而降低血壓[3]。左旋氨氯地平具有療效長且持續時間長和不良反應少, 已廣泛應用于治療高血壓及其他心血管疾病。

高血壓患者由于血壓持續過高, 血液對血管壁產生沖擊, 導致血管內皮損傷, 有利于血液脂質沉積和血小板粘附聚集在血管壁上, 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有文獻報道提出, 60%~70%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伴有高血壓, 本研究也發現,高血壓患者頸動脈IMT明顯高于健康體檢者,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IMT明顯下降, 表明左旋氨氯地平可緩解頸動脈IMT的病情進展, 有利于改善血管功能[4]。有研究[5,6]提出, 左旋氨氯地平能有效降低頸動脈IMT厚度可能與以下作用機制有關:①抗氧化作用;②通過降低血管內皮素-1的水平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 減緩頸動脈IMT增厚;③通過抑制炎性因子的表達而發揮保護動脈內皮細胞作用;④通過抑制血小板聚集而保護血管內皮功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 伴有動脈粥樣硬化的高血壓患者給予左旋氨氯地平治療12個月后, 患者SBP<140 mm Hg, DBP<90 mm Hg, 血壓處于正常范圍, 提示左旋氨氯地平可明顯降低血壓;治療后, 血管功能檢測指標中, CAVI和PWV明顯降低, ABI指數明顯升高, 恢復至正常范圍, 提示左旋氨氯地平可明顯改善血管功能。高血壓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病因, 而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病理變化首先導致血管功能障礙[7], 因此檢測高血壓患者血管功能有利于及早發現動脈粥樣硬化病變, 早期給予治療干預有利于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進展, 有效提高動脈粥樣硬化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 左旋氨氯地平可顯著降低血壓, 能緩解頸動脈IMT的病情進展, 有利于保護血管內皮功能, 明顯改善血管功能, 臨床用藥治療上可積極應用于治療高血壓伴有動脈粥樣硬化。

[1] 李楠,鄭關毅,李光穩,等.頸動脈粥樣硬化與高血壓病關系的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1, 31(7):909-912.

[2] 聶志華,許頂立,鄭僑克.高血壓病患者心-踝血管指數與血管內皮功能相關性研究.臨床心血管病雜志, 2014, 30(5):399-401.

[3] 氨氯地平和左旋氨氯地平對高血壓患者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中華高血壓雜志, 2014, 22(4):398.

[4] 羅蓉,周怡,吳秀山.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3(11):2628-2630.

[5] 賈坦,張李軍,戰義強.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療輕中度原發性高血壓的療效和安全性.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3, 41(4): 301-303.

[6] 龔艷春,陶波,沈捷.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對輕中度高血壓患者血管功能的影響.中華高血壓雜志, 2014, 22(4):336-341.

[7] 楊敏京,畢齊,馮立群,等.高血壓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動態血壓特征分析.中華高血壓雜志, 2013, 21(2):200.

2014-08-15]

515800 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人民醫院內科

猜你喜歡
左旋氨氯地平頸動脈
纈沙坦氨氯地平與氨氯地平治療高血壓的應用效果分析
左旋的柳
三維超聲在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前的應用價值
腦微出血與頸動脈狹窄的相關性分析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SIRT1 mRNA的表達及氨氯地平對其影響
依那普利聯合氨氯地平治療高血壓并發心力衰竭的效果觀察
左旋肉堿對肥胖患者血脂水平影響的meta分析
探討氨氯地平應用于高血壓治療中的臨床效果
羅哌卡因與左旋布比卡因復合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鎮痛效果比較
不同時間段服用左旋氨氯地平治療老年非杓型高血壓患者31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