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規劃設計中生態城市規劃的探討

2014-09-24 05:42吳靜鋒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4年25期
關鍵詞:城市規劃設計

吳靜鋒

摘要: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于城市化總會提出新的要求。城市是一個家庭所向往的條件,也是一個國家所追求的目標?,F在社會,城市已經是一個發展趨勢,但是,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病也在不斷增加,環境的污染,廢水廢氣的增加以及固體垃圾的堆積都嚴重影響了城市的發展。所以生態城市的發展迫在眉睫。

關鍵詞:城市規劃;生態城市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生態城市的這個概念是隨著人類文化文明的不斷發展,以及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不斷提高而提出來的?,F代城市應滿足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提供宜居舒適的生態城市越來越成為未來城市發展方向。本文就城市規劃設計中生態城市規劃進行了探討。

一、生態城市釋義

生態城市的發展是為了實現人―自然的和諧(包含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自然系統和諧三方面內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統和諧、人與自然和諧,是基礎、條件,實現人與人和諧才是生態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態城市不僅能“供養”自然,而且滿足人類自身進化、發展的需求,達到“人和”。簡單地說它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形式,自然、城、人融為有機整體,形成互惠共生結構。

二、生態學原則在城市生態設計中的應用

城市是一個復合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態系統,具有依賴性大、不完善、不穩定的特點,缺乏像自然生態系統那樣較為完善和諧的自控機制,為此,應用生態學的原則和方法去調控城市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提高物質轉化與能量利用的生態效率,開發城市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和環境資源,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對維護城市的生態平衡十分重要。首先整體性原則。在研究城市生態系統的規劃建設時,應注重宏觀的整體效益,謀求經濟、社會、環境三個效益的協調統一與同步發展。①城市發展與環境質量的平衡。一是在了解城市生態系統結構的基礎上,樹立全局觀念,完善和執行城市的總體規劃設計;二是在城市規劃設計上,對城市環境實施容量控制。環境容量是指環境可承受的既定利用方式的綜合上限,包含人口容量、土地容量、綠化容量及交通容量等;三是在注重經濟與環境平衡的基礎上,優化城市的生態結構,考慮城市與郊區、鄉村的合理區劃及功能配置。②注重整體與局部的關系。要強調區域性,生態問題的發生、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區域。生態規劃要將城市放在特定的區域中,從大的背景設計人工化環境在區域內的布局和利用。其次循環再生與節能原則。生態系統中強調物質的循環和能量的流動,兩者緊密聯系,共同進行。一方面是新物質不斷合成,另一方面又被分解為可利用的形式,周而復始的循環,構成生態系統存在、發展、演替的基礎。

三、城市規劃設計中生態城市規劃的探討

1、科學編制生態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基本方向,是一切城市建設活動的核心,所以,編制科學的城市規劃是改善城市發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徑。在制定新時代背景下的城市規劃方案的時候,應該從生態保護的角度,制定一個生態城市規劃。這其中不僅包括經濟總量的提高和生態經濟的發展,還包括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環境質量等方面的內容。也就是說在現代城市規劃的過程中,要始終兼顧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的要素,使三者協調起來共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

我們的祖先將城市建在有水的地方,大江大河的沿岸都是城市的聚集地。所以,我們的城市都有很好的生態基礎。對于這樣的狀況,對我們建立生態型城市是十分有利的,我們不僅要利用,而且要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原始的生態環境具有無法比擬的優點,任何人工建造的都不可能比它更好,所以我們必須采取一切措施盡可能的保護原始的生態環境,還有在保護的基礎之上,我們還要對原有的生態資源進行提升,通過人工來對原有的資源進行完善。只有充分的利用生態資源,建設生態型城市,才可以更好地促進城市的發展。

3、積極推廣綠色運動

目前一段時間,很多西方發達國家廣泛地掀起了所謂的“綠色運動”,同時總結出了一套特別具有新意的環保理論。其中的要點有下列這些:合理的利用綠色能源。例如運用地熱能、太陽能、溫差能、風能、生物能、水能以及潮夕能等不具有污染或只有很輕污染的能源。而且這些能源是可再生的,運用這些能源代替那些污染比較嚴重而且沒有再生可能的能源,例如用于燃燒的煤炭和石油等等;同時在工業生產當中積極開展綠色工藝的推行,生產的產品盡量以綠色產品為主(綠色工藝主要指那些耗能比較低、耗材比較少、不產生廢棄物、沒有污染、沒有公害、可以全面運用每種能源的工業生產工藝;而綠色產品是指那些能夠回收加以重復的利用以及可再生利用、沒有污染、沒有公害的運用于工業的產品),并將各個城市的廢棄污染物加以處理以及進行再生利用;運用綠色的交通系統,例如對使用有軌電車、地鐵、公共汽車、太陽能和電動汽車各種交通工具的行為進行鼓勵。對綠色建筑加以積極推行,綠色建筑不僅可以節能防噪以及減少污染,還能在建筑中運用隔音和隔熱等方法。

四、生態城市規劃中的注意事項

1、保護和恢復濕地系統

濕地是由濕生植物或水、土和水生及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作用在地球表面上而構成的生態系統,濕地對改善和調節人居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被譽為“自然之腎”,對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種社會經濟價值和生態服務功能,其生態服務包括:調節局部小氣候,提供豐富多樣的棲息地,凈化環境,減緩旱澇災害,成為精神文化的源泉并滿足感知需求,提供機會和場所等為公眾環境教育,所以在城市生態規劃過程中要恢復、保護城市濕地,避免其產生環境污染造成生態服務功能退化,這對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及改善城市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注意保留自然景觀要素

這里所指的自然景觀要素(或稱原生的自然景觀要素)不僅僅是指山、水等自然景觀要素,還應包括經歷了長期環境演變的歷史文物古跡,這些景觀要素無論是對其周圍環境的適應還是對動植物的生存空間上,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都已形成了相對的平衡,具有很大的生態保留價值。不僅如此,把這些原生的自然景觀元素在城市生態規劃中,與城市現代的景觀元素結合起來,保持這些即使很細小但是自然人文景觀部分非常的有趣味的東西,在城市空間的塑造中,可以豐富城市景觀的異質性,同時為居民提供異樣的城市空間去休閑、休息或者僅僅就是觀賞和回憶自己過去熟悉的環境和文化。

3、注意緩沖性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

可持續的城市,需要一系列自然開放的城市緩沖空間,來區別和獨立繁忙的城市空間和自然休閑空間。在目前的城市規劃中,只注重對城市公共廣場、城市公共綠地等進行了組織安排,而對城市邊緣地帶,特別是城市和鄉村的過渡地帶的作用和布局缺乏深入研究,在生態城市規劃中應對城市的邊緣地帶用自然的元素去創造一個清楚邏輯的城市系統,使城市和鄉村這兩個系統非常容易的進行快速聯系和交流。

結束語

生態城市的主要標志表現在:以循環經濟為特色的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穩定可靠的生態安全保障體系的基本形成;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制度等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與落實;居住環境良好并不斷向更高水平發展,環境污染現象基本消除,自然資源得到有效地保護與合理利用;人與自然能夠和諧共處,生態文化有長足發展;城市與鄉村的環境變得整潔優美,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得到全面提高。生態城市的主要標志也是現代城市規劃的發展目標,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現代城市規劃的新方向。城市的生態規劃帶來的不僅是給人們更好的生活環境,也促進了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更長遠的是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戴善偉.城市建設的生態布局規劃的探討[J].價值工程,2010.

[2]張明,生態城市建設的原理和途徑[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3]黃光宇,陳勇.論城市生態化與生態城市[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2

猜你喜歡
城市規劃設計
BUBA臺燈設計
有種設計叫而專
陳國興設計作品
《城市規劃評價及其方法:歐洲理論家與中國學者的前沿性研究》
那些“搞城市規劃的人”到底是誰
匠心獨運的場地設計畫上完美句點
對我國當前城市規劃中公共參與的思考
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
淺談我國城市規劃管理存在問題與對策
跨越式跳高遞進與分層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