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昌鼓山書院

2014-09-24 05:42曹鑫江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4年25期

曹鑫江

摘要:鼓山,因山形如鼓而名。它原在新昌縣城西郊,離縣治約1公里許。今城市框架擴大后,鼓山已融入城中,仍不失為市區鬧中取靜的一處幽雅之地。據《一統志》、《會稽志》、歷代新昌舊縣志記載:鼓山“又名屏山,脈自旗峰(旗峰指磕山)降于平衍,巋然突起。圓頂若鼓若屏,有泉池可田。山橫截水滸,為邑之門戶?!?鼓山海拔110米,系一座小型的玄武巖臺地,山頂平曠,面積約百余畝之大,四面山體亦坡緩成梯地,此地古時建瑩,多數始建為晉。本世紀八十年代后期,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發現鼓山周圍村民的一些豬、牛、雞、鴨等牲畜舍的墻體砌有大量的錢、魚、箭羽等紋式的墓磚。

關鍵詞:鼓山書院;歷史沿襲;現代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9文獻標識碼: A

書院坐落于縣城西隅的鼓山西南坡,曰“鼓山書院”,原占地面積有5328平方米。是新昌、乃至紹興市現存規模最大的書院建筑,是江南形制布局較為規整的書院,舊時曾經輝煌,為新邑培養了一大批科舉人才。2006年公布為新昌縣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升格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一、鼓山書院歷史沿襲

據現存的明、清碑記和舊《新昌縣志》記載,鼓山書院的前身,為宋·嘉佑初(1056)的石鼓書堂,“舊為石亞之讀書之處?!笔瘉喿樱?018—?),字潛夫,別號少庵,又號石鼓主人。宋·景佑元年(1034)進士,時年方十七,豐神俊秀。宋神宗愛其才貌,欲選為駙馬。亞子辭曰:“家已議鮑氏,王姬非敢偶?!钡鄄粡娭?。仕至太常博士。年三十九,即棄官歸隱,讀書于鼓山,并捐田立觀宇。宋·景佑三年(1036)朝散大夫韋驤作的《石鼓主人記》載:“佳山秀水之盤旋,中建一室以為棲息藏修之所者也。石公耕石溪之田以為食,汲石鼓之水以為飲,樵石鼓之木以為炊,蠶石鼓之桑以為衣,群石鼓之麋鹿以為友……”石亞子乃創建石溪義塾的石待旦次子。石待旦(985-1042):隱新昌石溪,與諸弟共創義塾三區,分“白云青嶂”、“石城半隱”、“集賢講道”三個層次。相傳北宋文(彥博)、杜(衍)、韓(絳)、呂(公著)四相曾來受業,留有“四相潭”地名。范仲淹守越時,聘為稽山書院長,極尊禮之;蘇東坡守杭,亦曾禮為鄉先生。宋仁宗聞其名,曾賜“待之景公問宗孝正奕祖”十字為子孫名號。卒贈開府儀同三司、刑部尚書?!妒献谧V》只記石待旦有五子,次子石亞之曾隱于鼓山讀書,名曰“石鼓書堂”。

宋末至元時期,至于石鼓書堂后續記載極少發現。從元末明初邑人零星的詩文中獲知,似已名山寂靜,書聲無聞,何鑒詩句:“遺留今已作仙都”。(何鑒(1442—1522),字世光,號五山,新昌小東門人。明成化五年進士(1469)。歷任十五職,累官至兵部尚書,正德八年十月致仕,嘉靖元年(1522)卒于新昌原籍?!睹魇贰酚袀?。所著有《五山奏疏》、《五山吟稿》、有后人輯錄的《五山鄉評錄》等傳世)。

“鼓山書院”四字最早見諸石亞子墓志銘中的“鼓山書院乃石城公待旦集賢開講之所”,可正式見諸文字記載為明·嘉靖十三年書院落成,狀元出身的知府洪珠所撰的《鼓山書院碑》記。其中云:“乃尋鼓山舊址,得地直可十八丈,橫如其數(約為3600平方米),中設石塾神位。前四楹為臺門。南臨大路,建綽楔(即牌坊)以樹風聲。山田地共28畝,咸畀先生裔孫(石家子孫)克剛歲供祀事。堂中屹勢尊,宅安境靜,泉石幽響,前人講學聲韻,若可聽聞?!弊鞅浀闹橹?,后官至浙江布政使司左參政。鼓山書院何以“中設石墪神位?”石墪(1128-1182)邑人,宋一代理學大儒,紹興十八年進士,先后任武進縣令、尤溪縣令、知南康軍,均有政績。他與朱熹三仕同官,交往密切。石墪天資高邁,探究理學,盡得精奧。一生著作甚豐,有文集數十卷,對《中庸》、《大學》、《周易》等儒家經典有深刻研究和獨到見解。尤以《中庸集解》一書廣為刊刻發行,全國著名書院列為重要教材。知府洪珠對石墪有很高的評價:理學“新昌一脈(石墪)分自紫陽(朱熹),不可誣也?!边€應提及的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縣文物部門從原農場前,房建施工中征集到一方“理學名臣”的石制牌坊題字橫額,就是重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時的鼓山書院石牌坊的原物,“理學名臣”當指石墪。

據南明書院三碑,乾隆十八年的《新昌縣南明書院碑》、嘉慶十年的《建南明書院碑》、南明書院《田畝碑》)記載,乾隆十六年(1751),新昌城隍廟修繕后尚有余金,知縣曹鎜在城隍廟一墻之隔處,動建南明書院,至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因“南明書院地勢卑隘,又壓以譙樓……議遷鼓山重建?!保ㄒ姟秴问献谧V》)。清·嘉慶二十三年《重建鼓山書院碑》記載,知縣凃日曜稱“余每于視事之暇,課諸南明書院,院逼西城,蓋前令曹公自乾隆中創也,其地湫隘囂塵,……肄業者日眾,院舍不能容,余欲因先哲遺址重建山中,以為挹名山之秀……”“余自承乏茲土,以歲時遍謁鄉先生,登山四顧,惟荒祠兩楹,殘碑孑立榛莽中,隱約見遺址,而破瓦頹垣,已無復存者,蓋院之廢久矣?!敝h凃日曜自捐官俸,石氏捐地址,時有鄉紳陳氏恭人(中憲大夫呂周緒之妻、大夫呂保之母)“令其孫喬柯、喬蔭投狀愿獨建”。據《呂氏宗譜》載:“費萬有余金”?!八扈徤酵鼗?,宏其規制,經始乙亥冬(1815),越丙子(1816)秋告蕆。前立講堂,后設立先生(指石塾)座,旁列學舍(據載50余間),燦爛炳煥,輝映云山,蓋前此所未睹也?!睍焊婵⒑?,呂氏又“捐田三十畝為修葺費?!?/p>

鼓山書院于光緒二十三年(1897)又作大修。據《呂氏宗譜》載,縣令侯琫森,每月去書院課士,“周視院舍,頹壞殊甚,徐而察之,非獨榱題瓴甓年久失修,亦且山嵐之氣,蒸為白蟻,蟻善蝕木。數歲不治,則一柱之朽,全廈為傾。因而謀之院董,陳恭人之曾玄孫輩呂茹藻、茹藩、邦鈞等,皆應諾重修。于是不多時,所修之木材運到現場,不一年修成?!痹荷嵩俣让垒喢缞J。呂氏又捐田8畝助學。

二、鼓山書院現代發展

抗日戰爭期間,陳石民先生曾借鼓山書院辦農桑學校;(陳石民(1895—1968),字錫昭,又名基陶,本縣鏡嶺鎮西坑村人。1924年,畢業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1927年起,出任浙江省立蠶??坡殬I學校校長??箲鹌陂g,任浙江省蠶絲管理委員會主任、省參議員。新中國成立后,任省春繭代收服務社、省土特產交流部門負責人。是第一屆杭州市政協常委,市民革宣傳處處長。)抗日戰爭勝利后,鼓山書院曾作為新昌簡師校舍;建國后曾作西嶺鄉政府辦公駐地,文革期間,新昌縣革委會曾把鼓山書院劃撥位西隅的新昌水泥廠作職工宿舍;至1995年8月,縣府發文把鼓山書院收回國有。當時立面門墻已成半壁殘墻,部分石質欞窗不知去向,一至三進東西二側的風火山墻無一峰完整,屋面瓦片缺少,雨季屋內滲漏不息。外加蟲蟻木蜂侵蝕,前廳、講堂、藏書樓、兩側學舍的梁架、檁、椽、枋等木構架糟朽嚴重,中廳已成危房。加上文革時期的“破四舊”和后期無人管理,建筑內的琴枋、牛腿、雀替、梁托等大部份雕刻構件殘缺不全,藏書樓的后山墻基本倒塌,位后推堂通二樓的二道木樓梯不能需用。整座書院斷電缺水,整組建筑破爛不堪。同年9月縣政府撥款10萬元委托機關事務管理局對建筑進行不改變原狀的維修。

呂煥東(邑縣呂氏歸厚祠咸三公派二十八世祖),機關事務管理局干部,得知政府要維修祖上曾多次葺修的鼓山書院,主動向局領導申請承擔維修任務,經批準后,煥東立即赴鏡嶺鎮巖泉村請邑縣有名的古建筑工匠,年近七十有余的甄老先生出山,指導整個維修工程。

政府只有十萬資金的維修款項,呂煥東受命前曾多次赴書院實地勘測,時遇設在原桂花巷機關幼兒院的老房子拆建,整座幼兒院原是一座清時期建筑,新建機關幼兒院地基原為清中期呂氏大宗祠,這兩座建筑的雕刻構件非常豐富,保存相當完成。呂煥東同志請示事務局領導能否將雕刻構件運鼓山書院重新安裝,得到同意后,呂煥東就把石質欞窗、牛腿、琴枋、雀替、撩檐枋、月梁、前檐檁等所有的雕刻構件,安裝成六農用車運往書院,并復建了所有的風火山墻,整座書院雖經1995年大修,然建筑中所有的雕刻構件無一件是現代所制,仍保持了舊制原貌。從清一代開始,對修建鼓山書院貢獻最大的是呂氏家族。

今鼓山書院內原地尚保存有1995年大修時出土的明·嘉靖甲午年(1534)紹興知府洪珠撰文的《鼓山書院碑》一方、明柏一株。另在千佛巖下的城隍廟碑廊內保存有早年征集來的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的《重建鼓山書院碑》一方。

三、鼓山書院的歷史功用及現代價值

鼓山書院肇始于唐,盛于兩宋,它是一種頗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機構。一方面在私塾、義學、家塾等初級教育基礎上深造士子,另一方面也是傳承和發展學術文化的研究機構。一般來說,書院由官府統一規定招收生徒名額,生徒分正課、附課、隨課三個等級。正課生徒每月膏火費三兩銀子,附課生徒一兩,隨課生徒無膏火費。每月進行官課、院課兩種校課。課考評分按名次排列,可升降原有等級。鼓山書院辦學數百年間,大致上也按此制度辦。院請著名學者、博通之士執掌教席,地方官也常親臨講堂。舊志稱,鼓山書院“嘗延程夫子明道(顥)講學于此?!焙笈c理學家朱熹友善的“石子重(塾)晚年亦講學于此,著《中庸集注》,朱熹嘗采其說?!鼻濉で∧觊g,書院聘會稽茹芬(后中狀元)長院。書院肄業諸生,探究理學,取科第達官者眾。如邑縣城內東街橫鋪石板陳家一門才俊大都從鼓山書院培育成才……。連天臺著名學者齊召南也和鼓山書院有不解之緣。乾隆十七年(1752)禮部侍郎天臺齊召南為鼓山道觀作《重修鼓山觀碑記》,其中有“書院石坊峙道左,院與觀犬牙相錯,唇齒相依,觀興則書院亦興”。

書院坐北朝南,背依鼓山,南峙旗山,建筑中軸線布置三進,橫軸線上三進。東西二側各施學舍三列,由平臺、升階、踏跺、院門、前廳、講堂、書樓組成,依山勢而建,逐進遞升,高低錯落有致。曲房別院,縱橫有序,天井相隔,廊廊相連,整體布局采用了中國傳統的棋盤式格局,在滿足書院教育功能的同時,也十分注重書院建筑的穩重與對稱。雖屢經修善,仍保存原有風格,現建筑占地面積為1473平方米。統體粉墻黛瓦,風火山墻硬山造。

前廳面闊三間帶二弄間,前檐三面砌墻,立面為條石基礎上立實體欄板施望柱間隔,欄板上置石質欞窗一排,居中辟雙扇進院。廳前砌八字墻施石質須彌座,明間五架抬梁,七檁用四柱,牛腿承托出檐。中廳三開間,明間兩檐柱前施抱鼓石一對,廳內居中懸金字黑底“鼓山書院”匾額一方,為書法家郭仲選重書。明間五架抬梁,前施兩單步后帶單步,八檁用五柱,牛腿承托撩檐枋,飛椽出檐。藏書樓為二層樓房,立面重檐,面闊與中廳一致,底樓西山墻前立明·嘉靖《鼓山書院碑》一通。重檐廊步開敞式施單步,牛腿承托。各單體地面設三合土、地磚、條石三種,天井施條石、卵石墁鋪。

鼓山的歷史文脈源遠流長,可從晉代王羲之說起,可謂起點很高。永和十年(355),王羲之誓墓辭官后,隱居剡東,在鼓山創紫芝庵,采藥煉丹,《鼓山題辭》。乾隆以后,鼓山書院與元真道觀同時并立于鼓山中,瑯瑯書聲與裊裊香煙使鼓山籠罩在濃濃的儒道文化氣氛中。鼓山又經宋代新昌石氏的經營,儒道兩種文化傳統在鼓山并行不悖地存在著、發展著。到明、清儒學文化發揚光大起來,出現了新昌鼓山書院的輝煌時期。

鼓山書院系書院形式辦學的一處難得的遺存,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其價值不可估量,縣政府已出臺文件,建鼓山公園,僅保存鼓山書院,周圍的民居均遷移拆除。不久的將來鼓山因其風光秀麗、地勢獨特、文脈綿長成為得天獨厚的一方寶地。書院也即將成為邑縣學術研討及培養文化藝術的基地。

參考文獻:陳百剛,陳新宇,鼓山歷史文脈簡說,新昌新聞網,2011年6月8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