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中國現代建筑的特點

2014-09-24 05:42謝青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4年25期
關鍵詞:建筑風格

謝青

摘要:近現代時期,隨著外來文化的滲入,中國建筑風格的發展出現了多樣化的趨勢,其中當代建筑風格較為突出?,F代建筑有別于當時盛行的具有復古主義思想的折衷主義建筑,包括原國民政府竭力推崇的"中國固有式"建筑以及仿西方的各種形式的西洋建筑,它以形式自由、造型簡潔、注重功能、經濟合理,沒有裝飾或少量裝飾的特點而成為時代的新風格。上海作為上世紀初中國的經濟中心,其建筑的發展也走在了全國的最前端,對那個時期中國的建筑風格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關鍵詞:建筑風格;當代建筑;西洋復古建筑

中圖分類號: TU113.6+41文獻標識碼:A

建筑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產物,每一個時期各個區域的建筑都能體現出該區域在這個時期的社會文明程度及生產力發展水平。在古代中國,由于受外來文化影響很少,在特定的時期,特定的區域,建筑風格往往比較單一。但是到了中國近現代時期,由于外來文化及科技的滲入,對中國的文化發展及生產力發展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建筑風格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其中現代建筑風格較為突出,下面我們就以淺談一下中國現代建筑的特點及風格。

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遠東地區最大的貿易、金融、工業都市以及對外通商的窗口城市,現代風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這里誕生。1929年,沙遜大廈在上海外灘落成,由設計實力雄厚,當時稱雄上海的設計機構-公和洋行進行設計,大廈共10層(局部13層),塔頂高77m,平面為A字型。鋼框架結構,建筑頂部設有19m高的金字塔形銅屋頂。從其形式來說,盡管與我們今天從歷史書上看到的上世紀初年的世界最高摩天樓--美國芝加哥蒙特格美力公司大樓(Headquarters of Montogomery Ward,1900年建)形象何其相似,但20年代末在復古主義及折衷主義盛行的上海建成無疑給人們帶來強烈的視覺刺激,它體型輪廓線類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漸收縮,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幾何圖案裝飾,整體姿態尚未走出復古式樣,但與周圍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筑相比,無論體型、構圖,還是裝飾細部已有大幅度簡化,給人清新挺拔的現代感。沙遜大廈的建成標志著現代思潮的開端,它拉開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價值的現代建筑設計的帷幕。

公和洋行繼沙遜大廈之后,1933年建成河濱公寓,8~10層,平面結合地形成"S"形布局,1933年及1934年先后建成漢彌登大廈及都城飯店,兩幢建筑布局、層數、形式幾乎一樣,塔樓17層,外部處理僅在基座的上沿、頂層壓頂和中央塔樓等部位設局部裝飾;1934年建成峻嶺公寓,平面呈條形五折環狀對稱布局,中部19層,立面以垂直線條處理。這些摩天樓共同的特征表現為突出建筑的體量,只有極少的幾何圖樣裝飾,與沙遜大廈相比,明顯已更具有現代建筑風格特征。作為上海最有影響的設計事務所,公和洋行設計風格的轉變,說明30年代初上海建筑界已以現代風格領導設計潮流,公和洋行設計的現代建筑的大顯建成,對上海乃至全國建筑界具有重要影響。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現代建筑的發源地及中心,現代風格的建筑從數量、規模、質量各方面來說都是當時中國現代建筑之最,這是因為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此時期的上海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都市,建筑業達到極度繁榮的程度,并因此而給建筑設計行業帶來了無限的機會,這一時運吸引了一批外國建筑師以及在海外學習建筑專業的中國留學生歸國來到上海從事建筑設計,正是這些了解世界的建筑師把發源于歐洲而影響世界的現代建筑思想帶到當時中國最繁榮的上海,導致了頗具規模的上?,F代建筑設計和建造。就在上海掀起現代建筑浪潮的同時,國內其他一些城市也出現了向現代風格過渡的簡化設計趨勢并產生現代建筑作品。

在南京,1932~1933年間,由華蓋建筑師事務所童寓設計的首都飯店,建筑平面根據功能需要結合地形成L形布置,建筑造型樸素大方,已完全沒有多余的裝飾細部,立面真實反映內部使用功能,具有鮮明的功能主義理性思想;

在天津,進入30年代,新建筑運動影響所及,已改變了天津近代建筑的面貌,向現代主義建筑過波成為這一時期天津近代建筑的主流。天津仁立毛紡廠(1932~1935),香港大樓(1933)等建筑是這一時期天津現代建筑的代表作品。

在武漢,自學成才的建筑師盧鏞標起初在漢口景明洋行學習建筑設計兩年,30年代開業從事建筑設計,他的一系列作品如四明銀行、中國實業銀行、中央信托公司辦公樓,這些作品表現出當時最新式的現代建筑意味,注意內部功能,率先接受歐洲新建筑運動的思想,采用西方先進的結構技術,在當時漢口曾引起轟動。

現代建筑,實際上我們建立起一種建筑形式風格的概念,現代建筑有別于當時盛行的具有復古主義思想的折衷主義建筑,包括原國民政府竭力推崇的"中國固有式"建筑以及仿西方的各種形式的西洋建筑,它以形式自由、造型簡潔、注重功能、經濟合理,沒有裝飾或少量裝飾的特點而成為時代的新風格。

從復古風格到現代主義風格,建筑形式風格的變化并不是突變和跳躍式的,現代建筑的大多數作品風格處于這兩者之間的過渡狀態,從時序上來說,就在現代主義作品出現之前以及出現的同時,這種"中間狀態"的現代建筑一直是構成現代風格的主體成分,這說明在近代,中國的現代主義建筑仍處于萌芽及先鋒作品時期,而中間狀態的現代建筑卻經過了充分盤整和發展成為中國早期現代作品的主體。當現代新風吹來的時候,"西洋復古建筑"及"中國固有建筑"兩種設計思想首先與現代思潮相結合而形成兩種現代風格,前者表現為體量組合及立面構圖仍追求歷史樣式的均衡、對稱、穩重,建筑局部保留西洋圖案裝飾,但整體風格簡潔具有現代感,作品實例如清華大學化學館(1931年)、青島原大陸銀行青島分行(1934年),武漢四明銀行(1936年)等,這些建筑具有古典的骨架、西洋的裝飾及現代的風格,是西洋復古風格向現代主義風格進化的中間形象;后者表現為對稱的體量,莊重的立面結構,局部中國式的裝飾,簡潔的現代風格,作品如北京交通銀行(1931)、吉林大學東西教學修(1931年)、南京原首都中央運動場(1933年)、南京中央醫院(1933年)、南京原國民政府外交部(1933年)等,這類作品是"中國固有式"建筑思想的新形式,為以"宮殿形式"表現中國固有特色的創作途徑擺脫了困境,這類建筑集中體現了近代中國建筑師具有西洋古典建筑文化、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以及現代建筑文化三重建筑文化觀念的特點,是這三種建筑文化觀的矛盾統一體。

現代主義建筑,強調建筑要隨時代而發展,應同工業化社會發展相適應;強調建筑師要研究和解決建筑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主張積極采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筑設計中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主張堅決擺脫過時的建筑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的建筑風格;主張發展新的建筑美學,創造建筑新風格。

在當代,現代主義建筑,以簡潔的造型和線條塑造鮮明的社區表情。通過高聳的建筑外立面和帶有強烈金屬質感的建筑材料堆積出居住者的炫富感,以國際流行的色調和非對稱性的手法,彰顯都市感和現代感。豎線條的色彩分割和純粹抽象的集合風格,凝練硬朗,營造挺拔的形象。

如今,基本每一座城市都有這樣的現代建筑建筑,通過后現代風格體現新城市主義光體建筑特色,體現新城市主義發展的潮流。通過大面積玻璃、鋁板等建筑材料的裝飾,將現代風格的建筑特點全面地詮釋出來,通透的光體建筑也為城市景觀增添亮色。

猜你喜歡
建筑風格
土樓的建筑風格格局與四合院建筑風格格局的關系研究
論湘西侗族傳統建筑風格及其保護
中西方傳統建筑風格的差異與交融
淺析云陽彭氏宗祠的建筑風格和文物保護
人性化建筑設計的多角度分析
北魏和盛唐中原地區佛塔建筑風格的異同
“新古典主義”對現代建筑設計的影響
室內空間設計中現代裝飾材料的合理選擇與應用
宜居社區規劃設計探討
電廠建筑風格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