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高職教育“課證融合,一試雙證”課程體系構建的思考

2014-11-02 01:28安平
教育與職業 2014年26期
關鍵詞:課證資格證書課程體系

安平

本文中的“課”是指高職教育所開設課程,“雙證”是指學歷證書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課證融合,一試雙證”是指通過將國家職業標準所要求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及職業素養融入高職院校的課程之中,將職業(工種)生產工序融入教學過程之中,將職業技能鑒定融入課程結業考試之中,在高職教育課程結業考試合格后,同時獲得學歷證書和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罢n證融合,一試雙證”是高職教育堅持“雙證書”制度以來面臨的一個新的需求,也是高職教育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

一、我國“雙證書”制度的歷史緣起

1991年10月17日,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中首次提出:“凡進行技術等級考核的工種,逐步實行‘雙證書’制度?!弊罱淮问窃?014年2月2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等事宜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更加明確、具體地指出:“大力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三對接’,積極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做到學以致用?!?3年來,國務院、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及職業院校都做了不懈的努力,極大地推進了“雙證書”制度的進程。目前,我國的各級各類職業院校都已經百分之百實行了“雙證書”制度。但是,我國的“雙證書”制度強調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并重,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教育相互平行、互不交叉,學生要分別參加教育部門的學歷資格教育和職業資格鑒定部門組織的職業資格鑒定,由此帶來了重復學習、教育資源浪費、高職教育職業導向性不強等問題。從而,高職教育迫切需求“課證融合,一試雙證”的新型“雙證書”制度。23年來,一些地方政府或職業院校圍繞“雙證銜接”做了積極的嘗試,其中,以湖北省“雙證互認”、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課證融合,一試雙證”方面的探索較有成效,形成了一些可借鑒的方法。但這些嘗試都是自下而上的推動,缺少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沒有體制機制的保障,所以這些嘗試都沒有走得太遠。

二、高職教育“課證融合,一試雙證”課程體系的意義

(一)避免教育資源浪費,提高人才培養效率

在嚴謹、科學的職業活動與職業能力分析基礎上,將高職院校專業教學內容與國家職業標準有機融合,建立高職院校課程與國家職業標準之間的互認體系,避免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教育教學內容重疊、重復學習及多次考試的弊病,有效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效率與效益,實現與生產、經營、管理一線崗位技能要求之間的零距離。學生可在學歷教育相關課程考試合格后,同時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實現“一試雙證”,提高人才培養效率。

(二)突出職業導向性,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千千萬萬適應市場經濟需求的勞動者,提高高職院校學生適應現代化、標準化生產的勞動技能與素質,提高學生的職業崗位適應能力,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將職業資格證書教育引入高職課程之中,使學生明確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與技能要求,培養職業意識、職業精神及職業能力,學以致用。避免了學生為考試而學習,不知所學何用的盲目學習狀況,縮小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距離,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三)探索國家職業標準與高職課程的對接方法,構建行動導向高職課程體系

國家職業標準的制定原則是以職業活動為導向,這與高職教育所倡導的行動導向的教學理念與方法是相統一的。國家職業標準中所規定的職業功能即是高職課程的“行動領域”,將這些“行動領域”轉化到教學中,則形成了高職教育的若干“學習領域”即課程。所以,高職課程與國家職業標準的對接口即是國家職業標準中的職業功能與高職課程體系中的“行動領域”,以“行動領域”的工作任務為引領,構建行動導向的高職課程體系。

(四)提升高職教育的社會地位

高職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體現了高職學生既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人文和職業素養,同時又具有很實用的操作技能,顯著提升了高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提高了高職教育的社會地位,吸引了一定數量的優秀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學習,促進高職教育的良性發展。

三、高職教育“課證融合,一試雙證”課程體系的構建

課程體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價值理念指導下,將課程的各個構成要素加以排列組合,使各個課程要素在動態過程中統一指向課程體系目標實現的系統。課程體系是實現培養目標的載體,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

(一)課程體系開發指導思想

以職業分析為導向,以國家職業標準為依據,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同時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的“職業性”與“高等性”,創建“課證融合,一試雙證”的高職課程體系,使學生在不延長學制的情況下“一試雙證”,同時獲得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提高就業的競爭力。

(二)課程體系的基本特征

1.職業性。高職教育屬于職業教育范疇,教育的主要目標是使受教育者掌握在某一特定職業或行業從業的技能、知識與能力。職業性是高職教育的基本特性,也是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典型特征。高職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教學手段及課程評價等組成課程體系的各種要素都要有明顯的職業導向性,這就要求以國家職業標準為抓手,以國家職業標準所要求的職業能力、職業活動工作過程為基礎構建課程體系,將職業資格證書教育與高職學歷教育在課程體系之中高度融合,直接接軌。

2.等級性。國家職業資格及相應的職業標準是具有等級性的。根據從業人員職業活動范圍的寬窄、工作責任的大小和工作難度的高低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及其職業標準分為五個等級,即五級(初級)、四級(中級)、三級(高級)、二級(技師)及一級(高級技師)。不同等級的職業標準規定了不同層次的職業功能、技能及知識要求,這種等級性應體現在與之相融合的高職課程內容中。

3.實踐性。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要求學生掌握特定級別職業崗位的操作技能與知識,整個教學過程是以職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將生產過程轉化成具有職場氛圍的“學習情景”,融“教、學、做”為一體,在實踐中學習知識與技能。

4.職業遷延性。所謂職業遷延性是指“當職業或勞動組織發生變化時,勞動者所具備的這一能力依然存在,能夠在變化了的環境中重新獲得職業技能和知識”。職業遷延性是人們職業生涯中除崗位專業能力之外的重要能力,它是適應跨職業的、適應不斷變換的崗位、伴隨人終生的能力,也稱之為職業核心能力或可持續發展能力,決定一個人的終身發展狀況。應將受教育者的終身發展作為一種使命體現在課程體系之中。

5.高等性。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性”與“職業性”是高職教育的兩個重要屬性,也是其根本屬性,要在高職課程體系中同時體現。我國的高職教育課程通過“學科本位”到“技能本位”到目前倡導的“能力本位”三個階段的變遷,使我國的高職教育從教育理念到課程體系各個要素已很好地體現了職業導向性,但卻沒有能夠更加科學有效地落實其高等性。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其高等性主要應體現在:人文素養、職業素養、專業知識的層次、操作技能的難度及其任務的綜合應用性等方面,這些方面應如何區別于中等職業教育而體現高職教育的高等性,要從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及課程評價方法等各個要素中明確規定,并在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不打折扣地貫徹落實。

6.工作過程完整性。普通高等教育課程體系體現的是學科完整性,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要能夠體現完成職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過程的完整性。國家職業標準中規定的職業功能是構成職業活動的基本功能單元,這些基本功能單元包含從工作準備到完成工作任務一套完整的生產工序。這些生產工序則構成了行動導向高職課程體系中的“行動領域”,將完整的“行動領域”轉化成“學習領域”貫穿于整個課程體系之中,實現工作過程的完整性,有效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

(三)課程體系開發方法

在政府專門管理機構的政策支持與督導下,本著“統一領導、資源共享、多方共贏”的思路開展工作。

1.組建課程開發專家委員會。組建由行業、企業、命題專家、課程專家、教育研究機構及教育與人力資源政府部門多方參加的課程開發專家委員會。在保證職業資格證書權威性和高職學歷教育“高等性”的前提下,具體制定課程體系及課程內容,形成企業、行業、教育、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及學生幾方面共贏的機制。

2.根據專業的類型及人才培養目標,確定職業崗位(群)。

根據國家職業分類,確定專業所指向的職業崗位(群)、職業資格、級別以及相對應的國家職業標準。將職業標準中所要求的職業名稱、職業能力特征、職業功能、工作內容、技能要求及知識要求明確寫入高職課程標準之中,做到高職課程內容完全覆蓋相應等級國家職業標準中所有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點。

3.進行職業能力分析,設置職業資格“認證課程”及核心能力培養課程。在原勞動保障部《國家技能振興戰略》的研究課題中提出了“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職業能力開發原則,首次把人的能力按職業分類規律分成了三個層次,即職業特定能力、行業通用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職業特定能力是指僅適用于職業本身的自身特有的能力;行業通用能力是指本行業內各崗位(崗位群)通用的專業能力;職業核心能力是所有職業活動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三種職業能力的關系如下圖所示,職業特定能力是與任何其他職業都不交集部分;行業通用能力是本職業與其他職業交集部分;職業核心能力是所有職業交匯的重合部分。這三種能力的培養要融入課程體系之中。

三種職業能力關系圖

第一,根據專業指向的職業崗位,分析相應級別的國家職業標準。將國家職業標準中規定的職業功能、工作任務、知識與技能要求分解為特定能力模塊及通用能力模塊,并將這兩部分能力模塊分別融入高職課程之中。將職業特定能力模塊所對應的課程確定為“核心認證課程”,將行業通用能力模塊所對應的課程確定為職業資格“通用認證課程”,當這些“核心認證課程”和指定的“通用認證課程”結業考試合格后,則可以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實現“一試雙證”。

第二,開發“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課程。職業核心能力具有所有職業共有又游離于職業之外的特性,決定從業者的縱向職業發展及橫向職業遷移能力,對職業生涯的成功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目前我國比較權威的機構將職業核心能力分為與人交流、與人合作、數字應用、信息處理、解決問題、自我學習、創新、外語應用八個方面,這種能力的獲得將使學生終生受益。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應體現在高職課程體系的所有要素之中,在課程結構上要開設應用文寫作、溝通與演講訓練、高等數學、信息技術與基礎、英語、職業素養與就業指導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課程;所有專業課程及其他人才培養環節都應設計核心能力培養情景;精心設計第二課堂的各種學生活動、增加選修課程給學生提供更多自我發展與創新的平臺。整個課程體系都要將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設定為一個重要的目標要素。

總之,“課證融合,一試雙證”課程體系的構建充分體現了高職課程與國家職業標準的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及課程考核與職業技能鑒定的對接,真正將職業資格教育與高職學歷教育融為一體,高效、高質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四、結束語

“課證融合,一試雙證”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經歷國家層面頂層設計、國家資格組織管理機構的體制變革及運行機制的創新、政策出臺、各種實施方案的制訂、試驗、調整、改進等一系列環節,是一個自上而下的復雜的系統工程。但作為一種理論與實踐探索,不失為對高職教育新型“雙證書”制度的一種推動。

猜你喜歡
課證資格證書課程體系
汽車電氣設備構造與維修課證融通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基于課證融通的《電工技能實訓》課程改革與實踐
以創新課程體系引領學生發展
民法課程體系的改進和完善思路*——以中國政法大學的民法課程體系為例
加強青少年中醫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課程體系構建
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培訓包的應用研究——以安防技術應用二級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為例
論高職院校推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必要性
中職助產專業“一專兩崗、課證一體”課程體系初探
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關于注銷《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的公告
“課證結合”的實踐教學初探——以機床電氣控制技術課程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